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的历史变迁——韩都平阳

      上一讲中,我们分别从唐人、唐朝、唐国的由来论证了临汾辉煌的历史,平阳这座古都是当今唐人的根脉、唐人的故乡。然而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平阳不仅以中国的摇篮、唐人的故乡这一姿态展现着五千年文明的风采,而且它还以七次为都的辉煌印证着临汾在历史变革中的一次次轨迹。那么,三家分晋后,平阳为何能够成为战国初期韩国的都城呢?而作为都城,当时的这里又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呢?随着韩国领土的不断东扩,平阳还将产生怎样的历史变迁呢?《临汾的历史变迁》系列节目第三集——《韩都平阳》,继续讲述。
      今天我继续给大家讲讲平阳城的辉煌往事。前面已经讲过,平阳是中国的摇篮,唐人的故乡。今天要讲的是韩都平阳。说到都城在平阳的大地上共有7次建都,首次是帝尧,接着是虞舜、大禹,后来分别是晋国的都城、韩国的都城、西魏国的都城和后汉都城。舜都、禹都,我这里不讲,是因为原先的平阳包括现在的运城市,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现在都属于运城市,所以不讲。晋国的都城,我也不列出专节来讲,是因为我们这个专题是讲城市变迁。不过,讲起来也离不开晋国建都的话题。上一节我谈唐人根脉时说到“桐叶封弟”,其实那就是晋国建都的开始。只不过早先这里属于唐国,被封为侯的叔虞,就被称为唐叔虞。到了他的儿子燮父把唐国改为晋国,唐都也就变为晋都。晋国都城因为不在平阳城原来的位置,也就是现在尧都区的金殿镇,我们就不专节讲述,在以后需要的时候随时来讲。今天主要讲韩都平阳。我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分晋立国,二是功臣韩厥,三是韩都变迁。
      平阳,从上古尧帝在此建都开始,它曾七次作为都城而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其中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据有晋南和晋东南的韩国从公元前415年到公元前375年,整整四十年间都以平阳为其都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韩国都城选址于平阳呢?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追溯到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先说第一方面:分晋立国。分晋立国,其实也就是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其实是三家联合灭智。晋国到了后期,公族强大,架空了国君,经过一番内乱剿杀,荀、范两卿逃到了齐国。这时国内就剩下了智、韩、赵、魏四大家。这四家之中,智家最强,头面人物智伯独揽大权,当时的晋哀公成了个摆设。智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族人智果说他有五长一短。五长是:仪表堂堂、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强果断,单看这五点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可惜,智伯还有一短:居心不仁。与优点相比,缺点只是六分之一,然而,就是这六分之一把他送到了灭亡的绝境。说到智伯的灭亡,完全是自掘坟墓。到了他们那个年代,晋哀公大权旁落,忍气吞声,唯恐稍有不慎像晋出公那样惹下杀身之祸。当初晋出公不甘心被架空,想借助齐国和鲁国的力量夺回权势。晋出公是晋哀公的前任,不料,那两国不仅不支持他,还出卖了他。他在国内没法待了,只好出逃,仓皇之中死在路上。他死后晋哀公才被扶上去。晋哀公名义上是个国君,却逆来顺受,任人指使。
我们知道,大夫专晋的局面一直是晋国内政的一个矛头,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专政的局面演变为四卿霸晋,晋国公室形同虚设,存在了600余年的强大晋国眼看走向没落。而此时专横跋扈的智氏不仅成为晋国的强宗大族,而且此人“贪而愎”,他为了独揽晋政大权,便想凌驾于其他三卿之上。那么,贪得无厌的智氏会使用怎样的手段对付韩、赵、魏三卿呢?这场蓄意引发的权力之争又会是怎样一种后果呢?
哀公的无为正好合了智伯的意图,他想法子扩大自己的领地。他对韩、赵、魏三家说,晋国历来是中原霸主,可惜在黄池大会让吴国占了先,在徐州盟会让越国称了霸。这是晋国的耻辱,也是我们四家的耻辱,我们应该打败越国,恢复霸主地位。可这需要实力,我们各家拿出一百亩土地及人户交给公室,国力强大了即出兵伐越。这话说得大公无私,韩、赵、魏三家却都知道他在假公济私,因而没有一家表态,显然有抵触情绪。智伯不管他们有没有抵触情绪,分头索取。他首先向韩家要,韩康子不想给,谋臣段规劝说,智伯不仁不义,若不给就会出兵讨伐。韩康子一听,要是智伯来伐,自己地盘上的子民哪能安生?一咬牙,给了。智伯得寸进尺,又向魏国索要,魏国也给了。智伯十分得意,故伎重演,敲诈赵家。没想到,在赵襄子那里碰了一鼻子灰。智伯大怒,命令韩、魏两家出兵,共同讨伐赵家。韩、魏两家不敢不从,只好出兵。赵襄子眼见兵多势众,难以抵挡,匆匆逃进晋阳城中坚守不出。
深知智氏的好利残忍和刚愎自用,韩康子和魏桓子在一番思索之后还是将土地给了智伯,然而他们的退让并没有满足智伯,贪得无厌的智氏又故伎重施向实力在韩魏之上的赵家无理索要,不料赵襄子毅然拒绝了智伯的要求并逃往晋阳。那么,面对走保晋阳城的赵襄子,智伯将做出怎样疯狂的举动呢?而在生死堪忧的关键时刻,赵家谋士的一句游说之言在扭转局势的同时,还为韩都平阳留下了怎样的佐证呢?
三家军队围住晋阳城攻打了两年也没攻下。还是智伯点子多,生出个引水灌城的计策。说也凑巧,时至雨季,连日阴雨,到处涨水,智伯命令将士扒开河堤,大水滔滔不绝流入城中。晋阳城很快泡在水里,将士和百姓巢居而住,悬锅而炊,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智伯得意忘形,等待城破之后抢掠赵家的地盘。就在智伯得意忘形时,赵家的谋士张孟谈悄悄溜出城来,面见韩康子和魏桓子,推心置腹地说:
“智伯能引晋水灌晋阳,为何不能引平水灌平阳,决汾水灌安邑?”张孟谈为什么要提到平阳和安邑?那是因为平阳是韩家的中心城市,安邑是魏家的中心城市,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都城。你看,韩国的都城在平阳吧!当然,这时候说韩国、说都城还有些早。不过,都城就是由当时的中心城市过渡来的。韩家和魏家一想,对呀,说不定智伯收拾完赵家,哪一天就会进攻我们,还不如我们联合起来收拾了智家。于是,确定约期,挖破河堤,流往晋阳城中的大水灌进了智伯营帐。没等智伯弄清怎么回事,三家联军杀了进来,他哪里招架得住呢?智伯冲出营帐,夺路而逃,钻进天龙山才松了一口气。恰在此时,杀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正是赵襄子。他料到智伯会朝这里逃跑,提前埋伏,等他前来。智伯一到,赵襄子手起刀落结束了这狡诈恶毒的生命。下面的事情是,韩、赵、魏三家理所当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也等于瓜分了晋国。因为,晋国君主再也无法将三家归拢在一起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将韩、赵、魏三家列入诸侯。从此,韩、赵、魏三国代替了晋国,战国时代开始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时写起的。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周威烈王正式将韩、赵、魏三家列入诸侯,就等于韩、赵、魏成为三个国家,那原来的中心城市自然变成国都,平阳理所当然是韩国的国都。
在赵家谋士张孟谈的游说下,韩、魏两家与赵家结盟消灭了智氏,智伯被杀,智氏的领地被三家瓜分,至此三家分晋完成,三家分晋是我国历史从春秋时代步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韩国也就从晋国的这次社会变革进入了浩浩荡荡的战国时代。那么,我们前面提到的功臣韩厥又与此时的韩国有着怎样的渊源呢?他功在何处?为什么说他是三家分晋后韩国的功臣呢?
下面我讲第二个方面功臣韩厥,也就是说韩国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国家。前面说到在晋国末期最强大的智家时,说智伯有五个优点、一个缺点,就是这一个缺点断送了他家。他缺什么?大家一定听出来了,缺德,欠缺道德。与智伯正好相反,韩家最不缺少的就是道德,所以说平阳是一块充满仁爱的厚土。要说他们家的道德高尚,应该从使韩家发达起来的大夫韩厥说起。所以,我就讲功臣韩厥。韩厥,字献子。司马迁在《史纪》中记载,他是三世元老,从晋景公到晋厉公,又到晋悼公,竭尽心力,服事国政,建立了难得的功绩。他担任过司马、中军元帅、仆大夫,晋悼公时他执政晋国,也叫主政。他的赫赫功绩我们就不一一历数了,只说一件与后来三家分晋关系最为密切的事情,即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件家喻户晓的事情,不仅史书典籍屡有记载,而且被编成戏剧演上舞台,甚至演到了国外,被称为《中国孤儿》。这件事发生在晋景公时代。那时,屠岸贾当了司寇,掌握了晋国的生杀大权。杀谁呢?他想杀赵家。因为赵家权势过大,时刻威胁着他,限制着他,他不能放开手脚大干,也就不能为所欲为。没想到和晋景公一商量,这位君主还真同意。同意归同意,总该有个罪名吧!其时,赵朔承袭父职,执掌国政,尽心尽力,找不出一点毛病。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过错就找他父亲赵盾的过错。赵盾在执掌国政时曾像周公旦辅佐周成王一样辅佐晋灵公。可气的是晋灵公不是仁君,而是暴君,竟然随意杀人。厨师没有把熊掌炖软,他便杀了。杀了,还不罢手,让宫人抬着尸体在殿里游走。赵盾好心规劝,灵公非但不听,还动了怒,也要杀他。吓得赵盾逃出国都,躲在外边不敢回来。就在这时,赵盾的从弟赵穿把晋灵公杀了,他才回到国都收拾残局。这样的杀君罪名够重了吧,因此屠岸贾决定依着罪名斩杀赵族。
与智伯的残暴不仁、盛气凌人不同,提到韩厥,这位在晋国政坛活跃了49年、执政7年的政坛“常青树”不得不令后人垂青。他公正廉明,不仅是一位严格执法的司马、英勇善战的骁将,更是一位公忠体国的贤臣,三家分晋后他还被后人奉为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那么,这位在晋国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和“赵氏孤儿”这一历史事件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他为赵氏家族后来的复兴立下了怎样的功劳呢?
韩厥最先得知了消息,连忙去找赵朔,要他逃跑。赵朔不逃,认为父亲因为诛杀君王得了恶名,自己跑了名声岂不更坏!这个死心眼竟然甘心送命。好在赵朔还不愿家族灭绝,想留下个东山再起的根苗;好在怀孕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女儿庄姬,赶忙送进宫中保护起来。第二天,屠岸贾带人剿灭赵家,300口人顷刻间躺在了血泊中。屠岸贾清点尸体,唯独不见庄姬,才知道她连夜躲进宫中。他听说庄姬身怀有孕,便设法要除掉这个独根。接下来的故事尽人皆知了。庄姬给赵家生了个男儿,为保全这个遗腹子的性命,赵家的门客程婴愿以自己的儿子代替孤儿去死。另一位门客公孙杵臼愿为救孤儿献身。他们商量好,公孙杵臼便抱着程婴的儿子隐居在山中。程婴则前去向屠岸贾告密,并领着他们上山搜查。公孙杵臼找到了,所谓的孤儿也找到了。孤儿被投下山崖摔死,公孙杵臼也被乱棍打死。屠岸贾除了心头大患,要奖赏立了大功的程婴。程婴却不要高官厚禄,只求屠岸贾准许他远离都市,躲避众人的骂声。程婴远走山野时悄悄带走了赵氏孤儿,含辛茹苦将他养大了。这个孤儿就是赵武,后来回到朝中,承袭祖爵,为晋国维护霸主地位立了很大功劳。更重要的是,他使赵家的公族地位延续下去,日渐壮大,以致后来才会有三家分晋的赵家。
在韩厥的帮助下,赵家唯一的根脉,赵庄姬腹中之子才暂时逃离了被诛杀的惨剧。而后还是在韩厥的力行进谏下,赵武才又继承赵宗,赵家势力才又兴旺发达起来。然而事件的结局是这样,但是了解这一事件的人都知道当时面对屠岸贾凶狠残忍的连环追杀,赵氏孤儿的生存率几乎为零。那么,除了程婴、公孙杵臼的冒死相救,谁还在背后鼎力相助呢?而对于他的这一大义之举,司马迁又留下了怎样的感叹呢?
故事讲到这里,细一琢磨就会发现漏洞。屠岸贾发现了孤儿必然会戒备森严,程婴怎么会从宫中将他带走?是的,程婴是无法带出去的,这就必须借助一个人。谁呀?韩厥。韩厥在关键时刻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从宫中带出孤儿,转手交给了程婴。若不然即使程婴和公孙杵臼再有舍生取义的心思也难以救出孤儿。因而,历史上将他们三位称为三公,至今在襄汾县汾城镇还有三公村。漏洞不止这一处,孤儿和程婴隐藏在山野如何敢于回到朝中?还是韩厥玉成此事。15年后,即公元前583年,晋景公得了重病,医治无效,不知为何疾苦难消,求神占卜。韩厥趁机进谏,说是有功的家族断了香火。晋景公想到了赵家,也觉得此事做得太过火,连忙问赵家还有无后代。韩厥如实相告,程婴方带着孤儿回到朝中。好个忠义的韩厥,在孤儿还朝袭爵上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司马迁赞誉他: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司马迁的意思是,韩厥影响晋景公,让赵氏孤儿赵武继承赵家香火,也使程婴、公孙杵臼所行的道义有了价值,这是天下高尚的道德!韩厥积德行善,福荫了赵家,也福荫了韩家。因而,他的后世子孙成就了立国大业。你看,道德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何等重要!
基于韩厥的大义之举,赵家才又成为晋国的强宗大族,三家分晋后才有了“战国七雄”中的赵国。而韩氏家族的地位也因韩厥在晋国的居功至伟而一度飞跃和升华,不断壮大的势力最终使韩氏化家为国,史称韩国,平阳成了其早期的都城。韩国建都平阳没有争议,然而韩都随着韩国领土的不断东扩却渐渐的迁移。那么,根据史料,平阳作为韩国早期的都城,它又是如何在历史变革中逐步变迁的呢?
接下来讲最后一个方面:韩都变迁。从上面所说的历史看,韩国建都平阳是没有争议的历史,但是翻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这样的记载,韩宣子死后,魏献子执政,他把祁氏和羊舌氏的土地分为10个县,分封给10个大夫,其中有:
韩固为马首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查考书后注释,马首为晋邑名,在山西省平定县东南15公里;平阳为晋邑名,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如此看来,平阳与韩都似乎没有什么缘分了。再读《史记》,在《晋世家第十五》中有这样的记载:宣子卒,子贞子代立。贞子徙居平阳。由此可以看出,韩宣子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贞子徙居平阳,也就是说韩都原来不在平阳,是后来迁移过去的。这就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很可能由于赵家和韩家的特别关系,交换了辖地。打开《山西通史大事编年》一书,可以看见这样的记载:公元前415年,韩武子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建都。公元前375年,韩国攻克郑国,并迁都(今河南新郑)。关于平阳建都的事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是韩贞子。不论是韩武子还是韩贞子,韩国在平阳建都是确凿无疑的。如此看来,从公元前415年至公元前375年,平阳建都整整40年。在这40年中,韩国以平阳为中心向外扩张,逐渐控制了上党、豫西一带,可以说平阳是那时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韩国是在这里兴旺发达起来的。韩都平阳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谈谈:西魏建都。
三家分晋后,战国时期的山西省为韩、赵、魏三家割据,其中韩国据有晋南和晋东南,以平阳为其活动中心,从而平阳成为战国初期无可非议的韩都。然而平阳作为都城在历史上不止这一次,它还是汉时西魏王魏豹之都。那么,这次建都,平阳城又会发生哪些极具戏剧色彩的历史故事呢?与此同时,它又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临汾的历史变迁》系列节目第四集 《西魏建都》,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