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高寿王生炯

仁者高寿王生炯

原创:张佰仟、王儒杰

王生炯(1697—1793),字辉宇,号静庵,候推卫千总①,敕授昭信校尉,诰赠朝议大夫,静升王氏十六世祖。

王生炯生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祖辈、父辈皆贸易,或行商,或坐贾,或家乡,或外地,全都生财有道,仁义诚信第一,世居静升村西的王氏老宅钟灵巷怀永图院内。这钟灵巷早在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时已修井亭,设巷门,封闭成巷。它背倚北山,后建恒贞古堡,前临五里长街,近为王氏宗祠。今巷门壁上还嵌着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水井碑石一块,内中有卫千总王生炯捐银六两的记录。

王生炯自幼聪颖好学,尤喜手中记数“一掌清”。传言,每当父亲王荣祚一桩生意结账,账房先生读数,几位算盘高手飞珠加减乘除,小小年纪的他却在一旁手抚指掌关节,常常是不等他人飞珠拨完,便已随口报数,且掌掌清亮,准确无误。渐次成了父亲生意上的好帮手,不可或缺。

及长,王生炯娶妻张氏,虽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夫妻恩爱,举案齐眉,生一子一女。女儿嫁本村高家,女婿农耕劳作,田地位于村中王家大院视履堡之侧,俗称老高家崖的山头和村南高家庄河畔山旁,收入全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和老天爷的阴晴雨泽。不幸女婿操劳过度病殁辞世,留下两个小外孙生活无依,女儿更是悲苦难言。是他时时含悲给予周济,给予提携。更不幸的是儿子如琳尚未婚配,便夭折少亡,这两桩横祸对于他无疑是晴天霹雳。然王生炯挺了过来,他要对家庭负责,要对正蒸蒸日上的商贾贸易负责,在他全心全意操持下,生意红红火火,继续前进。为发展,他捐职候推卫千总,敕授昭信校尉。

王生炯生性“端方仁厚”,“济困扶危”、多行仁义是他的人生信条。无论族中、乡里哪户人家婚丧嫁娶,只要闻知该户手头紧张,他都会“出资代营”,忙前忙后,成了不是主人的主人。经商的他时时外出奔跑,每遇道路坎坷,或桥梁有损,他都在必要时尽可能出资捐银助修,“虽霍(今霍州市)、介(今介休市)邻境,不惜捐资以成其事”。还有“岁歉赈饥凡数次”,不仅捐银捐粮,还忙里忙外,操劳不息。为之“里人共为刊石”,以记功德。

仁者心地宽,心宽人高寿。古稀之年的王生炯“身体康强,动履如平”,然子嗣有缺,总是心病,为之经媒婆引荐说合继配年轻貌美吴氏为妻,生子如琨。喜得贵子的王生炯认为这是先祖庇荫,于是“捐银三百两,敬奉入祠”,以为扩建宗祠大门为五间的“缮修黝垩②与夫鸠工庀材之用”。也就是说,这300两白银是扩建修缮宗祠中建筑用料、彩绘修饰、铺平地面及工钱等的费用。宗祠工竣后,他又“捐银八两,帮贴本户地方使用”。时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岁次丁亥孟夏月谷旦。可以肯定地说,宗祠工竣之日,王生炯定然抱着幼子如琨入宗祠,在老祖宗神龛之前虔诚祭祀。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初二,山西地面“忽降严霜,秋禾尽杀,赤地几千里焉”。为保来岁秋种有籽,为保明年千家不饥,王生炯与族弟王中堂等“同志者各出资有差,共获金三千”,于是组织省外筹粮,马帮车队运回静升,发粮救灾赈饥。

笔者曾抄录残碑一碣,描述的就是这次救灾赈饥的操劳者:“时同人劳劳中有童子,而□先奔走者即……”这“□先奔走者”中就有王生炯,而“童子”则为“良玉”。“良玉”就是王生炯古稀所生儿子,如琨是“名”,良玉是“字”。试想:83岁的老人和12岁的孩子奔走在那一年的霜冻之后,救灾赈饥放粮的繁忙事务上,“或有感泣下者,信乎”!信!一老一少为救灾跑前跑后,眼看揭不开锅了,肚子空了的人能不被感动?能不流泪珠?民以食为天啊!

王生炯古稀得子已属特例,九十抱孙福集重门,小孙孙也拉着他的手在古镇五里长街上游走,幸福之感尽在其中。王生炯寿享九十有六,无疾而终,正是“仁者高寿”的典型例证。

考之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纂修的《灵石县志·人物志·善行》内有:“王生炯端方仁厚,济困扶危,每出资代营族里间婚事,岁歉赈饥凡数次,里仁共为刊石。且修桥梁道路,虽霍介邻境不惜捐资以成其事。年七十生子如琨,官粮马通判②;九十抱孙臣敬,官长芦运同③,咸以为阴德之报。”且在这本县志之《捐赈》中也可见乾隆年间,“王生炯捐银四百两”,为救灾“解囊以周邻里乡党”的记载。

另外,在静升《王氏族谱》与古镇碑石文字中都可以看到王生炯多行义举之记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王生炯漫漫96年人生道路,时时处处考虑着他人,心胸宽广,仁义之举遍及各方。正所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仁者高寿,“善不善索于人如此其重也”。殁后的王生炯以子王如琨候选布政司理问加四级,诰赠朝议大夫。

【注释】

①卫千总:清代漕运总督下辖各卫和守御所分设千总,统率漕运军队,领运漕粮,称为卫千总。

②黝垩:《广雅》:黝垩,涂也。《礼》,天子诸侯之楹黝垩。这里指修宗祠时的彩饰殿庑与铺平地面也。

③通判:官名。清代的同知、通判为知府的佐官,通判为正六品,分掌粮盐、缉捕、江海、防务、水利等事,又可为地方政权厅一级的行政长官,王如琨曾任顺天府督粮通判。

④运同:元代起于产盐区设盐运使,其下设盐法道、运同、运副等。运同掌分司产盐处所,辅助盐运使等管好盐政。王臣敬曾任长芦盐运司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