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历史名人(四)

王永江(北京国民政府奉天省省长)

王永江(18721927.11.1),字岷源,号铁龛,祖籍清·山东省蓬莱县人,出生于奉天省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城内。10岁入私塾,17岁应县试名列榜首。张作霖奉系军阀中的重要成员,是张作霖的理财能手。辽阳警务学堂监督,东三省总督府知府衔参事,南路巡防管带;东三省官银号督办兼东北大学校长,奉天省警察厅厅长,奉天省财政厅厅长兼烟酒专卖局局长,奉天省省长。

晚清时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岁贡,后就读于奉天书院。毕业后先是设私塾任教,博览群书,才学过人,为人头脑敏捷,又善医道。30岁起潜心研究医术,并于旅顺开设中药房。1897年任辽阳县警政,供职期间深得袁金铠赏识。1905年应聘任南金书院监督。

民主革命时期,1907年由同窗好友袁金铠引荐任辽阳警务学堂监督,从此踏上仕途。亲自制定并编写警政法规、章程、制度等讲义教材10余种,办学成效显著,被东三省总督锡良誉为“奉省办警政第一人”。1910年冬鼠疫蔓延成灾,因其深明医理,受任辽阳防疫委员长,率领医务人员亲监疫区,串家走户望诊投药,很快扑灭灾疫,被保荐为候补知县,旋擢为总督府参事。1911年改任南路巡防管带。辛亥武昌起义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调其为总督府知府衔参事,率军镇压铁岭、开原两地革命军。1912年民国成立后,由袁金铠荐举得见张作霖。1913年先后历任牛庄、海城、营口及奉天省城税捐局局长兼地清丈局和屯垦局局长等职。1916年张作霖为奉天督军后,任奉天省督军署高级顾问,旋被张作霖委任为全省警务处处长兼奉天省警察厅厅长,厘定警章、严明警政,得张作霖信任。1917年任奉天省财政厅厅长兼东三省官银号督办。就职后如鱼得水,财政收入迅速好转,国库得以充实。不徇私情,不惧权势,秉公执法,社会秩序肃然,受到社会赞誉。亦深得张作霖的赏识相器重,每每言听计从。1917年鉴于奉省财政危机、金融管理紊乱,张作霖特任为奉天省财政厅厅长兼烟酒专卖局局长。1918年兼任东北三省官银号督办。锐意刷新,力除积弊,开源节流,仅3、4年间即还清大笔积债,节余1000余万元,被誉为理财能手。1920年6月任奉天省代理省长兼财政厅厅长。1922年擢任为省长。以保境安民为宗旨,鼎力推行振兴实业、发展教育、整顿吏治、辟建交通、鼓励屯垦等政策,创办奉天纺织厂、东北大学(亲兼校长),修建沈海与洮昂铁路,亲手制定各级政权实施细则,严明管理制度。

大革命时期,1924年10月徐世昌任民国总统时,任命为黄郛内阁内务部总长,未就,继续任奉天省省长之职。很快出现“仓禀足、治安宁”的兴盛景象。1925年郭松龄反奉时,张作霖不惜出卖主权,勾结日军出兵干预。遂竭力周旋,力图扭转危机,因无效而急得“左目失明,心脏漏血”。1926年鉴于军阀混战,见大势已去,虽经张作霖几次挽留,毅然退出政界,借病请假返籍。当闻知张作霖对粤革命军发起讨伐“赤化”通电后,感叹万分,认为“是有害于国家前途,误国而羞先世之士”之举。隐居后专心从事著述,亦精书法,摹拟王右军,笔意饶有风致,东北大学校训“知行合一”匾额乃其手笔。

1927年11月1日因病在金州逝世,终年仅55年。时张作霖在北京,特派袁景铠到金州致奠,并赠葬仪金5000元。著有《读书偶得》、《铁龛诗草》(2集)、《易原窥余》、《阴符经注》《医学辑要》、《痼疾窥余》等。

王亚樵(民国政坛第一杀手)

王亚樵(18871936.10.19),谱名王玉清,又名王鼎,别名王擎宇,字九光,安徽省合肥县人。自幼聪颖过人,早年攻经史、习书法。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为人生性多疑,警惕性高;具有平等思想,同情劳动人民,否认一切权威;为了救人一难,不惜倾家荡产,万金一掷;听几句恭维,也可拔刀相助,不计后果。上海斧头帮帮主,时称民国政坛第一杀手。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参加过清末科举考试,名列前10名。目睹豪强、清廷官吏压榨人民,痛恨入骨。后追随孙中山,人称国民党中极左派人士。平等、民主的思想深深扎根在心中,与友人组织“正气学社”,探讨文山公生平事迹。1912年加入社会党,受命负责安徽省支部。结识吴旸谷、柏烈武等。支持策划了不少反对军阀的行动。1921年在上海成立“斧头党”,声威大震,名声鹊起。因与上海青帮头目黄金荣有过节,设计利用卢永祥的儿子、人称“中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卢小嘉,让黄金荣险些丧命。

大革命时期,1924年戴春风(戴笠)入王亚樵门下,学会了一手笼络门徒的用人本领。1925年2月由蒋介石指挥的黄埔军校校军击败陈炯明,开始关注蒋介石,并对其抱有好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目睹蒋介石倒行逆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致为伤感。在其心目中留下的好印象的蒋介石开始产生动摇。在独裁的丑恶嘴脸逐渐暴露之后,其暗杀枪口的对准蒋介石。与国民党粤派、西南派关系密切,在他们的支持下频频向蒋介石发起暗杀行动。被逼急的蒋介石悬赏100万要王亚樵人头,而在苏区通缉毛泽东、朱德的赏金为5万元。可见蒋介石其的切齿痛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汉奸和帝国主义的暗杀活动。炸断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大腿、炸毁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杀死日本最高司令官白川大将、刺杀卖国贼汪精卫……同时个性复杂,猜疑心强。因为听惯国民党对共产党“共产共妻”的污蔑,最初拒绝了共产党的帮助和支持。“两广事变”之后,清楚地意识到:指望反蒋派倒蒋抗日,已经是绝无可能,唯一的出路是接受华克之建议投奔延安。此后戴笠对其展开长达6年的追杀。

1936年10月19日被情人余婉君出卖,在梧州命丧特务之手。身中5枪3刀,整张面皮被揭去,惨不忍睹。30日其手下从延安赶回,带来中共中央同意接纳王亚樵去延安的消息,可惜已经魂归天国。

王亚樵靠暗杀扬名,最后仍死于被暗杀,印证了“玩枪的死在枪下,玩刀的死在刀下”的俗语。后来“斧头党”余部随余亚农、张献廷等一起投奔了延安。久居中国的美国女士弗雷特·安娜说:“王亚樵因杀名人而成为名人。可以说,他是20世纪前期相当一部分名人、要人的克星。”同时说:“中国最大的冷面杀手有两个人,除了躲在暗处的蒋介石以外,就要数明火执仗的王亚樵。”法国政治观察家与安娜女士亦有共同看法说:“就暗杀来说,20世纪早期中国有两个最大的杀手。人所共知的是王亚樵,还有一个便是蒋介石先生。与王亚樵不同的是,蒋先生杀人不用赤膊上阵,他仅用一两句浙江奉化方言便能解决问题。”毛泽东对王亚樵一生的言行操守功过是非,作出了最准确公正的评判:“王亚樵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真是一语中的,透析形象深刻。

王宇椿烈士(国民党亲共爱国人士)

王宇椿(19051927.7.24),原名熙,祖籍江苏省南京市人,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城(今安城镇)南门外。毕业于东吴大学附中和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烈士。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今湖州二中),191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公开进行“人人平等”、“平均地权”、“打倒土豪劣绅”和“铲除贪官污吏”的宣传。回乡组织安吉青年会,后扩组为湖州青年社,团结进步青年,进行爱国活动。

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积极拥护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5月,投身“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上街游行,张贴标语,支援工人斗争,被南京路老闸捕房逮捕。出狱后继续组织宣传队上街宣传,揭露“五·卅”惨案内幕。时上海大学同学称其为“五·卅”惨案中杀出来的勇士。国民党左派吸收其入党。下半年南下广州,被分配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工作。1926年冬陈果夫派其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特派员身份,到浙江工作。先后在吴兴县和湖属其他几个县组建了以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核心的国民党县党部。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张静江等在杭州密谋策划反共活动,获悉后即向中共党员、国民党浙江省常务委员宣中华通报,商讨对策,拟就“艳”电,提请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监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印发各地党部,并在浙江《民国日报》、《浙江民报》上公开发表,揭露国民党右派反共阴谋,引起了反对派的仇视。

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安吉被捕,3天后解送杭州。7月24日凌晨被秘密杀害,时年仅22岁。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克敏(北京国民政府财政总长,南京国民政府冀察政务委员,汪伪政府第5号大汉奸)

王克敏(1873.5.41945.12.26),字叔鲁,原籍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出生于广东省。一生由于狂嫖滥赌,斫丧过度,致使两眼畏光,常年戴一副墨茶眼镜,人称王瞎子。中国近代政治人物,1937年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首脑,汪伪南京国民政府第5号大汉奸。

晚清时期,清末举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留学日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浙江留日学生监督,后改任驻日使馆参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后,任直隶交涉使。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任中法实业银行中方总经理。1917年任中国银行总裁,并三度出任北京国民政府财政总长。1923年助曹锟贿选大总统。

大革命时期,因其在北洋政府的地位,1927年蒋介石北伐成功后发布通缉令捉拿,便逃往大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在张学良支持之下出任北平财政处理委员会的副委员长。1932年起历任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北平政务整理委员。1935年任国民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叛国投敌。历任伪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伪新民会会长,伪中华民国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年3月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与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并入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后,改汪伪国民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内务总署督办。名义上归汪精卫管辖,事实上自成体系。后又任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务总署督办、中央政治委员等要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重庆的国民政府以汉奸罪名被逮捕。

1945年12月26日在北京炮局监狱中服毒畏罪自杀身亡,时年72岁。

王伯群(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

王伯群(18851944),原名王文选,字荫泰,斋名清雪庐,贵州省兴义县下五屯镇景家屯人,贵州军阀刘显世之外甥。早年留学日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9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4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上海《大共和日报》经理,广州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部长,贵州省省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大夏大学校长。

晚清时期,幼从父学易、书二经,又学阳明学、四书等。从贵州姚茫父、熊范舆、徐叔群3人专攻读《孟子》、《左传》和数理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兴义县首批以公费选送日本留学,先入宏文学院政治经济科,后入中央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再入中央研究院深造,结识章太炎、梁启超等。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由日本回国,在上海加入章太炎、程德全组织的中华民国联合会(后称统一党),发展革命势力。应章太炎之邀,任《大共和日报》经理,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时梁启超在京组织进步党,邀任为干事。1914年在北京参与制定《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3月在北京召开政治会议,以议员身份代表贵州参加。会后积极进行反袁活动,11月17日与戴戡、蔡锷、梁启超、汤觉顿、蹇念益、陈国祥7人在天津召开会议,确定了滇黔武装起义的方案。12月25日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宣告成立中华民国护国军政府,誓师讨袁。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拉开贵州护国战争序幕。护国战争胜利后,任贵州督军府总参赞及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黔中道尹等职。1918年入广州护法军政府。1919年南北议和时,任南方代表。1920年跟随孙中山回粤恢复军政府,在广州任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部长。1921年3月任贵州省省长。因袁祖铭黔军入据贵阳,行至铜仁,即与窦居仁转赴上海。

大革命时期,1924年孙中山倡议南北协商,和平统一。随同孙中山北上,奔走各方。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继承遗志,回上海继续活动。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任上海财政委员会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任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及招商局监督。1932年辞交通部部长职,受国民政府委派为西南专使。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美航空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大夏大学校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大夏大学校长,并将大夏大学迁往贵州贵阳。在贵州极力筹办实业,先后发起组建永仁两岸川盐运销处、聚康银行、聚康公司、利民公司等。1943年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连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史馆筹备委员。1944年12月初由于日军进攻西南,奉命疏散,决定将大夏大学迁至黔北赤水县,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因迁校经费困难,亲赴重庆请求补助,但胃病日重。

1944年12月20日因胃溃疡在重庆陆军医院逝世,终年仅59岁。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

王希天烈士(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爱国先驱)

王希天(18961923.9.12),吉林省长春市金钱堡村人。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1910年15岁时考入吉林省第一中学。入学的第二年,因为参与了反对校方的学潮,被校方开除。中华民国侨日同胞共济会会长。中国革命时期爱国先驱,革命烈士。

1914年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东渡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活。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到日本,与周恩来,李达等人联合组织“留日学生救国团”,发起了“拒约运动”。1919年为保护中国劳工利益,发起成立了中华民国侨日同胞共济会,被选为会长,从此逐渐成为深受旅日同胞拥戴的华工领袖。不过,日本当局却认为是一个危险的“排日分子”。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在地震的当天下午,舍命寻访华工。9月8日早晨8时离开住所,只身骑车前往灾区查访华工下落,途中被日本宪兵伺机逮捕。

1923年9月12日凌晨3时被日本宪兵残忍地杀害了,尸体被剁碎,抛入了竖川河,死时年仅27岁。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王希天烈士。1962年6月周恩来来吉林省视察工作时,在百忙之中接见了王希天的遗属王振圻。1974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96年9月长春王希天陵园正式对外开放,这一年正值烈士诞辰100周年。王希天作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涌现的爱国先驱,用年轻短暂的生命谱写了悲壮永恒的爱国主义诗篇,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

王卓然(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

王卓然(1893.5.241975.1.31),辽宁省抚顺市城区莲岛湾村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1年考入奉天两级师范。参加了青年基督教会,先后结识了张学良、阎宝航、杜重远、卢广绩等东北进步人士并成为挚友。1919年秋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两年后毕业返回奉天,任省教育厅视学。1923年秋获官费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1946年5月4日发起成立九三学社。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主任委员,奉天《覆巢》报社社长,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大革命时期,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期间,为了使美国人民广泛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准备了介绍中国历史和日本侵华罪行的讲稿于假期在美国讲演,足迹遍及美国各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8月回到奉天,刚主政的张学良聘他任东北大学教授、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咨议兼作自己子女的家庭教师。自此逐渐成为张学良的得力助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陪伴张学良在北平治病。9月27日与流亡进关的东北爱国人士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等在北平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执行主任委员。救国会得到张学良的暗中支持,在东北民众抗日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救国会派车向忱、高鹏等人负责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联络,有力地指导了义勇军的对敌斗争。救国会成立不久,提议创办《覆巢》报(该报后改为《东方快报》),被任命为社长。该报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抨击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反映东北人民的意愿为主旨。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与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领导人相继到了重庆,被选为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站在抗日的立场上,呼吁国共合作,团结抗日,释放张学良将军的提案得到了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共产党参政员的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欲发动内战,参加了由在渝的东北名流宁武、阎宝航等人成立的“东北政治建设协会”,呼吁停止内战、和平建设中国。与阎宝航等人还常去家岩50号向周恩来请教。1946年5月4日与许德珩等科技、文化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九三学社”,为和平民主的实现作进一步的努力。同年夏内战终于爆发,见和平无望到日本从事贸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捎信给周总理,请求回国工作。1951年5月历经磨难,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用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在京、津两市创办两所少年儿童科学教育馆和3所幼儿园,从事科普活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到国务院参事室任参事,从事文字改革和科普工作。

1975年1月31日因病在天津寓所逝世,享年82岁。作家骆宾基在纪念其的书《王卓然史料集》中作了“爱国精神永存”的题词。这是对其一生的高度评价。

王咏霓(晚清政要,近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

王咏霓(18391916),原名王仙骥,字子裳,号六潭,清·浙江省黄岩县(今台州市椒江区)兆桥乡人。少精习经史,聪慧不凡,清·光绪六年(1880年)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签分河南司行走。清·光绪年间驻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公使随员。工诗属文,善书法,兼善篆刻。书法具金石气,篆书行笔流畅,所治印章得文、浙两派。晚清政要,近代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

晚清时期,自少精习经史,聪慧不凡,为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之门人。年青时先后执教东瓯书院、玉环环山书院、黄岩九峰书院、宁海缑城书院。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年)登庚辰科进士第,授刑部主事,签分河南司行走。光绪十年(1884年)嘉兴人许景澄任派驻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公使兼摄比利时使务,奏请其作随员。途经香港、南洋、印度洋、地中海诸地,抵达终点德国首都柏林。在外3年,主要做了二件事:一是配合许景澄为北洋水师采购德国铁甲战舰;二是协助许编辑了《外国师船图表》一书。任期届满后横渡大西洋取道美国,再跨越太平洋,中转日本回国。观察世界之深度、广度,近代台州人无出其右,每过一地均留心该国政治制度及风俗习惯,以诗纪事,集为《道西斋日记》,这与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将出使英国途中见闻逐日详记为《使西纪程》一样,显示其见识高人一筹。诗文沉雄博大,跌荡含蓄,令人叫绝的是能将迥异中文的西洋地名、物名一一入诗,熨贴自然,朗朗上口,毫不雕琢之嫌,时人誉为奇才。光绪十三年(1887年)回国后,迎娶台州近代才女、黄岩女子初级师范校长屈蕙纕为继室,双双载入方志人物传。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起任安徽凤阳知府,三守凤阳,任内上书两江总督张之洞,保荐临海“山大王”金满及部下驻扎太平州准备抵制日本入侵;并以开放的眼光上表赞同曾纪泽借外绩修筑铁路之议。“认为这是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后相继署理安徽凤阳府知府、太平州知府、池州知府,筹建池州府中学堂,出任安徽大学堂总教习,高等学堂、法政学堂编纂,皖政辑要局、存古学堂提调。其教育思想,前期重视仁德教化,晚年注重实业教育。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后,家道中落,便引疾还乡,与同邑王舟瑶主持九峰图书馆,购藏于馆中,并专心著述。工诗属文,善书法,兼善篆刻。书法具金石气,篆书行笔流畅,所治印章,兼得文、浙两派,为著名画家蒲华治“蒲华”、“作英”印两方,为画家常用印。

1916年因病在黄岩县逝世,终年77岁。著有《函雅堂全集》24卷、《台州大事记》、续纂《光绪黄岩县志》等传世。

王法勤(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法勤(18691941.5),字励斋,河北省高阳县人。清末赴日留学。回国后力主地方自治,在保定创设地方自治白话报社。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北京国民政府河北省议会议长,国会参议院议员;中国国民党第1、2、4、5届中央执行委员,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商民部部长、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常委、南京国民政府政要。

民主革命时期,1907年便与东京同盟会有秘密联系。1909年被选为清咨议局议员。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任中国同盟会京津纠察部部长兼天津共和团团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同盟会设立北方支部,旋改为中华革命党支部,任副支部长。同年被选为河北省议会议长,后又被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1913年7月二次革命失败后,奔走津沪,运动倒袁。其后追随孙中山,参与组织中华革命党。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1922年陈炯明叛变,受命北返,布置军事。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出任大总统,拒绝参政,并创办《直声者》杂志揭露军阀劣迹。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兼北京执行部委员。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随国民军第3军移陕。1926年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北方军事特派员名义,策划响应。武汉国民政府时,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兼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商民部部长、人民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汪精卫“七·一五”相继背叛革命后,追随汪精卫参加倒蒋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初蒋汪合作,又任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兼国民政府委员,参与督导华北党务。1935年继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及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仍兼国民政府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由北平绕道去四川。1939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1年5月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2岁。

王治昌(北京国民政府善后会议经济委员会委员长)

王治昌(1876.12.191956.7.18),字槐青,直隶天津县人(中国第一夫人王光美之父)。自幼好学,熟读经史,20多岁时考入位于天津的北洋大学堂,专门习修法律。日本早稻田大学商科毕业。北洋政府农商部工商司司长,代理农商总长兼关税会议筹备处委员、修正工商法规委员会副委员长、侨工事务局专门委员。北京国民政府高级官员,中央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

晚清时期,1903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商科学习。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是其留日同学,两人交情很深,结为兄弟。生活十分清苦,边学习边勤工俭学,在日本基督教青年会办的补习学校当英文教员。1906年大学毕业,获得商学士学位,不久即回到天津。

民主革命时期,1906年在北洋女师范学堂任教。后到河南焦作煤矿工作。期间参加了清政府主持的留学生考试,授商科举人。1910年任农工商部七品京官。不久复回天津任教,先后在天津高等师范学堂、天津商业专门学校等处当讲师。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工商部主事。1912年任北洋政府工商部佥事,代理商务司司长等。未几改农商部佥事、参事兼商品陈列所所长。1919年作为代表团专门委员,出席了著名的巴黎和会。时年6子出生,因出席巴黎和会在英国停留,于是触景生情,给男孩取名光英。1921年任农商部工商司司长,一度任代理农商总长,同年作为代表团专门委员,出席了著名的华盛顿会议。时年长女出生,在美国参加华盛顿会议,于是又触景生情,给这个女孩取名光美(正是“光英、光美”这两个名字,后来在“文革”中被曲解为“光照英美”,给兄妹两人的命运增添了坎坷)。1923年兼关税会议筹备处委员、修正工商法规委员会副委员长、侨工事务局专门委员。

大革命时期,1924年兼任商标局局长。1925年兼善后会议经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仕途一帆风顺,成为当时管理和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人物之一。虽然在北京国民政府中步步高升,但与黑暗的官场越来越格格不入,被誉为“绝无党派门户之见”。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遂决心淡出政治舞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正式退居北平刑部街32号私坻,偶尔执会计师业务,过起平民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寓居北平刑部街32号私坻闭门谢客,明志自守。日寇多次邀请其出任伪职,均不为任何威胁利诱所动,坚决拒绝,始终保持了坚定的民族气节。

解放战争时期,其时生活已十分困难,主要靠变卖家藏吃棒子面度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7月29日年逾古稀,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聘任,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就任的那一天,周恩来深情地说:“老先生一生不容易,是爱国的。”

1956年7月18日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附录:王治昌夫人——董洁如(中国第一夫人王光美之生母)

董洁如(?1972.7.15),字澄甫,直隶天津县人。出生于天津老城北门里任家横胡同一家富裕盐商家庭,早年就读于北洋女师范学堂第一期,算是王治昌的学生,是王治昌的第三任夫人。

晚清时期,年轻时很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当时女子都要裹脚,但她却不干,所以是“解放脚”。坚决要求上学读书,直到在北洋女师范学堂毕业,与刘清扬同班,后来邓颖超也是就读于该校。王治昌到董家提亲时,董的父母还不同意,理由是师生不同辈。但本人同意这门婚姻,于是已在北京做官的王治昌,雇马车把其从天津接到北平,在六国饭店请亲友吃了顿饭,就正式结婚了。后住在绒线胡同,后来王治昌官越做越大,才又在旧刑部街买了房子。

大革命时期,思想进步,多次利用家庭地位,掩护中共在北平的地下组织。其进步思想,与其亲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据黄峥整理的《王光美访谈录》介绍,董洁如有三位亲属因与李大钊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11月11日夜被北洋军阀政府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安定门外:一位叫董季皋,是董洁如的叔叔、中共顺直省委军运负责人;一位叫安幸生,是董洁如堂姐董恂如的丈夫、中共顺直省委委员;还有一位叫王荷波,与董洁如有亲戚关系,被捕时是顺直省委书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艰苦岁月中,支持儿女们参加革命,支持共产党的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解放初期与丈夫捐献了一处私坻(今北京长安街民族文化宫址,1959年原建筑被拆除),创办了洁如乳婴托儿所,专收解放军战士和干部的子女。1958年又将旧宅捐献给国家。由于在妇幼工作上的贡献,先后当选为北京市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和第四届政协委员,还被选为北京市保育工作者协会副主任。

1972年7月15日因病在北京去世。王治昌娶有三位夫人:元配夫人赵氏,直隶天津县人,在生儿子王光德后不久逝世;续弦夫人赵兰子,字者香,广东省新会县人,日本横滨女子公立学校毕业,历任家庭教师、北洋女子公学英文教习,在生了王光琦、王光超两个儿子后,亦不幸英年早逝;再续弦夫人董洁如。三位夫人共育子女11人,他(她)们虽然是同父异母,但在董洁如的抚育下,亲如同胞:

长子:王光德,元配夫人赵氏所生,自小双目失明,30岁时得病英年早逝。

次子:王光琦,续弦夫人赵兰子所生,清华大学毕业,国家对外贸易部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三子:王光超,续弦夫人赵兰子所生,美国留学毕业,教授,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

四子:王光杰,董洁如所生,清华大学毕业,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副部长。

五子:王光复,董洁如所生,空军官校毕业,国民革命军空军中尉飞行员,旅美爱国华侨。

六子:王光英,董洁如所生,辅仁大学毕业,民族工业资本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长女:王光美,董洁如所生,辅仁大学毕业,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专业女硕士,刘少奇主席夫人。

次女:王光中,董洁如所生,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医师,中国幼婴教育专家。

三女:王光正,董洁如所生,正高级助产学校毕业,医师,中国妇产科专家。

四女:王光和,董洁如所生,北京口腔医院院长,医师,中国著名颔面外科专家。

五女:王光平,董洁如所生,医师,中共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