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历史名人(三)

王作栋少将

王作栋(19101949.11.22),字丕庭,陕西省醴泉(今礼泉)县人。陕西省立第一高级中学、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8军参谋长,整编第38师17旅旅长,第38军1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2师排长,新编第1师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参谋主任,第2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8军参谋长,第10旅少将旅长。参加了古北口抗战、徐州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中原会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38师17旅少将旅长。1948年任第38军17师副师长、师长。9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1949年11月22日在陕西省蒲城与人民解放军作战,战斗中被击毙,时年39岁。

王应祺少将

王应祺(1911.3.121991.1.14),回族,号三晋,湖南省常德县人。中央军校第3分校第6期步科毕业。第9战区兵站总监部第12兵站支部长,联勤总部第5补给区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兵站总监部第12兵站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任国民革命军联勤总部第5补给区少将参谋长。1949年12月在云南昆明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1991年1月14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

王冶秋少将

王冶秋(1909.11987.10.5),又名王野秋。安徽省霍丘县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官僚地主家庭。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历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秘书、霍丘县委书记。1925年由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1932年参加左联。1941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冯玉祥处任教员兼秘书,国民革命军第11战区司令将官部参议,国民革命军少将衔。1947年后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研究员。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顾问。中国文物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著名文物学家、作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后受到新文化新思潮影响。在北平读书时结识鲁迅,参加未名社的进步活动。

大革命时期,1924年后历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秘书、霍丘县委书记。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发动霍邱暴动。暴动失败,在安徽、北平、上海等地从事革命工作,一度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两度被捕入狱。出狱后辗转任教于十几所学校,坚持传播进步思想,鼓励青年学生投身革命,同时与鲁迅先生保持密切联系,是鲁迅晚年的青年挚友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任冯玉祥将军的国文教员兼秘书,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军政情报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秋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到国民革命军第11战区司令将官部任少将参议,继续从事军事情报工作,对解放军在淮海战役和华北战场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8年受中国共产党委派,由军政情报工作转入文物工作,担任解放区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研究部研究员,在河北良乡筹备北平的文物接管工作。北平解放后,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物部副部长,完成了对北平文物、博物馆、各图书馆的接管工作,使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首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郑振铎),协助郑振铎局长主管全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先后参与制定《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在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征集革命文物》、《关于在基本建设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等一系列重要法令和规定,明确了文物保护的原则。这些法令和规定经政务院批准后颁布实施,从此结束了100年来帝国主义分子任意掠夺和盗运我国珍贵文物的旧时期,使中国文物在回到人民手中以后,迅速走上保护的轨道。1954年接任文化部文物局第二任局长,为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冶秋受到迫害。1973年起再次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调集了一批正在遭受迫害的干部,来充实文物工作的队伍,为恢复和发展已受严重破坏的文物、博物馆事业进行了巨大的努力。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1987年10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著有《民元前的鲁迅先生》、《琉璃厂史话》等。

王建业少将

王建业(1909—?),字子诚,号伯洪,山西省五台县人。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2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1师师长,第104军副军长兼第250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49年1月22日在北平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历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副军长、代理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修建委员会第1工区分会主任,解放军第69军副军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工程局局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0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35军101师425团上校团长。1939年6月改任第101师301团上校团长,在绥远参加抗战。1940年3月调任第101师上校参谋长。10月调升新编第31师少将副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3月升任新编第31师少将师长。1948年9月升任第104军副军长兼第250师师长。1949年1月22日在北平率部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1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副军长。1950年12月任第36军代理军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修建委员会第1工区分会主任。回国后历任解放军第69军副军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工程局局长。

王剑岳少将

王剑岳(19061944.6.10),原名王师,湖南省澧县人。黄埔军校第5期、中央军官训练团研究班毕业。国民革命军第1军野战补充团上校团长,第191师补充第1团团长,第48师2团团长,中央军官学校第7分校第17期大队长和副总队长,第28师82团团长,第57军第8师副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5年冬辗转湘粤,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在校期间,专心向学,民主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对兵法战术造诣尤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秋,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2师胡宗南部见习。3个月后升任少尉区队长。1928年晋中尉,随部参加对直鲁联军的作战。同年秋国民革命军第22师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2旅,以各项成绩优异于次年春升为该部4团9连上尉连长,先后随部参加对李宗仁部、冯玉祥部、唐生智部的新军阀混战。1932年升调为副营长。“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随部参加澄锡、常溧国防公路的施工建设。1935年晋升为国民革命军少校营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督部力战,身负重伤。1938年秋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野战补充团上校团长,第191师补充第1团团长,第48师2团团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第17期大队长和副总队长,第28师82团团长等职。带兵有方,赏罚严明,对日作战莫不奋勇当先。1944年5月晋升为第57军第8师少将副师长。时值日军发动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遂奉命率部由陕出潼关,扼守豫西灵宝一线,屡挫敌人锋芒。1944年6月9日设防于灵宝毕家砦,与第97师互为犄角,与敌展开激烈战斗,宁死不退,敌死伤累累,终不能占领高地。

1944年6月10日凌晨2时,日军突破我友军阵地,大批日军涌入防线。因伤亡过大,无力逆袭封闭缺口,遂持枪率残余将士杀入敌阵,双方展开残烈的混战。不幸左肩被手榴弹片炸伤,仍持枪指挥,奋勇冲杀,迫敌后退,恢复阵地,而所部伤亡殆尽。日军复以重兵再攻,众寡悬殊。未几,又身中两弹,血流不止,壮烈殉国,时年仅38岁。

王晏清少将

王晏清(1910.31992.12.12),谱名王纬月,(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无衔将军*)湖南省永兴县城关镇人。出生于一个自由职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超人。先后在黄埔军校第6期、中央军事学校长测第3分校、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陆军大学第1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整编第208师副师长,第87军副军长,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警卫军第9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

大革命时期,读高中二年后毅然投笔从戎,在蒋介石嫡系部队第18军中任职。1926年入中央军事学校长测第3分校,1927年3月转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深造。参加了军阀混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排长、连长、少校参谋。参加了对江西苏区的第3次围剿。1936年考入中央陆军大学第15期继续深造。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中央陆军大学毕业后,任淞沪前线左翼军前敌总司令部参谋,国民革命军第97师团长,第18军11师上校参谋处处长,参加了凇沪、南京、宜昌等战役战斗,作战英勇、数次负伤。1941年调赴缅甸抗日远征军司令部,任少将参谋处处长,回国后任军令部东欧情报处少将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调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208师副师长,驻防北平近郊。主张和平,反对内战,多次掩护进步学生。1948年第208师改编为第87军,升为副军长。国民党军队的副职人员一般不大过问具体工作,趁此机会,到各地周游,饱览故都名胜,观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以消除心中的无限愁苦。此间还经常收听中共广播,得知解放区已实行土改,贫苦农民分了土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已在解放区得到实现。11月中旬第97师奉命调往沿江一线布防。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由蒋介石“钦点”为“御林军”第97师师长,驻防南京江防沿线。在民主人士舅舅邓昊明的帮助下,与南京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着手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3月24日晚情况紧急,提前起义,25日率第97师(欠291团)渡过长江,顺利到达江北解放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编入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8兵团直属部队。第97师的起义,强烈地震动国民党朝野上下,沉重地打击国民党军的土气。解放后制作一部电视连续剧《御林枪声》反映了这一重要的起义事件。1949年7月被送往南京华东军政大学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第2处战术研究室主任。南京军事学院外军研究教授会筹备组组长,情报工作教授会副主任,外国军队研究教授会副主任,军事科学研究部史料研究处研究员,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长期从事军事院校的军事科学研究和教学20多年,尤其是对外军研究机构的创立和教学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开拓性的工作,为培育新一代军事指挥人才辛勤耕耘。1983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按正军职待遇。1988年4月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离休后仍关心军队建设,参加完成总参谋部军训部交给的军事史书编写任务。是南京市第2、3、4、5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南京市第6届政协常务委员、副主席,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第二、三、五、六届人民代表,江苏省第3届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1955年9月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92年12月1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编著有《中国兵器发展史》、《中国军制史》等。在抗日战争时期,其父亲叨念父子之情,要其择机回家探望,因战事频繁,无暇探亲,即在回信中拟有一联禀报父亲:

天下兴亡,匹夫皆有其责;倭寇未荡,男儿何以为家。

*注:王晏清的最高军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1983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按正军职待遇。根据军(副军)级、军种各部部长的资历,可授予少将军衔。但因其在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授衔前已离休,故无授衔。因此谓无衔将军。

王润波少将

王润波(19051933.3.11),字启大,四川省开县人。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年少时先后入城乡小学、开县高小读书。在绥完联中就读时,受民主思想的影响,胸怀宏愿,立志报国。对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十分崇拜,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欺侮,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25师14团上校团长。抗日阵亡将士,追晋为国民革命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6年经刘伯承推荐,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大队教官。后调重庆,任川军刘湘部队军官大队大队长。北伐初期返回广州,随军参加讨伐吴佩孚的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调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5师75旅149团上校团长。1933年奉命率部北上,增援东北抗日将领张学良,协同对日作战。行军途中给母亲写信立下誓言:“为救民族危亡,儿率领部队北上奔赴长城,誓与日寇拼死斗争,与古北口共存亡,望勿以儿为念”。3月率部开赴长城古北口,奋起参加反侵略的对日作战。在与日寇短兵相接,殊死搏斗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

1933年3月11日,在潮河支流北岸阵地争夺战中,身中飞弹,为国牺牲,时年仅28岁。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开县人民在临江镇为其建立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王澂熙少将

王澂熙(19031987),原名王英,四川省眉山县人。国民革命军第28军5师14旅27团团长,第45军127师379旅758团团长,第45军127师379旅旅长,第45军12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期在川军任职。1933年任第28军5师14旅27团团长,参加“围剿”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

抗战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2集团军第45军127师379旅758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任第45军127师381旅副旅长兼761团团长。1939年任第45军127师379旅旅长。1940年任第45军127师副师长。1942年4月任第45军127师师长。参加了老河口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7月退役回乡定居。1949年组织“眉山解放委员会”,任主任委员,迎接解放军解放眉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眉山县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眉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眉山县人民代表大会副主任,四川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1987年因病在眉山县逝世,享年84岁。

王金发将军

王金发(18831915.6.2),乳名王金发,原名王逸,谱名王敬贤,字季高,号孑黎,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广利乡董郎岗村人。幼聪颖,性豪侠,爱习武,善射击。少时加入会党,被推为龙头,从事反清斗争。1905年加入光复会。绍兴光复军分统,浙江省绍兴军政分府都督,浙江驻沪讨袁军总司令。

晚清时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加入乌带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归附平阳党,任首领。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取秀才,与同乡志士创立大同学社,秘密进行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绍兴大通学堂加入光复会,为徐锡麟所赏识。同年冬东渡日本留学,入大森体育学校,以第一名毕业。翌年夏回国,在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任体操教员,致力培训会党骨干。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徐锡麟、秋瑾合谋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被推为绍兴光复军分统。起义失败后,遭清廷通缉,改名孑黎,潜居浙东山区,数月后由陈其美接应转赴上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其母徐珍梅变卖家产所得钱财与陈英士、竺绍康等在上海建立江浙革命党人秘密联络机关天保客栈。后因叛徒告密,机关破坏。旋奉命处决内奸汪公权,惩戒叛徒刘师培。此后两年,奔走于香港、新加坡、广州等地,联络同志,募集捐款,制造炸弹,设计除奸,追回被动摇分子吞没的大笔革命经费,深得同盟会领导人的赞赏。

民主革命时期,清·宣统三年(1911年)秋,组织敢死队秘密赴杭,11月4日夜会合起义新军攻克军械局,为光复杭州立下首功。10日应绍兴革命党人邀请,率部光复绍兴,自任绍兴军分府都督。参加了参加兴复上海、杭州等战役。主绍初期,军政分府释放狱囚,公祭先烈,厚恤烈属,平粜仓赈,减除苛捐杂税,兴办实业,严禁鸦片,筹办越中习艺所,发展教育,并筹饷扩军,准备北伐。以后受旧势力包围,生活作风开始逐渐腐化,竟对当年参与杀害秋瑾女士的凶手之一章介眉也“网开一面”。1912年军政分府撤销后,拒绝袁世凯总统府顾问之聘,携40万元库银赴沪购置别墅,过寓公生活。1913年7月二次革命时,在上海招集旧部,任浙江驻沪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失败后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11月以巨款贿赂段祺瑞亲信,并由其母出面,向陆军部投诚,准免通缉。但袁要求其必须杀死蒋介石才可以彻底赦免,听后愤然回到浙江。1915年5月与同盟会会员姚勇忱到杭州活动,在章介眉的策划下,遭浙江都督朱瑞软禁。

1915年6月2日下午4时被枪杀于杭州陆军监狱,时年仅32岁。在其被杀后浙江的反动势力大喊其死有余姑,但孙中山闻讯后感叹到:“天地不仁,歼我良士”,并誉之为“东南一英杰”。

王宪章将军

王宪章(18881914.3.15),苗族,贵州省兴义府鲁沟(今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普坪镇新街村人。出生于富裕绅士家庭,早年纳粟捐得知县官。毕业于贵州警察学堂。湖北省军政府参议,鄂军第2师代理师长,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上海铁血团团长。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副总指挥,二次革命烈士。

晚清时期,自幼天性聪慧,喜欢阅读进步书籍,7岁时就能够著文写诗,被当地人称为“神童”。读完私塾之后,进入兴义府新办学堂,开始接受新文化教育,萌发革命思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贵阳省立师范学校,不久转入贵州省警察学校就读。在贵阳当警察巡长时,就因“好谈革命”而被革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入湖北新军第30标当兵,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民主革命时期,1910年9月与张廷辅等组织将校团,被推为团长。1911年3月将校团并入革命团体文学社,被选为副社长。8月文学社与另一革命团体共进会联合,组成湖北革命军,密谋于10月16日发动武装起义,被推为副总指挥,是武昌起义领导人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当革命党人被迫于10月10日起义时,任汉阳方面起义军总指挥兼标统。10月11日指挥起义军攻占汉阳兵工厂及整个汉阳,光复汉阳,扩军1协。敌人反扑时,与清军血战40余日。汉阳告急时,奉黄兴密令将饷糈军械移往岳州,以图发展,不料被黎元洪电请谭延闿拦截,拘禁长沙狱。经多方营救,不久获释。起义成功后,任湖北都督府“十人谋略团”成员、湖北军政府参议。1912年改任鄂军第2师代理师长。袁世凯篡位后,去上海。1913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初任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与袁军交战于青江浦、盐城一带。失利后又到南京辅佐黄兴讨袁,任南京讨贼军第4师师长,与袁军张勋、冯国璋部激战于紫金山和雨花台,南京失陷后逃亡日本。1914年2月受孙中山指示,与詹大悲回国在上海组织铁血团,任团长,再次进行反袁活动,时称“黄兴第二”。旋为叛徒出卖,袁世凯指示冯国璋派刺客到上海将其诱捕,秘密押到南京。

1914年3月15日因拒绝冯国璋的高官厚禄收买,壮烈就义于南京,时年仅26岁。安龙县城郊建有豹皮亭和赞功碑,以纪念其不朽功勋。

王光复上校

王光复(1917—?),祖籍天津市人(父亲王治昌,号槐青),出生于北京市(中国第一夫人王光美之五兄)。早年就读于北京和平门外厂店附近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杭州空军官校特训班第九期毕业,国民革命军中美航空混合联队(CACW)战机飞行员,国民革命军空军上校衔。是抗日战争中打掉日机8.5架,是击落敌机最多的中国英雄飞行员之一。空军战斗英雄。旅美爱国华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考入南京黄埔军校杭州空军官校特训班第九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昆明(原杭州西迁)空军官校特训班第九期,首先奔赴新疆省伊宁空军基地执行飞行任务,任第7分队副队长,常作为长机带领僚机外出执行飞行任务。1941年从伊宁空军基地飞行训练结束后,调入空军第3大队7分队任飞行员。1943年初随第3大队赴印度卡拉奇接受P40E(战斧)战斗机的训练后,飞越喜马拉雅山返回中国,任中美航空混合联队(即飞虎队,CACW)中尉。1944年在一次与日机作战时中弹负伤,坚持把战机开回机场,在后方医院疗伤数月后又重返战场。至1945年期间,参加了武汉空战等多次著名战役,共击落8架半日机(因与美国飞行员共同击落1架,故本人只承认半架),给予日寇沉重的打击,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称作王牌飞行员、空军战斗英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落日军飞机最多的中国飞行员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底随国民革命军退却台湾,任空军嘉义飞行队作监室少校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台湾空军嘉义飞行队作监室中校主任,空军总部任作战处上校处长。1962年调任史政局军事史政组组长。1964年申请提前退役后,开办台湾顺达贸易公司,成为台湾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先驱之一。1985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定居。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长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较好关系。1995年8月受中共中央统战部特邀,偕夫人回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会。2005年8月再次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又偕夫人人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并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其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面对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又感到无尚光荣,感慨地说:“很是幸运,虽然我曾流血负伤,但我觉得自己只是尽了一个军人的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现在,抗战胜利已经60周年了,抚今追昔,更让我怀念当年一同流血奋战的战友们,特别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一切荣誉属于千百万抗日战士,我为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自豪。”

王文伟中校

王文伟(19011928.5.31),广东省东莞县虎门镇南栅村人(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王应榆之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先后在虎门高等小学、东莞县立高级中学毕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1师副连长,江苏省防军营长,第14师副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校衔。

民主革命时期,1923年任东路讨贼军第3军第4路司令部副官。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由粤军第3军军长李福林及参谋长郁文介绍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4队学习。毕业后分配入粤军服务,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1师见习排长、副连长,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江苏省防军营长,第14师中校副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4师中校副团长。1928年初参加第二期北伐战争。

1928年5月31日在徐州作战中阵亡,时年仅27岁。

王步忠准尉

王步忠(19031925),江西吉安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家境清贫。吉安县立高级小学毕业。1922年在桂林加入国民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黄埔军校校军教导1团第1营排长、代理连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准尉衔。

民主革命时期,1923年任湘军第5军准尉副官。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由广州大本营军政部军法处长梁祖荫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2队学习。毕业后任入伍生队见习,历任黄埔军校校军教导1团第1营排长、代理连长。参加了第1、2次东征作战。

1925年10月第2次东征河婆之役中阵亡,时年仅22岁。葬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东江阵亡烈士墓。

王昌烈士

王昌(18851918年),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沙溪镇石门村人(民主革命烈士)。16岁在香港秘密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奉孙中山之命前往加拿大,以开设理发店为名掩护革命活动。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海外支部。旅居加拿大维多利亚城华侨,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随父侨居加拿大维多利亚城,以开理发馆为生。1918年8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委派内内务总长汤化龙充任借款谈判代表,赴美国向六国银行团借款买办军火,阴谋策划消灭孙中山在广东建立的广州护法军政府。获悉汤化龙假道域多利回国的活动行程后,因痛恨北洋政府屡借外债准备内战,9月1日趁其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城香花楼酒店吃饱饮醉之时,将汤化龙击毙于酒楼梯间。事后从容离开现场,回店与亲朋同事一一握手道别,说“我乃中国人,岂能受洋法官审问。”言毕用另一支手枪饮弹自尽,时年仅33岁。

孙中山闻知其事,即电旅加华侨殓以玻璃棺,派人将灵柩运回广州,隆重举行追掉会,其遗骨用檀木棺装殓,安葬于广州黄花岗西北隅七十二烈士墓前左侧,并建立墓碑以表悼念,为以国民党党礼安葬第一人(入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公墓,大都经过孙中山的特许。如中国最早的飞机发明家冯如,大将军邓仲元等)。1925年由汪兆铭(精卫)题写“烈士王昌之墓”墓碑。

王世昭烈士

王世昭(18751913),小名四早,(民主革命烈士)浙江省天台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到武康县上柏镇谋生落户。勇武有力,豪爽重义,与林老虎、台州阿法等结为“八兄弟”,常在舞阳侯庙秘密聚会,商议推翻豪强。清末起义军领袖,民主革命烈士。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聚众举义,号称义民军,自称义民军玉。提出“独立起兵、割富济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口号,并张贴告示,声明只要部伍粮饷有着,可力尽保护地方之责。仅半月,集伍5、600人,确定塘栖镇为军饷征发对象。十月二十五日率300余人,由水路迸发,在塘栖阜兴当铺获得大批金银、首饰及衣物,被武、德两县民团视为“盗匪”。民团一面向上峰告急,一面约湖属各县齐心局共加围剿。十一月二十二日双方接火,义民军在姚家坞和七车贩打败民团。第三天为集中兵力,缩短防线,将阵地转到温村贩一带。此时浙江军政府巡防营陆军3、4000人分几路扑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惨遭失败,温村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失败后化装出境,潜回家乡。

1913年被内河水上警察厅拘捕处死,时年仅28岁。

王润兰烈士

王润兰(19131937.9.21),河北省饶阳县留楚乡留楚村人(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拳击队获决赛权选手,民族英雄)。家境富裕,自幼爱好中华武术。1931年考入河北省立河间中学,在校期间,各科成绩优良、思想品德高尚,是一个有强烈抱负的热血青年。爱好各项体育课目,广泛学习中华各派的拳术、器械和武术套路。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拳击队获决赛权选手。国民革命军第32军补充第3团3营排长。抗战烈士,民族英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在河北省立河间中学毕业后,放弃了升大学的机会,毅然投笔从戎,考入国民军32军商震军长在北平(北京)举办的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二期,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因身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有中华武术基础,入学不久即被选入商震军长创办的西洋拳击队。勤学苦练,武艺大进,迅速掌握了西洋拳击的基本技术,在动作要领方面也有独创之举,受到教练员的好评。后来多次参加平(北京)、沪(上海)、武汉等城市组织的比赛,屡屡夺魁,载誉而归,积累了丰富的比赛经验。1936年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这届比赛,被选入中国拳击代表队。奥运会开幕前,中国代表队按期到达了柏林。数日后拳击预赛开始,第一场由其出场,以三局全胜的战绩,战胜了日本队选手。第二场的对手是英国选手。第一、二局以1:1打平,第三局开始,在熟悉了对手的套数、拳路,发现他的破绽之后,抓住隙机,连珠拳猛击其头部,重重一拳将他打翻在地,10秒钟过去了,英国拳手未能站起,裁判判定王润兰以2:1取胜,获得决赛权。3天后决赛即将开始时,中国代表团领队突然接到奥运会组级委会通知,说其在预赛时已判失败,不能参加决赛。闻此通知,中国代表无比义愤,有些外国代表闻知此事亦纷纷表示声援。在众议声中,领队前往交涉,一拖两天,几经来往交涉,终因中国国力衰弱而无一奏效。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奥运会组委会一些人公然颠倒黑白,剥夺了中国拳击队运动员的决赛权。在远赴德国柏林参加奥运会期间,受到了很多国内媒体的关注,包括在乘船去柏林过程中由于海上风浪晕船、和其他拳击运动员训练、在奥运会上的比赛成绩等。参加完柏林奥运会回国后不久,任国民革命军第32军补充第3团3营排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14日部队积极投入战斗,随国民革命军第32军补充第3团在漳河北岸阻击来敌,连战4昼夜,负伤后坚持指挥作战。

1937年9月21日拂晓带领几名战士,以集束手榴弹炸敌坦克时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国民政府国防部授予“民族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