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传略

王柏传略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号鲁斋金华婺城区将军路人。南宋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列入《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

一生不仕,尽力研讨性命之学。师承后溪河何基,终身以教授为业。曾多次受聘在丽泽书院、天台上蔡书院任教。为朱学的代表人物,与合集、金履祥、许谦并称“北山四先生”。其推动了南宋至明几百年间金华“小邹鲁”文化的长盛不衰。

他一生既精通义理之学,又深研考据之学,在名物、训诂、声律等方面也有大量著作,著述丰富,著有《诗疑》、《书疑》、《王文宪公文集》等,著作繁多,计92部共八百余卷,其中《鲁斋王文宪公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勤于著述为800年来第一人。

是南宋著名藏书家、书画家。自称“有书万卷,手帖石刻数百种”。史称“颇有窜乱,攻驳毛、郑之说”。

柏出自名门望族,是“四世一品”宋代名臣王淮的堂侄辈。祖父师愈,字与正,绍兴十八年进士,曾为崇政殿讲官,以直焕章阁致仕,从杨时学与朱熹、张栻、吕祖谦友,朱熹为其写有《宁庵记》及《焕章墓碑》。父瀚,字伯海,也问难朱熹、吕祖谦之门,官终朝奉郎,主管建昌军仙都官,被称为仙都公。

金华四先生在宋末元代承接传播儒学之重任,由清代思想家黄宗羲先生首编,历史学家全祖望先生续编的《宋元学案》专门编入《北山四先生学案》,其中认为:“勉斋之学,即传北山……,北山一派,鲁斋,仁山,白云己纯然得朱子之学髓,而柳道传,吴正传以逮戴叔能、宋潜溪一辈,又得朱子之文澜,蔚乎盛哉!是紫阳之嫡子,端在金华也。

元代初建正学书院,供祀北山四先生,明成化四年,奉旨建崇正学祠,明宪宗赐“正学”匾额,继续供奉四先生,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游学书院,清代金华最高学府丽正学院乃综合丽泽与崇正书院而之名,并按期祭祀金华五先生。朝廷批示金华建四贤祠以供奉北山四先生。

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议裁决北山四先生从祀孔庙,标示了国家学术权威对一方圣贤的认可。金华的小邹鲁的金字招牌也得以响誉大江南北。金华名士兴奋不已,争相膜拜,今天在鹿田书院都还有供奉着“七贤”:朱熹、张栻、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的遗迹。生前书生争相向其求学,死后争相顶礼膜拜。

浙江浦江清人藏书家戴殿江评说王柏:“盖非鲁斋不能尽观天下之理”,范祖干曾为王柏题赞:“堂堂乎,雄伟之姿;浩浩乎,刚正之气。”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在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金华日报多家多次刊载的《八婺大地  煌煌巨著》中说起金华:“我们不能不瞩目金华,因为这里出现了两位经学大师,金华因为他们而成为当时全国学术文化的重镇。一位是东莱先生吕祖谦,宋代的另一位著名经学家王柏是金华人。”

浙师大教授龚剑锋说王柏:道学衍朱吕黄何,文章齐韩柳欧苏。

王柏以居志持敬的精神将书屋称为涵古堂(涵古即涵古通今通博古通今),“涵古”二字抑止,涵古堂中苦著作,终于得到万人敬仰,经久不衰,才得以进入文化人最高殿堂——孔庙。时至今日,日、韩、台、港包括欧美东方文化研究学者仍持续对王柏作研究,台湾著名学者、教授程元敏先生著有数十万字的《王柏生平与学术》。国家博物馆藏有王柏像,金华五百滩有北山四先生群儒像。

王五元王氏宗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