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廉臣古来稀的王忠孝

王忠孝生处乱世,又遭倭患,家道中落。他放弃学业,担起家庭重担,以孝悌为先。从政后廉洁奉公,后助郑成功收复台湾,被后世誉为忠孝廉臣!
王忠孝天资聪颖,自幼好读书,母亲对其也管教严格。八九岁能诵《孝经》《四书》。王忠孝11岁时,母亲得病常不省人事,多年卧床不起,他悉心护理,乡人感慨之。母亲生病期间,王忠孝也不荒废学业,1607年他参加童子试拔得头筹,母亲听到喜讯,病也好了大半。1612年,母亲病重去世,王忠孝丁母忧仅一年,邻居就约他同去考试。父亲得知后说:“丧未除,缓考宜”。于是,他听从父亲所言放弃了考试。三年后,王忠孝参加县试获第三名,1618年中秀才。1620年父亲病逝,1621守孝弃考,1626年得中举人。王忠孝的求学是艰难的,接连失去父母,令他伤心不已。直至35岁,王忠孝终于高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因刚直耿介,则得罪了权贵阉党,遭谗言被锦衣卫抄家,仅搜出“不足十金”,可见其清廉程度。然王忠孝仍受廷杖之刑,但他抗不服罪。最终莫须有罪名伏狱三载,时号“六君子”。1644年北京沦陷,明亡,王忠孝闻之“哭呕血”。举旗抗清,共谋复明大业。拥立福王朱由崧为新君,成立了南明小王朝,福王朱由崧下诏授王忠孝擢副都御吏。他感到邪正混杂,辞不受。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是为隆武帝,召见王忠孝,授光禄寺少卿,王忠孝陈述光复策略,隆武帝大喜,特命巡关,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但忠孝手中无一兵一卒,他审时度势,“回奏称旨”。不久,桂王朱由榔即位广东肇庆,改号永历,诏拜王忠孝为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王忠孝对抗清复明事业十分关心,力图匡复明室,并经常与郑成功的抗清将领联系,竭尽心智筹划抗清。1661年,郑成功渡海东征台湾,王忠孝留下,辅助世子郑经守厦门,调度各岛。得到郑经厚待,1663年随郑经去台湾,身近郑经四年,始终不图宦达……
习近平称赞某位政治局委员:“孝道、公道、仁道”。忠、孝、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三个德目,是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忠属于政治伦理,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孝指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廉则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始基性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古人眼中为官从政的道德基础。孝能促廉,廉以守孝。不辱其亲的孝道使人产生忠诚为人、清廉为官的意识,保持忠诚廉洁才能保证行孝。(王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