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李浦“王氏家庙”与王氏家族研讨

龙湾李浦“王氏家庙”与王氏家族研讨

王绍新

“王氏家庙”是龙湾区三槐李浦王氏之宗祠,族人俗称“榜眼王祠堂”,改革开放后又称“王瓒家庙”,现属浙江省文保单位。李浦王氏家族每年均在此举行春祭(农历正月十一)、秋祭(农历八月十五)以及清明祭祖扫墓等重大仪式,是李浦王氏家族子孙宣扬王氏宗族文化及举行祭祖活动的主要场所。

三槐王氏郡望云:“出太原、琅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但合理的解释,“三槐”应是以堂号见称,而非以地望命名。三槐王氏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王祜在庭院中亲手种植下三棵槐树,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成真宗朝宰相,为家族嬴得了三槐王氏的名号。后王旦五世孙王倓携次子彦觉偕合族南徙至永嘉,依从父古公而居温州城南锦春里。淳熙初,孙约轩公携子惟贞公,迁居永加场二都九甲陈宅巷,建祠于九甲监桥之北。至云叟公宗祠复加重修,元季兵燹祠废。环庵公时析居华盖乡李浦村雁泽桥之西,建宗祠于雁泽桥西,遂称李浦王氏,尊剡公为三槐李浦王氏始祖。

正德十三年十月,孙王瓒持节推封玉山王,十二月奉诏省母谒祠,谋诸族君子曰:“吾宗系三槐正派,祠宇狭小,不足以言昌大。”祠爰迁,宗祠卜地于大河之滨,溪滨公实肩其任,鸠工庀材,于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建成。堂凡九楹,翼以两庑,绕以周垣,规模宏敞,蔚然大观。额于门曰“历朝宠命”,堂曰“德符”盖取《三槐堂铭》“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中语。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十二世侹公迨解组归田,以祭日来届,始更新家庙。由是金碧辉煌,栋梁改色。荷蒙皇上覃恩,敕建坊表,赐额号曰“王氏家庙”“三槐世裔”并赐御制一联“肯构肯堂绳其祖武”。清顺治十七年1660因迁界庙毁。康熙九年1670重建,雍正间大展其规,旧观以复。乾隆二十八年1763坏于风,迁神主于静庵公之小宗。嘉庆元年1796八月初一,小宗毁于飓风。贤裔十八世光焘、光汝倡捐,十九世应甲,二十世日荣、锦澜、乐芝、二十一世标宗、昌淦力襄其事,扩小宗为大宗,于嘉庆十六年1811建成,即今之家庙也。

解放后,家庙内举办白水乡联山小学达四十余年,至1992年小学搬迁,家庙大修。改革开放后,成立王瓒家庙文保小组,重修茔祠,再竖牌坊。2003年定为龙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谱牒续订时,家庙重修。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瓒家庙”,北临李浦河距永昌堡迎川楼约230米。家庙建筑坐西北向东南,三进二院式布局,砖木结构,古朴庄重,飞檐雕栋,占地约1855平方米。家庙由外至内依次为牌坊大门、门厅正厅花园。牌坊前有小广场,广场二侧立有三组旗杆石。牌坊前有风水河,河宽约10米。入门甬道二边立有石马、石羊和石翁仲,右首围墙边立有石碑《重建家庙记》,为明嘉靖庚戌(1550)王侹撰。

家廟门厅面阔七开间,门厅正上方掛有直匾“历朝宠命”。正大门有对联曰“质厚志谦一世人师盛德,行纯学笃两都儒範显”。左大门联曰“学问唯勤诗文朝野咸尊慕,心容俱整品德商邦共仰欽”。右大门联曰“儒宦良三朝历事龙悦,隽才忠四典春科门下多”。门厅入内为天井,居中设甬道,甬道长5.2米,宽3.85米,花岗岩条石铺就。甬道连接正厅前月台。正厅上悬橫匾“三槐堂”三个大金字,四周掛了各地宗亲馈赠的匾额,匾额下掛有李浦王氏历代世祖的几十副画像。画像彩色,栩栩如生,每副画像下面都有人物的生平简介与像赞。记述了李浦王氏近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正厅后面正中挂有始祖倓公画像,像前塑有明赠礼部尚书文定公坐像。正厅前设前廊,二侧耳房与廊庑连接。左右厢廊连接前厅与正厅,厢房面阔五间,室内布置有关王瓒生平陈列,及三槐李浦王氏宗谱资料。右厢房现为温州市图书馆家谱工作基地,成立了“浙南谱牒研究收藏中心”,现藏有全国王氏谱牒及影印本二十多部。前厅北首为王瓒家庙省文保委员会办公室,南首为“厦门大学国家级历史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习点”兼会议室。正厅后为花园,90年代修复时,建有“芙蓉亭”、水池、假山。

牌坊为四柱三楼冲天式结构花岗岩青石质明间两柱前立花岗岩石雕豹兽额枋正面阳刻“王氏家庙”背有“三槐世裔”字样的枋匾。粱枋上设平身科置硬山顶石屋面雕凿精细。牌坊原立于现家廟东南方约500米处旧家廟址前。新家廟1811年落成,但明式老牌坊延后1824年,族人费時一千多工時才移至现家廟前。老牌坊于文革期间以“破四旧”名义拆毁。改革开放后捐资新建。

三槐李浦王氏始迁祖倓公:二子,长子彦洪,讳道,朝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徽猷阁待制,赠小师柱国,余杭县开国男。建炎中南渡,家余杭仙宅界。次子彦觉,依从父古以居温城南锦春里,三世约轩公、四世惟贞公后徙居九甲陈宅巷。至七世云叟公,生八世原吉一难公和原宏二难公。一难公二子:长文善,次文玉。文善子孙居九甲陈宅巷,十三世至十六世后裔有迁平阳前河头。文玉折居三都上黄因支派繁衍,自立谱牒宗祠,十三至十九世后裔有迁居平阳东坑苍南王街头村四甲烟墩平阳北港河边居西岙居鳌江塘川石佛山居麻步东坑后迁泰顺三溪口。二难公二子长文燠次文俊文俊后裔折居五都马鞍岭

九世文燠公迁居李浦村于发族之始。生五男分五大派大派静庵公生九男分九小房。二派廪公四男分四小房。三派敬公五子分五小房。四派臻公五男分五小房。五派祚公四男。大房日房王埕;二房月房王佩;三房星房王瓒;四房王珫三子;长东岩公四子分福房、禄房、寿房、喜房,次一泉公五子分仁、义、礼、智、信五房,三石潭公子二:嘉经、嘉伦。文燠公子孙除居本地龙湾区尚有十一世思佩公迁居瑞安五十一都文成为始祖。十三世嘉龙迁南溪上塘为始祖。十三世嘉澈、嘉相迁居平阳夏姑桥为始祖。十三世嘉吉迁瑞安三十六都蛟池为始祖。十三世嘉达迁徐岙下墩为始祖。另外平阳鳌江蓝田王氏,梅源乡章公尖王氏,郑楼镇王氏,永加江北王家坞王氏等均为其后裔。另有子孙散居长兴、缙云、丽水、乐清、永加、瓯海、鹿城、台湾、美国等地。总计族人达三万多人。

三槐李浦王氏宗谱分廿四部为《封》、《植》、《之》、《勤》、《必》、《世》、《乃》《成》、《归》、《视》、《其》、《家》、《槐》、《蔭》、《满》、《庭》、《德》、《符》、《榮》、《耀》、《晋》、《公》、《精》、《灵》。盖取《三槐堂铭》“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中语。前四部为全谱之精华记载了王氏宗谱历代名人序约30余篇、像赞27幅、行状10余篇、人物传记160余篇、祭文17篇、墓志铭20余篇、皇帝敕、诰30余篇、内外传计30余篇、诗600余首、宗谱留下了欧阳修﹑苏轼﹑周必大﹑陳显伯﹑王瓒﹑方继学﹑侯一元﹑孙衣言等历史名人的文墨。更有瓯滨公于正德七年寄诗赞獎恕齋公修谱:“吾宗初住汴東门,南渡迁移海上村。三百年來先譜旧,倦倦修整賴元孙。”

三槐李浦王氏宗谱的编修:应始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王旦奏请真宗敕题序。南宋嘉泰二年壬辰(1202)惟贞公南渡后第一次修谱,有观文殿大学士周必大序。淳祐十二年壬子(1252)学士公主修,集英殿修撰陈显伯序。咸淳七年辛未(1271)参知政事马光祖序。元至正九年己丑(1349)云叟公主修,李安吴县儒学教谕序。明永乐十六年戊戍(1418)芝秀、文燠公主修。正德七年壬申(1512)恕斋公主修。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文定公主修,同郡昆阳西堂方继学序。嘉靖二十年(1541)中白公、鹤泉公、东湖公主修。万历九年(1581)介石公主修。江西布政使候一元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明法公主修。乾隆元年丙辰(1736)竹卢公、雁滨公修。乾隆二十四年已卯(1759)玉庵公、啸楼公、心斋公修。嘉庆十六年(1811)标宗公、宏一公、昌淦公修。有陆景华序2篇、单可尧、钱青、张麟经、宏津、标宗、项挺斯等序。光绪十年甲申(1884)条眉景熙主修。孙衣言、王树槐、涂如信序。民国七年戊午(1918)昌年、春庭主修。蔡永庆、王绍志、景甫等序。解放后,1979年运杲、茂福、逢钦主修。王声初梓辑。1998年逢棋、建东等主修。王朴、王增彩、王俊石序。2010年逢棋、景弟、建龙主修。国恩、绍新、茂达、运仁、王谔等序。

王瓒家庙附近还有许多有关王氏家族的文物古迹:

(一)榜眼桥:为纪念王瓒丙辰高中榜眼而命名。明洪武间,先祖文燠公從九甲徙居李浦之雁泽桥西。因王瓒发跡此,府节推何鼎镌之为“榜眼桥”。弘治戊午(1498)年立,清康熙甲申年重修。共和辛酉(1981)年加宽重修。并在桥两边加装石栏杆。今为区文保单位。

(二)望海桥:座落今永中鎮水潭村。明正德甲戍年(1514)由李浦王氏十一世王珫监造。梁式石桥,12孔,故名十二间桥。清同治甲子(1864)年重修,改为八孔。民國十二年(1923)重修,桥梁构通南北,为水潭村重要交通要道,桥长37.8米,宽2.2米,两侧建有青石栏杆。2011年因桥倾斜,上级文保单位又拨款重修。

(三)拦路牌坊:立于榜眼桥南首约五十米的路中,故名“拦路牌坊”。为王瓒弘治乙卯乡举经元,丙辰殿试榜眼而赐建的坊表。由王祚女婿张伦监建。牌坊于文革年间毀,改革开放后由王氏后裔捐资新建。仿明式结构,南首额枋上陰刻“经元及第”,北“会魁及第”,故又名“经元及第坊”。牌坊上有“明旨赠礼部尚书谥文定王瓒”等字。今为龙湾区文保单位。

(四)王瓒书院与白岩宫:位于双岙与丰台村交界。明成化年间,华盖乡李浦村青儒王瓒,曾于白岩宫攻读经学。王瓒丙辰高中榜眼,入翰林,任两监祭酒,居礼部侍郎,后人为纪念称此处为“王瓒书院”。2007年,族人集资50多万在遗址上建成三间二层的“王瓒书院”。在白岩宫后進悬崖上,由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亲笔书写,由李浦王氏裔孙王建飞独资镌刻“王瓒书院”四字。2013年又在路口竖立“王瓒书院”牌坊一座,在书院内打造有名人书写的王瓒诗碑45个,后進悬崖上新增摩崖题刻诗文10处。

(五)王瓒墓:位于瑶溪皇岙鉢河山,为王氏祖垅。建于明嘉靖初,原五坛,墓上石准件碑文、神道门等均毁,仅遗墓穴与翁仲及石兽残件。修复后,现占地二亩余,在通往墓地的梯级水泥路上,依次树立着神道门:正面刻“明赠礼部尚书谥文定瓯滨王公神道”、背面“明河南汝州同知立斋王公神道”。牌坊:正面有“父子国师”、背刻“兄弟进士”。上神道门:正“诰赠礼部左侍郎环庵王公神道”、背“诰赠祭酒礼部左侍郎梅轩王公神道”。王瓒墓四周高墙围绕,墓式宏大。大门石牌坊:正书“三朝宠命”、背书“礼部尚书”。进门是宽阔的丹陛,两旁依次列有新修的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二层平台上,两根盘龙擎天柱直指蓝天,高六米多,正中一方巨大的石龟驮碑傲然屹立,石碑上刻有嘉靖三年《特赠王瓒礼部尚书》诰命。后壁龛上刻有历代李浦王氏先祖的讳名。王瓒墓现为溫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具有明代风格的古建筑是研究龙湾民俗人文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实物资料,是明代江南宗族礼制建筑的重要实例。是温州地区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和精神象征。集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于一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是李浦王氏子孙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槐李浦王氏著名人物简介:

王元(1242—1323)字善长,号并海。永嘉盐场大使委任他为“万石长”,掌管一都至五都的盐税,深受大使的器重。在九甲与八甲村交界处,陈宅巷南口,建造“安民坊”一座,横跨直街,庄严端庄,美观大方,四柱三开间,上镌刻“安民坊”三个大字。文革中毁,保存六百六十余年的文物就此消失,至今无复建。

王仁(1305—1368)字寿夫,号云叟。每冬踏雪登“並海”,四顾烟不起者,遣以薪米曰:“第用之,无庸偿也。”乡咸德之,颂其曰:“望煙”。元至正二年,瓯郡岁饥,群蜂起,贫民嗷嗷待哺,公尚义粟至五千石救災。元檄为提举不就,明太祖授福建汀州提举,辟赴淮西寿州听用。卒后誌书“义行科”,位入永嘉县学“忠义祠”,奉旨春秋致祭。今永兴新建之“望煙”虽不是原迹,但弘扬了王氏“德文化”,以此为“道德谐模”来教育子孙后代。

王祚(1433—1500)字怡远,号梅轩。赠侍郎环菴公之季子。以子瓒贵,弘治十二年正月封为文林郎,翰林院编修。正德六年封为朝议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十四年九月封为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

王豫(1432—1504)字思诚,号立齋。讳誾公次子,由胄监优等,授河南汝州同知。廉以守官,仁以抚民,绰有能声。又尝以书速弟瓒辈,赴汝讲明学,自相师友,复延师之不倦。厥后王瓒迹与之功不可没。归乡后以情花竹以终老,三举乡饮大宾。

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弘治乙卯读书开元寺,是岁易魁两浙。丙辰科榜眼,授翰林编修。乙丑充经筵讲官,兼内府崇圣堂教书,又充殿试掌卷官。累南北国子监祭酒,著《四书》、《五经》及《诚敬箴》等以广明正学,至今传。升礼部右侍郎转左侍郎,持节封玉山王,一品莽龙飞服。庚辰会试为知举官。卒赠礼部尚书。谥“文定”。郡邑举祀乡賢,有“四海师模”、“一乡表率”之。著有《易道传》、《千里》、《二妙集》、《弘治温州府志》,《政教篇》,《瓯滨集》等行世,为温州历史文化名人。

王侹(1499—1572)字伟立,号中白,瓒公子。正德十三年(1518)蔭入国子监,嘉靖戊戍年(1538)授南京都察院,辛丑(1541)陞南太仆寺丞,转陞部员外郎,庚戌(1550)進本部郎中,時讨北虏任南京大司空。公自入仕,以倜傥起誉,亦以梗直召怨。公博学,天文、地理、兵机、医卜,靡不精究。隆庆改元(1567)階为朝列大夫。有《中白医说》、《中白集》行世。

王健(1502—1550)字伟纯,号鹤泉,文定公瓒之次子。戊子(1528)乡试经元,戊戌(1538)二甲进士。授刑部山东清吏司主事,推薦改礼部仪制司。擢精善员外郎。转迁南京光禄寺少卿。覃精思,至忘寢食,竟以是感嬴疾,久之增剧,具疏乞归,值例严不果。庚戍(1550)春卒官,年仅四十九。未究其用,天下惜之。公经学淹贯,造精深,行履清严,著述典雅,金玉君子也。郡邑举为乡,乡人祀之。著有《应制録》《鹤泉集》行世。

王绍新2013年6月西山凯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