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斌家族源流世系名人事绩再考

王全斌家族源流世系名人再考 

江西省谱牒研 副研究员 王雄文

 (2014.9.8撰  2017.3.17修改)

    摘要:本文依据《太原晋阳王氏谱》、《太原王氏通谱》、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南昌县武阳镇三家村《三槐王氏宗谱》、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等十多部王全斌后裔村庄的族谱,加上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著《太原王氏考证集〈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评总结〉》等谱牒文献资料。以此核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传〉》为主的中华书局印《二十四史》相关纪传人物,以及本人学习心得的三结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本源流世系图及要员谱事等。时间跨度,从两汉王霸及东汉王咸所在的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入仕云门太守起,到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05)王琼为三重名相的一千四百八十年间。

关键词:王全斌家族、源流世系、要员、谱事、再考。

    老朽平生第一次、拜读(老家)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家村,于中华民国三十八年重修的《三槐王氏宗谱》。这是一部请农村谱师排印的、八册一套的、已泛黄且少许虫蛀的、8K线装本木刻传统宣纸族谱。我不厌其烦地反复翻阅后,自言自语脱口而出的一句:“一塌胡涂”!招来了全村父老和兄弟们“一定要帮忙搞清楚”的重托。

从此,吾就踏上了漫漫的寻根问祖之路。熬过炎炎酷暑,难得的秋高气爽转一圈就跑了,大雪纷飞的寒冬又来到!一个又一个轮回,步履艰难屈指已十载!肇始,腾云驾雾两眼迷茫,吾族是不是“三槐王”?

有幸步入“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和“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两大学习平台,得益于专家、学者赐教,姓氏文化研究爱好者们的切磋,以及跑县下乡串村,与广大王氏宗亲们交流互动,和大家一起探讨。还有本人的苦苦追索。朦胧中,一条以王全斌为主心骨的脉络,越来越清晰地映入族人的眼帘。依次有:克赵、破燕、灭楚、远征南越,与白起比肩的秦大将军王翦;连聘不仕的东汉王霸;东晋司徒王浑;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北宋驸马都尉王诜;明朝三重名相王琼。等等。其核心人物,王全斌(908976),并州太原晋阳人,出身世代相庭将门。上溯远祖辉煌灿烂,下续后裔彪炳显赫。

        第一章  王全斌源流世系(扩大)一线谱

        

第二节  北方谱后半段

  

说明与更正

1上图附号意义,者,为吾找寻到的填补空白代人名;名顶冠数字者,为史载或有说出生年;人名下一杠者,为核算代。

2补充漏代参考原则,23年为一代类推。

3彦德1224年生—彦弼1070年生=154年÷23年=补7代。现在2014—彦德1224年生=790年÷23年=34代。因谱上始祖后只填写繁衍了26代,故需要在村三世祖后增加7代人,等于补上此遗漏,正好凑足60代,为一个甲子字辈。

4假设以王贵与王全斌同辈57世为基准,渥1186年生—贵914年生=272年÷23年=12代(但图中只有9代,还有3代人上那去了!若补上3代人至王琼,但代数又不对,问题在于王贵应定在那一代!该村谱同样存在缺代问题)。

5表中两个43景仁删除一个。47谐后加(德衡)。52翃,上加翊、翱,下加翙,(待考)。71彦德,改68。原68、69、70空方格删除。

            第二章  世系名人生平事迹考略

           第一节  29世  两汉·

王霸,字儒仲,两汉之际,初家广武(今山西代县),后隐居太原晋阳(今山西)。一说他是王氏入居太原第一人。对其,一说高节,一说清高。他本是西汉官员,王莽篡位,他不愿再做官,与妻儿隐居太原乡下躬耕为生。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司徒侯霸自感不及王霸,欲让位于他时,一个叫阎阳的人出面诋毁,使王霸位登三公为泡影。自此称病回家,朝庭连聘,终不出山就仕。1】【1-1】

第二节  30 ·云门太守 

王咸,太原晋阳(今山西)人,东汉入仕云门太守。他开创了太原王氏一系,其子孙,初期几代不显。其子:甲,字子初,后汉元和中屡征不就,隐居石室山。生子二:甫、申。甫,字伯仲,抱道不仕,子二:畊、畟。畊,字子农,汉郡使。生子恬,后汉安邑椽。子四:锟、烈、柔、泽。泽,字季道,代郡太守。生子昶,晋阳王氏自柔、泽兄弟开基后,便成为魏晋盛门。三国魏司空王昶;西晋司徒王浑,更是声名显赫,荣登中国古代十大卓越家族。(西汉末年,山东济南人、太学生王咸奋然举幡,聚众千余,为援救司隶鲍宣,发起了一场太学生运动。十余年后,又任匈奴和亲大使的那位,非本文祖)。

 

        第三节  35世  东汉·雁门太守 王  泽

王泽,字季道,太原晋阳(今山西)人。在东汉末年,就有一定的名望。他精通儒家经典,步入仕途。官代郡太守、雁门太守。是东汉北中郎将王柔的弟弟。其子王昶,是三国魏司空、征南大将军。他是第一个见于史传的晋阳王氏”开拓名人。【2】【3】

 

第四节  36世  三国魏·司空 王  昶

王昶,(?—259)字文舒,一说文叔。太原晋阳人。文帝未登基尚在东宫时,昶为太子文学侍从,迁中庶子。徙散骑侍郎,迁兖州刺使。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官至司空。子:浑。著《治论》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王昶致力于军事战略战术研究,编写阐述孙子兵法的“奇正之术”。遗有《魏司空王昶集》五卷,但大多数散佚。清代严可均辑其文十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4】、【5】

第五节  37世  西晋·司徒 王  浑

王浑(223-297),字玄冲。袭父爵京陵侯。晋初,他在军事和政治上作了较大贡献,特别在平吴作战功绩显著,因此,累累升迁。三年秋七月,以都督豫州诸军事,为都督扬州诸军事。辟蹊径渡淮水,一鸣惊人,被擢安东将军出江西。以征南大将军为尚书左仆射。迁司徒。曾辅佐晋武帝和晋惠帝两代帝王。其家庭中,妻钟琰,一名钟琰之。浑任徐州刺使时,娶颜氏民女为后妻。王浑生子四:尚、济、澄、汶,大女王令淑。小女(轶名)嫁裴楷。代表作品有《王浑集》。卒葬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虎形山西北金峰源南麓半山腰,(今甘坑林场)被称将军墓。其墓被盗挖。(琅玡临沂人王戎字浚冲,其父凉州刺使王浑非本文祖。)6】【7】【8】【9】

第六节  38世  西晋·亭侯   

王澄,字道深,太原晋阳(今山西)人。多个附传分别载述:“西晋司徒王浑之三子,因父东吴功勋盖世,封子澄为亭侯。王澄有辨才,又有才思文采,曾任清要显达职位”。“……胡母辅之与王澄、傅畅等诸名士,迭属河南功曹甄述及洛阳令……”。“王济有两个弟弟,都聪敏善辨有才华,历任显职,为政请廉。”“王济大弟王澄,字写得一般人看不懂,有人称其字为“茂深”经过辨认后都说:“慧有才藻,并历清显”(此祖,切莫与东晋琅玡临沂人、字平子的同名王澄混淆。)6】、【10】、【10-1】、【10-2】

第七节  43世  北魏·敦煌镇将 王景仁

王景仁,其家谱载:“先祖避晋乱,离开晋阳迁至凉州。晋武帝时,为敦煌镇将。”暂未见到单独史载。但是,他的后裔王士良的《周书》、《北史》传记中,有:“北魏太武帝神四年(431)沮蒙内附,他的曾祖父王景仁被为敦煌镇将”记述印证。以士良推设景仁生于413年,推翻晋武帝授将军说。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五代后梁名将、原名王茂章的王景仁非本文祖。11】

第八节  44世  北魏·平城镇司马 王公礼

王公礼,其家谱载:“官平城镇司马”。未见到单独史载。但是,他的后裔王士良的《周书》、《北史》的传记中,有:“祖父王公礼为平城镇司马时,全家由凉州迁到代郡”。此记述印证了谱录。【11】

第九节  45世  北魏·兰陵郡守 王延

王延,字世美。其家谱载:“官兰陵郡守”。除他的后裔王士良的《周书》、《北史》的传记中,有:“父亲王延官至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先亡母、后失父,对继母梁氏很孝顺。”印证。《中国名人志·第三卷》对其亦有记述。琅玡临沂人、字希季的王延和西河人字延元的王延,均非本文祖。【11】【12】【13】

第十节  46世  隋朝·上大将军 王士良

王士良(500-581),字君明。太原晋阳人。西晋八王之乱,举家从太原迁往凉州。祖父王公礼任平城镇司马时,全家又从凉州迁到代郡(今山西大同市北)故误以为王士良是代郡人。

王士良在北魏孝庄帝(528-530)年时,被尔朱仲远起用为府参军事,封石门县男,列五品位,封邑二百户。533年,孝武帝奔关中,高欢兵入洛田,拥立孝静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此时,王士良被命为高澄大都督府的司马,领外兵参军。不久升长史,加称安西将军。后据守并州,授大行台右丞,进爵为公。

武定七年(549),王士良掌有镇守晋阳兵权。高洋冒高澄名,降士良为新丰县子。武定八年(550),王士良为北齐尚书左丞,调御史中丞,后授吏部尚书。太宁元年(561),高湛为武成帝时,拜士良为太子太傅、少师,加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讨伐北齐,王士良在内外夹攻之下,别无其它选择时,投奔北周。周武帝授他大将军,大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建德六年(579),授他并州刺使,得以衣锦还乡。隋授使持节上大将军。开皇元年(581)卒。《周书》、《北史》有专传。

583年,葬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靳里村东。该墓为王士良与妻董荣晖的合葬墓,封土已被铲平,但宏大墓室保存完好。墓壁上有两人的墓志铭。一方:“周大将军广昌公故夫人董氏之墓志铭”。一方:“太原王使君墓志之铭”。盖面同样用篆书题:“大隋上大将军广昌肃公墓志”。该墓确定为咸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4】【15】【16】

第十一节  47世  隋朝·原州刺使   

王谐,太原家谱载:“官原州刺使。”其孙:王韶传记中有述:“祖谐,原州刺使。”印证。还有史书记载。【17】【18】

第十二节   49世  隋朝·右仆射 王  韶

王韶,(516-593)字子相。祖谐,原州刺使。父谅,早卒。王韶在北周累立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武帝时,封为晋阳县公(一说封昌乐县公)。迁内史中大夫。宣帝继位,拜丰州刺史。隋文帝受禅,进爵项城郡公,转灵州刺使,加位大将军。早为晋王杨广师,杨广出镇并州时,命其行台右仆射。杨广即位,追赠司徒、尚书令、魏国公。子:士隆。北宋德安王韶,非本文祖。【19】、【20】、【21】【21-1】

第十三节  50世  隋朝·尚书右仆射 王士隆

王士隆,字师,太原晋阳人,世居京兆。祖豫(该是王谅),父:子相。王士隆原为魏冠军侯,原州刺使,略知书计,尤使弓马,隋授仪同三司,丰州刺使,转援大将军,并州总管,河北道行台。大业初年,位备身将军,隋炀帝时,为尚书右仆射。改耿国公。大业三年,忧愤,疽发背卒。加赠司徒公,尚书公。【22】、【23】、【24】

第十四节  51世 唐朝·河间豪首 王  琛※

王琛,处在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51世的空白漏代。吾在对王雅追索中,从其生平事迹发现:王正雅与王雅为同一人。从王正雅传中载有:“王正雅,太原尹东都留守之子;伯父翊。”尔后,又从王翊传中见载:“王翊,字士游,王肃次兄,琛子也。”一说“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从而填补了该代空白。【25】、【25-1】、【26】、【27】

第十五节  52世 唐朝·大理事卿 王  翃※

王翃(732-802),字宏肱。王翊之弟。太原晋阳人。少时就酷爱兵家之学。唐朝武状元,上元元年(760),“才兼文武科”为武举第一人。中唐名将,天宝年间(742-756),曾任继卫尉,羽林军宿卫。出为辰州(今湖南沅凌)刺使,加兼秘书少监,迁朗州刺使。

大历年间,应河中帅郭子仪召,领河中少尹。升任容管经略使。后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因功官拜太子詹事,又任太理寺卿。贞元八年(792),兼任福州刺使、福建观察使,后改东都留守。贞元十八年(802),王翃去世,皇帝追赠他尚书右仆射。谥号索。注意,后世字雄飞的王翃非本文祖。吾找到本国史,填补了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第52世祖之空白。【28】、【29】、【30】、【31】【31-1】

第十六节  53世 唐朝·山南东道节度使 王正雅※

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的<宗族世系表>载:“王雅,唐元和初进士;万年县令,汝州刺使。”此名在国史中反复搜寻不到。但吾描准到一个名字:王正雅与王雅生平事迹吻合,亦更为详细。

王正雅(?—831,一说851)字光谦。太原尹,东都留守。其父王翃,德宗朝官至大理卿、东都留守;伯父王翊,代宗朝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御使大夫。正雅少时,以孝行修谨闻。元和初,举进士,登甲科。元和十一年,拜监察御使。三迁为万年县令。当穆宗时,京邑号为难理。正雅抑强扶弱,政甚有声。擢户部郎中,再迁太常少卿。出为汝州刺使,充木州防御使,山南东道节度使。太和五年十一月卒,赠左散骑常侍,谥曰忠惠。吾推断王正雅为北宋名帅王全斌的高祖父。从此,实际填补了刘家堡王家族谱的第53世空白。【32】、【33】、【34】、【35】【35-1】

第十七节  57世 北宋武宁军节度使 王全斌※

王全斌(908-976)年,太原晋阳人。生于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出身于世代相庭将门。先后从唐、从晋、从周。尤其入宋屡建战功,是五代——北宋时期的杰出将领,卓越的军事家。

王全斌自幼长在军营,从小胆识过人。正在与后梁夹河苦战的晋王李存勋,对其部下、时任岢岚军使的父亲,私养百多家兵疑有异图,召其面甄,其父惧不敢往。仅十二岁的王全斌为释父嫌,举己为质,投入这位后登唐庄宗的帐下,累任内职,非但释嫌还受到宠信。同光四年(926)三月,郭从谦配合李嗣源兵变,打进宫城,近臣宿将大都逃遁。唯王全斌率十几名士兵舍命护卫,冒死亲背中箭的庄宗上绛霄殿,直到死去才痛哭离开。

 李嗣源称帝,深知王全斌死心悍卫过己之政敌的先帝,此时,非便不降罪,反收为麾下,升其为禁军列校。后晋,因多有战功迁护圣指挥使。后汉末,郭威取代立后周。广顺元年(951),周太祖擢全斌为右厢指挥使。是年,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南联南唐、北结契丹与北汉,对抗后周。全斌奉诏就任马步都校,率军赴兖州讨伐。显德四年(956),全斌随后周大军三下淮南,倍受周世宗青睐。显德五年(957),参加北伐北汉的战争,收复瓦桥关,改任相州留后。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在取得一连串胜利后,全斌被擢为忠武军节度使。同年冬,宋太祖委以重任,命他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讨伐后蜀。忠勇善战的王全斌,总共统帅五万宋军,用66天时间,歼灭了拥有20万军队、建国31年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创造了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罕见战例,为力图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王全斌主副帅等,立奇功非但不予奖偿,反以“违戾约束侵侮宪章”等罪名拘捕下狱。废黜八年之后,宋太祖于开宝九年(976),在洛阳特召王全斌护祠觐见。赐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官复武宁军节度使,上任不久殉职。卒时,皇上废朝三日举哀,追赠中书令。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一位至高无上的天子,能够当众宣布抑卿数年还卿节钺,并赐钱、器、帛财物,这种形式的隐型平反,来之非常不易!尽管洪迈先生等古今历史学家和文史爱好者们,对这起宋朝最大的冤案反对意见不少。但是,以王全斌为首的、五万征蜀宋军官兵,这桩千古冤案谁来翻!功过事非谁仗义执言!只能任由后人各自解读了。【36】【37】【38】【39】【40】【41】【42】【43】

第十八节  58世 北宋·富州刺使 王审钧

王审钧,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长子。历官崇仪使、富州刺使、广州兵马铃辖,因击贼而死。其父全斌传中有附传。地方志中亦有记载。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世系表载:“官高州刺使。”【44】【45】【46】【47】【48】

第十九节  58世 北宋·阁门祗候 王审锐

王审锐,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次子。历仕供奉官、阁门祗候。其父王全斌传中有附传。暂未查到文史资料的其它详细记载。【48】

第二十节  60世 北宋·武胜军节度留后 王  凯

王凯,字胜之,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曾孙,审钧孙。寇准以其祖有功于大宋,奏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历左右班殿值,监益州市买院。赵元昊反叛,赴任麟州都监,与刺使一道,率部数次大败西夏军。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使。拜泽州刺使。知邠州。后历任绵州防御使、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泾州观察使、武胜军节度留后等。六十六岁卒,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49】【50】【51-1】

第二十一节  61世 北宋·知抚州 王  彭※

王彭,字大年。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玄孙,王凯次子。生子谠。王澎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好文,赞赏苏轼妙文,喜佛书(苏轼深受其引发)。曾从父亲(王凯)讨贼。历仕凤翔府都监、知婺州、知济州、知抚州等。他在凤翔发现、培养、重视支持一代文豪苏轼开展工作,并成为上下级同僚密切合作的楷模。《浙江通志》载:哲宗朝知婺州军者依次为王彭、张寿……。《宋书》、《南史》和《宋代史科研读《网站资料44.王彭墓志》》中王彭非本文祖。【51】【52】【53】【53-1】

第二十二节  62世 北宋末·驸马都尉 王  诜

王诜(1037-1101或更后,一说1048-1104或更后),字晋卿,并州太原晋阳人。北宋名帅王全斌五世孙,王凯之孙,王缄之子。著名画家和词人。王诜自幼天资敏颖,熟读诗书,博学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因其才华横溢且出身高贵,官运享通,历任利州防御使,绛州团练使,庆州刺使。左卫大将军。娶英宗次女——魏国大长公主(多称蜀国公主)赵浅予,荣为驸马都尉。但是他与苏轼过往甚密,涉嫌“乌台诗案”,加上公主忧郁而死,英宗盛怒之下,将他贬谪均州。后复爵复职。宋哲宗元祐间,官定州观察使,封开国公。这时,妻亡、子彦弼三岁夭折,孑身一人。卒时,谥荣安。

彦弼三岁夭折,又未发现王谠儿孙,他们大江南北的后裔,从何而来?这里引述一个小故事:神宗令人鞭笞王诜的八个侍妾之后,故意强令她们改嫁最底层兵士市井。其中有无传续王家烟火之女人。据传,王诜外谪,他的八妾之一的啭春莺,流落密县一个人家。元祐元年(1086)王诜复职从贬所南返,在汝阴道上,听到一阵再熟悉不过的歌声,这是啭春莺啊!当即未寻到,便写下《蝶恋花》。据说,那位娶啭春莺的人,看到此诗,便主动送还了王诜。

王诜家筑“宝绘堂”,藏古今书画。风流蕴藉,颇具王谢之风。王诜极爱结交朋友,尤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苏门六学士的交游更为密厚。他一生作画颇丰,存世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溪山秋霁图》等。其中,有的被尊为国宝,珍藏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还有的流入日本、美国、法国等世界著名博物馆。由此,王诜荣获国家“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光荣称号。五代河朔人王晋卿非本文祖。【54】【55】【56】【57】【58】【59】【60】【60-1】

第二十三节  62世 北宋末·少府监丞 王  谠※

王谠,字正甫,并州太原晋阳人。曾客居长安。王凯孙、王彭子、王诜从兄弟,宰相吕大防之婿。出身虽显赫,但仕途不如意。吕大防为中书侍郎时,授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1084)任国子监丞,官迁少府监丞。曾出任过邠州通判。能书善画,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曾入苏轼门下。著有《唐语林》八卷。他创造了“梏桎”、“饥寒交迫”、“恶作剧”等生动成语。是宋代著名的笔记小说家。【61】【61-1】

第二十四节  57世(暂)北宋初·淄州刺使 王  贵

王贵(914-986),并州太原晋阳人。广顺初,补卫士。宋初,累迁散郎都指挥使,马步军都军头,领胜州刺使,太平兴国二年,出为淄州刺使。受诏从潘美北征,攻沁州颇立战功。最后,从杨继业征战陈家谷,为辽军围困,亲射数十人,矢尽,张空弮又击杀数人,遂遇害。卒年七十三。擢其子文晟供奉官,文昱殿值。【62】、【63】

第二十五节  63世 金朝·左右司员外郎 王  渥※

王渥(1186-1232),字仲泽。并州太原晋阳人。金代文学家。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同候,连避不赴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任职。从军几十年。正大七年(1230),使南宋议和。宋人重之,有“中州豪士”之目。迁尚书省掾,权右司郎中,迁左右司员外郎。天兴元年(1232)汴京被围,随内族引兵入援,自汝州过密县,遇蒙古军殁于陈。词存《水龙吟》一首。【64】

第二十六节  71世 明朝·三重名相 王  琼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别号双溪老人。并州太原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人。高祖父王良;祖父王安;父亲永亨;明朝天顺年间工部尚书。王琼于成化二十年(1484)登进士。历事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位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官,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尤其正德十年至十五年间,因执掌兵部功勋特殊连进少保、少傅、少师的“三孤”和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的“三辅”。王琼一生做了三件众人称颂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65】【66】【66-1】【66-2】【66-3】【67】【68】【69】

第二十七节  38世  西晋·侍中 王  济

王济(248-291),字武子。晋武帝婿,驸马都尉。配常山公主。西晋大将军王浑次子,亭侯王澄次兄。王济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世。爱好弓马,勇力超人。文词俊茂:善《易经》、《老子》、《庄子》等。年二十,拜中书郎,迁骁骑将军,至侍中。为一时秀彦。有说其生活奢侈,挥金如土。有王卓、王聿两庶子。其次子王聿,字茂宣,承袭公主封为敏阳候。代表作《王济集》【66-4】【66-5】【66-6】

第二十八节  39世 北魏·司空 王  卓

王卓,字文宣。嗣浑爵,拜给侍中。西晋骠骑大将军王济长子。历任魏晋河东太守,猗氏侯。《晋书》中的王卓,是王济长庶子,王浑之孙。王卓卒葬河东猗氏县故解城西隅,(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东,是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已毁,仅剩唐碑一方。碑首篆额、唐虢州刺使王颜撰《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

碑文历叙自晋至唐王氏族人变迁之梗概。其碑云:“卓,河东猗氏人也,始41代周平王孙赤”。卓,字世盛,魏晋时,官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卒遇刘聪、石勒乱晋阳,不遂归葬,而厝于河东猗氏县焉。还云:“猗氏房,右从维叔(王维)”,左相缙叔(王缙),俱伟文灌世”。唐·王维、王缙为其王卓后裔。临猗县学者认为:维、缙远祖是山西太原人。有人对此碑部份内容持质疑。比如碑曰:卓的前四代为、文钊、叔隽、伯明、屯与晋书:泽、昶、浑、济也不同、卓字世盛与文宣又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同一人否?另外,有个事绩相近的东汉司空祁县人、字仲远,公元137年生的王卓肯定非本文祖。【66-7】【66-8】【66-9】【66-10】

第三章 第一节旁支王湛及后裔世系行传

世系一线图

37湛——38承——39述——40坦之——41愉——42缉——43慧龙——44宝兴——45琼(四房王氏祖)。

第二节  旁支名人小传

3-29  第37世  西晋汝南内史 王  湛

王湛(249—296),字处冲,太原晋阳人。王昶之子,王浑的异母之弟,其子王承。初有隐德,性格内向以为痴,后被其侄王济称赏,晚成。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汝南内史等。【66-11】【66-12】

3-30   第38世  东晋司空 王  承

王承(约273-318),字安期。曹魏司空王昶之孙、王湛之子、东晋尚书令王述之父。东晋初年第一名士。永宁初年,任骠骑参军、东海太守后迁司空,爵兰田侯。

3-31  第39世  东晋尚书令 王  述

王述(303-368),字怀祖,历任临海太守建威将军、扬州刺使。兴宁二年(364),以卫将军升任尚书令。王导很看好王述,不断提拔他,使他由县令迁太守刺使、散骑常侍,最后达到尚书令副宰相的位置。已起三代官居相位。袭父爵兰田侯。卒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谥号穆改简。【66-13】【66-14】【66-15】

3-32  第40世  东晋中书令 王坦之

王坦之(330-375),字文度。王述之子。曾任大司马恒温的参军。曾与谢安抗恒温。后和谢安一道 辅政,累迁中书令、领中郎将,就徐、兖州刺使。袭父爵兰田侯。去世追赠安北将军,谥号献。代表作:《废庄论》。有子四:长子王恺;次子王愉;三子王国保;四子王忱。【66-16】【66-17】

3-33  第41世  东晋中书令 王国

王国(一说),系王述之孙,王坦之之子。宰相谢安把女儿嫁给同朝为官的王坦之三子王国保,后来又不喜欢这位女婿,甚至压制他在官场发展。没过几年,坦之、谢安相继去世。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继任相位。王国保才抬起头来,成为掌管朝庭人事权和卫队及军队的尚书左仆射。晋安帝时,升为中书令。66-18】、【66-19】。

 3-34  第43世  北魏宁南将军 王慧龙

王慧龙(390-440),东晋尚书仆射王愉之孙(一说自称),散骑侍郎王缉之子。一说与尚、济、澄、汶同辈?非常质疑!因泄漏刘裕起兵推翻恒玄,被满门抄斩。亡命后秦,秦灭归北魏。太武帝时,大破宋将王玄谟于滑台,任荥阳太守十年善政。有说他原为王家的家奴,冒称王氏,此有待核实。他曾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卒时,谥号穆侯。

3-35  第45世  北魏并州刺使 王  琼

王琼,字世珍。北魏王慧龙之孙。官居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使,封长社伯。生子四:尊业、广业、延业、季和。王琼被尊为“四房王氏”之始祖。

 

第四章  王全斌后裔的村庄及其家谱考析

第一节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王家

A村庄梗概

当今太原市南郊区,王姓仍是当地首族,据调查,当年太原王氏的后裔,分布在全区十三个镇230多个村庄中,总数有三万多人,最主要有刘家堡王家。因而太原作为太原王氏的圣地。

刘家堡村,曾是柳林庄(寨)的一个居民点,据志书记载: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登位前,在后晋任太原节度使、北平(太原)留守、北平王时,曾在此筑堡屯兵。逐步发展起来的独立村庄,约在明嘉靖年间,始称刘家堡村。明嘉靖十一年(1532),王琼逝世于京师吏部尚书任所,葬于太原县西北七里蒙山之麓(即今晋源区金胜镇王家坟村)。现存献殿一座及残石柱几根。1945年8月——1946年6月,该村曾为中共太原县委驻地。

元末至正之乱,王伯聚举家从王子实开创的蚕石村,迁居柳林村。后来,汾河洪水把柳林冲为东西两个柳林村。王伯聚家居的东柳林村,后来姓王的人多势力大,就从中独立建起现在的这个刘家堡村。石敬塘在契丹主子支持下,就在柳林寨的北门外,筑坛祭天做了后晋的皇帝。明朝重臣王琼,也出生在这里。这是一块非同寻常的风水宝地。

刘家堡村,是个以王姓村民为主体的杂姓村庄。就因为刘知远屯兵筑堡名气太大!诞生王姓宰相的地方,也只能和乡名一样叫刘家堡。刘家堡王家这个村庄,地处汾、潇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她紧靠208国道,虽居绿色田野之间,但来往繁华的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明清寺祠、堂阁、名臣故居建筑古色古香。二十世纪末,全村417户,王姓占166户,总计1661人当中,王姓占836人。他们拥有2400亩地。生活越来越好!

该村联系人下列: 高华13363414966  王志强15035190634

B族谱状况

据明代天顺四年出生于刘家堡的明代南京工部尚书王永寿修,清康熙四年、嘉庆七年和公元一九九四年数次重修,以及清光绪甲辰年王宅宝庆堂抄本的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记述:“……世居太原,远显于汉、唐、宋者固不可考,其可考而知者,则自元始。元之时,有子诚、子实、子昭者,此我始祖之可考而知者也”。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王琼,通过李东阳撰的柳林碑铭转达其自述事状形式,除重申上述见解外,还述:“见元有子实处士,居邑西之蚕石”。即现在的晋源区姚村镇蚕石村。从此可以看出,早在5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大能人王永寿、王琼就对自家族谱有了精辟的了解!吾理解为:认可村始祖王子实以后的世系,部份怀疑王子实以前的世系。这就鼓励我去探索、去破解存疑。

吾十年学习钻研谱牒(姓氏)文化的体会之一,国史虽有倾向性,但总体准确。方志虽有区域局限性,但较为准确。记录家庭世系生平事迹的谱牒,必然对祖宗讲好不讲坏、所产生的随意性,相对于国史、方志、其错误是最多的。但是,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是我所看过的谱当中,错误最少、基本能与国史接轨的上乘族谱。但问题还是有,比如从东汉到明代中期,空白漏失了二十代(其中,吾已找回了琛、翃、正雅、全斌父、渥等五代)。更为严重的是王贵与王全斌如何接轨的问题。依该村谱载,世系王贵排在王凯后一辈,称王全斌为高祖父,这就是个严重的错误!这两位远祖,都是著名将领有专传。王全斌公元908年生。王贵公元914年生。同常情况,两人同辈或晚一辈,不可能晚四代!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该村全体宗亲与“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加强联系,寻求专家、学者、王氏文化研究爱好者和全国广大王氏宗亲帮助并一道努力攻关,方能如愿。【70-1】、【71】、【72】

第二节  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家村王家

A村庄梗概

南昌县是江西省第一县。武阳镇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南宋祖籍地。京九、浙赣、向莆等铁路在此形成双黄金十字架。三条国道在这里的银三角立交桥交汇。庵前的三家村王家,地处抚河故道下游、鄱阳湖滨,水网交织的鱼米之乡。这里距省城十八公里左右,市里开往渡头的公共汽车从村中穿过。

现在武阳镇,就是以前的长定乡。三家村王家(主体),就座落在谢埠河南岸、芳溪湖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这个主体村,原属39都8图。老早从这里分出小部份,迁往39都2图的北渠村,俗称北王家。后又再迁俗称泗港口的武阳渡口,河东的曹骆村王家,原称章家巷,隶长定乡招仙里三十九都二图本保。早年统计,三家村共有人口535人,现在把陆续迁往市内、外地的人口加到一起,估计近千人。村联系电话:

王和尚15170024898; 王义葵13870082564;    王国宝13607085262

B  族谱状况

1.民国三十七、戊子年(1948)孟冬重修(敦本堂版)《三槐王氏宗谱》简介;谱主要内容有:十篇序文显示,1948年重修之前,曾进行过多次重修。其中序文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修之《记》;康熙五十六(1717)年重修之《王氏重修族谱序》;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之《王氏重修支谱叙》;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之《王氏重修新序》等。其最重要共同点,是尊北宋名帅王全斌为始祖。

2.该谱的字辈歌:村一、二、三世祖的彦、伯、承单列在首行。(推敲按一个甲子计,遗失了七代字辈)。接下去是:士其育世大;政廷国希元。一有书赋;德礼绍家声。奕祀征祥远;本源万代清。仁义光先胜;文章启后贤。世泽绵长发;日月帝坤乾。谱载村一世祖王彦德的生、殁、葬、等毁于日寇炮火。以其长子王伯震生于宋理宗丁未年(1247),即淳祐七年为基准推算,王彦德村祖,约出生于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前后。至今暂未查寻到他的史载。但是,吾从《南昌县地名志·武阳篇》中,见载:“南宋理宗年间,王彦德镇守丰城,离职后定居于此。相传他船泊赤山村,夜梦三棵槐树,迁此时,果有三棵槐树,故名”。同时,吾依照该志“向塘篇”指点,自驾车来到了地处梁家渡桥西、抚河畔的这个赤山村,该村土改时的老村长当响导,边指引、边描述当年该村风貌,陪我来到了船泊赤山村的抚河边。身临其境,仿佛还真有那么回事。

3.依据53个字的字辈歌,截止当今2014年吾村已繁衍到26代的征字辈,但是核对接轨之世系表和所历经的年代,等于总共遗漏了二十代,按平均23年为一代推算,其中,王彦德前缺少了七代,王承雷后也缺少了七代。

4.该谱中还有祭祖文、圣谕、祖训、家规、家例、格言、基址、坟址、凡例等。

C 公元2009重修《三槐王氏宗谱》简介

本次重修谱特点有三:1、承袭了1948年重修谱的漏代等所有错误 。2、补登新丁。3、据村里请庄家坊谱师修谱的公开信中,编纂组所列,采用的四十八代辈份中,老祖宗的字辈,截止于“德礼绍家声”。余下的30个字辈废弃!换上与本村无关联、非晋阳支的、从豫章王那里抄来的25个字辈:“镇邦威武齐;联奏星云会;同芳麟凤墀;庆衍万年祚;宏开永尔祺”。当不少村民严正提出:不能擅自废弃自己祖宗留下的字辈,而胡乱套用他入祖字辈,要求恢复原来字辈时,吾也致过公开信两封,劝阻未遂。个别少数人言行相诡称:“我们本来就是野王哩,用什么字辈都一样。这次只作为草稿,要恢复老字辈,过个半年一年,正式修谱再改过来”。如此搪塞,一拖五年过去了!4始祖王全斌,本是五代——北宋著名将领,这次的新序错称:“南宋豫章刺使,文武将军”。笑掉门牙事小,贻误千秋万代事大!

D 拨乱反正快修归宗谱

1948年以前的《三槐王氏宗谱》,经族人十年的探索研究发现,如从篇篇序文中得悉,如我们的村祖对旧谱所洞察那样:“后世牵强附会,牵引扳扯,胡乱抄袭,妄附达人,任其舛错,愈久愈荒以致不相连续,世远年湮”后辈应尊祖训,予以理顺!特别是2009年那一次重修,废己字辈、抄用他祖字辈,造成严重恶果,更是雪上加霜!事态急迫!应将来之不易的研究结论,付诸于挽救性的、还原村史认祖归宗的回归新谱。这是涉及子孙万代的头等大事!务必宣传不知情和无所谓的村民,尊祖敬宗担当责任,举全族之力,与时俱进迅速办好这次划时代的里程碑的修谱工作。

欲把谱事办好,吾以为必须做到四个肯定、三个否定和一个坚定!即鉴于谱序和祭祖文中的最多记述:“全斌公任豫章刺史至彦德公袭父参戎丰城始迁徒三槐村”,“然自全斌公分任豫章,吾族之来肇斯时矣”,“迨太原之递传”,“ 全斌公为始祖盖”和“太原世族”等特别重点语句,由此肯定,北宋名帅王全斌为本族(村)始祖。其系祖王霸、王咸、王浑、王澄和王全斌系山西太原晋阳人,由此肯定吾族归属太原王氏晋阳支。由谱序和祭祖文记述:“予读王氏家乘祖居金陵,世以相业厥后”、“ 三槐之盛其与金陵后先辉映矣”和“胄出金陵”,以及吾之远祖王浑大将军在金陵辅佐西晋两帝的史实,肯定吾族村始祖由金陵(南京),随赴任的父亲迁来洪州(南昌)。肯定老祖宗定下来字辈不能动,必须继续使用。鉴于有明确始祖与连贯世系,否定野王哩之说!鉴于“三槐王”始祖王言,系山东省琅琊临汾人,与吾村不搭架。吾村一世祖王彦德,只是相传他船泊赤山村,夜梦三棵槐树造成混淆。其二,“三槐王”的后裔王巩,与吾祖北宋驸马王诜是文友,所有交往中,无同宗同支史载。否定“三槐王”!仅保留村二世:伯震、伯纬、伯经的三家村名。鉴于抄来的字辈属于祁县支不搭架,故从谱上删除,予以否定!

鉴于多方考证,帮吾村找到了千年老家,我们大家要坚定不移的回归“太原王”属于自已的家。谱名自然叫作武阳三家村《太原王氏族谱》。

 


       第三节  我国南方其它几个王全斌后裔的村庄简介

           一、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家

(洞庭湖畔)沅江市新湾镇风光秀丽的赤山岛上,有一个赤山王家村。该村的《赤山王氏族谱》载述了几下几件大事:

A.“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帝赐貂帽于全斌,公之结主,果60日而蜀平。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西江吉安府吉水县,遂为我始祖”此说与《宋史》“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吻合。宋史只记了被废黜而闲居山郡十余年,去了那里并无交待。该谱说得很明白,王全斌此时青衣小帽、落户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据传,隐居在一个古称“鸟窝村”的山村,躬耕度日,繁衍生息。从此,填补了国史的空白。

B.谱序还述:“公生四子:铨、锡、钱、钧皆登显士……。锡公后13世而琳公,以邑庠偕兄弟迁居沅土落业”迁沅始祖琳公遗嘱言:“余本江西吉水县人,因大明景泰年间,天灾瘟疫死散莫计,家资产业概归他人,衣食尚不能充足何暇亲序祖宗乎”。前者说全斌公在吉水娶妻生子四。后者道明朝景泰年间,因天灾,琳公始迁沅江赤山村。

C.该村谱录,江西老字辈:“鉴史定功远;隆誉羡名传;德胜芳珠芷;钜府仕叶延”。后续新字辈:“世正之裔;宗祖有光;文学家继;邦国永昌”。 【87】

联系人:王平安13662706890   QQ:344592350

 

二、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某乡鸟窝村

《赤山王氏族谱》述:全斌公落户江西吉水,生四子:铨、锡、钱、钧。另据该村王平安宗亲告知:全斌公隐居古称鸟窝村。对此,吾于2012年6月,曾拜托吉安市庐陵太原王氏联谊会王宝岩、王磊晶二位会长帮助落实。对方答复:根据我提供之情况,初步锁定在吉水县八都镇高塘村。这里四周小山岭,中间像个鸟窝,有明代瘟疫等历史记载,这里村民有从小习武的传统习惯,亦都姓王。据告之,后来他们特意驱车去了这个村,翻阅了他们的族谱,暂未查找到相关资料。与该村一位王传生宗亲联系过,暂且对不上号。当地民间社团尚在继续关心帮助找寻之中。

联系人:王磊晶13979636334       王义和13576899315

        王传生13970649057       王宝岩 13807969989

 

三、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

距东乡县城25公里,便是山清水秀、明清建筑颇多的安石村和邻近安国村。据该村明崇祯年间重修《上池王氏族谱》记述,王全斌列55世,王安石列56世。王安石的高祖父王明是上池村始祖。其中38世的王尚、系长子,王澄系三子,同父西晋司空王浑(墓葬附近虎形山金峰麓)【88】

村联系人:王明占0794-7033983   王才发13767636262

 

 

           四、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家

《伊村王氏宗谱》载:“15世寿,子三:全武、全赋、全斌”其全斌为三子,前面有两位兄长。全斌生子三:伺、师、辰。均未见载史册。89】村联系人:王德华13979590472  邹村长:13576536527  

林书记:13979578189

 

        五、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前泽)六个村

总谱局设在(原新建县西山前泽),现安义县石鼻镇筠阳石潭村的始祖均政公(官居翰林侍讲),宋徽宗大观年间,坐事贬江南遂家豫章,迁徙西山前泽,该支遍及筠阳、石潭、水南、官庄、西源、沙溪等六个自然村。该六村连修的《宗谱》中,把王全斌总署38世,列王安石前。【90】

村联系人:王扬龙137671516       王典大0791—83376578

 

        六、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的两个自然村

前些年,在王令策(13077921967)主任领引下,我们驱车来到了新建县樵舍镇的两个自然村,一个是声称太原王的白石砻王家,另一个是声称琅玡王的波汾王家。他们都很热情款待了我们。同时,都端出各自的族谱,该两个村都有认祖王全斌的世次记述。

 

   七、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十三个镇230个村庄

    据《中华姓氏通史·王姓》载述:“在今天的太原市南郊区,王姓仍是当地首族,据调查,分布在全区十三个镇230多个村庄中,总数有三万余人,占全区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由此,充分说明:“天下王氏出太原”是千真万确!刘家堡王家,只是其中的一个村庄,还有两百多个王家村庄,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太原王氏史料,需要大家一起去挖掘。建议“中华王氏太原联终站”带个头,把这里办成太原王氏研究基地,帮助海内外王氏宗亲寻根问祖。91】联系人:王大良13683686780       高华13363414966

 

 

         第五章  憾留存疑求助破解

吾虽说追索王全斌家族多年,但才疏学浅,且手头资料不足,故研究难以深入,憾留以下诸多存疑。恭请文史专家、学者、爱好者和广大王氏宗亲给予赐教,帮助破解。

1)国史记述王全斌无兄弟,生子二:审钧、审锐。而《伊村王氏宗谱》载述:全斌父亲叫王寿,生子三:全武、全赋、全斌。全斌生子三:伺、师、辰。《赤山王氏族谱》又云:全斌在西江吉水生子四:铨、锡、钱、钧。以上暂未从国史、方志上找不到佐证。

2)王诜之子彦弼三岁夭折,史载又未见王谠有儿孙,现今王全斌的后裔,从何而来?!

3)《赤山王氏族谱》载述:全斌被黜期间落户吉水,族人传说在鸟窝村繁衍生息,初看八都那个村不是,它会在那里呢?

4)王贵只小王全斌六岁,肯定不是王全斌的玄孙辈!这里晋阳王的两支,应在那一代接轨呢?

5)南昌县武阳《三槐王氏宗谱》载:“胄出金陵,相业显厥”此文字与远祖、西晋大将军世居金陵秦淮河边乌衣巷关联否?南宋宁宗初——理宗初,该村一世王彦德随他父辈从金陵何处迁来洪州?

6)武阳三家村的一世王彦德只有方志记述。二世王伯震,虽见其史载,但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三十选举志荐辟进士王伯震,授奉化尉,调三衢授。南宋嘉兴四年(1211)进士榜中有王伯震,会是三家村的二世祖吗?

7)王永昌是随父王全斌征蜀平叛中被害,还是后来朝庭授其三班奉职说?此两个国史附传,那个准确?

8)南宋末至元初那个潼关守将王彦弼肯定不是北宋王诜之子、三岁夭折的王彦弼,他会没死吗?当今传续的后裔,会是朝庭顾全颜面、故意封闭的前妻所生吗?

9)求助破解王全斌六世孙及后之存疑。

                重要文献及参考资料:

(以下所标册、卷、页数,系江西图书馆藏编码)

2-1  两汉·王  霸

1】《后汉书》列传第十、七十三。

1-1】《后汉书·逸名列传》3∕20∕734、10∕83∕2762。

2-2  两汉·王  咸

2-3  东汉·王  泽

2】《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

3】《后汉书》8∕68∕2231。

2-4  三国魏·王  昶

4】《魏司空王昶集》五卷

5】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2-5  西晋·王  浑

6】《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十二·王浑子济》                 

7】《资治通鉴》卷八十至八十二。

8】《世说新语·贤嫒》。            【9】《世说新语》尤梅。

2-6 西晋 王  澄

6】《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十二·王浑子济传〉》

10】《晋书·王澄(道深)》42∕1202、42∕1207、4∕43∕1293、

10-1】《晋书·王尼传》。

10-2】《智囊全集》《黑白斋主∕古典精华13页王澄》

2-7  北魏·王景仁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2-8 北魏·王公礼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2-9 北魏·王  延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12】《中国名人志·第三卷》        【13】《晋书》7∕88∕2290

2-10  北魏·王士良

14】《周书》3∕36∕638。           【15】《北史》8∕67∕2359

16】《新唐书》211∕5953

2-11  隋朝·王  谐

17】《魏书》卷27<广川王谐传>第527页。

18】《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第470—471页。

2-12隋朝·王  韶

19】《隋书·王韶传》               【20】《隋书》5∕62∕1473。

21】《北史》8∕75∕2566。  21-1】《山西省志·人物志<王韶传>》

2-13  隋朝·王士隆

22】《隋书》5∕62∕1475。          【23】《北史》8∕75∕2567。

24】《隋左光禄大夫耿公墓志铭》

2-14  唐朝·王  琛

25】《魏书·王翊传》卷六十三列传五十。【25-1】《魏晋风流与私家园林》

26】《全唐文》447页、2424。2∕1   【26-1】《晋书》4∕33∕991

27】《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王翊墓志》第253页。

2-15  唐朝·王翃

28】《魏书》4∕63∕1413。          【29】《北史》5∕42∕1541。

30】《旧唐书》13∕157∕4143。      【31】《旧唐书·王翃传》

31-1】《新唐书》15∕143∕4693

 

2-16  唐朝·王正雅

3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34】《新唐书》15∕143∕4298。

33】《旧唐书》13∕165∕4298、167∕4371

35】《新唐书·王正雅传》卷四三九页96。唐柳氏卷一六五

35-1】《山西省志·人物志(上)》唐401。

2-17  北宋·王全斌

36】《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六〈第1547-1595页周书七世宗纪第三〉》

37】《新五代史卷六十四〈第806页宋太祖诏伐蜀〉》。

38】中华书局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传〉》

39】《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王中书全斌传〉》。

40】中华书局出版《北宋经抚年表》

41】《钦定四库全书∕容斋四笔十六〈取蜀将帅不利〉》。

42】《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Ⅲ·1198页王全斌〉》

43】《太原市志·人物传〈448-449页王全斌〉》。

2-18  北宋·王审钧

44】《宋史》25∕255∕8924。        【45】《中国名人志·第六卷》

46】《庆阳地区志·五卷·人物志·三章:人物表记》。

47】《神木文化艺术网·杨家将与北宋武将世家》。

48】《山西省志·人物志(上)》北宋1011页。

  2-19  北宋·王审锐48】

2-20  北宋·王  凯

49】《宋史》25∕255∕8925-8926

50】《临川集54∕16〈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赠节度使制〉》。

50-1】曾巩撰《隆平集4》171、371页。

2-21  北宋·王  彭

51】《钦定四库全书〈东都事略卷二十〉》。

52】《东坡后集〈王大年哀辞〉》。【53-1】《浙江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53】《彭城集21∕303〈知济州改知抚州〉》。

2-22 北宋末·王诜

54】《宋史》27∕271∕9295、25∕255∕8926

55】《宝绘堂》东坡集32∕4下【56】《跋王晋卿书》豫章集29∕21

57】《中国名人志·第六卷》北宋王晋卿【60】《许彦周诗话》

58】《山西省志·人物志》北宋807页王诜

59】《能改斋漫录·宋蔡绦〈西清诗话〉∕〈周邦彦诗话〉》

61-1】《宋史研究集第五集民翁同文撰〈王诜生平考略〉》。

2-23  北宋末·王谠

61】《唐语林》八卷。

61-1】《中国名人志·第六卷》北宋第1009页

2-24  北宋·王贵

62】《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第9309页〉王贵》。

63】《宋史》40∕490∕14107

2-25 金朝·王渥

64】《中州乐府》

2-26明朝·王琼35

65】《明史·王琼传》 【66-11】《晋书》7∕75∕1959

66-1】高华撰《汾东古韵·王琼在太原的遗迹》

66-12】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晋阳王氏成魏晋盛门〉》。

66】霍韬撰《吏部尚书谥恭襄王公神道碑铭》

66-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第108-110页再考序

66-3】《古今姓氏书辨证》【68】《太原晋阳王氏谱》

67】《太原王氏通谱》【69】南昌县武阳镇三家村《三槐王氏宗谱》。

2-27 西晋  王  济

66-4】《晋书列传》第十二。【66-5】《晋书》卷四十二页1205-1206

66-6】《晋书》卷七十五页1960

2-28 北魏 王  卓

66-7】《猗氏县志》                    【66-8】《猗氏王氏家谱》

66-9】《临晋县志》                    【66-10】《临晋王氏族谱》

66-10-1】唐王颜撰《王卓神道碑》

3-29  西晋  王  湛

66-11】《晋书》7∕75∕1959。

66-12】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晋阳王氏成魏晋盛门》

3-30 东晋 王  承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3-31  东晋 王  述

66-13】《晋书·王述传》    【66-14】《资治通鉴·卷一百一》。

66-15】百度百科《王述祖孙与太原晋阳王氏至东晋进入全盛》。

3-32 东晋 王坦之

66-16】《晋书·王坦之传》【66-17】《晋书》7∕75∕1964  

3-33 东晋 王国保

66-18】《晋书·王国保传》。          【66-19】《晋书·谢安传》。

3-34  北魏  王慧龙

王大良指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晋阳王氏成魏晋盛典门)》92-99页

3-35 东晋  王  琼

11】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

王全斌后裔的村庄

刘家堡王家族谱状况

70】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著《太原王氏考证集〈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总结报告〉》

70-1】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太原仍有王姓人的根〉》第108-110页

71】李东阳撰《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

72】高华撰《汾东古韵·村庄撷趣·(102页)刘家堡村》

三家村王家族谱状况

73】王雄文撰《拔开武阳三槐王的迷雾》

74】王雄文撰《三槐王村世系探源路线图》

75】王雄文撰《三槐王村世系探源一线谱》

76】王雄文撰《三槐王村由来再探推敲与追索》

77】王雄文撰《北宋武宁军节度使全斌公后裔彦德公迁武阳三槐村世系图》

78】王雄文撰《再致三槐王村全族亲人公开信》。

78-1】王雄文撰《王全斌传》

79】王雄文撰《北宋名将王全斌轶事探索》。

80】王雄文撰《五代—北宋名将王全斌及其家族考析》

81】王雄文撰《呼吁为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翻案》

82】王雄文撰《北宋名帅王全斌本末考》

83】王雄文撰《王诜及其家族异疑文史考析》

84】《南昌县地名志·武阳篇》      

85】《南昌县地名志·向塘篇》

86】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晋阳王氏〉》第92、93、94、99、101、102、289、290页。

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家

87】《赤山王氏族谱》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

88】·崇祯年间重修《上池王氏族谱》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家

89】《伊村王氏宗谱》

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前泽)六个村

90】《三槐堂王氏宗谱》

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十三镇 230个村庄

91】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第108页 

 

笔者联系方式:手机:13907087840  电子邮箱:hzwxw8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