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回龙坝鎮水口王氏宗族赴湘寻根考察实录

重庆市区回龙坝鎮﹙原巴县兴隆乡﹚水口王氏宗族赴湘寻根考察实录

 

20016月,寻根问祖,历尽艰辛,费时十年,终于找到“湖广填四川”入川祖王尚通公上段源流。同年十一月底与三弟王崇尧赴湖南宜章县里田乡上渡村栗溪头考察。在李世雄先生(平和乡民政干部)陪同下,会见了宗亲王书丰(修谱副主编),里田乡供销合作社主任王书棋。于次年获得《宜章县王氏族谱》复印本一部共六册,弄清了“湖广填四川”入川祖王尚通公上段源流属太原王氏〜庐陵王氏〜赣湘王氏〜重庆分支。

我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原巴县兴隆场)水口王氏宗族,入川祖王尚通与谷氏,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期间,举家携子王相科、王相元、王相甲及媳合眷十余人,来到重庆市巴县土主乡火盆山佃居五年后迁往兴隆场梁滩桥畔的王家湾(今回龙坝镇)置业。

据《王氏族谱》记载,王尚通公原居住湖广郴州宜章县永平乡十五都五甲栗溪头。自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起程,在湖北省麻城县避兵乱三年,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到达重庆府巴县土主场久盆山佃居,五年后在兴隆场梁滩桥置业王家湾定居,迄今已有290年之久。由于历史的原因,对王尚通公以前的历史状况,承嗣脉络,今系何地等均缺乏直接的相关资料,至使我王氏流源,在中间出现了断代现象,虽然七十年前(1930)祖公王朝伦曾赴宜章考察,仅只达县城而已,未及永平乡世居处,因此不能满足解释前段历史事迹的要求。当今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经济、交通、通讯、社会均俱发达的环境条件下,为赴湘寻宗考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查明王氏宗族的历史渊源,充实、完善王氏家谱,理清承嗣脉络,根据王国模、王家林等祖公在1930年编修的《王氏谱帙》所示,我与三弟崇尧受二修族谱编委会的派遣,于20011129日起程,赴湖南省郴州地区宜章县里田乡(原属永平乡)上渡村栗溪头,寻访王兴儒、王尚通宗族后裔,历时六天,行程三千里公里,不惜跋涉,无畏困难,通过查对有关家谱,核对王氏字派,听取有关情况介绍,理清了王氏传嗣脉络、历史渊源及现状。现将此次寻宗考査历程及所获,记叙于后与族人共享。

20011129日晚,在渝乘K201次特别快车121日晨到达湖南省郴州市,随即赶到汽车南站转乘中巴车直抵宜章县里田乡镇上,下车时正值下大雨,受到宗亲王书棋的热情接待,倾刻间平和乡人民政府民政干部李胜雄同志也赶到,他是到宜章县白石渡车站来接我们未联系上),互致问候,稍休息即共进午餐。

餐后由李胜雄同志陪同,带领我们乘车直往上渡村栗溪头(离里田乡街上约三公里)宗亲王书丰家,当即受到家人的热情欢迎,立即将他所参与编修的《宜章县王氏族谱》(1993年编共六卷),介绍给我们,让我们查阅有关资料,通过边查找、边对照,取得了可靠的资料,弄清了栗溪头王氏,原自太原世系之庐陵太原王氏赣湘世系:

“该系始祖王该公,避丁唐之乱,由四川徙居江西吉安庐陵,传十世至王亶公,由选贡授湖广郴阳训导,后解组归田,道经卢阳荷塘(今湖南省汝城县境内),相阴阳,观流泉,脉秀水清,因而居焉。是我祖之棣籍湘中者,以王亶公为基祖也。

王亶公有子三,卜溪而处,八郎居蟠溪,九郎居双溪,我祖十郎王彩华公居栗溪,(即今上渡村栗溪头),王彩华公又为我宜章王氏之基祖也。

然代湮年远,王彩华公之子孙分居者,近则若上渡,若洞心,若缘发,远则或西蜀,或粤东,或新田(今新田县)或兴桂(今资兴市)不啻如星散棋布焉。【大清光绪二年丙子岁(1876)下月王氏续修族谱序】”。

据介绍王彩华公(万十郎)系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己巳岁,从湖南汝城县盘溪迁来栗溪头(今上渡村)定居的,迄今已1014年了,在此繁衍生息,其子孙后代现在仍有的守居栗溪头,有的散居各地。为了理清世系,现将世系表展列于后。

●王氏世系表一:

1晋一2宗敬一3凤一4覃一5渠一6丰一7芝一8亿一9错一10墳一11渝一12息一13恢一14亢一15頤一16翦一1718离一19威一20志一2122—言一23242526彛一272829霸一30咸一31323334恬一35363738承一3940坦之4142缉一43慧龙一44宝兴一45琼一46遵业一47松年一48邵一49孝柔50敬德一51贯一52臻一53秦叔一54谋一55吉一56该一57余一58项一59当一60邵一61怀一6263-64祥一65亶(念五郎字诚庵)一66彩华(万十郎)一67兴甫一68伯泰一69-70监一71照一72选一73嵋一74文诗75应宗一76衢章一77壬海一78仕璇一79思高一80德富一81杰一82兴儒一83承解一84位登(常吉?)一85尚通(入川祖)

(对上述个别明显有错的进行了纠正——编者注)

●王氏世系表二:

王德富四子:杰→兴儒兴敬(现居宜章县里田乡上渡村栗溪头世系)一承解一位登一尚通

●王氏世系表三:

兴儒,谢氏→承解,口氏→位登,廖氏→尚通,谷氏(入川)

●王氏世系表四:生平实录摘要:

王兴儒,字席珍,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戍(公元1550年)四月初五,歿失考,葬松华洞子背塘邓宅屋背上一穴。

谢氏,生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公元1552年)三日初三,殁失考,葬松华洞子背塘邓宅屋背上一穴,生子九:王承显、王承耀、王承解、王承嘉、王承文、王承永、王仰连、王任还、王达字。

王承解,生歿失考,夫妇俱葬塘下乾山巽向。生子三,王仕登、王章登、王位登

王位登,夫妇生歿失考,同葬塘下冲巽山乾向,生子二:王尚士、王尚通

——以上四表均摘自《宜章王氏族谱》(1993年编修——崇溥抄录)

上述四表,足以证明与我始祖王兴儒公,王尚通公是同族同宗了,其根据有以四点:

1、百年前我祖一修族谱手稿上记录兴儒公在明嘉靖年间落籍湖广。经査证,《宜章王氏族谱》记载我祖万十郎即王彩华公在北宋九年迁居“粟溪头”,是为宜章王氏基主也。王兴儒公祖系王彩华公之十六代孙,生于宋、靖康庚戌年(公元1130)之记载。

2、我祖一修族谱手稿载有王兴儒公祖妣谢氏生子王承解。经查证,《宜章王氏族谱》载有“兴儒公祖妣谢氏生九子,即王承显、王承耀、王承解、王承嘉、王承文、王仰连、王任宇、王达宇。

3、王氏族谱手稿载有入川祖即王尚通公及祖妣谷氏。经查《宜章王氏族谱》载有“承解公有三子,即王仕登、王章登、王位登,而三子王位登妣廖氏生二子,即王尚士、王尚通。王尚士同侄王桂迁蜀,王尚通往川。

4、我祖一修族谱手稿载有“王尚通公寄居粟溪头。”经查证,《宜章王氏族谱》记有我先祖王彩华公于北宋九年(公元969年)从湖南汝城盘溪迁来粟溪头(“栗”字与“粟”字相似,手稿误记为“粟”,应以“栗”字为正确)。而今仍居住在栗溪头者,仍系我王氏宗亲,尚存有“上渡槐荫祠堂”一幢,“王氏宗祠”一幢。

此外,此次考察的重点之二,即关于王氏字派问题。

经查,《宜章王氏族谱》(1993年编修)及修谱付主修王书丰介绍,谱中老排行以前无字派,仅有其名而已,后来在修谱时才编了老排行十六个字派,即“敦行孝友,勤习耕书,光大先业,槐荫昌荣。”

后来再次修谱时,又新订字派四十个,即“孝友传家政,诗书献国恩,衣冠联甲弟,世业肇槐庭,宗圣辉先烈,培仁裕后昆,堂中舒桂柏,禄位震乾坤。”

在启用新字派时,废除了旧字派,但对旧字派仅保留了“敦行孝友”四字而连接,“孝友传家政……”

由此推测,我《王氏族谱》中“兴、承、常、尚、相……”字派,亦是名而非字派,在王尚通公与妣谷氏等入川时无家谱记载传世,仅凭其记忆口述传承。至王文安公(王进恩)时才有手稿一册,仅书先辈十余世而止,其上无闻,后来王家谟祖又手著族谱一册,亦仅追及十世,则先祖之远不可稽。

由此看来是凭入川祖的口传将先祖之名而定为字派序列为基础,再续十字、二十字派是可能的。根据我《王氏族谱》与《宜章王氏族谱》的记载基本相符,应予肯定。

宜章县上渡村栗溪头王氏宗族重视修谱,据现有资料记载,曾先后在下列时间进行过修谱:

•宣和壬寅年(公元1123年)•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万历癸己岁(公元1593年)•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丙子岁•光绪二十五年乙亥岁(公元1899年)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辛未岁

公元1993年癸酉又进行了修谱,但旧谱大多已散失,保存极少,就此次编修的新谱,只印制了二十九部,在族谱中记名保存。但对该谱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以信赖无疑。

至于我《王氏族谱》中记载有“王承解公生子王常春、王常吉、王常飞三人,王常吉公生子王尚述、王尚通、王尚义。经查对《宜章王氏族谱》无王常春、王常吉、王常飞的名字,但记载有王承解公生三子名王仕登、王章登、王位登,而王位登生子二,即王尚士、王尚通,且注明王尚通字民显,往川(见世系表三)。我《王氏族谱》无王仕登、王章登、王位登的记载,这三位名字是否后来在记载时,以王常春、王常吉、王常飞之名为字派之误而记入谱内,但再无其他资料可证明了。

十二月二日我们再次査阅了《宜章王氏族谱》资料并拍照后,宗亲王书丰携谱与我们同去里田乡街上,复印有关资料未果,使我们非常失望,后经王书棋商议后,由王书丰与我们赶赴宜章县城复印,此一问题才得到了圆满解决(乡距县城约45公里)。当天下午三时许,将王书丰送上返回瑶岗仙乡的中巴车(途经其家)握别后,我们立即前往宜章县人民政府,在大门前摄影留念,然后乘中巴车去郴州市火车站,当晚乘2162次火车,于三日晨到达武昌,此時气温陡降,寒气袭人,见车票紧缺,又立即乘出租车去汉口,侯车担误一整天,是日下午乘座T257次特快,途经襄樊,安康,达县,于四日晨到达重庆,上午安全返家。

此次千里寻宗,能在几天里完成,这要追述到二修族谱的开始,当二修族谱决定后,一直都在考虑把赴宜章县寻宗考察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这几年里,设法多方面联系、打听、查找确凿地址,如去信宜章民政局、政协,城关派出所,永平乡政府,平和乡各村民委员会等,均无回音。后与宜章县人民政府史志办公室取得联系后,在吴绪斌同志的协助下,购得《宜章县县志》,拟从中发现需要的线索,直至一九九九年二修族谱定稿付印时,仍无结果,只好在“编后语,中作交待了。

2000年起,我又着手联系,查找宜章县王氏,在《县考》中査到永平乡已改为平和乡,于20015月我向平和乡人民政府民政干部去信,请求协助查找王氏宗亲,在信中简要介绍了历史渊源,祖宗名号,居住地址,来川时间等,特别写明了曾居住“栗溪头。”此信被平和乡政府民政干部李胜雄收得,见我追宗寻根之意急切,立即回信索要有关书面资料,并介绍了里田乡有一地名叫“栗溪头”,而且王姓较多,李称曾在此工作过五、六年……(即住村干部)。我得此信息后,立即寄出有关资料及路费,并说明如何查对等,李胜雄同志接此信后,立即前往里田乡上渡村“栗溪头。”找到了该村村委会主任王年响(音),宗亲王书丰,并查阅了《宜章王氏族谱》,见有王兴儒,王承解、王尚通等祖公名字。当即就在王年响家与我打来长途电话告诉我上述情况,时间是20016913点30分。是日晚,王书丰之弟王书棋又从供销社给我打来电话,我与他们三人在电话上分别进行了交谈。为此寻找几十年(从一修族谱算起)的王氏宗亲,历经了多少曲折,现在终于找到了,在此王氏族众向李胜雄同志表示感谢并记录于此文中,以示后生不忘。

2001710日我将二修《王氏族谱》一部,王姓书籍两册,寄往宜章县里田乡供销社王书棋处,赠给上渡村栗溪头王氏宗亲。我们本应立即前往考察,但因种种原因迟迟不能成行,直至十一月中旬在崇萱弟捐资壹仟伍佰元的支持下,崇溥、崇尧、崇举又各捐资壹佰元,使此次赴湘寻宗考察得以实现,望我族众应予以知晓。近300年悬而未明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可以给族人一个明确的交待,幸甚!幸甚!在结束此文时,有感于斯,特题诗一首以志之:

寻根有感

寻根追宗意志坚,不惜跋涉赴湘南。栗溪头前宗祠在,上渡河畔祖先眠。

族谱传承始未乱,王孙世居叶枝繁。千里寻亲不辞远,家史一部汇斑斓。

黄帝第135代裔孙(前2717-前2599)

太子晋第94代裔孙(前565—前549)

庐陵太原王氏王该第39代裔孙(五代末1000﹚

赣湘世系迁川祖王尚通第10代裔孙(清•康熙1711)

王崇溥 王崇尧撰

2001127

注:①栗溪头,是祖公王兴儒、王尚通的居住地,现属宜章县里田乡上渡村栗溪头组。

②上渡河,即里田乡上渡村的一条小溪河,是王氏宗族先祖居住的地方,现在以此河取名上渡村。

③先祖眠,王氏宗族的先祖有一部分安葬在上渡河畔,长眠于此。

寻根情

为核实我先祖入川前的世系及宗族概况,祖孙数代为之奋斗百年。近年崇溥兄为圆祖梦,八方联系、査询,终于得知湖南宜章县里田乡上渡村栗溪头王家尚存家谱,有我入川祖之记载,故于200112月初由崇溥、崇尧二兄代表我宗亲前往查询,如愿而归,特赋诗一首以记之。

初冬十月雨霏霏野草枯败寒气摧,湘渝自古多亲情世代寻根意不灰

—腔热血飞车急越甲二兄如愿归,百年终圆先辈梦祭祖又添书一堆

王崇堃

200112月上旬

注:①二位贤兄出发时正值农历十月中旬,阴雨绵绵,寒意渐浓。

②从1900年王国品、王国模二祖发起修谱倡议以来迄今正好100年。

 

考察人:王崇溥 王崇尧撰

公元二○○一年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