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历史名人(一)

王兴少将

王兴(1906.8—?),山西省朔县人。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1期毕业。长期在晋绥军任职,国民革命军第35军218旅436团团附,第12战区驻归绥指挥所参谋组长,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参谋处长,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归绥指挥所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35军218旅436团中校团附,参加了忻口抗战。1939年任第35军作战参谋,在绥西参加抗战。1945年任第12战区驻归绥指挥所上校参谋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5月任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参谋处长。1949年1月任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谋长,7月兼任归绥指挥所参谋长,9月19日在绥远包头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省军区高级参谋,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参事,山西省畜牧局副局长,山西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王钊少将

王钊(18801964),又名王茂炎,湖北省罗田县大河岸镇汤河店头边村人。其父亲王皆润,生意人,小有家财。保定军官速成学校毕业。北京国民政府陕西任督军署课长,陆军第6旅督带官;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处长,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参议兼军事新闻检查局局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晚清时期,清末考取秀才,后入武昌民办普通中学学习,其间结识了董必武、李达、詹大悲等进步人士,并受其进步思想影响,弃文就武,入保定军官速成学校学习,毕业于该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即任清军某机枪连连长等职。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所在的清军奉命镇压起义军。清军抵达汉阳,夜不能寐,自念“大丈夫不能救民于水火,又岂能为虎作伥!”于是趁黑夜潜渡汉水,向革命军投诚,得到黄兴等人的高度信任,黄立即命其抗击清军。作战表现英勇,在守卫汉阳古琴台的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打穿胸部,伤及肺叶,仍不退下战场,坚持战斗。1912年伤愈后,受聘于武汉陆军中学,任教习官。1913年赴北京,供职于北京国民政府陆军部,负责编纂《陆军平时编制草案》,其间着重对中、日、德、俄、英、法6国的军事编制及其沿革进行了很深的研究,编纂成《六国军制史初稿》,此书为中国新军制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1915年应陈伯生的邀请,赴陕西任督军署课长,后改任陆军第6旅督带官,获得陆军部奖给的“六等文虎嘉禾章”一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应詹大悲邀请,就职于湖北省政府财政厅,任某科科长职务。1927年赴南京,任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少将处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升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兼任军事新闻检查局局长。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随同国民党中央政府迁入重庆,因积极主张抗日,受到蒋介石排挤、冷落,故久久不能升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寄居武汉市武昌区,被举为民主人士,多次列席湖北军政治协商会议。

1964年病故于武昌寓所,享年84岁。

王岳少将

王岳(19071980),字岳彬,广东省梅县(今梅州市)人。广东汕头中学堂、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中央军官训练团高教班、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6师参谋长,暂编第2军7师2旅旅长,暂编第7师师长,整编第19军、第18军参谋长,第10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17军1师团党代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7军1师团党代表,第11师独立旅团长。1931年12月任第52师155旅310团团长。1932年参加围剿中央苏区。1933年8月任第98师294旅587团团长。1936年冬获保送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毕业后,被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6师参谋长。1939年11月任暂编第2军7师2旅少将旅长、副师长。1945年2月任暂编第2军7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第10集团军参谋长。1946年5月任整编第19军参谋长。1947年6月后任整编第18军参谋长。1948年10月授予陆军少将衔,11月任第10军副军长。同年12月25日在淮海战役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战斗中披人民解放军所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2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研究员、教员。1953年11月退役后,任南京市第三十中学教师,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委员。1978年退休,后任南京市政协委员和文史资料专员。

1980年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73岁。

王庚少将

王庚(1902.41986),字乐坡,号亭雨,浙江省黄岩县人。黄埔军校第6期炮科、中央军校高教班第10期毕业。军事委员会东南特训班副主任、教育长,中美合作所杭州办事处主任,交通警察第8总队总队长,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监察处处长,上海民众自卫司令部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土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任宁波防守司令部少校参谋。1934年任宁波防守司令守备团中校营长。1936年任镇江要塞司令部上校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爆发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任军统局临醴特警训练班总队附。1940年任军事委员会爆破人员训练班副主任。1941年任军事委员会东南特训班少将副主任,1944年秋任东南特训班教育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中美合作所杭州办事处主任。1946年任交通警察第8总队总队长,同年任中央训练团军官总队少将大队长,监察官训练班少将区队长。1947年11月任陆军总司令部监察处处长。1948年底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9年任上海民众自卫司令部副司令,同年5月在上海向解放军军管会登记投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入苏州解放军官训练班改造。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1981年1月予以平反,恢复投诚将领名誉。后历任南京市中山陵管委会委员,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副会长等职。

1986年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王梦少将

王梦(19021968.6.15),字敏修,号猷杰,湖南省长沙市人。王劲修胞弟。先后在湖南省立长沙第一中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陆军大学第十八期、中央训练团党政班、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3年冬到广州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南京国民政府军令部铨叙厅第1处副处长,国民革命军第11集团军暂编第4军参谋长,补充第1师副师长,第14编练司令部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6队学习。毕业后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1旅副连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0师营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8月任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上校大队长。1930年任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入伍生团第2营中校营长,军政部上校参谋、科长。1932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令部铨叙厅第1处副处长,12月赴欧洲考察军事。1934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交通研究所少将总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部附、陆军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1940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1集团军暂编第4军参谋长。1942年9月任骑兵第4军参谋长,补充第1师副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入中央训练团受训。1947年6月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8年9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49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4编练司令部参谋长,月任第1兵团少将高参,8月4日在长沙参加和平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退役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1968年6月15日在长沙病逝,终年66岁。

王雄少将

王雄(19021951.3.1),字镜波,号惠吾,广东省(今海南省)文昌县烟墩乡人。先后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第24期、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家世务农,经济中等。琼州中等师范肄业后,充任新加坡学海小学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20师教导旅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上海警备总司令部警察总队总队长,琼崖守备司令部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初任中央直辖第2军军部差遣委员,同年春由该军军长黄明堂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2队学习。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旅排、连长。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59团副营长,虎门要塞总台台长。1927年任海军江固舰中校指导员,海军陆战队第20师上校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师教导旅参谋长、政治部主任。1932年任南京陆军步兵学校教官、队长、班主任。1934年5月任上海警察局新闸分局局长。1935年任上海警备总司令部警察总队总队长。1936年10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离职赋闲,9月返海南岛任陵水县县长。1940年1月任琼崖守备司令部参谋长。1943年任琼崖守备司令部少将副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入中央训练团受训。1947年4月任广州行辕少将高参,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7月任海南岛文昌县县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30日在海南岛文昌县被人民解放军所俘。

1951年3月1日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于海南岛文昌县被处决,时年49岁。

王然少将

王然(19031987),字征夫,浙江省浦江县人。黄埔军校第3期骑兵科毕业。中央军校第7分校学生总队上校大队长,国民政府主席特派战地视察第9组、第1组少将视察官。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第3期骑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26年任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第2中队第2区队少校区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税警总团6团1营营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后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学生总队上校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国民政府主席特派山东战地视察第9组少将视察官。1948年3月任国民政府主席特派战地视察第1组少将视察官,驻济南国民革命军第96军吴化文部战地视察第1组组长,9月29日在济南战役中被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后任浙江省浦江县第一届政协委员。

1987年9月30日在浦江县病逝,享年84岁。

王弼少将

王弼(1912—?),又名王兴宗,字辅军,广东省(今海南省)澄迈县文儒镇北雁村人。先后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期步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0集团军第97师连长、营附,琼崖守备司令部第2团团长,台湾警备司令部保安处副处长、处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0集团军第97师排长、连长,营附。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琼崖守备司令部第2团上校团长。1947年调任台湾警备司令部保安处副处长。1949年升任少将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在台湾退役从商。

著有《日军侵略海南作战沿革志》,《琼崖守备第二闭作战纪要》等。

王三祝少将

王三祝(19261949),字代英,河南省滑县人。中央军校第16期步兵科毕业。郑州绥靖公署豫北先遣总队总队长,豫北“剿匪”指挥官。国民革命军第40军第9纵队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15岁时入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第一分校)第16期步兵科,接受“丙种教育”,军训半年、学习1年半,毕业后再当半年少尉见习排长。1944年18岁时回到家乡,担任民团训练队大队长。训练队的成员多是地主富家子弟,反共意识很浓厚,主要任务是在路口巡查过往人员和物资。训练队在其指挥下、在叛徒吴蓝田的帮助下,掌握了中共地下交通站的工作规律,短短四个月的时间,给八路军太行区到冀鲁豫区的地下交通线造成极大的破坏,在破坏八路军运输线和情报网的同时,进一步攻击中共地下交通站。捕捉中共地下交通员20多人,枪杀滑县地下交通站站长李忠喜等4人、活埋交通员马凤妮等9人,并且将截获的情况通知叛徒吴蓝田,致使八路军在日伪的内线组织被破获,10位中共地下党员牺牲了7个……因“功”升任第1战区第7游击支队4大队大队长。1945年任河南滑县人民自卫军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调任河南省保安第4总队上校总队长。1946年3月任郑州绥靖公署豫北先遣总队总队长,9月任河南省保安第2旅少将旅长。1947年任豫北“剿匪”指挥官。1949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0军第9纵队司令,3月22日率领1000余人,对滑县民主政府驻地八里营进行扫荡。得到消息后,在上官村、留固、八里营一带工作的税务干部按照部署向北撤退,滑县税务局局长贾庆仁组织同志们撤退后,为了不让敌人得到任何东西,清理完办公室未能及时转移,被其抓获。敌人严刑拷打,用麻绳捆住手脚,在八里营北门里的水坑中来回拉。然后在八里营北门里庙内,在头下垫砖,上用砖砸,致其脑浆崩裂,惨不忍睹,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5月7日人民解放军在河南安阳清剿残匪时将其俘虏。

1949年5月25日在河南省安阳被处决,时年23岁。

王大中少将

王大中(19111987.3.22),字景云,号素龙,四川省永川县来苏镇人。少时即喜书法,精大小篆、石鼓文,亦擅长魏碑,行书有鲁公《争座帖》遗意。早年加入国民党,黄埔军校第10期学生,南京陆军大学毕业。国民革命军第12兵团第18军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49年12月在四川省西郫县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不久退役定居山东省历下。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书法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95军新编第9师少校参谋兼干训班队长,8月13日所部向日本鬼子打响了第一枪,揭开了淞沪抗战的序幕。1938年调任第54军50师148团上校团长。1944年春出国增援驻印缅远征军,参加了艰苦卓越的印缅对日作战。1945年任新编第1军50师148团上校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奉命随新1军由九龙转渡香江,率部进驻香港,荣幸地成为自1842年《南京条约》后踏进香港本土的第一批中国军人。1946年任整编第72师34旅101团上校团长。1947年考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陆军大学。1949年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6兵团第41军罗光文部少将参谋长。时在台湾其名字很响亮,台湾国民党政府还留有一枚抗日将领勋章一直等着其领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在四川省西郫县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不久退役定居山东省历下(今济南市历下区)。19571986年在山东省财政厅秘书处工作,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喜爱书法,工于真、草、隶、篆,尤精于大篆、石鼓文,亦擅小篆、魏碑。晚年喜写小篆,每日平明即起,少事舒展筋骨便磨墨临池,往往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所书结构稳健,笔法大度,意趣无穷,多次参加省际联展,尤其是所作钟鼎石鼓文字在齐鲁书坛享有盛誉。1987年春月所书《临石鼓文》四条屏,洋洋洒洒近500字,结构平正稳健,笔画雄浑朴茂,通篇无一懈笔。整体上和谐华美而不离规范,技法娴熟故挥洒自如,当为晚年代表作之一。作品《百寿屏》、《百福屏》等佳作已流传国外。

1987年3月22日因脑溢血在济南市泉城逝世,终年76岁。遗有书赠“义德同志雅正,乙丑年春月篆书于北园”(手书篆书墨迹联)等书法作品传世:

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

王天纵少将

王天纵(18791920),幼名王天同,又名王天从,字旭九,号光复,河南省嵩县(今属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曾湾村人。幼年习武练枪,18岁当局勇。靖国军统帅。北京国民政府陆军少将加中将衔。

晚清时期,从小练武,成为超级武林高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8岁时因武功高强,被推荐到陆合总局当局勇,在局里苦练枪法,几个月就成了一名神枪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不满官商勾结贩运烟土,离开陆合总局。与张治公,柴云升,憨玉昆,关宗汉等10位河南西部著名绿林好汉,金兰结义,号“杨山十兄弟”,在嵩县杨山聚众拉杆,成为绿林刀客,劫掠的对象就是满清的贪官污吏,对周围的百姓则是爱护加救济,时被民众称为“中州大侠”。除了劫富济贫,还要反抗满清政府。

民主革命时期,1910年游历日本,结交了朱丙磷,黄兴,胡汉民等很多革命志士,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1911年带着日本媳妇,也带着革命理想,回到杨山。在山区设立学堂,兴办牧畜,也传播革命思想。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遂与中国同盟会会员刘镇华和“十兄弟”等在豫西杨山响应,宣布起义,被举为丁部大将军,并率军配合刘纯仁攻打洛阳,后任河南军政府副都督。1912年1月民国成立后,任北京地区军警督察处处长,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称誉为“中州大侠”、“护国上将军”。12月26日被北京国民政府陆军少将衔。1913年10月16日晋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由刀客成为民国将军。1916年参加讨伐袁世凯。1917年统军讨伐张勋,8月被孙中山任命为靖国豫军总司令。1918年1月在豫西召集1万余人,组建河南靖国军,任总司令。转至鄂西,与北洋军阀作战。后被赵倜击败,退入川东。1919年带病到重庆,参加了唐继尧召开的川、滇、黔、豫、鄂5省靖国军事会议,会后准备北上援陕。

1920年春还未北上,就患病在四川夔州逝世,时年仅41岁。

王元直少将

王元直(1909.8.181994.6.6),字重刚,湖南省长沙县人。先后在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陆军工兵学校第1期、陆军大学第14期毕业。国民革命军暂编第9军暂编34师1团团长,整编第11师参谋长,整编第11师118旅旅长,整编第11师11旅旅长,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3月任暂编第9军暂编34师上校参谋长,1941年3月任暂编第9军暂编34师1团团长,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2月任第18军18师参谋长,10月任第18军少将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任整编第11师参谋长。1947年1月任整编第11师118旅少将旅长,1948年3月任整编第11师11旅旅长,9月任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12月16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华东军区步兵学校军事教员,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组组长,军事科学院研究部军事史料研究处研究员,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1994年6月6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5岁。

王云沛少将

王云沛(18981979.10),原名王岫,字云峰,浙江省仙居县人。黄埔军校第2期毕业。浙江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处长,浙江省保安副司令兼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浙南行署主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连长、营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2师团长,第36师副师长。1936年7月授予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6师少将副师长,8月任浙江省保安纵队少将司令。1940年6月任浙江省政府保安处少将副处长,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第9战区长官部新兵补训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处长。1947年2月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1949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5月兼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浙江省政府委员,7月兼任浙南行署主任,10月7日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岛被人民解放军所俘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转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欲往台湾未遂长期滞留香港。

1979年10月在香港病逝,享年81岁。

王占林少将

王占林(18941951),原名王开训,(国民革命第41军91师师长;汪伪军第1集团军第7师师长,汪伪汉奸)安徽省怀远县高庄乡西楼村人。幼年家境寒穷,过继给伯父王成谦为子。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5师135旅旅长,安徽省怀远县剿匪司令,安徽省游击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汪伪第1集团军第7师师长、第4师师长,汪伪南京国民政府陆军少将加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奔赴父亲旧友的部队当兵,先入直鲁联军张宗昌部当伙夫3年,后又当马夫3年。1918年后在直鲁联军第24师方振武麾下包刚部任排长。1922年在南京升任连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住济南与孙姓女结婚。同年因功深受包刚宠爱,越级提拔为旅长兼剿匪司令,驻河北省通州坝。久出无信,家中疑为亡故。1926年8月驱车归里,随从80人。11月受命率部攻打吴杰部,因放跑吴杰,获罪入狱定死刑。经部下营、连长请辩,加之家乡王姓族人捐款相助,得保释出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3月17日问题查清,官复旅长兼剿匪司令原职。4月吴佩孚、张作霖以50万之众包围南口。在兵力悬殊、饷械无继的困境中坚持3个多月。五原誓师后,东出潼关配合北伐,攻克同州后,其旅击溃敌军4万之众,继由小道奇袭密县,协同北伐军攻克郑州。1929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5师135旅少将旅长。9月蒋介石在南京扣押方振武,引起原部下反抗,酝酿起兵反蒋。10月1日晚快速行军,经过一夜激战,将韩德勤新3旅击溃,收缴其全部枪支。蒋介石得知十分恼恨,速派军队和军舰前往增援。由于众寡悬殊,反蒋失败,逃回故里隐居。1931年1月冯玉祥继续反蒋抗日,任国民军第40师旅长。9月中原大战失败后,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91师少将师长。后离队回家搞农业、养猪酿酒。1936年孙克宽在怀远县任县长,被聘为怀远县剿匪司令,活动于涡河两岸。

抗日战争时期,被安徽省游击司令谢彬(安徽省蒙城县人)委任为副司令。昼伏夜出,一面剿匪,一面偷袭日军。在蚌埠、凤阳、嘉山、临淮一带活动,队伍扩大至3000多人,形成一支抗日劲旅。部队一度供给困难,靠吃群众派饭为生,群众生活困难,长期滞留遭到群众反对,遂率部至津浦路西开展游击活动,行至沱河濠城遭日军围击,全军覆没被俘,扣押在固镇。写信派参谋文耀赴蚌埠找安徽省伪省长倪道朗出面,引渡到蚌埠投日,任伪军少将师长。1939年土匪头目周干臣,带领100多人盘踞在姚集、瓦瞳、王圩一带公开抢劫,摊派粮款,搜刮民财,强奸民女,民怨沸腾,纷纷向其投诉。部下王怀坤与周干臣有交情,通过王怀坤活动,假借委任周干臣为营长到蚌赴任,以招待洗澡之机,将周逮捕枪毙,为民除了一害,深得家乡赞誉。1939年任汪伪第1集团军第7师少将加中将衔师长,驻合肥、蚌埠淮南合肥铁路沿线。1943年冬缩编时任汪伪军第4师师长,所有薪饷服装配备,均由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发给。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对伪军发出通告云:“日本政府于8月10日8时已向中美苏盟国声明投降,我沦陷区各地下军及各地伪军应就现驻地点,负责维护地方治安,保护人民,各伪军尤应乘机赎罪,努力自新,非本委员长命令,不得擅自移动驻地,并不得受未经本委员长许可之收编。”汪伪第1集团军总司令任援道与戴笠早有联系。1945年9月初就把全部伪军交给戴笠,毋须向陆军总部备案。为徐州绥署收编,缩编为第6绥旅两个团驻含山、全椒,从此脱离军籍隐居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查出扣押。

1951年病死于怀远县狱中,终年57岁。

王守竟少将

王守竟(1904.12.241984.6.19),江苏省苏州市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父王季同乃是中国近代著名物理学家和机电专家。自少就读于苏州私立彭氏小学。1918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21年毕业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24年在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班学习。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南京筹建光学器材厂少将专员,昆明中央机器厂总经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驻美国代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中国现代著名原子分子物理学家。

大革命时期,1924年赴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本科和研究生。1925年获康奈尔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同年秋转入哈佛大学研究欧洲文学,随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26年秋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物理,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刻苦钻研,在量子力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其多原子分子非对称转动谱能级公式,被后人称为“王氏公式”,至今被大学物理教科书所引用。1927年获博士学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在美国从事研究。1929年回国后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在量子力学刚刚创立不久,即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原子和分子结构和彼此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中用变分法计算了氢原子间偶极与偶极作用的二级微扰项,并获得范德瓦尔斯作用能的系数。计算了结果与实验符合得较好,大大地改进了海特勒伦敦方法。还计算了H2的转动谱。获得了多原子分子非对称转动谱能级的公式。1931年北上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组织筹建中国物理学会。“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占领东北,进逼华北。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国民政府也计划于国家资本搞工业。1933年秋国民政府军政部俞大维登门请其主持筹建中国自己的光学工业,于是毅然放弃了多年的量子力学研究,投身国防事业。此后先是在南京筹建光学器材厂,随后又被安排向德国购买军工设备。1936年9月被任命为少将专员,负责筹建中央机器厂。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机器厂一开始将厂址选在湖南湘潭,但将厂房盖好,机器买来后;日军也快要打倒湘潭了,只好迁往昆明。1938年4月飞赴昆明,会见云南省主席龙云,得到龙云的同意后,很快选定昆明市北郊10多公里处,三面环山、比较隐蔽且利于防空的茨坝作为厂址。1939年9月9日机器设备安装完毕,中央机器厂正式宣告成立,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所属昆明中央机器厂总经理。在其管理下,中央机器厂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提高很快。该厂在抗战时期不但做出了很多科研成果,还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的第一: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机械工业的工作母机,第一台大型发电机,第一台大型汽轮机,第一台500马力电动机,第一台3040吨锅炉,第一座铁合金冶炼炉等。在这些第一中,最著名的当数于1942年5月研制出的中国第一批“资源牌”4吨汽车。这批汽车的研制成功,轰动了全国。当时这批车一共生产了5辆,后来这5辆车开赴前线,在战场上运行了好多年。1945年中央机器厂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员工总数达到2500人,技术人员400人,拥有设备600多台。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央机器厂更名为昆明机器厂,解放后又被更名为云南机器厂,最终定名为昆明机床厂。1949年任资源委员会驻美国代表,留居美国。历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从事原子分子物理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美国国防部与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的林肯实验室工作,重新开始原来的物理学研究工作。1969年退休。改革开放后,祖国大陆极力邀请其回国工作,但此时已经重病在身,不能成行。

1984年6月19日因病在美国逝世,享年80岁。

王旭夫少将

王旭夫(19031953),字生中,四川省乐山县人。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陆军大学第9期毕业。国民党中央军校游击干部训练班主任,川康挺进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国民党中央军校办公厅少将副主任。1949年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游击干部训练班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任川康挺进军总指挥。1953年5月20日在西康阿坝被俘。

1953年夏被人民政府处决,时年50岁。

王克俊少将

王克俊(19081985.6.1),又名王明德,山西省临猗县人。1930年毕业于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国民革命军第7集团军总部、第8战区副长官部机要室主任,第12战区长官部、张垣绥靖公署秘书长,华北“剿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绥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绥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秘书长,华北行政委员会贸易局储运处处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绥远省政府函电组主任。1936年参加绥远抗战。长期追随傅作义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7集团军总部、第8战区副长官部机要室主任,三青团绥远支团部书记,第12战区长官部、张垣绥靖公署少将秘书长。参加过傅作义将军发动的威震中外的绥远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部秘书长。1949年随傅作义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对傅作义将军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友好关系起积极作用,为北平和平解放和绥远起义作出了贡献。北平解放后,受傅作义委托,与中共和解放军的代表合作,处理“华北总部”移交工作和其他善后事宜,特别是对傅部下属的安置和来访等工作,为稳定北平生产和社会秩序、顺利实现部队整编做出了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绥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51年随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秘书长。在这场战争中不畏艰辛,不怕牺牲,表现了一个爱国军人的品德。回国后任华北行政委员会贸易局储运处处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5年6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