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中上溯世系考

王刚中上溯世系考

王寿远

研究了解王刚中的历史文化,除了从历史文献记载、历史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途径搜集、比对、整理相关史实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王刚中后裔保存的族谱中寻找蛛丝马迹。在仔细翻阅散落在乐平市几个王刚中后裔族群所保留的族谱时,发现王刚中上溯世系源流存在不少问题,这给王刚中后裔留下不少困惑,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

王刚中后裔族群在乐平市主要有礼林的九林村、塔前的花门楼村和双田的耆德村等。他们保留的族谱如出一辙,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发现的问题也差不多。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是这几部族谱中记载的王刚中的王氏始祖到江西的太原王始祖之间的世系源流问题。

王氏起源于周朝。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后裔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王威乃太原王始祖。其后历经四十多代繁衍至唐高宗统治时代(公元650年700年)王景肃父子因朝廷任命开启从太原南迁河南、江西之旅,成江西始祖,如今江西大多数王姓均为其后裔,号称豫章王氏。王景肃长孙,大唐名相、文学家王仲舒仕途辗转江淮,其子孙散居各地,经不断繁衍在多地成为望族。婺源、乐平诸多王氏村庄都是他的后代,包括王刚中在内,王仲舒后裔在乐平王氏中更是占绝大部分。按王刚中后裔遗存的族谱所载源流顺序为:

  1晋2宗敬3仕蠲4智瑜5恙6孙仪(恢)7元8颖9荣泰10迹11错12愦(愤)13渝14息15恢16亢17颐18翦19贲20离21威22志23仪24熙25晦26诚27翁28儒29霸30咸31勇32悦33伯34符35廷36烈37佐38泽39咏40湛41承42述43坦之44愉45缉46慧龙47宝兴48琼49遵业50松年51邵52孝京53子奇54庆元55光复56邕57篆58审59贞60仁四61元暕62景肃,历经62世。 从该世系表中可以看出明显问题处有:王元和王威是兄弟,分别代表琅琊王始祖和太原王始祖,王元应该列在王威的同代上,该表列成了王威的第七代祖宗上,同时该列表中参插了一些琅琊王族人的名字进去,这是可以纠正的。

根据今年夏季乐平市王刚中文化研究会举行的全市一百四十多个王氏村落巡回核谱行动搜集的族谱资料显示,上述王仲舒世系源流段达十多种。不仅很多代名称有不同,代数也是相差很大。

比如出自王仲舒第八世孙王元行的后裔杨子安族谱为:1晋2宗敬3森4彬5升6宥7硕8错9贡10谕11息12恢13原14曜15翦16离17威18陵19熙20章21晦22诚23贺24翌25霸26威27悦28伯符29廷30烈31佐32泽33昶34湛35承36述37坦之38愉39缉40慧龙41宝兴42琼43遵业44松年45邵46孝京—47子奇—48度元—49光復—50邕—51篆52审53常54仁四55元暕56景肃,到豫章王景肃为56世,而同出自王仲舒第八代孙王元行之下的杨家山族谱的该段世系源流为1晋2宗敬3森4彬5升6宥7硕8错9贡10谕11息12恢13原14曜15翦16贲17离18威19仪20熙21晦22诚23贺24翌25霸26悦27伯符28廷29烈30佐31泽32昶33湛34承35述36坦之37恰38愉39缉40慧龙41宝兴42琼43遵业44松年45邵46孝京—47子奇—48度元—49光復—50邕—51篆52审53常54仁四55元暕56景肃,虽然都是56代,但16代至37代之间多处不同;而其他王氏族谱之间差别就更大。三合源王氏族谱记载的是54代,杨家坞王氏族谱记载的是58代,涌山王氏族谱记载的是62代等等。近年王氏全国总会关于太原王氏王景肃、王仲舒上源的考证总结对王景肃上源世系十一种说法的分析,上述源流有多处矛盾,普遍认为正确的王景肃上源世系应是如下: 1子乔—2宗敬—3风—4覃—5渠—6丰—7芝——8亿—9错—10墳—11渝—12息—13恢—14亢—15頣—16翦—17贲—18离—19威—20志—21珣—22言—23山寿—24嵚—25彝—26彞—27朂—28励—29霸—30咸—31甲—32甫—33畊—34恬—35泽—36昶—37湛—38承—39述—40坦之—41愉—42缉—43慧龙—44宝兴—45琼—46遵业—47松年—48劭—49孝京—50子奇—51庆元—52光復—53邕—54篆—55审—56常—57仁四—58元暕—59景肃,历经59世。这与王刚中后裔保存的族谱也是有较大差别,因尚存在争议,在此一并刊出,留到以后再做考究。

其次,从王仲舒到王刚中的世系源流也存在较大问题。从王仲舒唐朝拜相到其后裔王刚中在宋朝再次拜相,之间相隔多少代,代系混乱。

综合多部王氏族谱记载,豫章王始祖王景肃生子三:孟友(政)、仲友(致)、季友(徵)。长子为王政。而次子致和三子徵为豫章王氏另一重要分支,广泛繁衍于南昌及周边县市,即南昌所谓豫章王氏。王政曾任襄邓等访使并赠吏部尚书,生子仲舒(公元762823年)。王仲舒历任江南道院观察使,封左丞相,晚迁宣州莲船塘。首迁安徽的始祖。在安徽多地繁衍,并扩散至江浙等地。长王初,会昌中进士,历官通判,留守安徽老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四子王弘继续南迁至婺源武口是武口始祖,后次子哲等相继迁至婺源,哲最后定居中云是中云始祖,涌山王氏为其后裔。经过千余年的迁徙开枝散叶,历代只身一人繁衍至数千人的村庄不胜枚举。

王仲舒孙王希翔公元907年生子王延钊,从王延钊出生到王刚中公元1103年出生历时196年,按照该谱世系计算繁衍了19代,平均十年繁衍一代,这是何等荒谬。另外从期间有年代记载的几代也可以看出明显错误。比如王千五(公元980年迁弋阳)的曾祖父王愈(公元1094年中进士)比自己晚一百多年中进士,而王刚中中进士(公元1145年)只比这位上溯十二代的祖宗晚51年,可见荒谬至极。可以断定,这些族谱在原来修撰时存在乱接续祖宗的问题。然而这个错误根源,在王刚中后裔的族谱中怎么也找不出来。

为了找出错误根源,只得另辟蹊径。通过查找与王刚中同宗的其他王氏族谱进行比对。拿王刚中上行六代的同祖王谭的后裔下井头、府前王氏族谱进行比对,明显找出了差异。三支分别都是王谭的三个儿子繁衍的后代,井头、府前的王氏族谱记载从王希翔(翿:众所周知王仲舒生有七子,分别是初、哲、贞(真)、弘(宏)、太、复、洄,对应各添一孙分别是希羽、希翿、希翰、希翔、希翊、希珝、希玳,此谱却将延钊接于希翿位下明显有误)到王谭是都是4代,不是上图中的13代,这样一来年代就吻合了。另外,并非王延钊后裔,而是王延钊胞兄王延铨所传。这一点同时有道光十六年王延钊后裔王运昶为履恒王氏修谱所作序文中证实:“予维钊公后裔而皆出自翿(翔)公固与宗铨公同胞之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