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林为王雄文的《王全斌家族论略》一书写的跋

王义林为王雄文的《王全斌家族论略》一书写的跋

湖北王义林2019.9.1撰

 

王雄文老先生连续两次电子邮件邀我为其即将付梓刊印的《王全斌家族论略》一书写跋,我实感难以受任,作为一个学识浅薄的我,却要为一位“大家”的书点评,更让我诚惶诚恐。

我与老先生在二零一零年六月底相识于南昌,“满头银发论诗文,黑白分明不染尘。”这是我当时对先生的赞誉。先生历经十五个春秋,38万字、图文并茂的巨著在八十耄耋之年,终于完成,我看到了“少壮工夫老始成”的一番耐心和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和“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正是值得庆贺!先生的《王全斌家族论略》一书是继《王雄文诗文选》、《汴京文坛风云》、《文萃集》后又一本杰作。翻阅先生的书稿,我看到先生那种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一份情怀,“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满腔赤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信念,敢于抖开尘封千年的尘埃,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敢于秉公执言,是古今史上为王全斌平反的第一人!实乃我辈之楷模。

晋阳王氏是太原王氏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翦公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琅琊王氏祖”。离公次子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霸公二子,长曰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次子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王氏。晋阳王氏的兴起较祁县王氏稍晚,约在东汉末年。《三国志.王昶传》载:昶家于晋阳,父泽,伯父柔,少年时因得郭林宗品评而知名。

郭林宗即郭泰,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善于奖掖后进,有盛名于东汉桓帝时期(147~107年),卒于灵帝建宁二年(169)。柔、泽兄弟谒之求名,最早不过桓帝时,最晚在灵帝初年。知名后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晋阳王氏自柔、泽兄弟开基后,便成为魏晋盛门。柔子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泽子昶,史称“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长,昶兄事之”。可知是与祁县王凌同时的人,他仕魏后官至司空、京陵侯,魏末因助司马氏篡魏有功,子孙入晋后皆平步青云,超级贵族的基础也随之奠定。故在西晋时,王柔孙沈以佐命之功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位。昶子浑,晋武帝时率方面之军灭亡孙吴,实现全国统一,建不世之勋,官至司徒,请封京陵侯爵为京陵郡公,食邑八千户。子济,妻子是武帝女常山公主,官至骠骑将军。浑弟深,冀州刺史,深弟湛,汝南太守。湛从兄默(黯),曹魏时已当上了尚书,默子佑,仕西晋为北军中侯。湛子承,亦当上了陈海太守。承从叔遐,光绿勋。自晋初至此仅40余年,王氏可考者十三人,除一人早卒外,余十二人全部进入仕途,且三人三公,一人尚书,官位都在中级以上。真正鼎贵一时,是晋阳王氏的黄金时代。西晋以后,五胡乱华,皇室遭劫,在东南一角建立东晋,晋阳王氏也出现败落之像。尽管如此,东晋时的晋阳王氏仍是当代名族。这不仅表现为它能继琅琊王氏、颖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之后独霸东晋朝政达数年之久,而且族中还有三人相继为哀、简文、孝武三皇帝后,一人位至三公(王恭),五人官至正副宰相(述、坦之、蕴、国宝、恭),五人任大州刺史(淡、愉、忱、绥、恭),八人有恭侯爵位(峤、道素、崇之、聿、承、述、坦之、恺),除去其中的重复因素,仍可窥知晋阳王氏当时的荣华。晋阳王氏在东晋末年连遭三次家难,一是因为宰相司马道子而起,结果是副相王国宝及从弟琅琊内史被杀;二是因为前将军王恭起兵清君侧而起,结果失利,他与五子及弟爽、爽兄子秘书郎和同时被杀;最后一起家难因宋武帝诛除异己而起,结果是江州刺史王愉及其子孙十余人全部被杀。接连的家祸伤透了这支晋阳王氏的元气,以致他们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东晋以后,南北朝乃至隋唐,都不断有自称是他们的后裔的晋阳王氏显贵于世。如北魏隋唐时被作为整个太原王氏代表的王慧龙支,“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常侍郎辑之子也”。慧龙当初遭家祸时,得沙门僧彬鼎力相助,从建康(今南京)逃奔雍州刺史鲁宗之,得到了他的资助,渡江北奔后秦。后入北魏,宰相崔浩弟恬知他是王氏子,妻之以女,才得以与北朝首族清河崔氏联姻。王慧龙是晋阳王氏的开创者,又联姻清河崔氏,北魏太武帝以军功官至安南将军,荆州刺史,其家族在北朝的地位由此奠定。至孝文帝定族姓时,纳慧龙孙王琼之女为妃嫔,把他作为太原王氏的象征。从此,因为有皇帝的扶持,大族的提携,王慧龙的后裔终于登上了北方一流大族的地位,与崔、卢、李、郑四姓合称为北朝五族,“世之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王琼后来官至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史,封长社伯。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并有时誉,各自分房立支,人称“四房王氏”。遵业为大房,子孙贵显于北朝隋唐,十世孙溥至唐末犹任昭示宗宰相;广业为次房,贵显略逊大房,后裔知名者有北济胶州刺史王野父、唐御史中丞王君儒、中书舍人王孝远、祠部郎中王接佶、太常博士王仙客、殿中侍御史王鄄卿等人;延业为三房,季和为四房。其后裔不显。晋阳王氏除上述外,南北朝至隋唐时又有多支贵显,其家族地位虽不能与王慧龙支相比,但也是各朝有影响的贵族。《北宋.王士良传》:士良先祖出自晋阳,晋末避乱,西入凉州,世代在河南做官。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其曾祖景仁归魏,做了敦煌镇将。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此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安家立业。父延,兰陵郡守。士良魏末遭乱,迁居河右,后仕东魏北济,又仕北周,隋唐官至小司徒、荆州刺史,封琅琊县公,子德衡,北周末年任仪同大将军。又《北史.王韶传》:韶“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祖谐,字德衡,原州刺史,父谅,早卒。韶北周时以军功官至开府、车骑大将军,封昌乐县公。入隋后极受文帝敬重,后官至司马、尚书令,灵幽等十州刺史,封魏郡公。子士隆亦有文风,隋末任尚书右仆射,王世充代隋建郑,他依然受重用。士隆与王韶本是一支,一直传到全斌,北宋并州太原人,武宁军节度使,是五代至北宋的著名将领,其后裔分别居山西太原小店区刘家堡村、湖南沅江新湾镇赤山村、江西南昌武阳镇三家村、江西樟树黄土岗乡横溪村。雄文先生是王全斌的后裔,他从敬祖睦族的谱牒文化研究起步,孜孜不倦他追溯王姓的源流、世系、名人及要事等,历时十五年之久,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全面考证了王全斌、王诜的生平事迹,并从文学的角度将王诜的事迹演绎成生动活泼的长篇历史小说,使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

后唐救驾舍生护,大战汜水效晋銮。

才事世宗淮境定,又从宋祖潞州酣。

御赐裘帽千臣暖,众壮横眉万士寒。

两月蜀灭功绩罕,中书加赠见赤肝。

这是先生对王全斌大将军的赞颂。他抖开了千年的尘埃,还原了王全斌的本来面目,正是“横刀立马全斌冠”。纵观晋阳王氏的历史,完全是一部血和泪的辛酸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血和泪的辛酸民族史。通过对太原晋阳王氏的研讨,揭示了晋阳王氏的婚姻特点,并探讨了晋阳王氏在政治、社会、经济上的地位,以及家传文化的特点。书中提到王全斌的源流世系中王贵作为王全斌的四世孙质疑,我认为需要有待进一步与太原方面取得联系,进一步考证。但是在探讨王氏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人,面对旧谱的种种舛错缪误,不硏究或研而不究,任其从自己手中继续错下去,而去搞什么上规模,走过场,热衷空谈,争权夺利,甚至拉帮结派。还有个别人不容别人保留见解,要求强制统一,俨然“正宗”自居,自以为得了“真传”,称王称霸,盛气凌人,把持有不同意见者,视为邪说异端,树为敌对面,势不两立,祭起当年“阶级斗争”大旗,犹如“文革”造反派在世,动辄使出训人、骂人、攻击人、诽谤人,极尽诋毁污篾之能事,妄图把对立者整烂搞臭。这些章法是绝大多数王氏宗亲不赞同,也是坚决反对的。希望能大兴学术研究交流之风,举王氏之力,理顺各支的源流世系。“滾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历经五千年文明的祖国,适逢中兴之时,作为太原王氏的后裔定会弘扬祖德,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养育了祖先的这片热土的特殊奉献!(王义林湖北阳新县人。1952年8月年生汉族中专文化中共党员。1967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北某厂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等。系“中华文促会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太原王氏总谱》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