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郑州都堂王氏修谱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三槐堂郑州都堂王氏修谱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2019年7月6日上午9时,酷暑盛夏,骄阳似火,“三槐堂郑州都堂王氏”后裔们在郑州新密市王沟村王氏祠堂召开了家族修谱会议,来自四面八方的宗亲代表近200人参加会议,各支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家事。

该支王氏家族出自东周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后来分化为太原王氏一支,到北宋真宗年间因为出了王旦宰相,形成三槐堂王氏,王旦曾祖父王言为三槐堂一世祖,王言生王彻,王彻生三子,该支王氏家族是王彻三子王祉直系后裔。

公元878-884年之间唐朝爆发黄巢起义,王言祖上为了躲避战乱,从河南宛丘(今河南周口市的淮阳县料村、宋村和马村)迁移到山东莘县居住。

王祉孙王轸为北宋仁宗年间吏部尚书,大约1038年,因山东莘县黄河决口被淹,和从叔勉(王旦幼弟)回迁河南宛丘定居。

南宋初年因金兵入侵,王轸四世孙王迥为全州令,随族人十一人南迁以浙江余姚东门外为家。

南宋末年王迥四世孙王资元因明经为河南鹿邑学官,因家焉。又因宛丘料马村被元兵火烧,又地震陷进去,又往北迁七十里五仁寺和太康皇门王住在一起,与太康王氏同宗居住,为太康三槐堂王氏。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王资元四世孙王能为了躲避战乱,居家迁移到山西汾晋避乱,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海内及平,王能返回故里,路过郑县乐其风土,随占籍焉,能公兄弟七人(可能为叔伯兄弟),到山西避难回迁到莘县高庙、河南封丘、西华县等地。还有从军后迁往海州一支,留在故土的在今河南柘城一支。

王能有四子,王彰,王焕,王辉(早卒)、王炳。长子王彰于明朝永乐年间官居都察院右都御使,时人称王彰为王都堂,形成郑州都堂王氏,王能为一世祖,王彰为二世祖,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因金水河发大水,围住郑州城,王能第九世孙四处逃迁。据乾隆年间《郑州志》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瘟疫大作,民死几半,人相食。十七年黑风自北来,昼晦如夜。三十四年飞蝗蔽天,自北而南,食禾几尽。四十一年秋,大水,平地深丈余,人物漂没无数。四十七年大旱,麦禾全无。到明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古管城被闯王李自成军攻破,城内民房官舍,尽成焦土。因此,在这些年间,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和战争的影响,居住在城内的居民,纷纷外迁,王能后裔,先后迁徙城郊和周边密县、新郑、中牟等地。650年来该支家族遍布郑州,新郑,新密,中牟等地,外迁河南内乡、南召、西峡、禹县、镇平、开封和安徽毫州、蒙城,北京、西安、天津及海外等地,有五万余之众,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三槐堂郑州都堂王氏”望族。而通过这次修谱,方便了王氏后裔们更好的追根溯源,更好的缅怀先祖,更好的弘扬家族文化,更好的承前启后,既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