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的六个“头衔”真大!•学习族谱知识(二)

族谱的六个“头衔”真大!•学习族谱知识(二)

作者:许杰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是来自明代诗人高启的作品《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其中之意是: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在先人的墓前寄托哀思、用血缘和姓氏将人们与祖先连在一起。但是,在祭祖的同时,在祭祖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五百年前,乃至更久远之前的祖宗是谁?他们的英雄业绩和美妙故事又有那些呢?可以肯定的说,知道的寥寥无几。正如笔者许杰在上篇中所说,在十多年前,我不说我的远祖,就连我的爷爷奶奶的名字、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都不知。难道不应该缅怀他们的事迹吗?没有祖宗那有我们!没有祖业那有代代相传的发家致富!而这种家族知识的缺失,就是由于缺少家族传承教育,尤其是缺少族谱教育。可喜的是,近些年来,许多人通过族谱实现了自己认祖归宗的毕生愿望。追根溯源,重修族谱,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中国人的企盼。

族谱名称繁多,又称家谱、宗谱、世谱、家乘、通谱、统谱、祖谱、房谱、支谱、门谱、谱牒等等,甚至还有跨不同支系、不同派辈、不同祠堂的总谱。虽然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中国族谱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在宋代以前都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族谱成为政府选举、士族出仕和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直到宋代,族谱主要功能才由过去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那么修族谱究竟有何意义和作用?

族谱是家族兴旺的“历史教科书”

族谱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流淌着家族的血脉,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族谱是以父系家族世系和人物为中心,记载一个家族子孙世系传承的历史图籍,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族谱的内容大致包括:本家族的起源及列祖列宗;本家族的迁徙轨迹;本家族每个人的基本信息;本家族祖宗的丰功伟绩和地位;本家族当今的著名人物及其功勋;本家族的族规、宗祠或家庙、墓葬地;本家族住地及风水等,还包含了本家族生繁衍生息、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因此,一部族谱不但是这个家族的“私人史”,也是一部被誉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无论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郑王,家家都有一部“史”,姓姓都有一本“书”,是一本家族的“历史教科书”。

族谱是族人游走江湖的“家族身份证”

古人曰:“谱牒身之本也。”“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族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族谱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但你是否知道其中的由来呢?那么,通过族谱就可以追根溯源,就会知道自已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现在绝大部分家族宗亲知道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祖宗名字,不正是族谱的功劳吗?!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知道,岂不辜负先人养育之恩呢?!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族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族谱是寻根问祖的“血亲见证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贤,不忘血脉传承。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源。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要将敬祖尊宗、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族谱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人。“尊祖”必叙族谱,“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通过修撰族谱,能够凝聚宝贵的血缘亲情,无论族人漂泊何方,也不会忘记家乡的那个“根”。族谱为子孙后代提供血缘寻根的线索,她是子孙后代寻根问祖的“血亲见证人”。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族谱编修的兴起,国内外也掀起了寻根问祖的热潮。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拜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族谱有关。族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族谱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道德大讲堂”

族谱中许多家规祖训,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尚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族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三字经》里的一句话。意思是,如果生养子女却没有好好教育,那么这是父亲的过错。如果教育学生却不严格,那么这是老师的失职。启示养育子女,不仅仅是养,还有育。除了给子女吃穿,还要注意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严师出高徒。父母和老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

近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现在许多人中,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象父,子不象子,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为民不尊师长。近二个月的香港暴乱就是一次血的教训。香港青年学生是乱港独港的主力军。究其原因,除民生因素外,主要是缺乏家庭道德教育,缺乏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世界观的教育。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而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族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族谱从孝悌礼仪、理家穆族之理到做官为民、经邦济世之训,统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对后人修身处世,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警示和告诫。因此,族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更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一部族谱,就是一个家族的道德讲堂,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子孙后代有着鞭策激励的作用。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修族谱,就是先人留给后人的“金钱”、“美女”和“黄金屋”!就是先人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财富!我们只有将这些财富都溶聚在我们的族谱之中,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族谱是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驾金马车”

族谱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起源、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历史,还包含了本家族生繁衍生息、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涉及到丰富的历史学、人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甚至可以折射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变迁的历史。因此,族谱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在研究历史学、人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他说:“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因此,编修族谱可以弥补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现在的族谱和各姓氏的郡望与堂号一样,不仅可以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凝聚民族团结的“远洋压舱石”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编修族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修族谱过程中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的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家睦邻安,动乱无由,国家又安能不固。而要完成如此重大使命,最重要的场所是家庭,最原始的渠道是家教,最重要的载体是族谱。

历史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唯有家族的发展历久弥新。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存延,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延;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和睦,才能构成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和睦;只有一个个家族的繁荣昌盛,才能保证整个民族与国家的繁荣昌盛。

古人说:“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因此,续修、新修族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家族团结、中华民族团结的大事。如果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人都注重自己家族族谱的修撰、续谱,可以断言,百年、千年后,在中国将闪烁着亿万颗璀璨的文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