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史料中记叙的王安石轶事

      一代名相,北宋杰出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伟大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故事,他形貌黑丑,少年立志,勤学好问,孝敬父母,勤俭持家,本性刚直,无欲无求,致力改革,忧国忧民,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唯贤是举,心胸豁达,治学严谨,为后世之楷模,现辑录几则故事以飱族人及读者诸君。
                           一、神狐降临,以黑为德
     1、神狐降临。1021年12月18日,王安石出生于清江县临江镇(其父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刚出生的王安石黑而丑,母吴氏觉得他很可能来历不凡,正好前来相贺的人中有李士宁道士(此人与吴家素有往来,经常出入吴家),于是王母便请李道士看看。原来王家麒儿果非凡胎,是天上的狐仙降世。王益坚决不信,吴氏深信不疑,并说生儿之日,仿佛看见一只獾儿掠过窗前,大概就是神狐的影子,叫“狐儿”不好听,干脆孩子的小名就叫“獾儿”,取个贱名好养活(郑景望《蒙斋笔谈》记载,荆公初生,家人见有獾入其产室,故小字獾郎)。本故事见宋人著《铁围山丛谈》,古人常将杰出人物说成天外来客,以证其来历不凡,成功有据,如古载:刘邦的母亲梦见天堂中的虬龙与之交配,于是生下刘邦。
      2、以黑为徳。面容黑而丑的王安石有一朋友吕惠卿(后为北宋大臣),觉得王安石太黑,劝其去美容,“用园荽洗之当去”。王则笑曰:“天生黑于予,园荽其如予何!”意即:黑是父母所赐,我不想去美容,皮肤乌黑,天下难得嘛!(此故事见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
                                             二、少年立志,治学严谨
     1、少年立志。少年王安石也曾经经历过一个心理叛逆期,自负而恃才傲物,孔孟都不在眼里,两位先贤不仅不是他学习的榜样,反而成了他讥笑的对象。“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以下同),“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但他又立志高远,主张学以致用,决心读书并要以先贤稷、契为榜样(稷是五谷神之首,契为舜五大臣之一),“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2、发愤读书。尽管王安石少年时代才华横溢。但真正发愤读书还是在父亲王益逝世后(46岁),父逝时,安石年18岁。父亲生前为官,清廉而未有任何田产,兄弟七人,还有三个妹妹及母亲(祖辈在老家)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也促使王安石发愤读书,边吃金陵钟山的野菜边读书,“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勤奋读书的精神持之一生。王安石24岁时为扬州签判,长官为韩琦(北宋大臣),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生活清苦,韩琦见其眼圈发黑,不洗脸就上班,以为他是饮酒玩乐所致,故劝他不可废书,安石笑而不辩解。王安石每次获得新著作时总是日里继夜地阅读,他喜吃羊头肉,家人给他时,眼睛只看文字,随手抓点羊头肉放在口中也不用劲咬,更不知肉之味,用此心做事,什么事都做得好,没有读书时,常到书院中去走走,督学,他有一个不好学的外甥怕他常入书院督学,于是到处寻找新著作给王公读,省得王公常到书院中督学(《语类大全》)。
     3、治学严谨。1075年2月,55岁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宋神宗诏,乘船北上,船靠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瓜洲渡口,他百感交集写下千古咏叹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诗中的“绿”字,宋洪迈(江西鄱阳县人)《容斋读笔》中记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种工于推敲、锤炼,治学严谨的精神是为古今中外之典范。
                                       三、憾失状元,笑对人生
     王安石在江宁(今南京)为父王益守丧三年,其间,努力学习,1041年由江宁赴京(开封)应试。次年3月,在839人的进士卷中,他的成绩第一,当考官们把已经前十名考卷呈给皇帝,其顺序为: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寊第四,王安石赋中有“孺子其朋”一语,赵祯皇帝很不高兴,曰:“此语忌,不可魁(意为第一)天下”。于是与第四名杨寊互换。未放榜间,杨寊(杨察之弟,杨察为枢密使晏元献之女婿)考试完后与朋友饮酒,听杨察密报自已第四名,气得敲桌子:“不晓得哪个小子夺了我的状元!”(他认为自己才华盖世,状元就应是他的)。“然荆公平生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而增重耶!”(此故事见王铚《默记》)。是啊,对照王安石与杨寊,王的笑对人生,敢于面对挫折的态度令人敬重。
                                           四、爱情专一,品德高尚
     北宋时的王公贵族、士大夫、文人墨客大多好色,时风日下,而王安石不好女色,爱情专一,品德高尚。1061年,他在京任工部郎,已步入当时上层社会,但家中既无姬妾,也无丫环侍女,于是妻子吴夫人便偷偷为他买了一妾。安石回家看到这个陌生而年轻的女子便问:“你是什么人?家世如何?”女子告诉他是夫人花钱买下她并让她服伺王安石的,女子本为军中大将之妇。只因丈夫押运官米而翻船失米,要用尽家产来赔偿,亦不够,只好将她贱卖抵债。王听后很痛心也很同情她,叫来女子的丈夫,令其夫妇团聚如初,并以钱送其夫妇回家。这种爱情专一,舍利取义,奉还夫人又送钱真是千古绝唱(《邵氏闻见录》卷十一)。
                                   五、不事权贵,公正执法
     1、不事权贵。王安石不近酒色,同时刚正不屈。其任馆职时,与司马光(长王安石2岁)为同事。有一天,庭院中牡丹花开,长官包拯设宴赏花,二人赴宴,席间,司马光考虑到包公为人严正,于是不想驳他的面子,虽不善饮酒,也强饮数杯而微醉,而王安石却自始至终,一口不饮(不爱饮酒),包公不能强也,光是以知其不屈。(《邵氏见闻录》及清•顾栋高《王荆国文公年谱卷上》)。
     2、公正执法。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少年得到一只善斗的鹌鹑,他的同伴求之不得,便自恃二人交情深厚,硬将鹌鹑拿走归己,少年追到他并踢其肋下而致其死亡。开封府判少年死罪,王安石对此不服,认为按法无论是公然抢夺还是暗中偷窃,都是以偷盗论罪。死者强夺鹌鹑是劫盗,少年之行为是捕盗,至盗者死,少年不应以“死罪”领亡。审刑院,大理寺都认为开封府院正确,王安石错误,并要求王谢罪,王不从,为此,上级平调了王安石官位。(见《王文公集》卷三一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三)。
                                                六、唯贤是举,勿徇私情
     1、唯贤是举。1058年,王安石为江南东路提点刑狱,所在地为饶州(今江西鄱阳县,职务相当于今省纪委书记兼检察长)。一日,王安石到饶州监酒厅巡察,见其屏风间题有小诗:“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王荆公大为赞赏并问“谁写诗作?”人称是监酒官刘季孙(低级武官)所言,王立即召见刘,称道其才,并命刘为饶州州学学官(市教育局长啊!),王公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才。(南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芝山诗》)
     2、勿徇私情。王安石唯贤举才,也做过进士科考官,但其弟王安国却仕途坎坷,王安石并未徇私情。王安国敏而好学,年少便“以文章称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宋史•王安国传》)。13岁《题滕王阁》诗。但其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几次考试皆未录取,在韩绛等名臣推荐下,王安国受皇帝召见和测试,赐予进士及第,才步入仕途。
                                                       七、不事修饰,俭朴一生
     1、不事修饰。王安石不重容貌,不讲洁净,唯好读书,由于过分用功,他甚至数月不洗澡。
     故事一:王安石在任支判官时,与同事数人一同去洗澡,同事见他衣服破旧,就替他买了一套新衣,命侍从等他出浴时给王公,王安石洗完澡穿上新衣就走了,还以为是原来的衣服呢!看都没看它一眼。
     故事二:王安石为相后,仍不爱洗澡。一天,荆公、禹玉同去早朝并站第一排,忽然一只虱子顺着王安石的衣领直上胡须处,神宗皇帝看到后窃笑,而荆公浑然不知。退朝后禹玉告诉了荆公,荆公立即命从者抓它,禹玉说:“不要这样嘛,虱子可是沾了你的光,上了一次朝并受皇上接见。”言罢两人大笑!(王珪《华阳集》附录卷八)
     2、俭朴一生。王安石自小受俭朴的父亲影响,衣食无择。布衣蔬食,力戒奢侈。
     故事一:王安石拜相后,有人认为其生活奢华,言其专爱食獐脯肉,王夫人深表怀疑。王夫人便问仆人是怎么知道他爱食獐脯肉,仆从告之每次吃饭时放在王公最近的獐脯肉都被他吃光,于是夫人让他们明天将别的菜放在王公近处,结果近处的菜被王公吃光而獐脯肉未动。原来王公未有嗜好,并不择食,只喜就近而食矣!
     故事二:王安石退隐之后,生活更加节俭,他经常出游于江宁附近各地。或坐于松石之下,或憩田野农家,饿了就从怀中拿出煎饼充饥,有好心的农夫以粗茶淡饭相待,他也不客气。起初他骑的是神宗皇帝赐的御马,马死了,就骑小驴。有人曾向他建议说,老人出游最好坐轿子,他不肯,并说“古之王公,至不道,未有以人代畜者。”
                               八、孝敬长辈,友兄爱子
     1、孝敬长辈。王安石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外地,但也有数次回归故里,看望在世的祖母以及到金溪县乌石冈看望舅家。《忆昨诗示诸外弟》就是王安石在扬州为官时因思乡情切,特地请了探亲假,回故里探望祖母谢氏时所作,诗云“还家上堂拜祖母,奉手出涕纵横挥。”极尽对祖母之爱,读罢让人感动涕泪。王安石为政地方期间,朝廷多次诏其入京为官,但他都以奉养祖母和母亲、妹妹未嫁、弟弟尚小,家贫口众为由婉拒朝廷美意,祖母九十而逝,王公回故里办理丧事并请好友曾巩为其祖母写墓志铭。
     2、友兄爱子。①王安石兄弟七人,还有三个妹妹。父亲早逝,俩位兄长科场不顺,家庭的重担主要由王安石承担,每次领俸回家,任凭家中诸位拿去毫无怨言,在兄弟科场不顺时常予以热情鼓励。特别是王安国与他政见略有不同,一次宋神宗问王安国:“安石秉政,外论谓何?”安国坦率答:“但恨聚敛太急,知人不明耳。”(即外界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急着敛财,又不能知人善任)。帝默然不悦。(《宋史•列传》卷八十六)。安石知此事不以为意,未加责怪,可见手足情深。②王安石有二子二女。长子王雱,二十四岁中进士,时人称其“小圣人”,著《老子训传》、《佛书义解》,1071年任太子中允,崇改殿说书,参加修撰《三经新义》升天章阁待制兼侍读,1076年迁龙图阁学士。
     王雱支持变法,但英年早逝(33岁),他的早逝是安石第二次罢相的重要原因,王安石因思王雱写有《题雱祠堂》、《题永庆壁有雱遗墨数行》等诗。有这么一个故事,兴化县尉胡滋,其妻为宗室之女,自言梦见一人身穿金紫,自称王待制(即王雱),来为夫人之儿,妻不久产下一子。王安石听说后,从京师来到金陵,与夫人常坐江边,见船问是不是胡滋,后果得遇,全家悲喜交集,前往抚视……,并欲收养其儿,胡妻不应。(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王安石相信轮回转世说,思儿心切啊!次子王旁自幼体弱,也工于诗赋,安石有《题旁诗》,王旁年少而先母亡,二子自幼体弱而早逝可能与王公与夫人吴氏,表兄妹近亲结婚有关。王安石长女嫁宝文阁待制吴安持,次女嫁蔡卞(后为宋大臣,他是蔡京之弟)。其实,王公早在就职鄞县生有一女,但一岁多就夭折了,公喜其极慧,对其情感至深写有《鄞女墓志铭》、《别鄞女》,告别鄞县之前王公还半夜乘舟到女儿墓前诀别,其情极深。
九、锐意改革,富国强兵
1、两次拜相。关于拜相有两个传说。①王安石8岁从父去四川,风雨交加时,经过梓橦的一个神祠,该祠常显灵异:已经为官的士大夫路过此地,如果风雨送行,必然位至宰相;进士考生路过,风雨相送,必然得中状元,自古以来屡试不爽。(《铁围山丛谈》;②扬州有一种“金腰带”花:状若紫袍,中间有一道黄缘,相传花开祥瑞而戴者必位宰相,韩琦知扬州时,“金腰带”花开四朵,韩很惊讶,宴请自己器重的三个同事,王珪、王安石及另一人,开宴时另一人因病没来,次日,吕公著路过进门访韩,四人戴上此花而皆果位宰。(文见同上)
2、王安石当政(拜相)后创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推行均输、青苗、募役、保甲等法,整顿学校,改革考试制度,培养人才。王安石为官35年,他勇于任事,体恤民情,锐意改革,勤理邑政,为官清廉,忧国忧民,富国强兵。
十、退隐山野,一心向佛
1、公元1076年10月,56岁的王安石主动辞去相位,到1086年4月逝世。这10年间他一直退隐江宁,不问政事,一心向佛。他退隐江宁而只能梦回故里的原因是这里有他父母、二位长兄、弟安国及王雱的墓,他离不开他们,这里留给他许多回味。他一心向佛原因诸多,一是年少时对佛教的钟爱,亦有归隐之早念。“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壬辰寒食》作于1052年)也有《桃源行》。二是二次罢相,政治失意。三是对父母、兄弟的思念。四是儿子王雱的早逝,这些使他心力交瘁。无欲而刚的本性又使他心无所欲,心无所挂,看破红尘,但他又未真正皈依佛门。
2、王安石为官35年,却是身无余财。退隐江宁之后,在江宁府城东门外与蒋山正中间一个叫白塘的地方修建了几间仅避风雨,连围墙都没有的房子,并自名为“半山园”(父母的墓就在附近),此后他花点小钱,种了不少花草,凿渠放水,将低洼地加以整治,改为池塘,在这里安度晚年。就这点财产,后来他还赠给了僧寺,完成了由隐士到净士的转变。
3、他为官清廉,无贪财贪权之欲。他辞去判江宁府这个人生中最后一个职务后,房内还有一张官家的旧藤床,夫人借用仍未还,府中群吏来拿,王的侍从不好多说,于是悄然告之王安石,安石知夫人好洁,于是王公故意不洗脚就上床睡觉很久,夫人一见“这么脏的一张床,快点送还官家。”王公机智而不无幽默。
十一、宽容对人,豁达待友
王安石二度拜相当政,推行新政,触及不少达官贵人切身利益,因而身受不少士大夫的反对与毁谤,退隐后他以豁达的心包容一切,与一些昔日的政敌和好。如吕惠卿、苏东坡。尤其与苏东坡关系密切。①苏改王诗。王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改:“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苏心想那么大的一只狗怎么可能躺在小小的花心上呢?他不了解,在江南一些地方,“明月”又指一种小鸟,黄犬又指一种小昆虫。②某日,王安石听说苏要回四川一趟,便请苏回来时带上长江三峡中峡一壶水给安石泡茶。后来喝一口茶水,王公惊讶:小苏,此水非三峡之水!苏只好道出:回来忘却此事,只好在长江中游提水一壶。王公一生好喝茶,犹喜喝当时鄞县的堇茶,王公诗《东岭茶贻》:“见说周源土壤宜,堇茶甘美味如饴,分根远植临川日,采折应须压露葵。”安石任知鄞县期满返故里,把堇茶带回临川上池周源村并植于该村的东岭。目前只有该村仍有此茶并正在大面积开发、种植。③苏东坡有时也会反讥安石,一日,东坡问荆公:“用竹子打马就是“笃”字,那么用竹子打犬呢?怎么理解?”荆公于是问东坡:“鸠字为九加鸟有根据吗?”东坡说古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加它的爹娘,恰好是九个嘛!东坡又问:“我这个”‘坡’字如何理解?”荆公说:“坡就是土的皮呀!”东坡说:“好啊,那么可以说‘滑’就是指水的骨头啰”荆公想了半天,说:“小苏啊!你耍了我!”(清•顾栋高《王荆国文公遗事》)
④1084年,苏东坡从黄州移官汝州,途径江宁并拜访王安石,“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朱弁《曲洧旧闻》)两人游遍江宁山水,议论古今诗文,谈禅说佛。
十二、身后凄凉,遗恨千古
1086年四月初六,66岁的王安石在凄凉中逝去,二子先亡,又无直系后裔,临终时侄儿王防在旁。后来的灵前致祭的酒食简单,为其抚棺而哭的只有弟弟王安礼、王安上等人,旧时的宾客、朋友未见一人。“门前无爵罢张罗,玄酒生刍亦不多。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宋•张舜民《哀王荆公》),为什么如此凄凉?因1085年宋神宗逝去,新法被除,此后的千百年里,历届朝廷皆言宋的灭亡为王安石变法所致,王安石是为奸人,而为其彻底翻案的是清末戊戌变法中的梁启超。死后葬江宁:“王舒王墓在半山寺后”(《景定建康志》)。墓中无墓志铭,只有一块证明其为王介甫墓的一段简单文字的刻石(即碣)。“正德四年(即1509年),南京太监石岩者,营治寿穴,苦乏大砖,或献言云:“近处古冢砖奇大”,遂拆以充用。视其碣,乃介甫也,则薄葬亦受祸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发冢》)真格儿可怜啊!坟前一块墓碑都没有!明初,人们已把荆公坟墓迁移到他家祖坟山金溪县月塘村灵谷山中的凤山桃源窝中了。
     思古抚今,“孝亲敬友,勤俭朴素,严谨治学,锐意改革,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执法公正”的安石精神在改革创新,以人为本,依法治国,惩治腐败的今天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抚州东乡区红星中学王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