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祠堂文化

     “祠堂”,在《说文解字》中说“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品,用“圭壁及皮币”。周代在春至的祭祀叫“祠”,当时由于用来祭祀的物品少,而仪式之词多的缘故。由此可见,“祠”是祭祀之名。“堂”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殿也”,“堂”指屋之正堂。“祠堂“是祭祀之屋,是人们祭祀家族先祖、名贤先哲、山川、天地和神灵的场所,是纪念先祖和感恩的地方。
    祭祀家族先祖的目的是“尊祖”和“收族”。在我国家族社会中,最重要的神灵是祖先。祭祀祖先是利用宗族成员对先祖的自然情感,依靠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和宗法伦理道德,最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原始信仰,适应了我国家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特点产生的文化心理之需要。在祠堂的所有活动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是宗族其他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和家族社会中各个成员的重要职能之一。人们认为忽视了对祖宗的祭祀会招致水旱天灾人祸的来临。所以,祭祀活动必须要常年进行下去,才能使族人得到保佑。祠堂的祭祖活动,能够以血亲衍派关係的延续为纽带,形成宗族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进维系家族和睦相处,达到稳定地方生活的作用。所以说,祠堂祭祖的目的是“尊祖“和“收族“。贤者之祭,必受其福。无论是大家巨贾还是寒门小族,对待祭祖认同上从不含糊,十分慎重,把世泽绵长——祖宗积德——子孙报本之间的关系阐述得清晰明白,言简意赅。祠堂祭祖是“尊祖”,尊祖即实行孝道,教育族人懂得礼法实践孝道。祠堂祭祖成为一种宗法教育形式团结现有的族人,用当时的语言表达形式,达到现在“收族”的目的,这也是祭祀先祖的意义所在。
    古时祭祖缘于灵魂不死的说法,慑于鬼魂的恐惧,通过祭祖,希望借助祖先的神灵与上帝沟通、祈求保佑人间的子民,这就在敬畏心情下祭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也不断反省,从而萌发了“敬德”、“明德”的观念,逐渐促成了一种人文精神的萌芽。经过人文精神的洗礼后,祭祀祖先的基础逐渐转化为“志意思慕之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等人文精神浓郁的伦理观念,对早期神灵的崇拜逐渐被扬弃了,这就区别于迷信崇拜的根本点。祭祖的目的即尊祖,尊祖即实行孝道,孝文化由此而生发传承。
    祭祖从古有之,从殷商时代开始就有祭祖活动。殷时代,以活人作为“人肉宴”祭品来祭祀祖先。到了周朝时,祭祀祖先成为头等大事,也基本上疲除了活人祭祀,建立了“立尸”制度。所谓“尸”,是指宗庙祭祀中,用于代替祖先神灵的人,用活人代替了神灵在那里接受祭祀。“尸”被选定后,祭祀过程中的九饮三牲等礼,均以“尸“为对象,向“尸“敬酒食时,“尸”要回敬,并向主祭人祝福“皇尸命二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女(三女)孝孙,耒(音厘,賜的意思)女孝孙,使女受祿于天,宜稼于田眉孝万年,勿替行之”。后来,这段词成为祭祖时的“祖蝦辞”。但是,周代祭祖有严格的规定,官民不得祭五代先祖,只能祭祖考二代。
    春秋战国时期,祭祖“立尸”制度逐渐由“神主牌”代替。原先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在“敬德”、“明德”的人事观念冲击下,己转化为“慎终追远”及“民德归厚”,成为人文精神极为浓厚的伦理观念。
    宋朝理学家们,希望祭祖承担同样的社会教化功能,提出改革原来等级森严的祭法。著名理学家程頣认为,不准官民祭祀五代祖先是不合宗法和情理的,也与服制不合。因而,不利于宗法的贯彻和孝道伦常的实行。他主张四时祭高曾祖考妣四世祖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始祖以下高祖以上的先祖。理学家朱熹积极支持程頣的主张,允许民间祭祀始祖,并制定了《家礼》,提出了一系礼制。从此,在理学家们的努力下,民间祭祀五世祖,甚至祭祀始祖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了。
    宋代以后,人们从祖先崇拜观念发展岀“一本”思想。以为众人都是一个祖宗的后裔,要整个家族联系在一起,必须尊祖敬宗,上要追溯到先世直至始祖要落实到祭祖上,不仅要祭祖五服以内近祖,更要祭祀远祖始祖,重“一本”尊祖就成了族人精神寄托和团结的旗帜。在“尊祖”和“收族”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两方面的联系,其中间环节就是祭祖。祭祖把先人和活人联系在一起,组成了宗族群体。
    明清时期,祭祖礼仪逐渐规范起来,并一直传承下来。大清乾隆二十五年,莲花厅同知李其昌在《莲花厅志》中记载::“祭礼凡故家有五世祠,四时祭祀高曾祖考妣,合族有大祠,冬至祀始祖,始祖以下高祖以上间有先祖,祀用立春日不知中有祫僭也,其祖父生诞死忌之祭,无贵贱通行焉。”,明朝江西理学家刘元卿在《南溪刘氏家政》中指岀:“祠堂之祭有二:一曰合祠则始祖先祖之祠是也,一曰小宗祠则五服以下是也,夫始祖者厥初生民之祖,冬至一阳始生象其类而祭之先祖者,初祖以下高祖以上之祖,立春生物之始也,象其类而祭之。”也就是说合祠冬至祭祀始祖,小宗祠立春祭祀先祖。
祭祖思亲从古至今代代相传。民间尊宗敬祖,愐怀先人功德,遵循古人高风,教育后人铭刻心中。每年的清明节和十月份二次扫墓,人们用虔诚之心祭祖思亲,修箿墓地清除杂物保持干净,让祖先安息长眠,寄托后人哀思。每年的七月中元节,七月初一日迎接先祖回家,十五日打发先祖回阴府,体现了思亲报德之心世代相传,祖宗恩泽天长地久。
王氏大祠祭祖与众祠堂祭祖不同,不是每年的冬至节祭祀先祖,而是每年十月十五日望日进行。十月十四日晚,祭祀初外祖父母贺公守约和姑氏庆仙孺人。良方王氏始祖以观公英年谢世,丢下孟槐、仲槐、季槐三个未成年幼子,孤儿寡母全靠外祖父母夫妇扶助,恩育培养成人。王氏后裔刻骨铭心牢记初外祖父母恩重如山。并十月十四日晚席仪,安排祖先十五日席位,按入祠神主先后大小入席。由礼生呈请祖先入席受牲。
十五日祭祖一般在卯时开祭,整个祭祀时间太约一个时辰左右。祭祖仪式为:主祭嗣孙就位,礼生读训词,牢记祖宗制定的法规,忠孝为人,遵守国家法令,服从家规家训。先在祠堂大门前设席位,遥祭我族未上主祖先入祠和远地高曾祖考妣来祠堂同享受牲。遥祭后回到正堂正式祭祖,击鼓呜钟各三响,鸣爆奏乐,祭祖开始,主祭者礼生就位,迎神礼生宣读迎神文,迎祭生主祭者至以观神位前和东附西附列列府君夫人神位前,礼生宣读告文,行亚字礼献爵三献礼,在大祠大门前,由礼生宣读送神文。最后,前往始祖父母墓前掃墓谒祖,在正堂读请妥文,请神主入龛,祭祖仪式结束。
王氏大祠祭祖法定每年十月十五日进行,正是秋冬交替,秋高气爽,日月同辉之际,择天地灵气之时日祭祖,象征着祖先与日月天地共存,儿孙们共享祖宗之荫泽,兴旺发达,百业兴旺,人才辈出,世为旺族。
                   
                   王陇山   撰
                               2019年孟春月上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