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下——淳安始新王氏繁衍录

凤凰山下——淳安始新王氏繁衍录    艾玉

 

本文简述太原王氏仲舒公系浙江淳安始新支的繁衍简历。

王姓自一世祖晋公始,历经五百多年的繁衍,是全国第一大姓氏。

为了生存,元万公徙步到永平。

始新王氏一世祖元万公生于婺源武口王村

唐广明880年宣州文靖公王仲舒第四孙希翔由宣州奉母避难歙之黄墩,徙婺之武溪,居两水汇合处北岸,形成武口王村,为武王姓始祖。

希翔公迁此建居后,人口逐渐繁衍经过近百年的繁衍,希翔一支迅速发展到千余人。到了婺源六世元字辈,单兄弟就达一百余人

由于人丁兴旺而物质匮乏,生活一时陷入极大的困境。晚辈们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纷纷要求外出谋生。

元万含泪离开家门的那天,正值气候转暖的清明前后,他肩挑箩筐,箩筐里放着蓑衣、碗筷以及几件换洗的衣物。

元万穿过崇山峻岭,顺着新安江日夜兼行,一路上风餐露宿。当他来到浙西永平,忽见地盘豁然开阔,商船南来北往一派,街布店盐铺南北杂货应有尽有。

走进一家小吃店,当问及永平的风土地貌邻座一位白须长者侃侃而道过江是南村赋置,南是梓桐,东临宋村,北有环水源、始新源、德教源三源汇流始新源有个黄畈那里平坦开阔,可以去看看。

听了长者的话,元万兴冲冲沿着弯曲的山道,一直往里走待到了一片开阔处,一打听果然就是。

夕阳下,整个黄畈就像一艘航行中的巨轮。碧波荡漾的溪水展翅的鸬鹚,一座青山倒影水中不远处传来一阵古钟的敲击声,循声见黄畈一侧有座寺庙,门头上写着“神景寺”三个大字。古寺恰好坐落于巨轮的前舱。他不由感慨真是个风水宝地

一位道长在长明灯下诵经,边上一小和尚敲着木鱼,四周摆放十八罗汉。元万进寺拜见道长,借问,能否在寺里借宿一晚?”道长连忙吩咐小和尚打水做饭。

当晚,元万与道长相谈甚欢。道长听罢元万的细说再看看眼前这相貌堂堂举止文雅的后生。感叹道:不愧是名门望族的后裔。就有意留下他既然来了这里有一间厢房,还有一堂主殿空着,寺里有祭田十几亩可供你租种,收获时缴纳田租就是。

船型黄畈,凤凰庇佑相得益彰。

恰是北宋开宝约970年间,一个风轻月淡的夏夜,元万际遇了道长,从此栖居于黄畈神景寺,成为始新王氏一世祖。

神景寺常年香火缭绕,香客纷至沓来。是安川一女子,常陪母亲来神景寺烧香还愿。年轻儒雅的元万不但品貌出众,而且勤劳好善,很讨氏母女的欢喜

在道长的撮合下,元万和吕氏结为秦晋。并有了三个孩子,头两胎女儿,老三是儿子,取名俞抱,生活很是美满。

元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风水也很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农闲时常在黄畈附近的杨畈、陈家园、狮子畈等四处看。

黄畈后顶有座古寺庙,寺里道士常下山来神景寺研讨佛经,元万僧人们高谈阔论略知了古寺庙的来龙去脉。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崇佛,派唐僧去西天取经。就在那个时,有个云游四方的道士飘然来到浙西始新源,黄畈后山的峰顶,并在此坐地成佛

随着寺庙名声越来越大,寺主对山名越来越不满意,当得知元万会看风水,就找到他切磋,经大家反复斟酌才决定叫“凤凰山”。其意有二,一是从远处看,山形极像一只栖息的凤凰,山顶那翠绿的树干、红墙的寺庙,如一顶色彩艳丽的凤冠,从山顶滑落的山脉,似凤凰披散的羽毛,轻盈地将杨畈、狮子畈、黄畈拢在一处,像母亲将三个孩子揽抱在怀中。二是从山的寓意来看,山下有叫蛇形坟、龟形坟等,听说古时候,这些蛇和龟曾从坟中爬出祸害百姓。所以说,用凤凰来镇住蛇和龟,庇佑百姓的长治久安最是恰当不过了。

布好船舱,领着王裔稳妥前行。

在元万看来,整个黄畈无疑是一艘乘坐着王姓子孙的巨轮,他在前舱—神景寺,放眼全局,他预测:若使巨轮稳妥,须在黄畈后舱的翼各装上“浆片”。所谓“浆片”,是指该地应有落脚居住。几年后,这些预测果然一一实现。

前浆两页:一是溪滩外的邵家村,邵家对面的杨家村。杨家村,古时也叫王村,是十一世孙大安、大申等兄弟的发祥地。据记载王村当时有十三口井,供生活用水,可见人口之多。后因方腊起义肆虐及沧桑巨变今传承下仅存一口,人家也剩两户。

后浆两页,一是溪滩外的铁石崖,一徐姓人家源里迁来落脚于此;另一页指的是樟里,那时始新里半凤凰山求神拜佛,须经过樟里歇脚再上山。因为山之高,就有了轿夫在此落脚揽客。

早先,里有两间轿夫居住过的石山那边一户徐人家因闯了祸,翻过松茂岭躲至樟里生活土改那年,徐姓人家并入下店村,樟里从此成了一片菜园地。

宋仁宗1025天圣,元万四世孙和昇,立志学佛,出家广明寺其母甚是爱,让他学成回来在神景寺主持道事,以表王氏对佛家收留的感激之情。

元万定居黄畈,一晃就是百来年,寺内僧人换了又换。元万的子孙,心地善良勤劳,更因山主对王家的厚爱,所以一直住在神景寺。

枝繁叶茂,迁出神景寺,荫公初,刘家谱。

号梓溪,知书达理,是元万第五世,娶妻宋,生四子长文政,次文晃,三文德,四文综。后宋氏一病而去,继娶宋氏妹为妻,再生两子文翼和文忠。

生龙活虎的六个儿子,让长眠于九泉之下的元万公嗨出了笑声。族大分家、树大分枝,世事通达的梓溪公,等孩子们长大后,让他们一一从神景寺迁出。

长子文政迁环水次子文晃远迁遂安凤林东山三子文德就在隔壁洪圻村,当时的洪圻村只住着三五户姓朱的人家四子文综迁横塘高山后转迁青溪富城五子文翼迁湖东(湖边),六子文忠迁湖西(侯川口)。

晚年的荫公,根据祖上的传说以及自己所获悉的资料,起草了一份王氏家谱。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整理完,他就离开了人世。

洪圻文德,膝下一子守满。然而守满无子,这让文德公甚是着急。所幸环水文政儿孙满堂身为大哥深知弟弟的苦,就亲自把一个年仿三岁的孙子,过继在守满下。孩子送来时,在他怀里放了一只金茶盅,故取名为金忠。

六族兄弟自迁出神景寺,子孙后代不断向四处繁衍。虽然说,树大分枝人多分家是自然规律,但与祖上选风水宝地也应有莫大的关

湖北王姓,和昌化的“九里十三祠”

北宋宣和年间(1120年),永平镇碣村青年方腊,因对朝政不满,组织农民起义。浩浩荡荡的起义军,沿着溪滩踏进了广阔的黄畈,把神景寺当成了演练场。佛门圣地哪经得起如此折腾?纠纷一起,神景寺就被起义军洗劫一空,砸了个稀巴烂。老谱称方腊为寇,可见当时愤慨之

葬在神景寺边上的王氏祖坟,起义军也不放过,砸的砸撬的撬。洪圻的王姓子孙不忍其辱,纷纷抡锄持棍与起义军闹上了。

十一世孙大荣,就是在这次战乱中被人追杀,离开故居远走他乡的,到长江边先在淮河一带住下来,其后辗转到湖北咸宁县一个小山村,成为那里的一世祖。

王初,是元万十七世孙,居洪圻,父亲过世早,年纪轻轻整日无所事事,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族人都看不起他。

有一年,老祖宗归坟,照理每个子孙拿一份钱,才给一把祖宗的骨头,然后把骨头扎成包,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按统一的时辰日期归坟封墓门。可怜的王初,连这点钱也拿不出来。有个好心的叔公,教他去菜地里棕丝扎成包代替。

那天的归坟时辰是半夜,王初一觉睡过了头,待醒来跑去,见墓门已封一种被抛弃羞辱顿时涌上心头,他捧着棕包,气愤连夜离开了洪圻村。

他独自一人走走停停,也不知走了多少天。直到一天夜里,到了昌化一个叫田干的村子。看见路边有家豆腐店还亮着灯,他就把手上的棕包,随手扔在店外的苎麻园,然后进店讨点吃的。老板很热情,连忙招待他吃,并让他在店里睡了一晚。

另日一早,王初告别老板,到苎麻园取棕包时,发现棕包上长一片绿幽幽的盘蛇藤。看到这情景,王初乐得手舞足蹈,立即返回店里请求留下做帮手

恰好,这老板还有个未出嫁的女儿,一年后,成了豆腐店的老板

王初在昌化以后,不忘自己的根在洪圻,每年都带着孩子到祖祭祀膜拜,从未间断过。

如今,在昌化田干村,有个“九里十三祠”的传说,说的就是王初的故事。

凤凰山下,王姓子孙安居乐业。

明正统约1440年,元万公二十二世孙王銎,即文德公这族,从洪圻三亩丘世泽堂迁居东坡黄泥湾。

銎有两子。长子桂,成年后从黄泥湾迁杨畈坑上,成为上杨畈王氏之始祖次子槐,则迁往松茂岭脚,成为岭脚王氏之始祖。

明万历年间,二十九世孙学增和学仁对叔伯兄弟,前后迁至狮畈居。狮畈,现在的下店,原先村里有人经营香火纸小店凤凰山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有些香客上了山才发现忘了带香纸,就打听哪里可以买,有人就指着狮畈山下小店里有。久而久之,人就习惯把狮畈下店。

严家溪滩到下店村口,乃至坑磅大半个村庄,从前由苍翠而高大的柏树紧紧包围。老祖宗种下这片柏树,一是为了防洪抗涝,二是为了庇护子孙后代。茂密而苍绿的树枝,把整个村庄遮蔽得严严实实有种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把四周的柏树砍得一根不剩。村庄一下子变亮堂了,人也一个个变精神了。

回想当初元万公从婺源武口,千里迢迢跋涉而来,因着心中有山有水的轨迹寻到凤凰山下,他用自己的高瞻远瞩以及聪明才智,驾驭着黄畈这艘巨轮,将王姓后裔从神景寺繁衍至大江南北。这既是凤凰山下王姓人家的幸事,更是天下王氏后裔之大幸!

 

2020年6月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