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沙田王屋村与王屋

香港沙田王屋村与王屋

来源:香港《大公报》

 

有些古迹因未有活化计划而将建筑物作展示之用,沙田圆洲角王屋便是一座久未活化的法定古迹。发展局在2009年曾把它纳入第二批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但后来却认为申请方案不适合而作罢,之后再没有把它放入下一批的活化建筑名单中。

圆洲角本是一个小岛,而王屋见证了这小岛的变迁。乾隆年间王氏族人已在此建立王屋村,其时该岛位于广东与九龙之间的交通要道,商旅云集。约1911年,王氏第19代祖先王清和不惜工本兴建了一座楼高两层、两进三开间的住宅,即今天的王屋。但好景不常,英国租借新界后,九广铁路通车,交通网络日益发达,旅客毋须在圆洲角过夜,王屋村繁华不再,不少居民迁出。到上世纪70年代,政府将沙田发展为新市镇,收购村屋和进行填海,圆洲角与陆地相连,王屋成为岛上仅存的传统住宅。

王屋外墙顶部有色彩斑斓的灰塑和壁画,正门的封檐板满布雕刻,尽显昔日的巧手工艺。踏进屋内,可见门厅与天井之间砌了一堵砖墙,开了三个西式拱门,在一般民居较为罕见。天井两旁有厨房和浴室,门厅和正厅的墙头均饰以精致壁画和吉祥图案。

除了学校外,很少市民专程前往王屋参观。与其经常丢空,当局不如租给团体作短期展览或表演用途,吸引更多人走入王屋参与活动,顺道欣赏这幢客家民居的特色。

 

附:沙田区圆洲角王屋村

王屋村,一个村名,是香港新界沙田区圆洲角王屋村,1911年兴建。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王屋村,以及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澄江镇王屋村的历史以及经济发展。

1、香港新界沙田区圆洲角王屋村

王屋村位于香港新界沙田区圆洲角的东南面,由一对来自广东兴宁王姓夫妇在约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建立。现存的民宅是由王氏第19代族人王清和约于1911年兴建。香港政府于1984年接管王屋民宅,在相邻兴建了王屋花园,更于1989年12月22日将王屋民宅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历史十九世纪时,圆洲角由于地理位置关系,是来往广东及九龙两地旅客和货物的交通枢纽,王屋村逐渐成为商旅云集的贸易站,王氏族人曾在民宅傍边开设“义利客栈”。

但好景不常,在二十世纪初建成连接新界和九龙的陆路运输网络后,圆洲角的重要性日益减低,并开始式微。

圆洲角和沿岸地区的填海工程于1970年代因应发展沙田新市镇而展开,沙田海急速填土,圆洲角的岛状外貌亦因而改变,成为城门河河岸的一部分。其间政府陆续收购圆洲角及沙田围的田地和鱼塘,区内很多古老建筑在城市化过程中被荒废及拆卸。现时剩下来的只有这间民宅古屋,亦曾一度售给村外人作住宅及工厂用途,现时成为圆洲角历史唯一的印记。

结构这间百年古屋楼高两层,是典型的传统客家民宅,属两进一天井三开间式建筑,主要以花冈石及青砖砌成,以木橡及檩条支撑墙身,配以瓦片构成金字屋顶。民宅的墙基以当时相当昂贵的花冈石建造,正门入口以细琢花冈石作为门框,再加装木栅“趟栊”拉门,前院由一道花冈石矮墙包围。

民宅内地面铺设菱形图案广东大阶砖,内外有精美的壁画和传统装饰,正面墙身有精致的灰塑、壁画及巧手雕刻的檐板,山墙的檐壁以草尾灰塑装饰。通过前方门厅後是天井,右边是浴室,左边是厨房,内有连烟灶的砖囱,两进的次间为睡房,建有木构阁楼。前后进的明间墙身绘画吉祥图案壁画,系梁分别雕刻“百子千孙”及“长命富贵”等吉祥语句。

维修民宅大致保持完好,曾于1990年代进行多项复修工程,2006年再更换损毁的木构件和进行内部翻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