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历史文化责任和历史学家的职业担当

社会的历史文化责任和历史学家的职业担当

 

编者按 这是一篇写在病床上的遗作,作者赖长杨先生已于10月14日离开我们。此文初写于2018年9月8日,其后几易其稿,直到国庆节假期结束前,完成最后一稿。从初写到完稿,基本上都是夜间因病痛难以安睡时,披衣伏案,直笔抒情。赖长杨老师一直希冀病情经过治疗,能够有所好转,可以亲临会议,得与诸位同仁交流切磋。惜病魔无情,夙愿难酬……

 

各位领导、同志们:

华侨城集团《今注本廿四史》的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我非常兴奋和荣幸。兴奋是因为我们这一行,很少面对如此多的非专业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荣幸是我面对的是全力支持我们完成《今注本廿四史》的华侨城集团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和同志们。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是同道,相谋于此,是我觉得特别兴奋和荣幸的事。

在这个讲台上,我看见了什么呢?

我看见,我们的祖先,发祥于斯、生息于斯的先民们,从洪荒时代走来,披荆斩棘,从野蛮走向文明,在地球东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首先把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起了令全球为之惊异的灿烂的东方文明!这是我们的先民们已经向世界做出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我看见,我们的祖先,在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最早提出了建设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整套思想,那就是“礼乐文明”。礼乐文明的核心是“和合”,讲的是“和为贵”、“和而不同”,是求同存异,在存异中求同,在求同中消异,以保障最终走向完全的一致。它依靠的不是暴力,不是战争和权力的压迫,而是人心的走向。这是人类在走向“大同”世界的过程中,是惟一可以行得通的道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的反复和修正,但总比我们一次次地沦入战火和无休止的战争要好得多!现在已经看出来,有巨大包容力的礼乐文明,无论对外来文化或者是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巨大的兼容性。这种和平的强力,是任何其他力量代替不了的。我们的祖先的睿智,在人类精神文明方面,已经而且还进一步在做出贡献。

我看见,我们的先贤们,既创造了先进的物质文明,以及为巩固、发展物质文明所构造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完整设想,而且,为了让东方这块土地上的人类文明成果长期保存和发展,他们很早就自觉地在组织锻造一条强大的无缝连接的历史链条!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历史文化的共同家园,这就是自有先民以来的历代统绪。我们可以很骄傲,因为不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有华人,当你说出“唐虞夏商周”,总会有人接龙下去,一直说到“唐宋元明清”。外国有些人不承认“唐虞夏”,这不用去管他,为什么中国人自己讲的历史,一定要你外国人相信了才能算数呢?我们有自信,一种文化的自信,历史的自信,中国人的先民,不会去乱认祖先的!

我们现在所形成的历代统绪,应当说是比较公允的。在正史中,有六部是少数民族入主的正史,占有四分之一!其中几部大的少数民族正史地位的取得,还是他们自己经过论争争取来的。虽然,在古代有浓厚的“是中华、贱夷狄”的观念,但自唐以后,就逐渐淡化了,“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逐步打破了强调华夷分域的民族偏见。辽金之后,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冲垮了传统的华夷观、“正闰观”,“严华夷之辨”、“内诸夏而外外夷狄”的观念遭到摈弃。到元朝修辽、宋、金三史时,决定各为正统,从此没有改变!这需要何等的包容和理智!从秦统一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次次地民族大迁徙、大融合,逐步形成了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从“前四史”、“唐八史”......直到清乾隆二十四年,竟然在一个少数民族君主手上,形成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核心发展链条——二十四史的完整系列,造就了中华历史文化的骨干。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和我们一体多元国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保卫和凝聚民族和国家的铜墙铁壁和打不垮、冲不散的精神防线!我们的先贤们自觉构建了这条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国防线,他们履行了最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责任。

失去了我们历史文化的核心,我们的民族就会走向分崩离析,我们的国家就会肢解、破碎。古人说,灭国毁史。毁史能够做到武力所达不到的亡国灭种的目的。放眼世界,二战以来,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以来,历史这个词,成为了媒体头版的热门词汇之一,这难道还不能让我们悟出这个道理吗?因此,“历史”不能仅仅是一个学科的代名词,她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统一的国防文化!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为我们构想了通往大同世界的礼乐文明的精神体系,更为我们能够保证平稳地、和平地、团结地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为我们打造了一条启承有序、转按有统的无缝的历史文化传承链条,是我们这个一体多元国家强大凝聚力的巨大来源。有了这个根本的历史联系,民族才能维持坚强的团结,国家才能避免出现分裂!这些都是自古以来我们的祖辈们一代又一代坚持自觉地履行社会历史责任所积累的成果。历朝政权在这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应当珍视她,更应当敬重她!

在自觉建设和捍卫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时,作为社会分工专门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们,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可以无愧地说,中国的史学家群体,两千多年来自觉地履行了自己的职业责任,坚守了自己的职业本分,即使在全世界面前,中国的史学家的优良传统,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彪炳千秋。

我要向同志们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史学家的优良传统。我国从夏朝开始,即有专门的史官,他们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历史学家。此后三千多年,官方和私家的历史学家代代相继。他们在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记载和历史经验总结之外,也造就了我国历史学家的的优良传统。

在我看来,优良传统主要有四个:

第一是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历史学家的基本任务或首要任务是守住最后的真实,既然历史不可能完全真实而且往往以虚拟冒充真实,而可靠的经验、规律又不能不建立在真实之上,那么守住最后的或尽可能地看守历史真实就是其首要任务。因此秉笔直书,就成为历史学家最重要的职业操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以及齐国的史官相继赴死的故事。《左传·宣公二年》记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冒着生命危险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崔杼杀死了国君,“太史书曰:‘ 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文天祥《正气歌》中所称赞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就是这样的优秀传统。

第二是从历史事实中提取历史经验的传统。我们知道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述往事,思来者”,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要从历史中抽绎出规律性的东西,服务于未来。

第三是坚持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用历史强化人们群众的国家归属感,民族之间的融合感,为国家的团结、富强,增加向心力和凝聚力。你看我们的廿四史,其中《史记》《汉书》等,都无遗漏地记载了国内不同的历史,就是反映少数民族政权的几部史书,如《北史》《元史》《金史》,也是把它摆进中华民族多民族的国家发展阶段来进行描述的。

第四是坚韧不拔,恪守职业责任,尽心尽力,舍小我而成大我,有一种献身精神。司马迁受宫刑,“隐忍苟活”,只是为了完成《太史公书》;还有如班氏家族,为了完成《汉书》,不仅父子相继,还有兄妹相承,如此等等。他们都是为记录我们民族的历史,贡献了自己的人生。

史学家的工作是很特殊的工作,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卫士,是国家安全的哨兵,是捍卫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战士,是完善文化国防事业的参谋!要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首先要灭他的精神,灭掉集成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内核。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繁衍发展的基因密码,所谓的“灭国毁史”,就是说,武力征服一个国家或民族之后,紧接着就是对这个国家或民族进行历史的清除和扫荡。也可以反转过来,征服者用他们的历史文化,进行文化入侵,锈蚀掉欲征服目标的国家和民族精神,共同价值,以达到兵不血刃、不站而胜的目的。日本人在东三省、在台湾的殖民教育,就是用这样的方式。

应当说,三千多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家,没有辜负公众和社会的期望,他们用自己的执着的理念甚至生命,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史学的伟岸形象。

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历史文化工作者,应当牢记这种优秀的史家传统。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这些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史学家精神。

我们应该为那么悠久而又绵延不绝、赓续流传的伟大的历史传承,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觉醒了的历史记录自觉性,能够从很早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历史文化责任。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核心文化力,只有共同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有可依赖的归属感,也只有有这个核心,才能够凝聚起民族的力量、国家的力量。我们钦佩和感激历史上的先贤们,他们很早就自觉地意识到,历史对于维护这个长治久安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先人们,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记载和传承,有着清醒的认识,历代先哲们都不曾放弃传承、发扬光大这份维护民族大团结、国家大统一的强烈追求。

如今,在新时代的大好形势下,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的支持、资助,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政府、个人之外,还有一大批大型企业的参与。这些活动,显示出似乎对于传统文化的消费,要大于对于传统文化的保育。从根本上说,我们应该护根。过度的开发、消费,就会造成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失去文化发展的平衡性。我相信,随着公众对历史文化逐步深入的认识,会让这种开发变得更加科学和健康。

中国的史学家,至少从司马迁开始,就是一群有历史自觉和职业担当的志士仁人!他们宣称,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们立志要为实录、直书而舍生忘死 。从唐朝的刘知几开始,到清朝的章学诚,先后对于史学家提出“德、才、学、识”的比较全面的要求,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对于史学家提出的职业素养要求。今天在这里,我要大胆的在这四个字的基础上,加一个“情”字!“情”就是对生你养你的祖国的感恩的深情!对源远流长的、艰难困苦中发展起来的祖国灿烂文明的那份深情!对你担负着的守护民族历史文化的职业的任重而道远的深情!

在这方面,司马迁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史记》中,几乎每篇都充满了他对历史文化的真情,所以才称得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同志们,为了做成一部能够为更多公众能够读懂的二十四史,我们已经付出了二十多年,我们还将继续付出。虽然在我一个人的生命史中,她占据了我几乎半生的时间,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能够用自己的生命,为社会、为民族、为我热爱的历史学做出贡献,这是太幸福的事情。我想对我的新老朋友们说,“记住我们的职业担当吧!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一生,尽可能地去实现我们的愿望。”胜利、成功,就在前面;胜利已见曙光。

谢谢大家!

赖长杨 遗作

2018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