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川王家人的南京竹子巷传说

云贵川王家人的南京竹子巷传说

来源:网络

推荐:云南王朝顶

南京应天府,南京应天府高石坎竹子巷(或“朱子巷”或“”或“珠玑巷”),是很多云贵川王氏家族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云贵川王氏家族说不完的话题,是云贵川王氏家族心里的牵挂,是云贵川王氏家族寻根的情结。六百多年来,在云贵川民间经久不衰地流传着明洪武年间南京迁往云贵川的奇闻轶事,祖先来自虎踞龙盘之地,这一传说为云贵川历史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每当茶余饭后提起它,总是按捺不住一探究竟的冲动。祖先为何从那富贵风流之地来到这烟瘴边远的西南,是移民还是流放?是戍边还是屯垦?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华夏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一种故乡情结。“我们从南京竹子巷迁来的”,就是明洪武年间云贵川移民后裔牢记祖训怀念故土的口语与心声。祖居地南京应天府高石坎竹子巷,在很多云贵川王家人的心中,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

不少云贵川人一有机会到南京出差或旅游,就总爱打听“竹子巷”在什么地方,这是因为他们的家谱里都有祖籍南京,洪武年间从朱子巷迁出的记载。据南京有关史学家考证,云贵川与南京的地缘关系确有其事,在云贵川流传甚广的应天府 “朱子巷”确有其地,现已演变成南京市城南许家巷的一段。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而在民间家谱中有苎丝巷、珠玑巷、主司巷、珠市巷、朱子巷、珠子巷、竹丝巷、诸市巷、猪市巷、竹紫巷等多个异名。云南通海县一王氏家族的《王氏家谱》就记载有:“始祖名考伯,原籍南京,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竹子巷。”

据研究,“珠屐巷”的地理实体在今南京城南地区,在城建过程中并入许家巷。现在的许家巷位于三山街西南,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南路(原铜作坊段),因清同治年间许毅尚书住此而得名。根据《南京古今地名对照》的记载,“珠履巷”就是许家巷西端自四圣堂西铜作坊一段。据传曾有一刘尽忠珠宝商居此而得名。“珠屐巷”古属南京柳树湾地区,是明朝重点移民区。据南京学者陈济民在《金陵掌故》里的考证,柳树湾地区位于现在城东南地区,此地区紧靠明朝城墙,宫城禁地,迁徙几乎是必然的,在朱元璋高筑城墙时,云南移民就是从这里迁徙的。

云贵川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不少汉族人是从“南京竹子巷”迁来的。故事的大致情节是:传说明太祖洪武九年(《明史演义》记为洪武三年),珠玑巷在元宵节玩花灯,有猴子扮大脚倒骑马的角色,此举有嘲讽马后之嫌。马皇后世称马大脚,至今南京江边石灰岩上仍留有一双她深深的脚印,足有一尺多长,据说是朱元璋北伐时,她每天在江边守望,久而久之,竟将石头踩出两个大坑。对古代的妇女而言,长有一双令人生厌的大脚无疑是严重的生理缺陷,崇尚三寸金莲的六朝遗风席卷大江南北,丈夫贵为天子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世俗偏见。身为皇后,母仪天下,珠玑巷里那点小动静不知怎么让她知道了。老婆的枕边风,胜过别人的大炮筒,于是龙颜大怒,将珠玑巷这些刁民统统发往西南边陲。

又有一说,明政府发现珠玑巷里有人意图谋反,因查不出肇事者,便将全部居民集合到一大树下。什么树?可能是香樟,也可能是臭椿,但绝不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政府的移民政策得不到居民的响应,愿意往西南的只稀稀落落站出来少数人,大部分赖在原地未动,自以为得计。工作成效汇报到皇上那里,朱洪武说:“权时处置,顿挫奸顽”。圣旨下,那站出来的少数人才是良民,留住京城,其余“奸宄之徒”一律充军西南。

又一传说是某年元宵节前,朱元璋微服出行。到了南京城的聚宝门外,见街上一户人家门口悬挂一只彩灯,上面绘了一个大脚妇人,怀抱一只西瓜而坐。朱元璋站在灯下,当时脸色就变了。据他猜度,“怀”谐音“淮”,西瓜取一个“西”字,合起来就是“淮西”。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一带,统称淮西,即淮河的西边,又称淮右。他自己说“朕本淮右布衣,起于田垅”。他自己这么谦虚是可以的,但绝不允许别人说他是泥腿子出身。他觉得这盏灯笼上的画是讥刺马皇后乃“淮西的大脚妇”,不觉勃然大怒。立即命令锦衣卫将这一家九族三百余人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杀掉,如此仍不解气,还将这条街上的所有居民,全部发配到蛮荒之地充军。柳树湾竹子巷的人们人心惶惶,有的胆子小,十五都不敢过,在正月十四就拖儿带女跑了。有的胆子稍大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过完了正月十五才离开竹子巷。这就是云贵川人过元宵节的时间不完全一致的原因,有的人家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有的人家在正月十五过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