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阳王氏研究

太原晋阳王氏研究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研究员  王雄文  2018.5.25撰

摘要:世誉“天下王氏出太原”。其衍生的晋阳支或称晋阳王氏从两汉王霸次子王咸入仕云门太守的公元25年到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05王琼为三重名相的一千四百八十年间羽扇纶巾运筹帷幄挥戈跃马叱咤风云文韬武略英雄辈出。本文针对这段宗族史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挖掘提出以下研究心得。

关键词太原晋阳王氏源流世系、宗族英豪生平事迹研究。

一、晋阳王氏概述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古老的华夏文明光耀千秋,在世界人类的史册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地处我国黄土高原的三晋,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作为黄帝后裔的姬姓王氏,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字本义是部落首领也即后来所说的“王”。如《尔雅·释诂》曰“王君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为王。”即“王”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贵姓也。目前中国第一大姓的王姓人口将近一亿占全国总数7%多。被誉为“天下第一姓”大姓也。一部太原王氏的历史,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中华王氏不愧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排头兵。全族无不自豪而欢欣鼓舞。

姬周天下传到东周第十一代周灵王时,立姬晋为太子。太子晋,字子乔,幼年成德,聪明博达,十四五岁时便辅佐周灵王治理天下,各路诸侯依礼朝贡。当时,谷水和洛水猛涨,将要冲毁岸边的王宫。周灵王想在水中填土筑坝,阻挡水患。太子晋认为,这样做势必淹没百姓的农田,引起民怨,不同意父王的做法。结果被贬为庶民。关于相传太子晋被贬后的去向,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太子晋被贬后曾在晋阳龙山之巅的晋居观居住,随后得道成仙,乃跨鹤吹笙,升天而去,时年十七岁。宋代诗人宋元晦有诗咏之曰:“王乔吹笙去,列子御风还。至人绝华念,出入有无间。

千载但闻名,不见冰玉颜。长啸空碧宇,何许蓬莱山?”又说晋祠南七里有晋王陵,是太子晋的陵墓。太子晋祠一带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五,附近的乡民们都成群结队地到晋居观赶庙会纪念他。第二种说法太子晋被贬后就在东周都城洛阳东面的缑山(地处洛阳、偃师境内)地区生活,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成仙。大周女皇武则天游缑山,谒升仙太子庙,立“升仙太子碑”(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撰2000多字的《升仙太子碑并序》。清乾隆皇帝曾兴挥毫书《登缑山极目》,刻碑立于升仙太子碑旁。其他就不一一尽述。

以上种种传说说明,太子晋是何等深入人心。尽管他被刻划得半人半神甚至玄乎几乎没人追索那些没法说清楚的事。但近乎所有族人都尊称他为中华王氏的开族始祖。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年轻时胸怀大志,曾官至司徒,后辞官居太原。当时,人们称之为“王家”。于是,他便弃姬改王姓。“太子晋之子奔晋”和立姓说太原便成为天下王姓的发源地。
太原王氏自太原开族立姓之后,承先启后,几度播迁,遍及神州,并且衍伸海外,名扬全球,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支英才辈出、百世绵延的名门望族。宗敬立族王姓之后,历史上经历了战国纷争的动乱。宗敬娶姜氏,生一子:凤;凤生二子:覃、石。从覃起之后为渠—丰—芝—亿—错。王错曾佐魏惠王为相。公元前353年,庞涓从鬼谷子处学成入魏,以精通兵法为王错重用,推荐给魏王,魏王任庞涓为大将军。错生墳,墳之后为渝—息—恢—亢—颐。王颐生王翦,其时为战国末年,秦国崛起于陇西。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王翦起了重要作用。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仕秦昭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历三朝为大将军,王翦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为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王离生两子:长子元;次子威。巨鹿之战,王离兵败自殉后,王氏难以立足渭水流域。王元在兵荒马乱之中,举家避难于山东琅琊,后徙临沂,韬光养晦,世称“琅琊王氏”。王威则仍留在原籍太原晋阳,世称“太原王氏”。“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共尊太子晋为太原郡始祖。经秦末战乱后的太原王氏后裔,世系较为混乱。本文自两汉起分六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

两汉时期

两汉时,王威曾任扬州刺史,其子孙长期不显。一线图为:威—志—珣—言—峙—嵚—彝—彛—朂—励—霸。到王霸时,又重返太原。王霸曾做尚书,后隐居读书,不再做官,以寿终。这是自王威后太原王氏最早见于史传的第一人。据此有人认为王霸是“太原王氏”始祖。依分支论“晋阳王氏”始祖当为王咸但多数人追溯为王霸。
王霸生活在两汉交替之际,距今已1900多年。霸生二子:殷、咸,分为两系。先说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传山西“祁县王氏”一系。再说王霸次子王咸,传“晋阳王氏”一系。王咸子孙长期不显。据考证:咸子甲,字子初,后汉元和中屡征不就,隐居石室山,生子二:甫、申。甫,字伯仲,抱道不仕,子二:畊、畟。畊,字子农,后汉郡使,生子一:恬,生子四:锟、烈、柔、泽。泽,字季道,代郡太守,生子一:昶。晋阳王氏的兴起较祁县王氏稍晚,约在东汉末年。

三国西晋时期

《三国志王昶传》说:昶,家于晋阳。父泽,伯父柔,少年时因得郭林宗品评而知名。柔、泽兄弟谒之求名,最早不过桓帝时,最晚在灵帝初年。知名后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

“晋阳王氏”自柔、泽兄弟开基后,便成为魏晋盛门。柔子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泽子昶,史称“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长,昶兄事之”。可知是与祁县王凌同时的人。他仕魏后官至司空、京陵侯,魏末因助司马氏篡魏有功,子孙入晋后皆平步青云,超级贵族的基础也随之奠定。故在西晋时,王柔孙沈以佐命之功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任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位。昶子浑,晋武帝时率方面之军灭亡孙吴,实现全国统一,建不世之勋,官至司徒,增封京陵侯爵为京陵郡公,食邑八千户。子济,妻子是武帝女常山公主,官至骠骑将军。浑弟深,冀州刺史。深弟湛,汝南太守。湛从兄默(黯),曹魏时已当上了尚书。默子佑,仕西晋为北军中侯。湛子承,亦当上了东海太守。承从叔遐,光禄勋。自晋初至此仅40余年,王氏可考者十三人,除一人早卒外,其余十二人全部进入仕途,且三人三公,一人尚书,官位都在中级以上,可谓鼎贵一时,是晋阳王氏的黄金时代。

东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以后,五胡乱华,皇室遭劫,在东南一角建立东晋,“晋阳王氏”也出现败落之象。尽管如此,东晋时的“晋阳王氏”仍是当代名族。这不仅表现为它能继琅琊王氏、颖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之后独霸东晋朝政达数年之久,而且族中还有三人相继为哀、简文、孝武三皇之帝后,一人位至三公(王恭),五人官至正副宰相(述、坦之、蕴、国宝、恭),五人任大州刺史(淡、愉、忱、绥、恭),八人有恭侯爵位(峤、道素、崇之、聿、承、述、坦之、恺),除去其中的重复因素,仍可窥知晋阳王氏当时的荣华。晋阳王氏在东晋末年连遭三次家难,一是因为宰相司马道子而起,结果是副相王国宝及从弟琅琊内史王绪被杀;另一是因为前将军王恭起兵清君侧而起,结果失利,他与五子及弟爽、爽兄子和同时被杀;最后一起家难是因宋武帝诛除异己而起,结果是江州刺史王愉及其子孙十余人全部被杀。接连的家祸使这支“晋阳王氏”元气大伤,以致他们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东晋以后,南北朝乃至隋唐,都不断有自称是他们后裔的“晋阳王氏”显贵于世。如北魏隋唐时被作为整个太原王氏代表的王慧龙支,“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侍郎缉之子也”。慧龙当初遭家祸时,得沙门僧彬鼎力相助,从建康(今南京)逃奔雍州刺史鲁宗之,得到他的资助,渡江北奔后秦。后入北魏,宰相崔浩弟恬知他是王氏子,妻之以女,才得以与北朝首族清河崔氏联姻。
王慧龙是“晋阳王氏”的开创者,又联姻清河崔氏,北魏太武帝时以军功官至安南将军、荆州刺史,其家族在北朝的地位由此奠定。至孝文帝定族姓时,纳慧龙孙琼之女为妃嫔,把琼作为太原王氏的象征。从此,因为有皇帝的扶持、大族的提携,王慧龙的后裔终于登上了北方一流大族的地位,与崔、卢、李、郑四姓合称为北朝五族,“世之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

王琼后来官至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史,封长社伯。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并有时誉,各自分房立支,人称“四房王氏”。遵业为大房,子孙贵显于北朝隋唐,十世孙溥至唐末犹任昭宗宰相;广业为二房,贵显略逊大房,后裔知名者有北齐胶州刺史王野父、唐御史中丞王君儒、中书舍人王孝远、祠部郎中王佶、太常博士王仙客、殿中侍御史王鄄卿等人;延业为三房,季和为四房,并早亡,后裔不显。
“晋阳王氏”除上述几支外,南北朝至隋唐时还有多支贵显,其家族地位虽不能与王慧龙支相比,但也是各朝有影响的贵族。《北史·王士良传》云:士良先祖出自晋阳,晋末避乱,西入凉州,世代在河南做官。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其曾祖景仁归魏,做了敦煌镇将。祖公礼,任平城镇司马,因此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安家立业。父延,任兰陵郡守。士良魏末遭乱,迁居河右,后仕东魏北齐,又仕北周,隋朝时官至小司徒、荆州刺史,封瑯琊县公。子德衡,北周末年任仪同大将军。又《北史·王韶传》云:韶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

(四) 隋唐时期

祖谐,字德衡,原州刺史,父谅,早卒。韶北周时以军功官至开府、车骑大将军,封昌乐县公。入隋后极受文帝敬重,后官至司徒、尚书令,灵豳等十州刺史,封魏郡公。子士隆亦有文风,隋末任尚书右仆射。王世充代隋建郑,他依然受重用。入唐以后,“晋阳王氏”贵显者有王慧龙后裔中的大房、二房,以及汾州长史王满支,即文宗宰相王播、僖宗宰相王铎、魏郡公王起、武宁节度使王式、浙东观察使王龟、太常博士王炎等人所在支系还有诗人王翰支,宪宗时太尉王锷支。其长子稷,唐末任德州刺史,为节度使李公略所杀。稷子叔泰,唐亡时仍任九品官。

“四房王氏”遵业的六世孙光谦,其后裔徳载,讳顺,唐季由进士刺吉州,为江西安福金田始祖。六世孙光復,其孙篆,唐进士,著作均见《全唐文》。篆的四世孙元暕,历任唐御史、属三院,尚书郎、北部员外郎。生一子:景肃。景肃,讳仪,字元真。唐高宗乾丰二年(667)生,开元初,历官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太守,徙豫章后居东湖之滨,以子贵封“豫章伯”。有三子:政(孟友)、致(仲友)、徴(季友)。王政(孟友),唐时仕官至襄、邓等州防御使、鄂州采访使,赠礼部尚书。复徙居河南。子一:仲舒。王致(仲友),与季友留居江西丰城,有二子:运俊、武俊。王徵(季友)是唐开元二十四年江西省第一状元,任御史中丞,致、徵的后裔分别居住在江西南昌的湾里、三江镇、丰城市等地。

王仲舒(762—823)唐太原(今太原西南)人,字宏中,历官制诰,任峽州、庐州、婺州、苏州刺史及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任苏州刺史期间,捐玉质宝带集资建桥,此桥位于苏州城东南15里,横垮于澹台湖与运河相接之处。桥孔之多堪称国内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名桥之一,故名“宝带桥”。在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期间,岀官钱两千万,代贫民输税。他有七子:初、哲、贞、宏、泰、復、洄。

琼长子遵业四子柬,北魏从事中郎,出为祁县令,遂家焉,周受禅历大将军,封太原郡公,遂为祁县王派祖,生二子:思政、裕。思政,柬长子,官并州刺史、都官尚书,封太原郡公。“永徽元年(650)丙午,唐高宗李治立妃王氏为皇后。后,思政之孙也。”以后父仁祐为特进魏国公。王皇后,祖思政,父仁祐,母柳氏,方冀从祖妹。642年,唐高宗李治封晋王,纳为晋王妃。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封王氏为太子妃。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崩,李治继位为高宗。永徽元年(650),立王氏为皇后。

“四房王氏”广业支。琼次子,广业长子乘,支下伟俊,是广业的五世孙,甘肃陇西人,举唐上元庚子第进士、平章事、江西节度使。“四房王氏”季和支。琼四子季和传二十五世孙世昌,是宰相、太原郡公王播的后裔。世昌,字永盛,号叶卜,种善积德,授江都牧。元末从明太祖起义,赠勇略将军。其先祖王恕,举进士,任南京扬州仓曹参军,遂徙江都,卜居乌衣巷,乃为江左始祖,是三江名族。

王该,字元仁,晚号长者,太原郡之晋阳人也。高祖臻,曾祖泰叔,祖谋,父吉,官吉州刺史,母曾氏。公因盗贼四起不图禄仕,择地隐居,唐中和间,爰弃晋阳,携家人入西蜀,自西蜀徙于吉安之东岸,自东岸旋迁于吉之河山。

宋辽金时期

浑长子尚,晋以父功,封关内侯。尚子成,其后裔迁江西临川,有宰相王安石兄弟七人。王棣,字仪仲,本元浩次子和甫之孙,荆国公请于朝命继荫於元泽薦辟,以荫入官太常博士。后裔积贤迁江西乐安县稠溪村定居。安义孙撝由临川迁浙江鄞县;安国孙王辉、安礼孙仪侦、仪仁、仪信分别定居于江西赣州、广东龙川等地。赣南地区有大批王安石家族,说的就是安国、安礼的后裔。安礼四世孙厚之由临川迁浙江诸暨市;安石从子景迁江西吉水县;还有安石从弟安重支下的定二迁江西抚州东溪。安仁次子放,由江西临川分派迁居湖北武穴市龙坪镇。

士良与韶本是一支,一直传到王全斌,北宋并州太原人,武宁军节度使,是五代至北宋的著名将领,其后裔分别居山西太原刘家堡村、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村、江西南昌县武阳镇三家村、江西樟树市黄土岗镇横溪村等地。
明清时期

王澄后裔全斌九世孙子实为太原刘家堡村始祖。传五世孙琼,字德华,号晋溪。他和于谦、张居正被史家称为明代三重臣。[1]

自周灵王太子晋开族立姓至今,子孙绵延海内外,“太原晋阳王氏”先圣披荆斩棘前仆后继近百代,上下达两千五百余年,金戈铁马叱咤风云跨过“肇始姬水发迹西岐呈祥洛阳夯实太原再衍晋阳灭吴建业;辉煌金陵;文峰汴京;名扬海外;”九个里程碑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上亿后贤承先启后再度辉煌!

二、晋阳王氏发源地―太原市晋源区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晋国世卿赵简之的家臣董安于选择了西依龙山、东临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晋阳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为战国时越国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享有“龙城之誉”。俨然与长安、洛阳、开封等地并列为国内著名的故都。古太原郡治范围位于太原市原南郊区或区划调整后的晋源区加上小店区一带。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

晋阳古城遗址地处太原市西南的晋源区历史上的晋阳县1998年1月1日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南郊区的晋源、晋祠、姚村、金胜四乡镇和原河西区的义井、罗城两街办合并成立晋

源区驻地晋源镇。该区北起义井东街,与万柏林区相依。南至姚村镇高家堡村。西南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

隔河相望。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区。总人口23.67万人。晋源区及部分周边一带王姓为人口大姓分布在全区13个乡镇230个村庄中计三万余人10%多。论其来源大多自称王琼之后[2]。

晋源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尤其王氏先祖遗址更多。

悬瓮山下晋水源头的晋祠,是块山青水秀的宝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祠堂原为纪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的次子、晋国开国侯叔虞而兴建。规模宏伟的圣母殿,供奉着武王之妻、姜子牙之女邑姜。创建年代虽无从查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颇有名气。拥有几十座古建筑的晋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这里殿宇、亭台、楼阁、小桥、古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驰名中外。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著名的有: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侍女像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

晋源区内原有“晋王陵”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卒葬之地;又有地名“晋居观”相传是太子晋居住的地方;自古就有的七月七日“上观”庙会会期一连数日众多王氏宗亲登上龙山“静居观”挨次进供然后齐聚在当年太子晋跨鹤升天的山顶。遗憾的是“静居观”清末毁于天火迄今再末恢复;还有王琼去世后葬故乡的“王家坟”等等遗迹[3]。晋祠的晋溪书院原是明朝三重名相王琼的后花园时称晋溪花园。王琼的家祠已升级改建为太原郡始祖子乔祠。海外太原王氏后援联谊会和晋祠博物馆在这里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千万王氏宗亲回乡寻根问祖和举行世界王氏大会及祭祖大典。子乔祠的创建确立了晋祠作为周室帝王家祠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神圣地位。

四、晋阳王氏英豪小传

晋阳王氏的光辉史两汉、三国魏初露锋芒。接着两晋时创立辉煌。其后再在北朝至隋唐成为“天下五大望族”又被誉为“钑镂王家”而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卓越家族”。由汉·柔、泽兄弟发迹起步到魏晋·昶、浑父子彪炳显赫再由王湛及其儿孙们再度辉煌。从东汉·王咸入仕云门太守的公元25年到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05王琼为三重名相的一千四百八十年间。据粗略统计涌现了皇后4人;驸马3人;副相以上23人;节度使8人;州官29人;大将军21人之多。

其中出类拔萃的巨星有1为七步一诗的曹丕当文学侍从官至司空的王昶。2灭吴立下头功由尚书左仆射迁司徒辅佐晋武帝、晋惠帝两代帝王的王浑。3挥笔《滕王阁记》杰作的唐·江南西路观察使王仲舒,412岁就为释父嫌举己为人质投唐庄宗帐下亦受宠信。乾德二年964赵匡胤拜其为帅仅率5万宋军、用66天时间灭亡了拥有20万军队、建国31年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为力图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5被誉为十一世纪改革家的北宋名相王安石。6宋英宗的驸马都尉、左卫将军、枢密都承旨、开国公、“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居第三的王诜。6身任户、兵、吏部尚书的明朝三重名相王琼等等。

29世两汉·高士王霸[5]

王霸,字儒仲,两汉之际,初家广武(今山西代县),后隐居并州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大多史学家认为他是王氏入居太原第一人也就是“太原王氏”的始祖。对其隐居,一说高节,一说清高。他本是西汉官员,王莽篡位,他不愿跟从,与妻儿隐居太原乡下躬耕为生。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司徒侯霸自感不及王霸,欲让位于他时,一个叫阎阳的人出面诋毁,使王霸位登三公化为泡影。自此称病归田。朝廷连聘终不就仕。王霸生二子长子王殷“祈县王氏”始祖。次子王咸为“晋阳王氏”始祖。“晋阳王氏”自王泽与三兄王柔开基后便成为魏晋盛门。

30世东汉·云门太守王咸[6]

王咸,并州太原晋阳今山西东汉入仕云门太守。他开拓了“晋阳王氏”一系,其子孙,初期几代不显。其子:甲,字子初,后汉元和中屡征不就,隐居石室山。生子二:甫、申。甫,字伯仲,抱道不仕,子二:畊、畟。畊,字子农,汉郡使。生子恬,后汉安邑椽。子四:锟、烈、柔、泽。西汉末年山东济南人、太学生王咸奋然举幡聚众千余为援救司隶鲍宣发起了一场太学生运动。十余年后又任匈奴和亲大使的那位非本文祖

35世东汉·雁门太守王泽[7]

王泽,字季道,太原晋阳今山西人。在东汉末年,就有一定的名望。他精通儒家经典,步入仕途。官代郡太守、雁门太守、安东将军等职。是东汉护匈奴中郎将王柔字叔优的弟弟。他与兄闻同晋阳县人郭林宗有知人之鉴共往侍之。当问才行所宜以自处业。郭笑曰:“卿二人皆二千石才也。虽然叔优当以仕宦显季道宜以经术进若违才易务亦不至也。”二人从其言叔优至北中郎将季道就代郡太守。泽子:昶,是三国魏司空、征南大将军。王泽是第一个见于史传的“晋阳王氏”名人。

36世三国魏·司空王昶[8]

王昶,(?—259)字文舒,一说文叔。太原郡晋阳县人今山西人。曹魏大臣、著名将领。王昶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就有名气。昶把凌当作兄长对待。文帝未登基、尚在东宫时,昶为太子曹丕的文学侍从,迁中庶子。曹丕继位后王昶由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时率众开垦了许多荒地使洛阳绿树掩映。再迁兖州刺使。

魏明帝曹睿即位,加扬烈将军、徐州剌使,赐爵关内侯武观亭侯。嘉平元年249),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政变诛杀曹爽集团后向大臣征询政治得失时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皇帝下诏褒扬让王昶撰百官考试的程序守战东吴

嘉平二年250),王昶上奏曰“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纷争可以乘机制服吴、蜀。于是诏令荆州剌使逼向夷陵王昶逼向江陵在两岸用竹索作桥渡水袭击吴军。伐吴有功升任征南大将军再封京陵侯。镇压母丘俭之后升任骠骑将军。又因平定诸葛诞有功增邑千户加上以前所封共四千七百户再跃升司空。照旧持符节都督诸军。甘露四年259),王昶去世儿子王浑继承爵位。

王昶著《治论》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致力于军事战略战术研究,编写阐述孙子兵法的“奇正之术”上奏朝廷。遗有《魏司空王昶集》但大多数散佚。其中《谢表》《考课疏》《考课事》《陈治略五事》《奏吴蜀事状》《白晋文王笺》《檄吴将校部曲》《家戒》经清代严可均辑其文十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37世西晋·司徒王浑[9]

王浑(223-297),字玄冲。袭父爵京陵侯。晋初,他在军事和政治上作了较大贡献,特别在平吴作战功绩显著,因此,累累升迁。三年秋七月,以都督豫州诸军事,为都督扬州诸军事。辟蹊径渡淮水,一鸣惊人,被擢安东将军出江西。以征南大将军为尚书左仆射。迁司徒。曾辅佐晋武帝和晋惠帝两代帝王。其家庭中,妻钟琰,一名钟琰之。浑任徐州刺使时,娶颜氏民女为后妻。王浑生子四:尚、济、澄、汶,大女王令淑。小女(轶名)嫁裴楷。代表作品有《王浑集》。卒葬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虎形山西北金峰源南麓半山腰,(今甘坑林场)被称将军墓。其墓被盗挖。琅玡临沂人王戎字浚冲,其父凉州刺使王浑非本文祖。

37世西晋汝南内史王湛[10]

王湛249-295年,字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昶之子,王浑异母之弟,王承之父妻子郝氏。少有识度,身长七尺八寸,龙额大鼻,少言语沉静和顺晚成。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遭父丧,居于墓次。服阕,阖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

"武帝亦以湛为痴,每见济,辄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湛闻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由此渐而知名。二十八岁方出仕,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汝南内史。元康五年295年去世,时为四十七岁。

38世西晋·侍中王济[11]

王济(248-291),字武子。晋武帝婿,驸马都尉。配常山公主。西晋大将军王浑次子,亭侯王澄次兄。王济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世。爱好弓马,勇力超人。文词俊茂:善《易经》、《老子》、《庄子》等。年二十,拜中书郎,迁骁骑将军,至侍中。为一时秀彦。有说其生活奢侈,挥金如土。有王卓、王聿两庶子。其次子王聿,字茂宣,承袭公主封为敏阳候。代表作《王济集》。

38世西晋·亭侯王澄[12]

王澄,字道深。并州太原今山西人。暂未见专传多个附传分别载述:“西晋司徒王浑之三子,因父灭东吴功勋盖世,封子澄为亭侯。王澄有辨才,又有文采才思敏捷,曾任清要显达职位”。“……胡母辅之与王澄、傅畅等诸名士,迭属河南功曹甄述及洛阳令……。”待核“王济有两个弟弟,都聪敏善辨有才华,历任显职,为政请廉。”“王济大弟王澄,字写得一般人看不懂,有人称其字为“茂深”经过辨认后都说:“慧有才藻,并历清显”。此祖,切莫与东晋琅玡临沂人、字平子的同名王澄混淆。

39世北魏·司空王卓[13]

王卓,字文宣。太原晋阳今山西人。嗣浑爵,拜给侍中。西晋骠骑大将军王济长子。历任魏晋河东太守,猗氏侯。《晋书》中的王卓,是王济长庶子,王浑之孙。王卓卒葬河东猗氏县故解城西隅,(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东,是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已毁,仅剩唐碑一方。碑首篆额、唐虢州刺使王颜撰《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

碑文历叙自晋至唐王氏族人变迁之梗概。其碑云:“卓,河东猗氏人也,始41代周平王孙赤,”。卓,字世盛,魏晋时,官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卒遇刘聪、石勒乱晋阳,不遂归葬,而厝于河东猗氏县焉”。还云:“猗氏房,右从维叔(王维)”,左相缙叔(王缙),俱伟文灌世”。唐·王维、王缙为其王卓后裔。临猗县学者认为:维、缙远祖是山西太原人。有人对此碑部份内容持质疑。比如碑曰:卓的前四代为、文钊、叔隽、伯明、屯与晋书中:泽、昶、浑、济也不同、卓字世盛与文宣又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同一人否?另外,有个事绩相近的东汉司空祁县人、字仲远,公元137年生的王卓肯定非本文祖。

53世唐朝·山南东道节度使王正雅[14]

王正雅(?—831,一说851),字光谦,太原尹,东都留守……。其先太原尹东都留守翃之子。伯父翊,代宗朝御史大夫,以贞亮鲠直,名于当代,卒谥曰忠惠。正雅少时,以孝行修谨闻。元和初,举进士,登甲科,礼部侍郎崔邠甚知之,累从职使府。元和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三迁为万年县令。

当穆宗时,京邑号为难理,正雅抑强扶弱,政甚有声。会柳公绰为京兆尹,上前褒称,穆宗命以绯衣银章,就县宣赐。迁户部郎中,寻加知台杂事,再迁太常少卿,出为汝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有中人为监军,怙权干政,正雅不能堪,乃谢病免。

入为大理卿。会宋申锡事起,狱自内出,卒无证验。是时王守澄之威权,郑注之宠势,虽宰相重臣,无敢显言其事者。唯正雅与京兆尹崔绾上疏,请出造事者,付外考验其事,别具状闻。由是狱情稍缓,申锡止于贬官,中外翕然推重之。太和五年十一月卒,赠左散骑常侍。

十一57世北宋·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15]

王全斌908-976年,并州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人。五代、宋初将领。初事后唐庄宗,累任内职。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继仕后晋,因功迁护圣指挥使。后周初,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入宋后于乾德二年十月,改忠武军节度使。十一月,奉诏挂帅统率宋军5万66天灭亡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开宝九年四月,复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年病逝,追赠为中书令。

十二57世北宋·淄州刺使王贵[16]

王贵(914-986),并州太原晋阳人。广顺初,补卫士。宋初,累迁散郎都指挥使,马步军都军头,领胜州刺使,太平兴国二年,出为淄州刺使。受诏从潘美北征,攻沁州颇立战功。最后,从杨继业征战陈家谷,为辽军围困,亲射数十人,矢尽,张空弮又击杀数人,遂遇害。卒年七十三。擢其子文晟供奉官,文昱殿值。

十三60世北宋·武胜军节度留后王凯[17]

王凯字胜之号虚凝居士995―1061),斌之曾孙,永昌之子初授为三班奉职。赵元昊反叛,赴任麟州都监,与刺使一道率部数次大败西夏军。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使,拜泽州刺使,知邠州,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等。嘉祐六年去世时,宋哲宗亲临祭奠。斌传曰“……曾孙凯。”、附传凯凯字胜之。祖审钧,”和隆平集曰卒年六十六赠节度使谥庄恪子缄、彭。”共佐证。

十四61世北宋·知抚州王彭[18]

王彭,字大年斌之玄孙凯之三子。文武双全,博学多才。早年从父(王凯)讨贼。历仕凤翔府都监、知婺、济、抚三州南朝宋盱眙直渎人王彭系同名。从《王大年哀词》“嘉佑末,予从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居相邻,日相从也。……问于知君者。皆曰:“此故武宁军节度使讳全斌之曾孙应为玄孙,而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讳凯之子也。

十五62世北宋·驸马都尉王诜[19]

王诜,字晋卿1036―1089一说1048―1104或更晚),斌之来孙缄之子历任利州防御使,绛州团练使,庆州刺使,左卫大将军。娶英宗次女蜀国公主,拜为驸马都尉迁枢密都承旨。哲宗时,封爵开国公。他是文人画家与词人。家筑宝绘堂,珍藏古今字画。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苏门六学士及诸多文人墨客雅士交游甚广。有附传凯“……缄子诜,字晋卿,能诗善画,尚蜀国长公主,官至留后。

十六62世北宋·少府监丞王谠[20]

王谠字正甫,诜之弟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出身虽显赫,但仕途不如意。元祐四年(1084)任国子监丞,官迁少府监丞。曾出任邠州通判。能书善画,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曾入苏轼门下。著有《唐语林》八卷。

十七45世北魏并州刺使王琼[21]

王琼,字世珍。王慧龙之孙。官居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使,封长社伯。王慧龙入北魏后公元417年魏国当权人物崔浩之弟崔恬把女儿嫁给了他.其子宝兴之子为王琼。王琼生四子长子遵业为黄门郎小宰相,次子广业、三子延业、四子季和。王琼被尊为“四房王氏”之始祖。

十八世唐·丹阳太守王景肃[22]

王佑字景肃历任丹阳太守梁州、博州刺史。唐初由陕西京兆府万年县业里(一说为河南)徙居南昌市东湖菊花巷。晚年创立了豫章书院,倡导耕读持家,开一代文风。一千多年来,王景肃的后裔已经遍布南昌以及周边县市、全国以及世界各地。青云谱、滕王阁等豫章名胜,都有着他深深的文化印迹。被尊为“豫章王氏始祖”。

十九世唐·洪州刺史王仲舒[23]

王仲舒(762—823)字弘中,并州祁(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文学家。历任苏州刺史、洪州刺史、中书舍人等。元和年间(806—820),在南昌奖励文学,文风盛开。还邀请当时担任袁州刺史的韩愈南昌,对南昌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有《滕王阁记》和《钟陵送别》等。仲舒文思温雅,制诰所出,人皆传写。京兆尹杨凭为中丞李夷简所劾,贬临贺尉。仲舒与凭善,宣言于朝,言夷简掎摭凭罪,仲舒坐贬硖州刺史。迁苏州。穆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其年出为洪州刺史、御史中丞、江南西道观察使。江西前例榷酒私酿法深,仲舒至镇,奏罢之。又出官钱二万贯,代贫户输税。长庆三年冬,卒于镇。

二十世唐·吉安处士王该[24]

王该(835-926),字元仁,好善乐施,乡称长者。唐僖宗中和年间(882-885),年近五旬的王该,为避唐未黄巢农民起义的战乱,奉母曾氏携妻黄氏,自山西太原徙居四川;因其父王吉旧守江西吉州(今吉安市)刺史,又南徙吉州庐陵之何山(今江西吉安县栋头村)定居。王该刻苦耐劳,置田一万五千亩,甲富一方。吴杨溥辛已(921年),所居田间见龙之异,有异僧求为寺,好善乐施的王该,将房产和一万五千亩田地捐出。北徙百余里外的安成之连岭(今江西安福县连岭村),复买田一万亩。王该有二子,长子馀,随父居连岭,以农耕为业;次子肱,官至虔州(今江西赣州市)统军(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其子孙遂家于赣县梅林七鲤镇,以经营建材为业,拥有店铺一千五百间。王该嗣孙繁昌,裔播天下,是太原王氏南迁家族中,最多的一支望族称作“江西庐陵王氏”。王该被奉为“赣湘王氏始祖”。

二十一世宋朝·参知政事王安石[25]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文”,故世称王文公。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十二71世明朝·三重名相王琼[26]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别号双溪老人。并州太原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人。高祖父王良;祖父王安;父亲永亨;明朝天顺年间工部尚书。王琼于成化二十年(1484)登进士。历事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位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官,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尤其正德十年至十五年间,因执掌兵部功勋特殊连进少保、少傅、少师的“三孤”和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的“三辅”。王琼一生做了三件众人称颂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总之,王琼总制三边数年,西北“边境益靖”确是事实。同时,他总结了历代宁边之得失,并搜集了所有条例、奏疏。图舆,编著了<西番事迹>和<北边事迹>各一卷。嘉靖十年,召王琼回京任吏部尚书。十一年,七十四岁的王琼病逝于京任所。长子王朝立扶灵柩口籍,葬于蒙山脚下,后称王家坟。

五、我的道研读题例心得

拜读《明·王琼宗族世系表》体会

拜读郭怨舟先生著《一代名臣王琼》中的〈王琼宗族世系表〉[27]首先感到这是典范世系表。从周灵王即位的公元前571年到清宣统二年1910),历时二千四百八十一年并注南北朝前依《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其间司徒王浑及其弟湛据《晋书》。年代久远历史翔实严谨。是一部与国史最吻合难能可贵的谱世系。

悠久的复杂历史难以面面俱到。出于协助完善世系冒昧对琼表提出五点不定成熟的个人见解与诸师商榷。

119世孙我以为应更正为5世孙。

2浑有四子长子有后“尚”衍“益”再衍“安石”兄弟七等。

3“济”与“景仁”非直系建议删去他俩的连接线。

4表中把“贵”与“凯”均注霸31世孙即兄弟),“贵”名列“凯”后“缄”位),“贵”是“凯”的儿子。把“凯”子“缄”“缄”子“诜”给阻隔了。对于这点《王全斌家族世系表》载“全斌―审钧―永昌―凯―缄―诜……”。这在“宋史·列传第十四/王全斌”[28]中是清楚明白的。这是个原则性的大问题。等于把914年出生的王贵列为908年出生王全斌的4世孙“贵”为1036年出生一说1048年出生王诜的祖父辈。这三位先祖都是山西历史名人国史中有专传或附传其生卒是明确无误的。我认为王贵只小王全斌6岁不可能晚4代。王贵大王诜一百多岁不会是其祖父辈。若说这三位同是一家人王贵与王全斌同朝为官王贵与所说祖父辈的王诜史书上均未见有过交往。对于把王贵插在王凯与王缄中间的做法我见到的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村《太原王氏族谱》世系[29]采用的版本同〈太原王氏―明·王琼宗族世系表〉。

我国著名姓氏学家王大良在他的《中华王氏通书》中指出“历史上与今天的山西太原有关的太原王氏即太原郡晋阳王氏居住在太原市晋源区一带他们大约在唐代以后即衰落无闻直到金、元时期才有人从山西南部的洪洞县迁来这里居住在今晋源区内刘家堡和晋源东街一带去世后则葬在子实始迁地西山蚕石附近。由于这些迁来的人到明代中叶出了兵部尚书王琼成为代表人物他的家族也被称为新的太原王氏但显然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无关了”[30]。

综上所述结合大良教授论述我总体认为“王贵插入王全斌家族中的“凯”与“缄”之间是不能成立的。所存在的合理接轨问题单纯从年龄上推理“贵”只有与“全斌”或“审钧”的两个可能并列点。并列“全斌”条件是后唐李存勖麾下那位岢岚军使“全斌”生了个弟弟。并列“审钧”“审锐”条件是“全斌”的大房夫人必须生有三个儿子。如果再找不到其他接轨点我质疑王琼世系中的王贵上源是稼接的”。

赞评《王全斌源流世系考证总结》[31]

中华王氏编辑部的宗亲们为了完成《王全斌源流世系考证总结》不辞劳苦走南闯北下乡串村登门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然后绞尽脑汁对比推理甄别排疑去伪存真通过认真而科学地考证终于作出了正确的结论。我完全赞同!然而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发现了新线索出现了新情况显露了新问题。我欲协助领导尽善尽美完善王全斌世系。特提出如下修正补充建议鉴于王全斌生于公元908年;王贵生于公元914年;通过王伯震生于公元1247年的明确记载推理其父王彦德约生于1220年。同时通过吉水于大明景泰年间1450-1456发生了天灾瘟疫推理此时王琳约为二十岁),故生于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王琼生于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以及二十七年为一代的综合考量等故建议如下

1江西南昌武阳镇庵前三家村始祖南宋王彦德74世更改为68世。王彦德前补缺七代。

2山西太原南郊区刘家堡村,村前远祖北宋王贵914-986),故原61世更改为57世。村始祖元初王子实66世更正为70世。明朝王琼原80世更正为75世。因王琼1459年生-王贵914年生=551*27=19代所以二人之间应补缺四代人。

3湖南沅江市赤山村始祖明朝王琳71世更改为75世。按王琳1456年生-王全斌908年生),中间隔了548年其中应该有二十代谱中只有十五代缺五代人应补上。

4建议增添新近发现的江西樟树市黄土岗横溪王氏克昌一支。

5吾陋作《王全斌及其家族源流世系名人事要再考》一文通过搜索梳理填补了39世卓、聿;47世谐一说德衡48世谅一说豫51世琛;52世翃;53世正雅一说雅58世文晟或文昱;61世彭;62世谠;65世渥等十代计十二远祖的空白进一步充实了王全斌世系。

6再填补旁支浑弟37世湛后裔41世愉、42世绥一说缉),41世国宝一说国保的空白。

以上六点学习探索成果提请甄别。若确实则要求予以认可。

赞评《中华王氏源流示意图》[32]

由听兰、汝珊、学智三位宗长于2017年重新编撰的《中华王氏源流示意图》。这幅大作从约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565年炎黄二帝-太子晋时期世系。从公元前566年-公元865年中华王氏晋祖-太原、琅琊、和派王氏世系。从公元865年-2015年太原、琅琊、开闽、三槐王氏-海外王氏世系。总共历时4712年。涉及分属“妫姓王”、“子姓王”、“姬姓王”、融姓王和派”的“太原王氏“、“晋阳王氏”、“祈县王氏”、“琅琊王氏”、“开闽王氏”、“三槐王氏”、“元城王氏”、“和派王氏”及衍生的主要派系。纵横全图时跨上下五千年派系包罗万象。犹如涓涓源流汇成茫茫大海把一亿多王氏宗亲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这是迄今我所见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丰富记载最全面相对准确的源流图。是三位著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其渊博的才学、高度集中了宗亲的智慧而造福王氏全族的流芳千古佳作是全宗族的珍宝。

见到王全斌家族的世系我特别敏感因为我是北宋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的36世裔孙研究王全斌家族已10余年晋阳王氏的人与事略知一二。诸师撰就的图已经很好为了配合至臻圆满更上一层楼现就贵图罗列的晋阳王氏世系冒昧与三位老师作以下五点商榷仅供参考基准以王全斌为57世):

1我认为贵图主支漏登以下世次34世恬;51世琛;52世翃;52世全斌之父佚名补充岢岚军使;61世缄;62世诜;63世彦弼;暂推理贵与全斌同为57世时贵之子58世文晟或文昱;75世琼。

2贵图主支漏登或多登以下世次漏登58世文晟或文昱-65世渥之间少六代;65世渥-70世子实之间应少四代;53世正雅-56世佚名岢岚军使之间只漏两代多登一。

3贵图主支名讳更正43世景任改景仁;53世雅改正雅。

4我认为贵图旁支漏登以下世次35世泽少其大哥鎠),二哥烈;少其三哥柔之子36世机;37世浑少其大弟深二弟沦;38世澄少其二哥济小弟汶;少济之子39世卓、聿两兄弟;52世翃少其大哥翊、二哥翱、小弟翙;58世审钧少其弟审锐;61世缄少其弟彭;62世诜少其弟谠。

5、(

谱牒乱象亟待匡正

“谱牒”与“国史”、“方志”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造福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在难以计数的众多谱牒中虽有文字精练而深邃记事翔实而高度浓缩的精品。但民间修谱条件差多存在程度不同的错源漏代、祖孙颠倒、拼凑稼接、攀龙附凤、人为编造、诱骗拉人、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等扎堆差错问题。尤如三谱拼凑稼接万村攀龙附凤的下例

A拼凑稼接族谱要拨乱反正[33]

1王晓家撰《中华琅玡王氏通谱》

《中华琅玡王氏通谱》绪论大意载“……王离―王浑……王览第六子琛之长子棱的后裔居豫章。琛次子侃的后裔卜居德安锹溪。其世系为王览―琛―澄―寀―彦超……隆智―文武―武梅―全斌―忠业―义增、义煋、义熊、义焕……”。以上为琅玡王氏的江西德安锹溪支;湖北蕲春支;重庆万州支……

2王晓家撰网络版《中华琅玡王氏通谱》

网络文章载:山东艺术研究院王晓家撰《中华琅玡王氏通谱》绪论称:“……王雄生二子:王浑、王义。长子王浑,字长元与‘竹林七贤’名士阮籍为至交,先后官凉州剌使、尚书令,封贞陵亭候。生二子:王戎、王衣……王琛第四子王澄,官荆州剌使,当代名士。并列世系“……王文斌—王武梅—王全斌—王忠业—王义增—王义焕……”(琅玡王氏江西德安锹溪,湖北蕲春、重庆万州诸派)。

笔者评语“此2与以上1《中华琅玡王氏通谱》大同小异为拼接。太原的王全斌,与琅玡王字长元的王浑不搭架。王全斌上代无王文斌、王武梅,下代无王忠业、王义增、王义焕。太原王的王浑字玄冲、王澄字道升与琅玡王的王浑字长元、王澄字平子系同姓名而非同一人。另外汉代有两个王霸一字儒仲广武人为太原始祖。一字元伯颍阳人光武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切莫混淆!

3江西宜春万载高村下湾《太原王氏族谱》世系与字辈原稿

由闽入赣:元胜公从康熙四十年入赣。从授姓晋公世系-2宗敬-3错-4贲-5渝-6息-7恢-8元-9佐-10颐-11翦-12贡-13离-14威-15霸-16殷-17是-18懋-19光-20囧-21缙-22咸-23-常孺-24-泽-25昶-26浑-27济-28湛-29承-30述-31坦之-32愉-33缉-34慧龙-35宝兴-36瓊-37季和-38松年-39邵-40思政-41士良-42颁-43硕-44通-45凝-46绩-47珪-48敬直-49旭-50方翼-51福峙-52勔-53勃-54溥-55贻永-56劼劝-57翊-58旦-59纬-60舒-61播-62彦威-63涯-64铎我支祖大一郎公旧传吉安吉水迁闽汀蔡坊至25世秉昌公迁濯田镇第十世元胜公因战乱迁赣宜春高村下湾立祠现有一千人之多历经200多年。

派行字辈:元、远、志、士、珍、重、英、贤、辉、焕、典、策、世、德、昭、宣、用、维、国、运、守、经、达、权、朝、资、啟、赞、恭、孚、作、先、纯、修、循、治、原、本、贯、联、纪、斯、良、范、永、为、家、传。源远流长……2013.1.5重修

高村下湾《太原王氏族谱》称授姓晋公始至64世铎公。铎我支祖大一郎公旧传:吉安吉水初迁闽汀蔡坊至25世秉昌公再迁濯田镇。往下10世村始祖元胜公因战乱又于康熙40年由闽入赣三迁宜春高村下湾立祠。历经200多年现有千余村民。

吾对下湾王氏64世系先祖逐个分析认为他们的族谱分别采撷了中华王氏的以下七个派系:①《太原王氏》:14世威;15世霸。②《祈县王氏》:16世殷;19世光。③《河汾王氏》:44世通;51世福峙;52世勔;53世勃。④《乌丸王氏》:20世囧。⑤《晋阳王氏》:22世咸;24世泽;25世昶;26世浑;27世济;28世湛;29世承;30述;31坦之;32愉;33缉;34慧龙;35宝兴;41世士良;57世翊。⑥《四房王氏》:37世季和;38世松年;39世邵

⑦《三槐王氏》:58世旦。所以初步认定该谱世系属于七拼八凑的拼版世系但《四房王氏》可能性较大。建议该村举全族之力正本溯源回归祖庭。  

B三槐王氏要正本清源礼送来客[34]

我认为既然都认可王言为“三槐王”的始祖那么就可以断定凡不是王言后裔就不属于“三槐王氏”不要去错冠“三槐堂”号。无论“太原王”、“琅玡王”、“开闽王”均应按此标准要求去套办。由于“三槐王”名气大令人向往!族人以此为荣。“三横王”、“三划王”又受“三槐王”的谐音误导或攀龙附凤或误投门庭有意无意地进入了“三槐王”。从我拜读过的百十部王氏族谱来看“太原王”、“琅琊王”、“开闽王”中部分冠上了“三槐王”或“三槐堂”。以吾祖宋·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的几个后裔村太原刘家堡、湖南赤山、江西樟树、安义六村、南昌武阳为例原本是“太原王氏”的晋阳支。可是我们武阳的三家村以谱载王彦德北袭赤城船舶抚河夜梦三槐……”作据。一个三槐梦竟变成了“三槐王”。樟树黄土岗王家谱上错冠千年“三槐堂”拨乱反正才回到了“太原堂”。石鼻六村虽载有远祖王全斌谱上也都冠上了“三槐堂”。以此类推自称“三槐王”的占了多数理应主动回归祖庭。为了理清派系正本清源作为“三槐王”的主人也应该礼送客人回家。

一段宋史的研读体会

拜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九元丰二年(己未,1079)

“导洛通汴司言,提举在京蔡河堤岸司不時报应人兵工役,乞劾罪。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小人之情,凭恃亲貴,故此陵慢,可送大理寺劾之。后处厚坐罚金。”[35]

从以上史料旁引曲证考得王诜除有王彭叔父外还有一位叔父王处厚此非中和三年初李克用率大军会师的唐将王处厚。由于两叔父都生卒年不详故以任官早晚去推理王彭于宋仁宗嘉佑末1063与苏轼从事岐下任凤翔府监军在前。王处厚于宋钦宗宣和一年1119任管勾使掌诸王出纳事务在后。同时其元丰七年1084参加江西解试和其父王凯卒于嘉佑六年1061综合分析王处厚该是小叔列王彭之后。其二王诜还有一姑父孙固[36],(生于1016年按推算与王缄同年生字允中号和父管城今河南郑州历任门下侍郎、枢密使、右光禄大夫官至宰相。姑母佚名,设小夫十岁则生于1026年的话在王缄的四兄妹中排行老二她不是王诜的姐姐。为此特与吉林大学杨宝宝老师撰《北宋王诜之家族及其经济状况考》的王处厚系王凯次子说、王诜有个姐姐说求教商榷[37]

史志谱三结合确认王全斌迁居江西吉水县

1湖南沅江市新湾镇风光秀丽的赤山岛上,有一个赤山王家村。其《赤山王氏族谱·源流序》[38]载述了以下三件大事:

序载述“……于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会天大雨雪……帝赐貂帽于全斌,公之结主亦如此,果60日而蜀平。

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西江吉安府吉水县,遂为我始祖”。

谱序又记载:“公生四子:铨、锡、钱、钧皆登显士……锡公后13世而琳公,以邑庠偕兄弟迁居沅土落业”。“王全斌在鸟窝村,再娶二房刘氏女,生铨、锡、钱、钧四子,皆登显士。有玉友金昆之羡”。

2江西樟树市黄土岗《横溪王氏族谱》[39]的几篇序文归纳的大意是“……全斌公奉宋太祖之命平川蜀昶具降表全斌公莅守此土。又以其子克昌少习儒戎道艰难未易参赞。命归家诵读。不意道途间适逢王禹锡公赴任临江知军州转运使遂吝于其署后……”。此序文可作旁证。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元丰二年(1079)追责文[35]提到乞劾罪。诏:“管勾使臣王处厚……可送大理寺劾之。”考得坐罚金的王处厚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任管勾使掌诸王出纳事务。他是王诜的小叔也就是王全斌的小玄孙。

4从《江西历代龙虎榜》名册[40]“北宋元丰七年1084甲子解试王处厚吉水人”。考得王处厚参加了其高祖父王全斌当年落户的吉安府试高中龙虎榜进士

5又从《江西通志》卷49载[41]“北宋元丰七年1084甲子解试王处厚吉水人”。进一步证明王处厚以吉水县名额参加了吉安府试高中龙虎榜进士

吾业经十几年的追索终于搜集到以上两谱两志一史关于王全斌落户吉水的共同认可与《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42]“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相一致。宋史只记载了被废黜而闲居山郡十余年,去了那里并无交待。赤山谱说得很明楚,此时王全斌青衣小帽落户吉水县,据传,隐居在一个古称“鸟窝村”的山庄,躬耕度日,繁衍生息。他的玄孙王处厚还从这个山村走出去高中府试的龙虎榜。从此,填补了国史去向不明的空白。同时确认迁居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吾填补本系世次十七代空白供共享[43]

吾十几年来先后通过对《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北齐书》、《新唐书》、《五代史》、《宋史》、《太原晋阳王氏谱》、《太原王氏通谱》等进行针对性的搜索学习梳理所积累的资料填补了35世鎠;35世烈;37世深;37世沦;38世汶;39世卓;39世聿;47世谐一说德衡48世谅一说豫51世琛;52世翊;52世翱;52世翃;52世翙53世正雅一说雅56世全斌之父佚名58世文晟;58世文昱;61世彭;61世处厚;62世谠;63世尧臣;65世渥。再填补旁支浑弟37世湛后裔41世愉;41世国宝一说国保42世绥一说缉。共计十七代计二十六位远祖的空白或少见使用者进一步完善了晋阳王氏世系。

六、求学术机构帮助理顺晋阳王氏源流世系[44]

天下王氏圣地―太原市晋阳区。晋祠大殿周武王次子叔虞享绵绵数千年香火;子乔祠受子孙万代朝拜。此地拥有谱牒姓氏文化的高等学府中国谱牒学会;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晋祠博物馆等。又有分布在全区13个乡镇230个王姓村庄的3万族人。还有千千万万来祖庭寻根问祖的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王氏宗亲。这里具备建立“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基地”的优越条件更多担当学术研究重责为天下王氏宗亲服务。

晋阳区的王氏宗亲中大多自称王琼后裔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王琼出生地的那个刘家堡王家。其《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是我所见百十部王氏族谱中最好的一部。他们采用的源流世系辑自郭怨舟先生《一代名臣王琼》著作中的〈太原王氏―明·王琼宗族世系表〉其世次生平严谨翔实。但是我对该表把王贵插在王全斌家族王凯与王缄之间的说法持有不一定成熟的异议详见本文第26页。此事我很关切!其原因王琼世系是影响特大、具指导性的权威世系。我一个功底浅陋亦势单力薄的奔八老朽再着急也无济于事。如此重大的学术问题需要专家学者认证和权威学术机构认可。建议以上山西暨太原的学术机构会同“中国宋史研究会”、“中华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召开“太原晋阳王氏源流世系学术研讨会”。造福海内外寻根溯源的广大王氏宗亲。

七、太原晋阳王氏歌

王雄文2018.5.25作词

王霸初家广武迁晋阳连聘不仕躬耕忙。

晋阳王咸繁柔、泽初露锋芒。

昶从曹操先侍太子文学后拜相。

浑、羽扇纶巾灭东吴功勋卓著再辅西晋两皇。

全斌创少胜多速决罕见战例摧枯拉朽六十天令后蜀亡。

诜、西园雅集不可复制水墨金碧画世上无双。

四房王大琼衍将军不少、尤多皇娘。

豫章王景肃进昌、季友及第状元郎仲舒《滕王阁记》天下扬。

庐陵王该富甲一方、裔播赣湘。

临川王安石变法改天换地颁新章。

刘家堡王小琼铁腕平叛、威震西北边防。

晋阳王先圣创伟业后贤们再度辉煌。

八、参考文献资料

(以下所标册、卷、页数,部分系江西图书馆藏编码)

[1]王义林2016.1.16撰《关于太原王氏源流世系总述》。

[2]王大良、王成撰《中华王氏通书》,(太原晋阳与王姓居民天地出版社2015.3版199页。

[3]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王姓〈太原仍有王姓人的根〉》东方出版社2007.12版108-109页。

[4]王雄文2018.5.5撰《晋阳王氏源流世系组合图表》。

[5]《后汉书》卷113逸民传第283页<王霸传>、卷114列女传第285页<王霸妻何氏>。

[6]此系汪藻辑自《世说新语》之<太原晋阳王氏谱>世系中开基祖为柔、泽兄弟。但追溯东汉初年五世祖王咸为“晋阳王氏”始祖。并非《唐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等书误称“……则认为柔、泽乃王咸十九世孙。若说柔、泽乃王威十九世孙还有点靠谱因为实际是十七世孙。

[7]《三国志》卷27之<魏书>第27王泽《晋书》卷751974页/自昶父雁门太守王泽已有名称……。

[8]《晋书》p50·2/26、39/1143王昶。

[9]《晋书》卷42列传第12<王浑传>第1201-1205页、《晋书》卷96第2510页<王浑妻钟氏>。

[10]《晋书》卷75列传第451959-1970页<王湛传>。

[11]《晋书》卷42列传第121205-1207页<王浑子济>。

[12]《晋书》卷42列传第121202页/封子澄为亭侯。第1207页/济二弟澄字道深……。P47·75-1959。

[13]《晋书》卷42列传第121207页/初济尚主然终无子有庶子二人卓字文宣嗣浑爵拜给事中……。

[14]《旧唐书》卷165列传第115王正雅4296、4298、4299页。

[15][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页。

[16][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72列传第31王贵中华书局9309页。

[17][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14王全斌附传王凯中华书局8925-8926页。

[18]《彭城集》卷21第300页/知婺州王彭可知济州制。第303页/新差知济州王彭可改差知抚州制。苏轼撰《东坡全集》卷91<王大年哀词>。

[19][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14王全斌附传王凯/王诜8926页。

[20]王谠撰《唐语林》八卷据《守山阁丛书》版排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王大良著:《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之<王姓·人物>,王谠东方出版社出版,第370页。

[21]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村依据明·天顺年间旧谱1995年重修《太原王氏族谱》载东晋·王琼。

[22]南昌市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论文):“豫章王氏始祖王景肃”。

[23]《旧唐书》列传第140下;《新唐书》卷174列传第86载〈王仲舒传〉中华书局。

[24]吉安市庐陵太原王氏研究会论文):“赣湘王氏始祖王该”。

[25][元]·脱脱等撰:《宋史》卷327列传第86〈王安石传〉中华书局。

[26]李小林等编著《明代名人传》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2015年版。采自《明史·王琼传》。

[27]郭怨舟著《一代名臣王琼》太原王氏研究会1991年5月第1版105―110页。

[28][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19―8926页。

[29]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村依据明·天顺年间旧谱1995年重修《太原王氏族谱》。

[30]王大良、王成撰《中华王氏通书》天地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太原王氏是否就是今天山西太原市王氏161页。

[31]王雄文2016.1.25撰《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考证总结赞同与建议》。

[32]王雄文2017.10.22撰赞《中华王氏源流示意图》并就晋阳王氏说与著君商榷

[33]王雄文2017.8.17撰《万载县高村下湾王氏世系的拼凑是必纠的派系杂乱现象》。

[34]王雄文2017.1.28撰《探讨中华王氏诸谱乱象及如何解套》。

[35][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页。

[36][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一百·孙固>,中华书局。第页。

[37]吉林大学杨宝宝撰《北宋王诜之家族及其经济状况考》刊登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5月35卷5期149页。

[38][清]·光绪三十二年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之卷首·序文·王全斌伐蜀落户再生四子。

[39]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镇·道光六年《横溪王氏族谱》序文。

[40]新浪博客/虢哥淘古转载《江西历史龙虎榜》王处厚吉水人

[41]《江西通志》卷49王处厚吉水人

[42][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页。

[43]王雄文2017.3.17撰《王全斌家族源流世系名人要事再考》。

[44]王雄文2018.2.6撰《建议学术机构帮助理顺晋阳王氏的五封求教信。

附录王全斌后裔之主要村庄简况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刘家堡村王家

刘家堡村,曾是柳林庄(寨)的一个居民点,据志书记载: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登位前,在后晋任太原节度使、北平(太原)留守、北平王时,曾在此筑堡屯兵。元末至正之乱,王伯聚举家从王子实开创的蚕石村,迁居柳林村。后来,汾河洪水把柳林冲为东西两个柳林村。王伯聚家居的东柳林村,姓王的人多势力大,就从中独立建起现在的这个刘家堡村。明朝重臣王琼,出生在这里。

刘家堡村,是个以王姓村民为主体的杂姓村庄。这个村庄,地处汾、潇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她紧靠208国道,虽居绿色田野之间,但来往繁华的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明清寺祠、堂阁、名臣故居建筑古色古香。二十世纪末,全村417户,王姓占166户,总计1661人当中,王姓占836人。他们拥有2400亩地。生活越来越好!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是我所看过的族谱当中,错误最少、基本能与国史接轨的上乘族谱。但问题还是有,王贵上源有待考证。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某乡鸟窝村

《赤山王氏族谱》述全斌公落户江西吉水,生四子:铨、锡、钱、钧。另据该村王平安宗亲告知:全斌公隐居古称鸟窝村。对此,吾于2012年6月,曾拜托吉安市庐陵太原王氏联谊会王宝岩、王磊晶二位会长帮助落实。对方答复:根据我提供之情况,初步锁定在吉水县八都镇高塘村。这里四周小山岭,中间像个鸟窝,有明代瘟疫等历史记载,这里村民还有从小习武的传统习惯,亦都姓王。据告之,后来他们特意驱车去了这个村,翻阅了他们的族谱,暂未查找到相关资料。与该村一位王传生宗亲联系过,暂且对不上号。后来发现王全斌的玄孙、北宋徽宗和钦宗朝的管勾使王处厚就是从吉水县所属的这个小山村走出去参加吉安府试高中龙虎榜的。当地民间社团至今仍在继续帮助找寻之中。

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家

(洞庭湖畔)沅江市新湾镇风光秀丽的赤山岛上,有一个赤山王家村。该村的《赤山王氏族谱》载述了以下三件大事:

A.“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帝赐貂帽于全斌,公之结主,果60日而蜀平。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西江吉安府吉水县,遂为我始祖”此说与《宋史》“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吻合。宋史只记录了被废黜而闲居山郡十余年,去了那里并无交待。该谱说得很明白,王全斌此时青衣小帽、落户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据传,隐居在一个古称“鸟窝村”的山村,躬耕度日,繁衍生息。从此,填补了国史的空白。

B.谱序又述:“公生四子:铨、锡、钱、钧皆登显士……。锡公后13世而琳公,以邑庠偕兄弟迁居沅土落业”迁沅始祖琳公遗嘱言:“余本江西吉水县人,因大明景泰年间,天灾瘟疫死散莫计,家资产业概归他人,衣食尚不能充足何暇亲序祖宗乎”。前者说全斌公在吉水娶妻生子四。后者道明朝景泰年间,因天灾,琳公始迁沅江赤山村。

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镇《横溪王氏族谱》梗概

樟树市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美誉。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建清江县以萧滩镇今临江镇为县治。后改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在新喻县始设临江军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治平三年1066移置清江县。黄土岗是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文荟萃的乡镇。

我反复拜读了《横溪王氏族谱》。其中重点关注到清·乾隆五十六年《横溪王氏重修世系源流序》、清·道光六年《横溪王氏重修族谱序》和清·光绪五年《横溪王氏重修族谱》的三张残片。

我将几篇序文综合归纳的大意是“……王子乔迄,(44代全斌仕赵宋太祖朝任忠武军节度使……渝水人钦若临川人安石,全斌公之一脉相承。全斌公奉宋太祖之命平川蜀昶具降表全斌公莅守此土。又以其子克昌少习儒戎道艰难未易参赞。命归家诵读。不意道途间适逢王禹锡公赴任临江知军州转运使遂吝于其署后……”。“……至全斌祖生子克昌因王禹锡知临江军寄居署中览渝之山川见渝东横溪环山绕水广田肥因家焉宜卜居。横溪之有王氏自昌始祖之后有远徙者有近徙者……”。

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家村王家

南昌县是江西第一县。武阳镇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南宋祖籍地。京九、浙赣、向莆等铁路在此形成双黄金十字架。三条国道在这里的银三角立交桥交汇。庵前的三家村王家,地处抚河故道下游、鄱阳湖滨,水网交织的鱼米之乡。这里距省城十八公里左右,市里开往渡头的公共汽车从村中穿过。现在的武阳镇,就是以前的长定乡。三家村王家(主体),就座落在谢埠河南岸、芳溪湖畔,典型的江南水乡。早年统计,三家村共有人口535人,把迁往市内、外地的人口加到一起,估计现有近千人。

民国三十七、戊子年(1948)孟冬重修(敦本堂版)《三槐王氏宗谱》序述大意):“村始祖彦德公随赴任豫章太守的父亲王全斌从金陵来到洪州。”据考证是随父王全斌后裔),约于宋理宗年间,从南京来到南昌。彦德公镇守丰城,后袭父职。一次北袭赤城战斗途中,船泊抚河夜梦三槐。约淳祐六年(1246),从丰城衙门解甲归田,带领一家人,来到果有三棵槐树的一片荒野地,盖起草庐安家。从此夜梦三槐便变成了“三槐王氏”。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黎圩镇上池村

十几年前我与令策主任跑县串村调研活动中,由东乡县文化馆王明占宗兄作响导,我们在县城瞻仰了街心的巨大王安石塑像。到了距县城25公里、山清水秀、明清建筑颇多的安石村。还到了明清民居更加丰富的安国村。这里简直就是古建筑博物院。据该村明崇祯年间重修《上池王氏族谱》记述上池村始祖王明是王安石的高祖父。再上源乃王浑长子尚。吾祖上源为三子澄。在西晋同为一家。该谱中世次王全斌列55世,王安石列56世,意王安石是王全斌的侄子。但笔者从他俩年轮推敲当为孙辈或曾孙辈侄。同时认为世系中渗入了湛支述、坦之;仕晋永嘉初拜荆州剌使、31世澄琅琊支非我晋阳祖。吾祖王全斌上无彦超父、下无鲤子。质疑存在稼接。

《上池王氏族谱》还记载:西晋司徒王浑“镇其地,世其官,赠尚书左仆射,卒葬临川金峰源”。(今东乡县甘坑林场)。王浑坟墓在虎形山西北金峰麓南面的半山腰上被人盗挖。现仅存几千斤重的花岗岩大石板三块和细石板多块。当地人称此墓为“将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