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坝王家兄弟

古路坝王家兄弟

打开“上海王家人”微信群,很觉亲切。见之诸如“青浦太原王”、“嘉定三槐堂王”、及“东沙祝塘卅世裔孙”等以王姓宗氏沿袭的各称谓的微信名,不乏在追踪溯源王氏千年文化事,体味亲切。“上海王家人”还亲切告知参加群规定,见一条:“在上海乐于奉献,喜爱王氏文化,经王氏研究会上海站理事会审批通过的外姓人氏。”故亲切加入“上海王家人”微信群。

我有缘王家人,系王家女婿。每逢去参加妻子娘家亲人们的聚会,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即“我们王家人”。我是王家的姑亲,何能不因此感受一家亲!

近日,思路飞跃、联想到了因出使西域功绩,被汉代赐封“博望侯”的张骞。《史记》用“凿空”一词,记载我国出使西域第一人,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立下的“凿凿”功勋。张骞是汉中城固县人,今城固县团结乡饶家营村,遗有张骞墓、并建有张骞纪念馆。

转瞬,我的思路飞跃到同县、邻近的董家营乡、古路坝村,那是我姐夫的祖籍地,我姐夫就出生在该村一户王姓人家。姐夫家的爷爷辈,系当地大户,后因爷爷患病,开支日甚,家道中落。姐夫父母生育有老大(1928)和老二(1934)两个儿子。老二后来成为我的姐夫。传统耕读人家,身教重于言教,俩兄弟从小勤奋好学,孝顺父母,先后考取著名大学,学有所成。

古路坝村距县城有12公里,离县城不太远,且风景秀丽,沿山沟而行,隐闻山泉声。西方传教士看准这里是建造教堂的好地方。清光绪十四年(1888),古路坝耸立起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是当时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这座由荷兰人设计,全由我国能工巧匠建造的教堂,不仅构思奇巧,用料考究,且建造工艺高超,不乏是座艺术殿堂。

我国在1937年遭遇强敌入侵,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传教士纷纷回国避难,古路坝天主教堂人去楼空。此时,国内大批高等学校迁入汉中,当时教育部决定,将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加上私立焦作工学院,联合组成、内设8个学系的国立西北联大工学院,校址就设于古路坝教堂。平时上课就在教堂各厅室屋子,教师、员工则借住于村民家。晚上照明是蜡烛和煤油灯,因“开夜车”的学生你来我往、轮流占用教室,以至各教室的灯火彻夜不灭,攻读达旦。就是在如此艰难办学的情况下,前后历时8年教学,总共培养出了1300余名优秀本科生。这批学生后有25名入选人民共和国院士。

读书兴邦,科技救国,西北联大工学院不但培养出了堪称优秀的工科生,还由此培育出一种西北联大工学院学生刻苦攻读的精神。无疑,就是这种抗战时期予以艰难教、学,从而高高擎起的一面中华教育的旗子,使得古路坝成为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的抗战时期我国著名“三大坝”教育品牌,由此碑刻中华文化教育史,光耀世界。这所工学院后搬迁去西安,就是如今的西北工业大学。

我在想,当时在极端艰难的抗战时期,由天主教堂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对于古路坝村的村民该有多么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是的,当勤奋教、学的老师和学生,成为古路坝一道靓丽的教育文化风景,何能不近水楼台地影响着古路坝的莘莘学子?向阳花木易为春,我姐夫家俩兄弟,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兄弟俩后都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我姐夫高中是在汉中读的,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当时已搬迁去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兰州等地的大西北工作。我姐当时是响应祖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告别上海、远离亲人只身去兰州工作。就是在兰州某单位缘遇王家老二。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姐就在兰州结婚成家,婚后生有一男一女。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在江西一家“三线”军工企业工作,曾与姐夫通过好多年信,留给我深刻记忆的是姐夫写得一手好钢笔字的事,美线条、挺笔迹。当时单位收发员在所到信后,全放于门房间的信栏里,由各人自取各自信件。姐夫来信信封上的秀丽钢笔字,赢得同事们争相传看,赞赏不已。我没见过姐夫写过毛笔字,但他的毛笔字一定也漂亮。相信姐夫一定从小勤奋练习过写字,不然何能写出如此漂亮的钢笔字!

记得当时姐夫的的通讯地址常在不断变化,一会是武威、后去张掖,有一段年月在永靖。他在要变换工作单位时总事先告诉我,暂时别给他写信,待他稳定工作后,他会给我写信的。当他来信后,见之新单位名很感新奇,非原单位同一系统,见他还调入过某广播局。后来才知道,姐夫多才多艺,且肯钻研技术,故受人欢迎,不同系统单位会把他作为人才调过去,发挥他的某种特长,新单位因为挖掘到了姐夫这位人才,由此开创出工作的新局面,以至单位上下都高兴不已。改革开放后,姐夫一家来上海定居。姐夫立即被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聘为负责技术工作的副总。姐夫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故多次获奖,广有口碑。

我姐夫的哥哥、王家老大,高中毕业后考取西北大学,学业优异。就因他各科拔尖的成绩,被选拔去云南空军学院学习飞机机械课程。毕业后参军服役,成为一名飞机机械师。飞机机械师后随国军开拔去台湾。几年后飞机机械师赴美留学。学成一名飞机机械博士。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家老大返乡省亲,他感于父母养育之恩,跪扫祖坟,长哭不起。他后又为父母坟修葺一新,表以他对父母的一种深沉感恩情。亲人们目睹了他的孝情同时,又见之他的“义”情。他为一些已逾高龄、或因健康等原因,无法出行来大陆的台湾同事、朋友,代为去看望他们散布于大陆各地的家人,给他们的家人送上由台湾亲人带给他们的一笔笔钱物。为让事情办得周到、圆满,他还将他们亲人接受钱物的镜头一一用照相机一一拍下来,以便回台湾后,让“委托人”目睹大陆亲人们的悲喜交集情景,深情感受血肉难舍之情。见之他的近乎侠义之举,现场好多人都被感动得流下眼泪。王家老大在办完所有台湾朋友所托事情后,才来上海与王家老二团聚,俩兄弟抵掌长谈,抵足而眠。兄弟俩各自的子女,更是深情感怀,高兴不已。自此,王家堂兄弟们也常往常来,重牵亲情。

毋庸置疑,王家人历来重视读书报国情,古代重科举,现代重高考,由此培养起王家家族子弟重视学习的良好风气。不由联想“上海王家人”王天明宗亲的十四世祖王衡从小聪慧好学的事。王衡于万历十六年(1588)获顺天乡试解元。那科中举者,多官员子弟,故有人持疑,弹劾该科乡试。弹劾没错,有利杜绝考场舞弊行为,有则改之,无者加勉。王锡爵知晓儿子的学术底子,故心地坦荡,坚求设场重考。经设场重考后,王衡又获第一。王衡后又凭真才实学考取进士,并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荣膺殿试第二,榜眼及第。

真是亲切“上海王家人”,触景生情,亲切联想起我的姐夫、古路坝王家兄弟的事,感受亲切。愿今后与“上海王家人”多多联系,多多发掘王氏家族史,在感受王家精彩历史的同时,共同记录好我们王家人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