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历史名人(二)

王亮(晚清、国民政府政要,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外交史学家)

王亮(18811966.6),字希隐,清·浙江省黄岩县县城(今台州市黄岩区)人。清末史学家王彦威之侄,后过继为子。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和南京陆师学堂。历任·陆军部员外郎国务秘书驻秘鲁嘉里约领事;历任北京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科长外交部条约委员,出使16个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民食救济委员会委员社会救济事业协会理事长等。晚清、国民政府政要,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外交史学家。

民主革命时期,民国时期留任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历任外交委员会科长,外交部条约委员。作为职业外交官,赴西方9国和日本考察政治,出使16个国家,深知外交艰巨。继承父志完成243卷《清季外交史料》巨著,轰动整个民国。继父王彦威(18431909)为光绪朝军机处汉官领班章京,长期身居要枢,深感弱国无外交之痛,公务之暇常通宵达旦,抄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钦定未刊的《筹办洋务始末记》和光绪六年(1880年)至十二年(1881年)外交案卷,又从光绪十二年(1881年)起,每日记载涉外的诏令、奏章、条约、照会、电报以及不公开的机密文件,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止。10余年来积稿盈笥,集成《筹办洋务始末记》182卷初稿,临终之际全部托付。遵瞩10年磨一剑,悉心搜集续编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外交史料,连同王彦威182卷手稿,共编纂成243卷的《清季外交史料》巨帙,卷后附有《外交史料索引》、《外交年鉴》和《清季外交史料地图》19帧,可谓煌煌巨著。

大革命时期,书成后因国事多舛,民众多难,奔波10年,仍未刊行,但矢志不移,多方求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多方奔走。1931年9月蒋介石写序,蔡元培、徐世昌、胡适、蒋廷黻、章梫均为书作序。1934年正式出版,民国巨公高度评价其父子的杰出贡献。蒋介石序说:“夫废除不平等条约,先总理于弥留之际,曾谆谆举以诏吾党者”,“当缔结此不平等条约时,(王彦威)独能不忘国耻,手成秘稿,留为我民族沉痛之历史者竟大有人在耶!荀子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则是书也,其可忽乎哉。”蔡元培作序说:“我国通商以来,对外交涉日益纷繁,然前清外交文件,从未闻有系统之刊行”,“今王公以父子之力,得告厥成,其坚苦卓绝,诚有难能。”“籍知不平等条约成立程序,共筹挽救计划,维国权而纾国难,亦今日之要举也。”胡适先生在序中则认为:《清季外交史料》的出版是堪与20世纪前期周口店北京猿人发现,安阳甲骨文及敦煌石窟六朝、唐、五代写本的发现相媲美的历史大事之一,说(王彦威)二十年的勤苦搜寻,固然最可敬佩,可以若没有希隐先生(按即王亮)的谨慎保存和殷勤补缀,这部大书即使不至于埋没散失也决没有现在这样完全。两朝的史料成于父子两世之手,徐菊人(按徐世昌)先生把他们比配姚察、姚思廉之续成《梁》、《陈》二史,是很明确恰当的。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40年黄岩县遭水旱虫灾,任民食救济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社会救济事业协会理事长。以后还著有《清代条约章分类表》,成为中国外交史学的一代名家。今黄岩图书馆藏有完整的《清季外交史料》一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清末外交关系的重要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黄岩县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1966年6月因病在黄岩县病逝,享年85岁。主要著作有《西巡大事记》12卷,以及《清朝掌故》、《清朝大典》、《枢垣笔记》、《史汉校勘记》、《秋灯课诗屋图》、《黎庵丛稿》等。还著有《清代条约章分类表》、《清季外交史料地图》16帧等传世。

王九龄(北京国民政府教育总长)

王九龄(1880.91951.9.17),字竹村,号梦菊,云南省云龙县石门镇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云南省禁烟局督办,靖国军军饷主任,云南省财政厅厅长,富滇银行总行长,北京国民政府教育总长,云南省总检察厅总裁委员,云南省高等法院委员,蒙自海关监督,云南省议会联署议员,云南省云龙县顾问,云南省佛教会理事长、佛教院董,云南省参议会第一届三次会议议员国民政府政要。

晚清时期,幼年勤奋好学,但因家贫,无法读完私塾即回家务农,劳作之余,自学不已。年长乡试中廪生。这时正值创立新学,因成绩优异,被录入由五华书院改设的云南高等学堂。继而被清政府官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并担任云南留学生经理员。接受孙中山的进步思想,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奉命回国从事革命活动,引起云贵总督李经羲的觉察,他只好徒步潜回家乡,取道缅甸,再次东渡日本。

民主革命时期,1906年从日本回国,积极参与昆明人杨振鸿等组织的“兴汉会”,成为中坚力量。建议拨留金泉(宝丰)井盐课建澜沧江上的功果桥,以改善云龙食盐稳步外运的交通。1922出任云南省禁烟局督办,靖国军军饷主任,云南省财政厅厅长,富滇银行总行长。时年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在上海成立联合办事处,与李雁宾作为云南省唐继尧的代表出席会议,参与倒曹(锟)吴(佩孚)事宜的商讨。1920年重视云南省的文化教育,支持唐继尧创办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参与筹备东陆大学工作。1922年被任命为东陆大学名誉校长,并连续担任三届校董事会董事。1923年孙传芳、段祺瑞、张作霖的代表与各省的代表在上海的会谈,联名通电曹锟贿选,仍然作为云南省的代表出席。

大革命时期,1924年11月段祺瑞到北京成立执政政府,为了拉拢唐继尧。1925年3月任命其(时任云南财政总长兼仕学馆副馆长)为执政政府教育总长。时正值以北京女师大为首的学潮风起,上任即引起北京各学校师生的强烈反对。在鲁迅《两地书》中有记载:4月10日因北女师大校长事,许广平写信给鲁迅说:“此君(指王九龄)手里能够得个好校长么?”4月22日鲁迅回信说:“由我看来,王九龄要好得多罢。校长之事,部中毫无所闻,此人之来,以整顿教育自命,或当别有一反从前一切之新法(他是大不满于今之学风的)。”4月底托辞离职回云南,由章士钊暂兼教育总长。1927年任云南省省务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历任云南省总检察厅总裁委员,云南省盐运使,云南省高等法院委员,蒙自海关监督,云南省议会联署议员,云南省云龙县顾问,云南省佛教会理事长、佛教院董,云南省参议会第一届三次会议议员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晚年息政退隐,潜心佛学研究,与虚云法师过从甚密。1945年将所珍藏的全部佛经捐赠给华亭寺。虽离开家乡较早,但无时不在关心家乡的发展。1946年经多方努力,功果吊桥得以建成。1949年任云南人民和平促进会理事,为云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将一生所收藏的文物古籍捐赠给人民政府,以宗教界人士参加政协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议。

1951年9月17日因脑溢血在昆明逝世,终年71岁。

王云五(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

王云五(1888.7.91979.8.14),本名王之瑞,又名王鸿桢,改名王云五,字日祥,号岫庐,笔名出岫、之瑞、龙倦飞、龙一江等,祖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王屋村人,出生于上海一小商人家庭。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政协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制宪国大代表,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中国近代国民党政府政要,近、现代著名出版家。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入上海一五金店学徒,业余在夜校学英文,并广泛涉猎多种学科,成绩优秀。1906年起先后在上海同文馆、中国公学等校教授英文。1907年春任振群学社社长。1909年任闸北留美预备学堂教务长。1912年底任北京英文《民主报》主编及北京大学、国民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等英语教授。1912年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大总统府秘书,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事。1913年5月辞教育部职,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讲授英文、英国文学等课程。1917年起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并创办公民书局,开始出版商生涯。1919年“五·四”运动后,上海商务印书馆亟谋适应时代潮流,编译所邀胡适任所长。由胡适推荐到商务编译所工作。1921年秋就任后,坚持以“教育普及、学术独立”为出版方针,组织编译了一批介绍中外古籍名著的丛书,颇受社会重视。

大革命时期,1925年3月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编辑《百科小丛书》,主编《万有文库》,创立了《四角号码检字法》,编著了《王云五大词典》、《王云五小词典》等书。开办并复兴东方图书馆,编写出版了大量的古典、中外名著和教科书辞典等,在学术界获得较高声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春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法,开创商务印书馆日出新书一种的新局面,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书籍,成为中国近代著名出版家。

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投身政界,将精力转到政治活动方面,并担任多种要职,连任4届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政协代表等。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制宪国大代表。1947年4月任行政院副院长,积极支持反共内战政策。1948年5月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为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在蒋介石授意下,提出币制改革方案,以金圆券代替法币限制物价,并获通过实行。但不久即遭到失败,因此被弹劾下台。1949年4月随国民党败退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5月起先后任台湾当局行政院设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等职。1963年12月辞去一切政务,只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著作甚多,为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1979年8月14日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91岁。著有《物理与政治》、《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四角号码检字法》、《中国古今治学方法》等。

王公屿(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务厅厅长)

王公屿(19031983.7.17),原名王宗屿,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镇人。1922年秋考入北京私立中国大学文学系,在校期间独立经办《海星月刊》。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丰县、萧县、铜山等县县长,江苏省第3区、第7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江苏省府秘书长,江苏省民政厅长兼徐海行政公署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督导委员,江苏省政务厅厅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惨案后组织“铁血救国团”并主编团刊《铁血》。1927年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供职。6月与王非到砀山县筹建国民党组织,建立国民党砀山县特别委员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党丰县党部特派员,江苏省丰县县长。上任之始,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壮志。要做“治世之能臣”,当即烧了“三把火”:改革吏制,任用贤才;计除内奸恶霸,稳定社会治安;清水患,修新河,造福两县民众。后历任江苏省萧县、铜山等县县长。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江苏省第3(松江)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江苏省第7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江苏省府秘书长,江苏省民政厅长兼徐海行政公署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督导委员,江苏省政务厅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秋因病辞职还乡休养,拟筹建海州电厂未成。1948年初当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底携家小迁往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台湾经营果园,参加运输公司股份。先后捐资辑印《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云台新志》、《海州文献录》等书。

1983年7月17日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80岁。著有《畸园残稿》、《“八·一三”之役吴克仁军长殉国纪实》、《旅美随笔》(辑入所著《畸园残稿》)等。

王正廷(北京国民政府代理国务总理,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

王正廷(18821961.5.21),原名王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省奉化县金溪乡税务场村(今白杜乡)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入上海中英教会学校习英文。1896年入天津北洋西学堂,1900年至上海海关任职。1901年复去天津研习法律,继执教新学书院。1904年任湖南省立高等学堂英文科主任。1905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创办中国留学生基督教青年会。1907年赴美国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法律,后转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代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兼中央政治会议外交委员会主任,驻美国大使、国民政府委员、立法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终身委员。中国当代著名社会活动家、体育活动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因父丧从美回国。辛亥革命后历任鄂军都督府外交副主任,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代总长、参议院副议长等职。1912年南北议和时,任和谈代表。后至上海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任总干事,与张伯苓等发起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长期任理事长兼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终身委员,先后担任第2、5、8届远东运动会会长。1917年赴广州任非常国会副议长、军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1919年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全权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响应国内“五·四”运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获国人好评。1921年任北京中国大学校长。1922年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代表,继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1923年3月任中俄交涉督办,恢复两国邦交。

大革命时期,1924年10月任北京国民政府外交总长兼财政总长、关税会议委员长。5月与苏联代表签订“中俄协定”。未久先后两度任外交总长,一度兼财政总长,不久辞职至上海。1927年夏复任北京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督办,全国道路协会会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6月任外交部部长兼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条约委员会会长,与12个国家签订关税自主新约,收回威海卫主权。寻因与日本签订《关于解决济南惨案的议定书》,引起南京市民公愤,住宅被捣毁。1931年9月28日被沪、宁请愿学生用墨水瓶掷伤,旋辞职。分别于1932年、1936年任中国代表团总领队,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10届、第11届奥运会。1934年任第8届远东运动会会长兼总裁判,又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总领队。1936年8月任驻美大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9月奉调卸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职回国,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会执行委员。政余爱好体育,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14届奥运会。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历任上海市参议员,国民政府国策顾问,立法委员,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交通银行董事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三、四、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任中国代表团总领队,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14届奥运会。1949年初去香港,任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香港任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心家乡公益事业,先后倡议建筑鄞奉公路,捐资开办务本小学,资助鄞奉公益医院、奉化孤儿院、育婴堂、中正图书馆等。长期担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负责人,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1961年5月21日因病在香港逝世,终年79岁。著有《王正廷博士演讲集》等。

王世杰(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省崇阳县人。早年就读于湖北优级师范理化专科学校及北洋大学采矿冶金学系。后留学英、法,毕业于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法学博士。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外交部部长,台湾当局“总统府秘书长”。中国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辍学南下,任湖北都督府一等秘书。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受命组建国民党湖北支部,任组长。后因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勾结,即脱离政府去武昌创办《经济杂志》。1913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1917年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国际公法。巴黎和会时被旅欧同学会推为代表,往见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阻止签约。1920年春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后兼法律系主任。与胡适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后进入政界,历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海牙公断院公断员、武汉大学校长等职。

大革命时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任法制局局长兼海牙国际仲裁所裁判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12月成立立法院,受聘为首任立法委员。1929年任武汉大学校长。1933年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兼政治部指导员、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后为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七主席之一。并两度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7日跟随宋子文赴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6年选任为国民政府“制宪国代”。1947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台湾出任总统府秘书长,后因案辞职。1958年复出,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2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常委,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1970年受聘任总统府资政。是中国国民党第七届至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

1981年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90岁。著有《比较宪法》、《中国奴婢制度》等。

王用宾(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

王用宾(18811944.4.7),字太蕤,又字利臣、理成,号鹤村、芒赌,山西省猗氏县(今临猗县)城关镇黄斗景村人。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本部参议,河南省长公署秘书长,河南省代行省长,国民革命军南路军总参议,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立法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副委员长,南京国民政府任法制、财政委员会委员长,考试院专门委员,国家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

晚清时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8岁时,以院考府首而小有文名,补为膳生员(秀才),后入山西大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官费选派先入日本盐仓铁道专科学校攻读铁道工程,后考入法政大学法律科攻读法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为首批会员,并担任东京及山西同盟会支部长。同年山西与英商福公司争矿事发,山西留日学生在日本神田江户亭召开大会,发表了痛快淋漓的讲演,积极声援桑梓人民争矿斗争。与日刘绵训、景定成、景耀月组织在山西创办出版革命刊物《晋话报》,鼓吹革命。不久因刊物言辞过激而被山西当局查封停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盟会山西支部在太原创办《晋阳公报》,以《晋阳公报》馆为机关,联络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活动。

民主革命时期,清·宣统元年(1909年)返回太原,任《晋阳公报》总编辑。宣统二年(1910年)“交文惨案”发生,秘派记者实地调查,在《晋阳公报》上连续发文揭露。为躲清廷通缉,避往日本。宣统三年(1911年)3月从日本回国,潜居北京,赴河北石家庄,与温寿尔、黄国梁、赵戴文、姚以价等计议组织燕晋联军,合力进攻北京。后因联军总司令吴禄贞被刺死而使计划受挫。10月29日太原起义成功。绕道河南回到晋南,在运城组织河东绅商议事公所,又组织蒲解两属民团,设法解决山西方面的枪械不足问题。1912年1月1日运城光复,成立河东军政分府,任河东兵马节度使兼民政长。倡议取消国民公会,成立临时省议会,并被选为副议长。同盟会山西分会改为国民党山西支部,阎锡山任支部长,其任副支部长。1913年3月被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1917年6月南下护法,先后任大元帅府、总统府、大本营参议及国民党本部参议。1922年孙中山委派为同盟会山西支部筹备部部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1月2030日以山西指派代表的身份,出席在广州举行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被委任为河南省长公署秘书长,河南省代行省长职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夏任国民革命军南路军总参议。11月初任北平政治分会秘书长。12月当选为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立法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副委员长。1929年兼南京国民政府任法制、财政两委员会委员长和考试院专门委员。1934年调任司法行政部部长。1937年被免职。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迁渝后,就任国家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政治上甚有作为,文化上也颇有建树。诗词及其它著作相当丰富,诗词有近1000首,作品中洋溢着爱国忧民之情及父子夫妻之间的诚挚之爱,可惜未加搜集整理。晚年更加看清蒋介石集团背叛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反动本质,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深感失望和不满,经常慨叹“宦情冷似炉中烬,鬓色繁于瓦上霜”,并告诫子女不要从政,不要去为一个没有前途的政权卖命,要子女攻读理工科,为民族、为社会多做些实际的贡献。

1944年4月7日因脑溢血病逝于重庆,终年63岁。

王印川(北京国民政府河南省省长)

王印川(18781939),字月波,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人,后移居焦作县(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乡马作村。清·光绪举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辛亥革命前结业归国。民国成立后历任国会众议院议员,中国进步党理事,天津《国权报》主笔,北京国民政府众议院秘书长,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总统府顾问,河南省省长,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北京国民政府安福系要人、筹安会干将。

晚清时期,小时非常聪明好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21日出资创办修武县马作村光亚小学,在演讲学校为什么要用“光亚”命名时,激情地说:“‘光’是‘阳光’,太阳光芒四射,阳光普照大地;‘亚’是‘亚洲’,亚洲在世界的东方,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光亚学校要成为亚洲的希望之光,光亚学校要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有用人才做出贡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乡亲的资助下,前往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科,获法学博士学位。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充河南高等学堂教务长。辛亥革命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河南谋独立,事泄受清政府的缉查,走上海任《民立报》编辑。1912年在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定订了“金兰之盟”。1913年被徐世昌推举,当选为北京国民政府第一、第二届参议院院长、众议院议员。1914年为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天津《国权报》主笔。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任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1920年调署河南省省长。1922年任北京国民政府大总统府顾问。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段祺瑞执政的善后委员会委员。1926年经办《狂风》杂志。在北京国民政府中失势后,在焦作县与人合开煤矿、商店及钱庄,积累了雄厚资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任赴苏谈判代表团秘书长,谈判结束后留苏考察。1934年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1937年卸任后回归故里。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从安徽省政府秘书长位上离职后,回焦作县恩村乡马作村闲居。

1939年因拒绝任伪职,在天津绝食而死,终年61岁。著有《苏俄考察记》、《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