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的关系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的关系

谱亲文化

在汉代,秀才是察举制下由各州选拔的优秀人才,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以明清的科举制来详细划分吧:

在私塾学习的读书人取得童试过了有童生资格参加县、府、院的考试,如果过了也就是有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机会,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公堂不用下跪了,是士大夫的最低门槛了。

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乡试(省城,朝廷派官员主持)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

考中举人即使不做官也算是一县的名流了,见到知县是有座位的。

举人参加相当于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不过是在京城举行(礼部组织考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 为贡士,乡试在秋天(中秋前後)举行,所以称为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次年春季(在阴历二月或稍後)举行会试,称为春闱。四月十五张榜于礼部大堂前,此时正是杏花烂漫的时节,故此榜又叫杏榜。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获得贡士资格后可以参加殿试(在京城,礼部尚书主持,皇帝参加),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有了做官资格,可以在京做官,也可去地方)。

图片

科举到明朝基本上完善,分为

县试,第一案首,通过者为童生

府试,第一案首,通过着为童生

院试,第一案首,通过者为秀才

乡试,第一解元,通过为举人

会试,第一会元,通过为贡士

殿试,一甲三名,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一般几十人,不会超过一百),赐进士出身,余者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以明代为例,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一二三甲总共录取人数一般四百人左右,很少超过五百人。

秀才就是各州、府举行的童子试被选中者叫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生是参加乡试的生员(资格)。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得头名者称解元,举人.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是会试的生员(资格),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头名叫会元,贡士是殿试的生员(资格),俗称贡生。贡生参加殿试,考中者称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进士又分前三甲,一申头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从第四名胪鸿到四十名。三甲从四十一名到一百名。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百名后称进士。

邑庠生即秀才,起码也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郡庠生相当于硕士生,取得了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资格,考取了的就是举人,是国家干部待遇了,看什么事年代分配什么工作任什么职,如果是新朝代刚建立,新的统治阶级急需要本朝考试选出来的人才,举人可以做知县同知等,当然明朝宅男万历皇帝,几十年只减不增加干部,那个时代举人也可以当知县,一般举人只能当个县丞教谕儒学训导类的小干部。但举人当年或下一年可以参加会试,也就是国家省部级机关的干部选拔了,考取了叫贡士,可以进入国子监深造相当于进入中央行政学院干部班学习。贡士再选拔上了叫进士,那就是天子的门生了,就根红苗正了,基本上都有前途,前五十名左右的都称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进了中央党校县处级干部学习班了,不出几年,大多数都能外放当知县知州推官州判,仕途光明!

以上内容对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