张盛钏·闽王在沙县概述

张盛钏·闽王在沙县概述

 

唐末王绪率光州、寿州五千义军,携数万百姓南下入闽。南安竹林兵变后,王潮担任军中主将,王审知为副手,北上返回光州。义军在沙县休整期间,接受张延鲁请求,转战泉州,其后统一福建,建立闽国。王潮、王审知及其后人统治闽国期间,在当时的沙县留下了众多的遗迹,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史料零碎不全,遗迹不彰,多被后人忽视。笔者反复查阅史料,考察遗迹,撰写成文,以广影响。

五代时沙县隶属汀州府

五代时沙县先属有唐,再闽国,后归于南唐。唐开德四年(621年)隶属建州,后省入建安县;唐永徽六年(655年)复建,隶属建州。唐大历十二年(777年)隶属汀州府,后汉乾佑元年(948年)从汀州划归剑州(见《嘉靖延平府志·地理志卷之一》)。五代时县域辽阔,包括现在的沙县、梅列区、三元区的全境,永安市的大部分,大田县、明溪县、清流县的一部分。这是唐末、五代时,沙县隶属、占域的大致情况。

王绪率光州、寿州军民入闽

唐末,黄巢起义军“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数十州,咸被其毒。”(《资治通鉴·第二五五卷》)唐末藩镇之乱也愈演愈烈,大江南北每一寸土地都遭受兵燹,真正是破坏极惨,生灵涂炭。秦宗权“命将出兵,寇掠邻道,陈彦侵淮南,秦诰陷襄、唐、邓,孙儒陷东都、孟、陕、虢,张晊陷汝、郑,卢瑭攻汴、宋,所至屠翦焚荡,殆无孓遗。其残暴又甚于巢,军行未始转粮,车载盐尸以从。北至卫、滑,西及关辅,东尽青、齐,南出江、淮,州镇存者,仅保一城,极目千里,无复烟火。”(《资治通鉴·第二五六卷》)《资治通鉴》卷二五六记载:光启元年(885年)正月,蔡州节度使秦宗权要求光州刺史王绪上交赋税,王绪没法上交,宗权发怒,发兵攻打他。王绪的实力与秦宗权相比,相差悬殊,不敢迎战,于是率领光州、寿州的士兵五千人,扶老携幼,驱使数万吏民渡过长江,辗转南下。王绪以妹夫刘行全为前锋,从光州、寿州出发,经过六安、霍山、安庆,抵九江,再转南昌、吉安、赣州,然后一部分越过大庾岭,进入广东曲江、潮阳,再转入福建漳浦,另一部分由赣州进入福建长汀,抵达漳浦。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记载,唐元和年间,闽中仅有七万多户,晚唐福建每平方公里仅有1人,汀州更是人口很稀少。王绪所率领的数万军民,大约占当时福建人口的五分之一,大大改变了福建的人口结构。

义军从沙县转战泉州

王绪率领的军民,是以家族式南迁的,大多拖儿带女,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行军非常不便。王绪的两股军队在漳浦会合后,北上返回光州。福建多山区,路险粮少,为了轻装赶路,王绪下令,军中不得以老孺相随,有违者一律杀头。只有王潮兄弟仍带着他的母亲徐氏(王潮之母)、董氏(王审邽、王审知之母)继续随军而行。王绪知道后,叫来王潮兄弟,责备他们:“军队都有法律,没有无法的军队,你们违反我的命令,如果不杀头,就是军中无法。”王潮兄弟回答说:“人人者有母亲,没有无母的人,将军为何命令人抛弃母亲呢?”王绪发怒,下令斩杀他们的母亲。王潮兄弟说:“我们侍奉母亲如同侍奉将军,既然要杀掉他们的母亲,怎么任用他们的儿子?请先杀掉我们。”将士都替他们求情,王绪饶了他们。北上到南安时,军队里发生了竹林兵变,王绪自杀。王潮接替王绪,担任军中主将,王审知为副手,率领将士继续北上,返回光州。当军队北上到沙县时,数万军民逶迤数十里,驻扎在柱源、镇头、琅口、水南、城区一带休整,据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的指挥部及住所就设在水南凝翠西峰后面,后人在凝翠峰一侧建白马庙以祀之。王氏兄弟的军民驻扎在沙县时,泉州人张延鲁等因为刺史廖彦若贪婪残暴,百姓水深火热,率长老奉牛酒,遮道恳求王潮留为州将,王潮兄弟于是引兵再度南下,围攻泉州。这样沙县就成为王氏兄弟转战泉州的转折点,从而使王氏兄弟留在福建,先攻下泉州,当上泉州刺史,再攻克福州,建立闽国,可以说改变了福建的历史。

王审知过化沙县

《福建通史·隋唐五代卷》说,汀州境内住着被称为“蛮獠”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没有开化的山民。光州、寿州数万军民把中原的习俗、民风、文化带进了福建,现有数千的王氏后裔分散在沙县及周边县市;随王入闽的并在沙县安家的张孺后裔,目前已知的分布于沙县、三明、南平、永安、尤溪、福州及闽南等地,人口达四五万。王审知治闽时期,重视文化建设,兴办学校,重视人才,使野蛮之地成了文明之区。唐末于兢撰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写道:“常以学校之设,是为教化之原,乃令诱掖童蒙,兴行敬让,幼已佩于师训,长皆置于国庠。俊造相望,廉秀特盛。”宋太祖赵匡胤称赞王审知政德,御题“八闽人祖”。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沙县人张确在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能高中状元,与王审知的重视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张确是随王入闽的张孺的六世孙,闽西北的第一位状元。其后,北宋沙县有陈世卿、陈瓘、罗畸、张若谷、曹辅等40多位进士,南宋有陈渊、俞肇、罗博文等50多位进士,其中不少是随王入闽的各姓的后裔,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王审知过化的成果。

王延政转战汀州

通文四年(939年),连重遇发动兵变,扶王延羲做皇帝。王延羲登基后,派从子继业追杀了王继鹏(王昶),改年号为永隆。拜王延政为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后来因性格、争权等多种因素,兄弟互相猜忌,成为仇敌,多次发生战争。永隆四年(942年)六月,王延政发兵攻打福州,准备灭掉王延羲,但没有进展,于是掉转方向,亲率大军攻打汀州,想打下汀州,以形成包围福州之势。新任的汀州刺史许文稹很能打战,双方交战42次,王延政没有占到便宜,迫不得已,只好退兵。沙县当时属于汀州,是许文稹的辖地。沙县的镇头、琅口一带,是洛阳溪进入沙溪的水口,河谷平原较宽阔,可以驻扎军队,自古是兵家战略要地。这里属县城东郊,交通发达,往东跨过后底峡可抵高砂、青州通往延平;沿洛阳溪上溯可到南阳再转尤溪;镇头村北后还有一条往南霞、大洛在到尤溪的路;琅口临沙溪,上到城关,下到延平,军队进退便利。因此许文稹的军队很有可能派一支驻扎于此,以抵御王延政的进攻。王、许之间的42次交战,有几战可能就在镇头、琅口打的。《福建通志·古迹》记载,相传闽王屯兵于沙县八都(今镇头、琅口一带)。据三明市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岩前镇人王本增先生考证,三元区岩前镇一带也曾是王潮、王审知及王延政军队的驻扎休整地。

永隆五年(943年),延政以建州开国,自立为帝,国号叫大殷,改永隆五年为天德元年。后来王延政统一了福建,但王氏政权在兄弟、侄叔的惨杀中,政权已处在风雨飘摇中。天德三年(945年)八月,南唐中主李璟发兵攻打建州,不久城陷,王延政出降。紧接着许文稹以汀州、皇从子继勋以泉州、继成以漳州归降南唐,闽国灭亡。

镇头出土闽国钱币

闽王统治时期,铸有大量钱币,《十国纪年·闽史》记载:“王审知为闽王,梁贞明元年(915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新五代史·闽世家第八》记载:“延羲,审知少子也。既立,更名曦,遣使者朝贡于晋,改元永隆。铸大铁钱,以一当十。”《十国春秋·闽·天德帝本纪》记载:“天德二年(944年)正月,铸‘天德通宝’大铁钱,一当百。”董逌《钱谱》说:“建州王氏钱面文‘天德重宝’,背文穿上有‘殷’字。”洪氏《泉志》说:“按王延政以建州建设国,称‘殷’,故幕文为‘殷’字。通宝、重宝之异,亦当时铸此二品耳。”(以上所引二书文字,见《十国春秋·闽·开德帝本纪》)沙县物价局原局长、福建省钱币学会理事邓景华先生说,1995年3月,虬江街道办事处麦元村村民万礼煌等人,在镇头村(古代称洛阳里)登坑垅山坡上开荒时,挖出一坛五代龙凤纹青陶罐,内有闽国开元通宝小平铅钱百余斤。开元通宝钱币,钱背穿上多有“福”字,偶见“闽”字,并根据铅钱的铸主、分期、币文书体、星点分布等,区分出50多种版别。这坛闽国时期铸的钱币在沙县出土,是闽王在沙县活动的实物证明。

王延政建栖云寺

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王绪军民经过南昌时,洪州节度使钟傅想消灭他以壮大自己,住在南昌上蓝院的上蓝和尚,以“因果”、“机数”劝说钟傅,钟傅被说动,不仅没有灭王绪,反而以优礼劳送。年轻的王审知,真切地体悟到佛教对政治的巨大影响。这对他当权后重视宗教,把宗教作为统治权术打下了认识基础。他推崇道教和民间信仰,更笃信佛教,兴建和修缮寺庙数百座。曾请闽侯雪峰寺高僧义存到福州说佛,舍雪峰寺钱五十万缗,建大殿及堂宇。在福州九仙山(于山)建造报恩多宝定光塔,俗称白塔;在鼓山建造涌泉寺。王审知的宗教思想,无疑影响了他的儿子,王延政等也非常重视佛教。

沙县城西怡山之麓的栖云寺,是王审知与黄氏夫人所生的王延政兴建的。《嘉靖延平府志·地理志·寺观》记载:栖云寺“在九都,伪闽王延政建,宋建隆三年重建。”1992年版的《沙县志·风俗》也记载:“闽王延政(943—945年)建。宋建隆三年(962年)重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原有前殿、正殿、后殿、钟鼓楼、方丈室、藏经室、静坐厅等建筑。”

栖云寺是沙县历史上的名寺,李纲谪居沙县时,曾和罗畸(字畴老)登临参观。李纲《罗畴老同游栖云院瞻礼新藏》中写道:“宝峰古丛林,深寂云所栖。中有大宝藏,涌海蟠蛟螭。庄严极精丽,金碧光陆离。诸天渺宫殿,地轴森铁围。雷音出妙响,震破群生疑。天人所瞻仰,神物应护持。”罗畸曾以右文殿修撰出任庐州、处州等地知州。他在栖云寺兴宝藏,使信心士有所依归,又辟经堂,使具眼人有所阅习。后来建报本殿,供奉双林善慧大士、三藏法师玄奘像而行奉祠之礼。李纲为之撰《报本殿记》。抗战时期为国民党福建省军区军械厂,“文革”时被用作仓库。1985年信众集资重修,规模不如从前,时有香客进信。

越王山与越王墓

《嘉靖重修沙县志·疆里》记载:“越王山,相传越王尝屯兵于此,俗呼为越王寨。山顶有石棋局。及越王寨下,有漈峡。”《嘉靖延平府志·地理志·丘墓》记载:沙县“东南八都越王山,五代时闽越王屯兵于此而殁,因葬焉,乡人立庙墓侧祀之。”越王山坐落在柱源村东,越王庙位于越王山下,庙已废,庙址在205国道上,南阳路口往上近百米处。据老人回忆,越王墓位于越王山南面山坡上,坐正北,朝正南,1958年大炼钢铁时,墓砖被柱源村民挑去砌钢铁厂了。越王、闽越王应该是闽王之误。笔者曾在沙县、永安、南平等地见过多种族谱,都把五代时的闽王误成越王、闽越王。不要说族谱弄错了,就是《嘉靖延平府志》、《嘉靖重修沙县志》等方志也没考证清楚,有的说“越王”,有的说“闽越王”。“越”是古国名,大约在公元前306年越王句践六世孙无强为楚所败,他的兄弟子孙散落各处,其中东越的无诸,都城东冶(今福州),疆域扩展到闽南的漳泉,沙县也属于无诸的地盘。那个年代,距今2300年左右,沙县完全是南蛮之地,无史可考也。《福建通志·古迹》即说,闽王墓在沙县八都,“相传闽王屯兵于此而殁,因葬焉”。因此,越王山实际应为闽王山,越王墓实际上是闽王墓。至于是哪位闽王,或者是不是闽王,目前相关史料缺如,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镇头“五官”遗迹

镇头村还留有“五官”遗址,相传是闽王驻军时留下的。“五官”原为“五军”,即军路、军坪、军坝、军亭、军桥,闽王驻扎镇头时,认为“五军”杀气太重,改为”五官“,即官路、官坪、官坝、官亭、官桥,且立有“五官”石碑,遗憾的是建国初期遗失了。永隆四年(942年),王延政率军进攻汀州,与许文稹打了42战。当时沙县隶属汀州,镇头即是守护汀州的战略要地,许文稹必然要派重兵把守,有几仗就可能在沙县打的。因此,留下“五官”及越王山、越王墓、越王庙的遗迹。

大东山白马庙

王审知“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新五代史·闽世家第八》)福建许多地方建白马庙,祀奉王审知。沙县城区、富口镇、虬江街道办和凤岗街道办的各村有近三十座的白马庙,这此庙主要祀奉开闽三胶其将领的。其中东门的大东山白马尊王庙最著名。《沙县志·卷之八·祠祀》及沙县的林氏、高氏、陈氏、王氏族谱等记载,大东山白马庙在城东广誉坊黄竹坑,始建于宋代,明朝正统年间(1436—1450)扩建,占地为今东山巷、城二小学校北校区、东山村原养猪场、卧龙池、菜园等约26亩。清光绪戊戌年重修的《沙县范氏族谱》标有“大东山庙”的图示。由于庙宇宽阔,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监狱、驻沙的军团(国民党荣军)曾先后驻扎庙内。清代、民国时期香火鼎盛,庙会闻名遐迩,信客如潮。20世纪60年代因建设城二小学、东山村养猪场等先后被拆除,80年代信众在原址重建大东山白马尊王庙,但规模较小。大东山白马庙历史悠久,形成了至今保留的扛乩问病求医的传统,具有广泛的影响。

结论

闽王墓、白马庙、栖云寺、古钱币、徐氏夫人墓及五官等遗迹文物,是闽王在沙县留下的遗迹。史书上留下的文字经整合,也可以看出王潮、王审知及王延政等在沙县活动的情况。本来北上光州的王潮、王审知的义军,驻扎在沙县时,应张延鲁之请求,从沙县转战泉州,进而建立闽国,改变了福建的历史。王潮、王审知、王延政等对沙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写于2016年9月15~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