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县大禾镇王良军长永远活在大禾人民心中

福建省武平县大禾镇王良军长永远活在大禾人民心中

作者:覃宁波

福建武平,一片红色的土地。重庆王良,一名红军的骁将。二者交织在一起,注定不平凡。

走向红色老区,踏寻王良将军走过、战斗过的地方,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让记忆更加清晰明朗。

回望,感怀无限,难掩心中波澜,自觉接受心灵洗礼。

一包黄土地里葬的黄土

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城中心乘车出发,不足10分钟,便可达到武平县革命烈士陵园,拾阶而上,雪松挺立在台阶两旁,显得格外肃穆宁静。登上小山顶,在一片苍翠的松柏林里,毅然竖立着王良烈士纪念碑。这位出生在重庆綦江区永城镇的第三任红四军军长,却永远安息在异乡。

“这块纪念碑下,掩埋着一包黄土。”武平县原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钟赠林告诉笔者。

偌大的革命烈士陵园,满地都是黄土,却要在黄土里掩埋“黄土”?

“实在找不到王良将军的任何遗物了。1990年,在建设武平革命烈士陵园时,就从他牺牲的地方捧来一包黄土,‘安葬’在陵园里。”钟赠林说,王良将军为了革命事业和后人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虽不是武平县籍烈士,但他牺牲在武平,英魂就在武平,早已成为武平人民心中的英雄,与武平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竖立纪念碑,以便群众祭奠。

笔者连忙打开历史资料,查找王良将军的一生,一位如此受人敬重的将军,怎么连一个衣冠冢也没有?

王良,原名王化骇,字傅良,1905年8月5日出生于重庆綦江区永城镇。

1917年考入重庆华英学校,在校期间与同学一道声讨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罪行,谴责张宗祥、曹汝霖、张作霖、吴佩孚等人。

1926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后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率部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龙源口、黄洋界等战斗,创造了红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1929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古田会议。

1930年,在第一次反大“围剿”时率部活捉了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还参加过反第二次大“围剿”、反第三次大“围剿”……

1932年3月,王良升任为中共工农红军第三任红四军军长。同年6月13日,率部奉命回师赣南根据地途中,经福建武平县大禾圩时遭敌匪袭击,不幸壮烈牺牲。

一位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红军将领,带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未酬,革命青春却永远定格在27岁。

红四军将士将他的遗体护送到闽西赣南交界的会昌县乌雅泊(现名永隆乡)安葬。可恨的是,据说土匪为了盗取棺材,王良将军的遗体被丢到河里顺水冲走了。笔者似乎看到,此时,被鲜血染红的河水,不停地奔腾着撞击两岸,是发出哭泣的怒吼。

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了陵园,回首望去,成行的松柏正如整齐列队的士兵,高大威武的王良将军骑着战马,正准备带领它们驰骋沙场。

一尊无计划竖立的雕像

离开武平县城,车往山里行,来到了大禾镇大禾村,也就是王良将军牺牲的地方。与大河村相邻的村叫上湖村,两村相距约13公里,中央苏区福建党政机关红军烈士陵园便建在上湖村。

“为了缅怀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仍然坚守在中央苏区的福建党政军机关红军指战员的光辉事迹,2012年在此修建了陵园,目前也是武平县最大的烈士陵园。”大禾镇党委书记廖树香说。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当时留守中央苏区的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以不足7000人的武装力量,抗击国民党及保安团等10万之敌,掩护中央主力红军转移。最后一战在上湖村打响,数百名红军壮烈牺牲。

陵园依山而建,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纪念碑旁,竖立着4座雕像,依次是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建军区政委王永诚烈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吴必先烈士、福建军区司令员龙腾云烈士、红四军军长王良烈士。

王良将军在中央苏区福建党政军机关工作过?王良将军在上湖村战斗过?

“都没有。按照最初修建陵园的目的,没计划在这座陵园里竖立王良将军雕像。”大禾镇宣传委员李永忠说,王良将军牺牲在大禾村,群众都希望在武平最大的陵园里竖立王良将军的雕像,以供瞻仰。

对于此事,大禾镇党委书记廖树香记忆犹新。“到村里和老人们一起庆祝重阳节,纷纷要求在陵园为王良将军竖立一尊雕像,也有村民、乡贤专门到我办公室提意见。”廖树香说,镇党委便将群众的想法向烈士陵园建设筹备小组正式报告。

钟赠林当时是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也是中央苏区福建党政机关红军烈士陵园建设筹备小组中的一员。他清楚的记得,竖立雕像是经过筹备小组工作会议讨论的,在陵园为为王良将军竖一尊雕像,无一人质疑和反对,一致通过。

就这样,一座仅安放4名烈士雕像的2万平方米的陵园,与工作无关、与地理位置无关、与建园初心相反,但群众心中真正敬重的王良将军,成为了园中唯一的例外。

“每个月至少给雕像擦洗一遍,不然脸要变黑,长青苔,这样就对不起流血牺牲的烈士了。”陵园馆长邓添辉说,8岁起,每年清明节都会随着爷爷、父亲进山找藤条,编制花圈、花篮祭奠烈士,现在他每年会带着儿子、孙子到陵园祭拜,每次都会讲王良将军的故事。今年他已满53岁。

青山当有幸,将军应无悔。

一副常态却永恒的标语

1932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东路军回师赣南,由小澜经湘里、湘坑到大禾村,从6月13日至15日经过大禾村天灯下路段,后来群众称这条路为“红军路”。

这条红军路就在大禾镇镇政府旁,已变成一条约1米宽的水泥路,两旁均是民居。在这条红军路上,随处可见“红色精神宣传标语”,一副“王良军长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大禾人民心中”的手写体标语张贴在三岔路口,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群众自发写好张贴的,时常都在更新。”大禾村党支部书记蓝志林说,王良将军就牺牲在天灯下,一直是大家宣传的永恒主题。

随着蓝书记的指引,便来到了王良将军牺牲处,立着一块“王良军长牺牲旧址纪念碑”,碑座附有“王良生平简历”。

“王良将军牺牲了,大禾人民都感到非常的悲痛。”蓝志林说,从小听王良将军的故事,他身先士卒,在最前沿阵地观察敌情,反动民团突然从对面的土围子打来两发冷枪,王良将军当即倒下,被战士抬进旁边的“均智公祠”,血流如注。

蓝日财是大禾镇退休干部,他的叔婆钟观英是王良将军牺牲时的亲历者。他说,当时王良将军被抬进祠堂,放在地上,叔婆卸下自家门板,给王良将军当床用,最后还到祠堂旁边的水井里提水为王良将军清洗遗体。

“王良将军牺牲后,毛泽东在均智公祠召开座谈会,要求大家化悲痛为力量。”大禾中心学校语文教师蓝兴启说,从小就特别崇拜王良将军,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类课文时,就会告诉学生大禾也有如“五壮士”一样的红四军军长,学生喜欢听,懂得也快。

今年是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大禾镇将在大河中学两间教室里,专门举办“古田会议代表王良将军事迹展”。 蓝兴启是筹备展览的一员,7月下旬暑假期间,他从大禾镇出发,沿着瑞金、石城、建宁、吉安、井冈山等王良将军生前战斗的地方,一路收集整理资料。“我有责任去了解王良将军、讲好王良故事。”蓝兴启说,每年清明节,都会带着学生到王良将军牺牲地祭奠。

“先祭烈士,再祭祖宗,这是大禾人民自发形成的习俗。”大禾镇党委书记廖树香说,坚持在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之间,把王良将军的故事讲好、传承好,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现在全镇人均收入达15800余元,逐年递增。

王良军长牺牲旧址纪念碑由木板变成了石碑,放出冷枪的土围子现在已变成学校,每日传出的琅琅的读书声,或许正是王良将军所期盼的,谁又能说不是呢?

天灯下地名犹在,天灯早已不见踪影,王良将军的光辉形象,不正如天灯一样,正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武平的夜比綦江黑得更早。拍摄完毕,天已经渐渐黑了,当地人员一再嘱咐我们,大禾离县城较远,40多公里,天黑雾大,一定慢行。

像王良将军一样,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就一定能达到。

编辑: 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