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九旬,矢志如一 编修家谱的重庆王崇溥先生

年逾九旬,矢志如一  编修家谱的重庆王崇溥先生

 

今年91岁的王崇溥,身体健朗。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潜心修谱。不仅在1999年编修出我国第一本王氏宗族的《王氏族谱》(详细记载了第一代王姓始祖到现今第九十七代王姓后人的信息。)六年前,他编修完成110万字《中华王氏通书—西南宗支派别录》,涉及重庆、云南、贵州、四川一千多个王姓宗支信息。如今完成的巨作《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这套书中,也有他参与编撰的内容。

 

91岁的王崇溥老人

“编修族谱的动机很简单,就是热爱。”王老笑着说,一直都想编修族谱,但因为当时社会上认为编修族谱是封建思想,加上工资不高,1个月只有45元,没有多的钱来修谱,所以一直没行动。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不少海外华人开始回国寻根,社会上寻根热现象日益高涨。1989年,大哥从台湾回来想看族谱却没有,于是他便下决心要把家族族谱写出来。

王老称,要想写族谱,必须要具备三样条件:一是要有经济实力,二是要在家族中有号召力,三是要热爱这门事业。那时,他已从单位退休,被供销社聘为厨师讲师,为重庆2000多名厨师培训厨艺,此外他还在青木关开了一个小店。自此,在经济上开始宽裕起来,于是他把下面六个兄弟组织起来,开始编修王氏族谱。

“我们几兄弟当时就说好了,编修族谱没得工资,所有的外出搜集查找资料、打印、路费等支出都是自掏腰包。”王老称,编修族谱并没有多少利益可得,反而要经常自掏腰包。

新编一本族谱书,要参考查阅百本书

“这是《巴县志》,用来参考王姓在地方上的情况;这是《中国皇帝全传》,用来查阅王姓在各朝各代做官的资料;这本《民国人物大辞典》是用来查找王姓在民国时期的信息。”在王老家中的书房,他指着放在订做的大书柜里的上百本书,向记者解释道。

他称,由于西南滇、黔、川、渝地域广阔,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战乱浩劫,造就了大批量长时期的移民,加之历史、社会的诸多原因,官方和民间又没有专门的记载资料传世,几百年来,绝大多数的移民后代,要想找到各个王姓宗支的迁出地址,源流世系很不容易。因此要想编修族谱,必须要查找大量资料文献。

 

每天,王崇溥除了买菜做家务,照顾老伴儿,剩余时间都拿来修谱了

“别人查资料是去图书馆找书,我则让出版社把它们每年出版的书名和价格寄给我,我再从书名中选书。”他解释道,由于查找的资料范围广,如果去图书馆挨着查看既耗时也效果不佳,所以他想出了从出版社的出版书籍名单中找资料的妙招。

那个时候,王老每个月会收到几十封关于修谱资料的信件,邮递员成了跟他打交道最多的人。他笑称道,经常有寄信人把他的地址、名字写错,但邮递员都会知道是寄给他的信。

晚年当学徒,跟着孙辈学电脑

91岁的王崇溥,与其他老人一样,是一位慈祥可亲的爷爷。电脑对他而言,原本是个新事物。为了写稿更方便,对电脑一窍不通的王老,虚心当起学徒,跟着孙辈学习电脑知识。“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学过拼音,所以键盘上的字母对我们来说就是天文字母”。为了方便在电脑上操作文本,2007年,工商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外孙邹立给爷爷配备了一台电脑,还有手写板。通过手写输入文字。不仅如此,在日本留学的外孙何力每次利用回国假期,也要教教外公如何使用电脑。

如今,王老有QQ,有微信,有邮箱,能在网上自如地发邮件,发照片。“不过我的QQ上没有好友,不聊天,只发邮件。”

“因为我身体不好,所以买菜做饭等家务活都是他一个人干。上午他去买菜做饭,下午和晚上他就写族谱。”王老的老伴儿芳婆婆告诉记者,因为长期劳累过度,王老得了劳累性心脏病,还住了几次院。如今,即便年过9旬,每天做完家务,王老依旧会花半天时间编撰族谱。

 

王崇溥和老伴儿

王老称,接下来,他还要继续编撰《重庆王氏通谱》,重点介绍重庆王氏起源,预计三到五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