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安石的临川王氏上源考证总结

关于王安石的临川王氏上源考证总结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东乡县(宋时临川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庆历二年(1041)进士,官至宰相,封荆国公,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十卷152页)。

但是,关于王安石的上源世系的史籍记载很少,族谱记载又较乱。正如李学勤(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编的《中华姓氏谱王姓》(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20009月出版)说“有关临川王氏家族的情况,史籍中记载很少,有很多事情我们都是通过王安石本人对家世的追述而得知的。……王安石的曾祖父叫王明,王明两个儿子,一个是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一个是王安石的叔祖王观之,……。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王益有七个儿子:王安仁、王安道、王安石、王安国、王安世、王安礼、王安上。”

由于考证难度极大,总谱局为此酝酿很长时间,收集了许多包括史籍资料、专家论述和有关临川王氏王安石家族支系的谱牒等资料,如江西东乡上池王氏、广东兴宁和平远王氏、广西武宣王氏、江西上犹的犹崇和丰岗王氏、浙江诸暨的暨阳王氏等族谱。尤其是作为王安石祖居地的江西抚州东乡县的《上池王氏族谱》提供了有助于考证的资料。经过认真研究分析,特作此考证总结报告。

一、  临川王氏属太原王氏世系

首先,在我国姓氏学专家王大良先生所著的《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东方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第208—209页)中记述“据文献记载,王安石家族临川王氏为太原王氏分派,但何时从太原迁临川的,则不可考。其可知最早的祖先为王安石的曾祖王明,以子贵赠尚书职方员外郎。王明有二子:长子用之,卫尉寺丞;次子观之,尚书主客郎中,赠太常少卿。……王用之娶妻谢氏,封永安县君,生有五子,其长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亲。……王益娶妻徐氏、吴氏,生了七个杰出的儿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

其次,在本文下部分(即第二部分)中所举的六个谱例中,前例一至例五的记载都将临川王氏列入太原王氏世系。特别是王安石祖居地的[东乡]《上池王氏族谱》(例一)记述为太原王氏。

因此,应该确认临川王氏是属太原王氏激流。

二、有关临川王氏上源的族谱记载典例

例一、[江西东乡]《上池王氏族谱》有关太子晋至王安石的记述:

1太子晋—2敬—3纲—4铖—5清—6善—7從—8佑—9龁—10怡—11美—12隹—13拱—14澳—15远—16懋—17勲—18遵—19褒—20吉—21市—22察—23裔—24捧—25晦—26融—27览—28裁—29昶—30浑—31尚—32成—33骖(彡改水)—34渊—35锡—36嚴(上+日)—37璨—38临—39承基—40方进—41正已—42仁恭—43玫—44其康—45若辅—46冕—47器—48居光—49镕—50瓒—51简—52廷辑—53明(克明)—54用之—55益—56安石。

例二、[广东兴宁]《王氏族谱》有关太子晋至王安石的记述:

1太子晋—2宗敬—3森—4彬—5升—6显—7颀—8错—9濆—10渝—11息—12恢—13元(亢)—14颐—15翦—16贲—17离—18维(威)—19式—20年—21远—22常孺—23高—24吉—25骏—26崇—27尊—28嘉—29霸—30殷—31烈—32泽—33昶—34湛—35承(安期)—36述(怀祖)—37坦之—38国宝—39寓—40空—41秀—42玄则—43燠—44蚪—45音—46杰—47隆—48疑—49福畴—50勃—51溥—52贻永—53彻—54祐—55旦—56素—57益—58用之—59舜良—60介甫(安石)。

例三、[广东平远]《石正王氏族谱》有关太子晋至王安石的记述:

1太子晋—2宗敬—3纲—4错—5典—6渝—7息—8恢—9原—10佐—11颐—12翦—13贲—14离—15威—16远—17翁—18高—19吉—20骏—21崇—22尊—23嘉—24霸—25咸—26烈—27泽—28昶—29湛—30承(安期)—31述—32坦之—33慎(国宝)—34寓—35空山—36秀—37玄则—38涣—39蚪—40音—41杰—42隆—43晞—44云—45凝—46通—47福寿—48勃—49溥—50贻永—51圮—52祐—53旦—54素—55永泰—56用之—57舜良—58介甫(安石)。

例四、[广西武宣]《王氏族谱》有关太子晋至王安石的记述:

1晋—2宗敬—3森—4彬—5升—6显—7颀—8错—9贲—10渝—11息—12恢—13元(亢)—14颐—15翦—16贲—17离—18维(威)—19式—20年—21远—22常孺—23高—24吉—25骏—26崇—27尊—28嘉—29霸—30殷—31烈—32泽—33昶—34湛—35承(安期)—36述—37坦之—38国宝—39寓—40空—41秀—42玄则—43燠—44蚪—45音—46杰—47隆—48疑—49福畴—50勃—51溥—52贻永—53徵—54祐—55旦—56素—57益—58用之—59舜良—60介甫(安石)。

例五、[江西上犹]的《犹崇王氏族谱》和《丰岗王氏族谱》有关太子晋至王安石的记述:

1晋—2敬宗—3森—4彬—5升—6显—7颀—8错—9濆—10渝—11息—12恢—13元(亢)—14颐—15翦—16贲—17离—18维—19式—20年(威)—21远—22常孺—23高—24吉—25骏—26崇—27尊—28嘉—29霸—30殷(犹崇谱为咸)—31烈—32泽—33昶—34湛—35承(安期)—36述—37坦之—38国宝—39寓—40空—41秀—42玄则—43燠—44蚪—45音—46杰—47隆—48子疑(犹崇谱为凝)—49福畴—50勃—51溥—52贻永—53徵—54祐—55旦—56素—57益—58用之—59舜良—60仁甫(安礼)。

例六、[浙江诸暨]《暨阳王氏族谱》有关太子晋至王安石的记述:

1晋—2宗敬—3凤—4覃—5渠—6丰—7艺—8亿—9错—10墳—11渝—12息—13恢—14亢—15頣—16翦—20忠—21浑—22曜—23袭—24吉—25骏—26崇—27遵—28音—29仁—30融—31览—32裁—33导—34洽—35囗—36昙首—37僧倬—38俭—39骞—40规—41褒—42鼎—43弘直—44綝—45蛭—46宠—47仲连—48绍—49玙—50及—51恢—52搏—53言—54彻—55祐—56用之(又名素)—57益(又名巩)—58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

三、质疑与分析

(一)史载为太原王氏前十九世源流的记载

王大良先生在《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8页)载:“自周灵王太子晋以下可知者十四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其世系,谓太子晋生宗敬,东周司徒;宗敬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頣,皆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候;生离,字明,武城候;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元四世吉,字子阳,汉谏大夫。)”

为更明确其世系所承,现将这段世谱系列如下:1世太子晋—2世宗敬……9世错—10世贲(墳)—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元(亢)—15世頣—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元、威。

(二)六个典例分析

1、例一的[东乡]《上池王氏族谱》谱载源流分析

上池为王安石家族在抚州临川的祖居地。上池王氏族谱,始创于北宋熙宁年间,有司马光为安国公修王氏家谱撰序为据。至南宋端平元年(1234)仲壁先生再次编辑成册。后遭金、蒙之乱,部分散失。元世宗至元甲午年(1294)梦龙府君续加辑录。又遇红巾军战乱,遭受元军之诛,王氏子孙四散避乱。复后太平,大部分回归上池,但谱牒部分毁于兵火。明洪武戊辰年(1388),德秀公官任湖广、襄阳知府,在其家中得到部分谱牒,进行初步修复整理。洪武二十六年(1394),上池瑶田克允公任国子监助教,重整旧谱,不幸病故。其子孟演公任抚州府儒学教授,复其父志,重整王氏族谱和重建荆公祠于盐埠岭。永乐、正统年间上池周原宏道公、伯安公等复加编辑。嘉靖二十九年(1550)怀济公重加修整。至崇祯年间由浯溪廷垣公等主持重修,在东乡有上池瑶田、周原、中原等二十多个王氏村庄,于崇祯丙子年(1636)至庚辰年(1640)年底竣工。此谱其它村庄都已失传,只有上池唯一保存完好。二○○六年由王明占、王才发、王忠发等上池王氏族人依据崇祯年间的旧谱主持重修《上池王氏族谱》,并重新修复上池的《王氏宗祠》(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因此,一方面应该承认《上池王氏族谱》是我们研究考证临川王氏上源的重要依据,也是较为可靠的谱牒资料。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金、蒙之乱,也曾使王安石家族的资料多次散失,在几次重新编辑中不免混入了一些杂乱的世系,应予以质疑和修正。

1)正如王大良先生在《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中所述,在正式的史籍资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清楚记载,太原王氏前十九世的太子晋至王威有十四人,这些应予确认。至于从宗敬至“八世孙错”的六代先祖,虽然有些谱有不同记载,但依据比较权威的王庸敬的《太原王氏通谱》记述为“宗敬—凤—覃—渠—丰—芝—亿—错”。所以上池谱中1—19世应为:

1世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贲(墳、濆)—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元(亢)—15世頣—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

2)在《上池王氏族谱》的上源中,明显属于太原王氏的先祖人物是“昶、浑、尚”,他们是太原晋阳支派。但在“王昶”之前世系中却又混入了明显是琅邪王氏的先祖人物如:褒、吉、融、览、裁等,这些应予纠正并补入太原王氏先祖。

因此,根据我总谱局于2008年底所作的关于《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总结报告》中的“王威至王霸”的世系,以及《太原王氏通谱》中王霸至王昶的世系记载,王威至王昶的世系传承应为:

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峙—24世嶔—25世彝—26世彛—27世朂—28世励—29世霸—30咸—31甲—32甫—33畊—34恬—35泽—36昶—37浑—38尚。

3)在《太原王氏通谱》的记载中,王昶有四个儿子;浑、深、沦、湛。而且在《晋书浑传》中记载,浑有四子:尚、济、澄、汶。长子尚,封关内候,后裔待考。

因此,尚后的世系则可用上池王氏谱中的记述:

38世尚—39世成—40世骖(彡改水)—41世渊—42世锡—43世嚴(上+日)—44世璨—45世临—46世承基—47世方进—48世正已—49世仁恭—50世玫—51世其康—52世若转—53世冕—54世器—55世居兴—56世镕—57世瓒—58世简—59世廷辑—60世明(克明)—61世用之—62世益—63世安石。

2、例二至例五的质疑分析。

这四个典例的王昶之前的世系大致与太原王氏晋阳支相似,但也有少部分出入,其中错误之一,有混入“吉、骏、崇、遵”等琅邪王氏先祖;错误之二,明明主流是太原晋阳支,却混入了“殷”的祁县支。

这四个典例,最大的错误是将临川王氏错编入三槐王氏,并且又将三槐王氏编入“王勃”的后裔。

1)唐代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勃,从史籍和许多谱牒资料记载王勃是没有后裔的。这里却将“溥—贻永—徵”作为王祐的上源编入王勃的后裔世系,是没有道理的。有关三槐王氏的上源是太原王氏祁县支“通—福祚—勉—怡—潜—质—庆存—乾—言—彻—祐”的考证已经由总谱局于2008年底公布,刊登在《通讯》36期与43期上,此间不再赘述。

2)关于临川王氏是否属于三槐王氏的质疑。

质疑一:例二至例五中均将临川王氏与三槐王氏的连接点,是将所谓王安石的曾祖父“益”列为三槐王氏王素的儿子,例三中将王安石的曾祖父“永泰”列为王素的儿子。实际上《三槐王氏通谱》和王大良先生的《中华姓氏通史王姓》均记载王素的九个儿子是: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根本不是什么“益”或“永泰”(而益或永泰又恰恰是王安石的父亲名字或字号)。《上池王氏族谱》和专家们的专著都记述:王安石的父亲叫王益,祖父叫用之,曾祖父叫明(克明)。所以将临川王氏说成是王素的后裔是没有根据的。

质疑二:四例中又将所挂靠的三槐王氏的上源“王溥”(唐末宰相)列入王勃。虽然王溥与王勃都是太原王氏祁县支,但是王溥之父王祚,王祚之父王建福,王建福之父王文礼,王文礼之父王隐,这些都在王大良先生的《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中清清楚楚记载王祚、王溥根本不是三槐王氏,的确是属于太原王氏祁县支。

质疑之三:所处年代不同。按上述四例谱载,王安石、王安礼兄弟是王素的第五代孙。王素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而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王素与王安石的生年只相差14年,卒年只相差13年,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还说他们相隔四代,这不是在开玩笑吗?实际上王素的四子王巩与宋神宗同生于1048年,可以说是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了。

所以,依据上述三点质疑,上述谱载说临川王氏是三槐堂世系是完全不可相信的。因此,上述四例的临川王氏的上源还是应归属晋阳支的太原王氏。

3、例六的质疑分析。

例六是浙江诸暨的暨阳王氏世系,其中关于说是三槐王氏支系的记载,依据上述例二至例五的质疑分析,可以得出同样结论而予以否认。

例六不同于例二至例五之处,是将三槐王氏挂入琅邪王氏源流,这点可依据我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的《关于三槐王氏上源考证总结报告》予以澄清否认。

另外,上述六例实际上是具体地挂在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的下面,这里我们重点澄清王安石的抚州东乡王氏上源关系时,同样是澄清了王安礼的上源世系。

四、 考证结论

本次考证主要采取史、志、谱综合考证方法。凡国史中有记载的则先以国史为准,次以方志为准。凡国史与方志中无记载的,则参考有关通谱和江西抚州东乡《上池王氏族谱》的记载,当不同的谱有不同记述时,要具体地进行分析。

具体方法是:

1、太子晋至王威(1—19)世系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其中缺六代按《太原王氏通谱》。

2、王威至王霸(19—29)世系按我总谱局所作的《三槐王氏的上源考证总结报告》为准。

3、王霸到王尚(29—38)世系按《太原王氏通谱》等。

4、王尚至王安石(38—63)世系按[东乡]《上池王氏族谱》为准,其世次编号按统一流水编号。

根据以上考证方法,可以明确王安石的抚州东乡王氏世系源流为:

太子晋至王安石的世系源流

1世太子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贲(墳)—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元(亢)—15世頣—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峙—24世嶔—25世彝—26世彛—27世朂—28世励—29世霸—30咸—31甲—32甫—33畊—34恬—35泽—36昶—37浑—38世尚—39世成—40世骖(彡改水)—41世渊—42世锡—43世嚴(上+曰)—44世璨—45世临—46世承基—47世方进—48世正已—49世仁恭—50世玫—51世其康—52世若辅—53世冕—54世器—55世居兴—56世镕—57世瓒—58世简—59世廷辑—60世明(克明)—61世用之—62世益—63世安石。

五、 太原王氏王安石世系简表

经整理后的太原抚州东乡王氏王安石上源世系行传简表如下:

世:晋,一名王乔,字子乔。黄帝四十二世孙,周灵王长子,生于周灵王六年(公元前566年)。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年十五立为太子,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毂洛水泛,危及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直谏提出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晋之谏言,灵王怒而不纳,废晋太子位为庶人,谪居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城都塘坂里。晋娶杨氏,生子宗敬;继娶宓氏,生子宗寿,字龟。宗敬徙太原时,人称为王家,以王为姓。故尊晋为王氏启姓宗祖。今山西太原的晋祠内有“子乔祠”,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

世:宗敬,晋长子,仕周为上大夫,迁司空中郎将,号曰王家,因以为王氏,为王姓受姓之祖,卒年六十三,葬晋阳城北五里,曰司徒塚。娶吕氏。王庸敬纂《王氏通谱卷首之二》配姜氏,子一:凤。

世:凤,宗敬之,卒葬山西省晋阳唐里屯,娶郭氏,子二:覃、石。

世:覃,凤长子,抱道躬耕,晋侯屡辟不就。娶□氏,子一:渠。

世:渠,覃之子,仕周王室为司徒。娶□氏,子二:荘、丰。三世凤的次子石。石子诩,世称鬼谷先生,受道于老君,居清溪鬼谷,因以为号。所著有《鬼谷子》,鄞县东六十里有鬼谷祠等。

世:丰,渠次子,初仕范中行氏,后为智伯家臣,晋为六卿,吞智伯,灭中行,遂入东都为封人,卒于巩县,葬北邙山(在河南府城北)。娶□氏子—:芝。

世:芝,丰之,仕周东都城守长。娶□氏,子一:亿。

世:亿,芝子,隐居不仕,以子为将,魏王尝以百金为寿,亿却之,曰:子贵若显亲,吾更愧于子职矣,终不受。生一子,错。

世:错,亿子。仕魏大夫,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周烈王七年(前369)奔韩,娶□氏,子二:、愦。

世:,错长子,仕魏中大夫,娶范氏,子一:渝。一说三子:谕、谋、谅。

第十一世:渝,之子,仕魏上将军,其威德安海镇山。娶上官氏,子一:息。

第十二世:息,谕子,仕魏司寇上将军,追赠忠烈侯,娶钱氏,子二:恢、昱。

第十三世:恢,息长子,仕魏伊阳君,阳城令,掌山河,娶姜氏,子一:亢。

第十四世:亢,恢子,拜大夫将军,秦以中大夫召不就,遂隐居频阳(今属陕西富平),娶胡氏,子三:敛、蠋。

第十五世:,亢长子,有文武之才,秦以中大夫召不就,卒葬频阳,配孔氏文信君斌之女,子一:翦;继周氏,女一,适左监门汪永。

第十六世:翦,子。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人,生于公元前304年,少习兵法,事秦始皇为大将军,在攻赵、平燕、破楚等多项战役中立下大功,是秦始皇战七雄、平天下、建立秦朝的主要战将。公元前221年因病乞退,不几即卒,享年八十四岁,葬陕西富平县东四十四里旁列六 冢。娶桓氏,封谯县君。生六子:贲、戊、勇、刚、毅、乙,一女,适中郎将汪陈。

第十七世:贲,翦长子,字典,事秦为大将军,与父翦为秦始皇平定天下、建立秦朝立有大功,封武陵侯。父子《史记》中皆载有其名。卒葬父茔之次。娶吕氏,司马任城德教女,子一:离,女一,适武安侯马兴。

第十八世:离,贲子,字明,事秦为大将军,封武城侯。秦二世时,离领军击赵国赵王和张耳,在攻击钜鹿城时被项羽所虏,因不愿作叛,自焚于禁室,《史记》中有其名,《中华全史演义》中亦有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有世系所载。娶秦将军孙胜之女,子二:元、威。卒葬钜鹿。王元为琅琊王氏祖。

第十九世:威,字武,离次子,事秦为左长史,仕汉为扬州刺史,

山西太原广武人,为太原王氏之祖。娶上大夫刘淳之女,子一:志。

二十 世:志,威子,字仲,汉□帝征为扬州刺史,卒葬太原鹿台山,配程氏,子三:珣、玕、琪。

第二十一世:珣,志长子,字东石,秦末隐居不仕,汉扬州刺史。

第二十二世:言,珣子,躬耕不仕。

第二十三世:峙,言子,汉元康中为代郡太守。

第二十四世:嵚,山寿子。

第二十五世:彝,嵚子。

第二十六世:彛,彝子。

第二十七世:朂,彛子。

第二十八世:励,朂子。

第二十九世:霸,励子,字儒仲,太原广武人。居晋阳。《二十五史》载:霸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建武中(一说汉平帝时应召入京,仕司徒侯,有盛名)征到尚书,拜称名不称臣。有司问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及(礼记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司徒侯,故梁令阎阳毁之曰:太原俗党儒仲颇有其风。遂止,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就,以寿终。娶妻贾氏,生二子:殷、咸。

第三十世:  咸,霸次子,随父居晋阳,子一:甲。

第三十一世:甲,咸子,字子初,后汉元和中屡征不就,隐居石室山。配任氏,子二:甫、申。

第三十二世:甫,甲长子,字伯仲,抱道不仕。子二:畊、畟。

第三十三世:畊,甫长子,字子农,后汉郡吏。配周氏,子一:恬。

第三十四世:怡,畊子,后汉安邑掾。子四:锟、烈、柔、泽。

第三十五世:泽,恬四子,字季道,少时并为郭林宗所知,代郡太守。配金氏,子一:昶。

第三十六世:昶,泽子,字文舒,晋阳人。魏初历兖州刺史,明帝时赐爵关内候。当陈治略五事,著《治论》二十余篇、《兵书》十余篇。正始中官征南将军都督荆豫诸军,表徙治新野习水军,广农垦,殖仓谷盈积。嘉平三年击败吴将施绩,振旅而遣进封京陵候,后迁司空,持节都督。甘露四年己卯薨,谥曰穆候,有集五卷。见《三国志·魏书》及《隋书》等经藉志。配傅氏,子四:浑、深、沦、湛。

第三十七世:浑,昶长子,字元冲,袭父爵,入晋历侍中,录尚书事。配颖川钟氏。子四:尚、济、澄、汶。(《上池谱》记为配岳氏)

第三十八世:尚,浑长子,晋以父功封关内候。配余氏,子一:成。

第三十九世:成,袭候爵,配方氏,子一:骖(彡改水)。

第四十世:  骖(彡改水),成子,配查氏,子一:渊。

第四十一世:渊,骖(彡改水)子,封明威候,生于丁巳年八月初二日未时,配高氏,子一:锡。

第四十二世:锡,渊子,字公瑕,配吴氏,子一:嚴(上+曰)。

第四十三世:嚴(上+曰),锡子,配支氏,子一:璨。

第四十四世:璨,嚴(上+曰)子,配蓝氏,子一:临。

第四十五世:临,璨子,任江西教授,配庞氏,子二:承基、弘基。

第四十六世:承基,临长子,配唐氏,子一:方进。

第四十七世:方进,承基子,配秦氏,子一:正已。

第四十八世:正已,方进子,配宋氏,子一:任恭。

第四十九世:任恭,正已子,配何氏,子一:玫。

第五十世:玫,任恭子,官御史,配赵氏,子一:其康。

第五十一世:其康,玫子,配陈氏,子二:若弼,若辅。

第五十二世:若辅,其康次子,配傅氏,子一:冕。

第五十三世:冕,若辅子,配许氏,子一:器。

第五十四世:器,冕子,配武氏,子一:居光。

第五十五世:居光,器子,配周氏,子一:镕。

第五十六世:镕,居光子,官镇州节镇,配方氏,子一:瓒。

第五十七世:瓒,镕子,仕招讨,配邓氏,子一:简。

第五十八世:简,瓒子,字文大,多智,遍察堪舆,识抚之胜,既属盐埠岭,遂辟宅家焉。葬曲城。配丘氏,子一:廷辑。

第五十九世:廷辑,简子,字瑞昌,赠太常博士,配杨氏,子二:明、正。

第六十世:  明,字克明,改字永泰,号静节先生,职方员外郎,赠太师中书令,封英国公,年七十,葬灵谷峰东后月塘。配邓氏,赠信都郡夫人,葬刁峰峡。子三:用之、贯之(又名观之)、质之。居明珠峰西上池。

第六十一世:用之,明长子,讳贯,任大理寺卫尉寺丞,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潭国公,葬灵谷峰东后月塘(有庵城坡寺)。祭田粮二十三石,系城坡寺僧普惠收藏,收租文簿及粮田段为之世宝。配射氏,寿九十,封永安县君,葬公墓侧。子四:益、盛、盟、盈。

第六十二世:益,用之长子,字损之,改字舜良,登祥符八年进士,仕终太常寺卿,官至都官员外郎。赠太师中书令,封康国公,改赠楚国公。配徐氏、吴氏,葬江宁钟山。子七:安仁、安义(又名安道)、安石、安国、安智(又名安世)、安礼、安上(又名安尚)。

第六十三世:安石,益三子,字介甫,庆历二年进士,仁宗朝知制诰,熙宁间拜参知政事,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开国公,又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配享圣庙,年六十六,敕葬钟山,迁灵谷峰东后月塘凤山桃源窠。配吴氏,封舒国夫人,葬江宁钟山。继配彭氏,封荆国夫人,葬上池荆山公。子二:雱、旁。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

                                  2010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