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奇才蒙奇冤的王文统

     考中金朝进土的王文统,仍为“布衣”。这个“谋略奇才”终被忽必烈发现并委“宰相”重任,成就元朝一番伟业,同时也葬送身家性命,历史都洗不清的千古疑案!
王文统少年时,刻苦攻读,好以言撼人。喜读权术、谋略之书。后考中进士,但并没有被金朝任用。蒙古的连年进攻,使金朝在河北、山东的统治陷于崩溃。王文统多处投奔,但并没有得到“世侯”们的赏识,只好怏怏回到故里。这时,占据青州的李璮正在扩充势力。王文统经人引荐李璮,与他交谈,大喜,即留置幕府,并让自己的儿子李彦简拜他为师。王文统投靠李璮,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将女儿许配李璮为妻。从此,凡是军旅大事,李璮都与他商量决定。王文统谋略超群,可谓如鱼。1259年,忽必烈统兵攻南宋鄂州,听说:“山东有个王文统,是个才智之士”。忽必烈立即起用王文统为中书平章政事,事实上直接担任宰辅之职。由一个“世侯”幕僚一跃而为朝廷宰相,王文统一步登天,带来了他生平中的最大转折。忽必烈对他非常信任,“授之政柄”、“委以更张庶务”,大胆授权,许多军国大事放手让他去做,使他得以尽其才智,伸展抱负。但另一方面,也使王文统进入权力的漩涡,成为派系和不同政见斗争的焦点。王文统主政,雷厉风行,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采取了四项重大举措。一是设置10路宣抚司,统管国家税赋。二是完善政府机构。三是限制蒙古贵族权利。四是钞法改革。发行“中统元室交钞”。任相两年中,王文统殚精竭虑为朝廷效力。忽必烈对王文统的见识、才能和政绩极为赞赏,大有相见恨晚之叹。中统二年,设立丞相一职,忽必烈有意擢王文统为丞相,引起旧臣不满。这些人极为妒嫉,因此消极冷淡,不愿配合。于是,由政见不同开始演变为权位上的矛盾。窦默与姚枢等入朝时,又在忽必烈面前指斥王文统,说: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祸天下。王文统担心他们屡在皇帝面前进言,于己不利。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占据益都的李璮发动叛乱,给王文统带来了杀身之祸。忽必烈以谋反罪处死王文统,是件千古疑案。《元史》本传记载,王文统仍然辩解,始终不认“臣罪当死”……
    谋略奇才蒙奇冤,汨罗冤泪空潺湲。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边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不把清浊辨,可怎生糊涂帝王眼?为善的受冤枉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没人会指责刽子手为凶手,刽子手只是奉命行事。应该负责的,是判官,是那个封建王朝。有时我们常埋怨自己命运多舛,殊不知任何的坎坷都是成长不可分离的一环,他人冤枉了你,而是自己给了别人那么做的机会。(王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