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献之琅琊王氏为何几乎每代都有书法家

王羲之、王献之琅琊王氏为何几乎每代都有书法家

 

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众多的世家大族,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家族传承数代甚至十数代,家族门第长盛不衰。其中,门第最显、杰出人物最多、社会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家族,毫无疑问,当首推琅琊王氏。自汉代步入历史舞台,琅琊王氏日渐壮大,特别是自西晋开始兴盛,历东晋南朝,经十数代人,三百余年风流不衰、冠冕不绝,其流风余韵还延续到了隋唐之世。考究其家风家学,有以下特性:

一、“孝友恭恪”

当时的大族世代相承,旁支甚多,如何协调家族内的尊卑亲疏关系呢?重要的办法便是让族中子弟依礼法行事。琅琊王氏之家教与家学也重视礼学。

琅琊王氏兴自汉代,西汉时的王吉便是一位精通《五经》的大儒,《汉书》本传称其“少好学明经”,“兼通《五经》,能为《吕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琅琊王氏之家学奠基于王吉,有深厚的儒学文化背景,可谓礼法世家。魏晋之际的王祥,其行事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家风。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并在临终前遗令诸子,世代遵守“信德孝悌让”。王祥之弟王览“教友恭恪,名亚于祥”,晋武帝称其“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由此可见,魏晋之际王氏以礼法训诫子孙,“子孙皆奉而行之”,以“孝友”传家。

东晋之初,王导针对士风放诞的局面,主张兴复学校,重视儒学教育,以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彝伦攸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他力劝晋元帝兴复礼教:“礼乐征,翼成中兴。”琅琊王氏重视礼法,不仅有益于其宗族的传衍,而且培养起了重视实务与事功的家风。可以说琅琊王氏是一个礼法世家,他们在宗族内讲求儒家伦理道德,尤重孝道,以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形成长盛不衰的局面。

二、兼容的文化取向

作为两晋南朝时期杰出的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在文化上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除儒学之外,对玄、释、道也兼采不废。这不仅使王氏家族在文化上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有利于其子弟在心态上适应不同的情况。

东晋南朝的王氏子孙从王祥、王览那里继承了儒学的因子,从王戎、王衍那里因袭了玄学的细胞,以儒学为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以玄学取得名士的声誉、地位,达到儒玄双修。

两晋以降,佛教对世族思想、生活影响日著,琅琊王氏吸收借鉴其中有益思想。比如王羲之与名僧支道林等交往甚密,支道林是一位高僧,他以佛理释《庄子·逍遥游》,新义迭出,对王羲之启益甚多:“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另外,琅琊王氏也吸收道家文化思想。《晋书·王羲之传》明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天师道对王氏家族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者,莫过于促进王氏之好书法。书法艺术在东汉后期日渐摆脱一味实用的束缚,不断雅化、艺术化,受到士人的重视,名家辈出。但在东晋南朝,书艺最盛、贡献最大的无疑是琅琊王氏,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样的大家。翻开六朝及唐人的任何一部书法史著作,他们统计的书家都以王氏为最多。王氏几乎无人不能书。何以如此呢?除了一般的社会文化原因外,王氏之重书法,与宗教的熏陶有密切关联。琅琊王氏家族的文学艺术不断从宗教思想与信仰中获取灵感,提升境界。

从以上考论可见,在崇儒之外,琅琊王氏对当时主要的文化思想、宗教及诸“杂艺”等,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王氏之家族文化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弹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促成了家族文化的繁荣。对这一家族文化传统,琅琊王氏子弟十分珍惜,直到南朝末王褒训诫后人还说:“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这段话是对王氏家学兼容风尚一个很好的概括,由王氏子弟自己说出来,真是再妥帖不过了。

◎本文摘自《论东晋南朝时期琅邪王氏之家风与家学》(作者王永平,扬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