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历史名人(六)

王戬(清·圣祖康熙时期著名诗人、书画家)

王戬(16461717),字孟谷,清·湖广汉阳(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人。圣祖康熙十七年(1708年)副贞生。嗜好学古,于书无所不渎。工诗,善画,亦长于古文辞。与同邑李以笃、彭心锦、文师鸿、江颖齐名,时称“汉阳五家”。又与湘潭王岱合称“楚中二王”,人皆推重,常与文士咀酒唱和。座客出僻典相难,则对某书某卷不误,后辟举山林隐逸,终生拒不入仕。清·圣祖康熙时期著名诗人、书画家。

早年即为汉阳诸生,楚中名士。清·圣祖圣祖康熙十七年(1708年)副贡生。嗜好学古,于书无所不渎。与同邑李以笃、彭心锦、文师鸿、江颖齐名,时称“汉阳五家”。又与湘潭王岱合称“楚中二王”。居京师时,人皆推重,常与文士咀酒唱和。座客出僻典相难,则对某书某卷不误,后辟举山林隐逸,终生拒不入仕。性笃孝,曾徒步3000里为父诉冤。工诗,善画,亦长于古文辞。所著《突星阁诗钞》15卷,内有1000多首诗作,寄情山水,气势雄奇。集前有清王士禛《序》云:出前后诗属予论序,而其《自跋》云,排缵续集,合前集共10卷。其侄王楠《跋》云:前五卷阮亭付梓,后9卷朱恺仲、董养斋所镌,末一卷,则许谦次诸人所刻,盖此本合前后诸刻汇辑成编。新城王士禛最称其《池阳山行》长句,以为突过欧阳修《庐山高》,盖王士禛于欧阳修诗不喜《庐山高》,是以见有长句崛奇者,即谓能过之,其实未能也。生平事迹见《清画家诗史》、《归愚诗传》、《渔洋集》等有小传。

·圣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病卒,终年71岁,葬在汉阳(今武汉市蔡甸区永安镇)九真山山麓。著有《突星阁诗钞》15卷传世。

王熙(清·康熙年间工部、兵部尚书)

王熙(16281703),字子雍,一字胥庭,号慕斋,明·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街道)。清初礼部尚书王崇简之子。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加尚书衔,官至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工文,擅书法。清初著名书法家。

·顺治三年(1646年)以顺天学政曹溶荐,补选庶吉士,授检讨。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工文,擅书法,精通满文(时称国书),因此得预机密。并充《顺治大训》纂修官,此后官运亨通。顺治十七年(1660年)擢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加礼部尚书衔。顺治十八年(1661年)受世祖命撰遗诏。世祖病笃,宣示诸王贝勒。康熙五年(1666年)擢为左都御史,疏请抑制吴三桂,裁拴减饷,议汰冗官;恢复顺治朝旧制,定藩臬两司徇庇处分条例;严禁“指称藩下,依势横行”等事,皆被采纳。康熙十二年(1673年)圣祖下令将三藩俱撤回山海关外,吴三桂率先举兵叛乱时,历工部、兵部尚书,专管机密奏题。请先杀三桂子应熊,寻奉命专管密本,为汉官参与军机之第一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授保和殿大学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加太子太傅,进少傅。并充《三朝圣训》、《平定三逆方略》、《在清一统志》、《明史》总裁官。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疾致仕。生平事迹见《清史稿》、《清史列传》等书有传。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五》说:“是时大学士备位不问政事,虽各兼部务,亦见夺于满尚书,间有建白,无关大政。故冯溥、李霨、宋德宜及(王)熙仅以文学备顾问。”钱仲联《广清碑传集·卷四》录清·王士禛撰写《王熙神道碑铭》叙述最详。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病卒,终年75岁,谥文靖。著有《宝翰堂集》等。

王撰(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画家)

王撰(16231709),字钵公,又字异公、大年,号随庵、随闇、随叟,别署随菴老人,楫山居士等,明·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县)人。神宗万历年间大学士、吏部尚书王锡爵曾孙,清初画坛领袖、娄东派创始人王时敏三子。工山水,善隶书,喜浅绛山水,笔墨超逸。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画家。

承家学,在父亲王时敏的严格课督下,就早早地摸索于那个时代士人必修的诗、书、画领域,在大师父亲的学业薰育下,耳濡目染,后又与同邑黄与坚、从兄王揆、王摅、王忭结课攻学。工山水,善隶书。平时喜作浅绛山水,笔墨超逸,峰峦树石,用笔浑厚苍劲,气味清新,无不肖似其父王时敏。年逾八旬,作山水虽气局稍衰,但作画犹苍厚腴润之致。气局颇微,不能若王原祁之沉雄恣肆,另辟佳境。在诗、书、画上率成大气,与同邑黄与坚、周肇、许旭、王揆、王昊、王曜升、顾湄、王摅等成为“娄东十才子”之一。传世作品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作《仿倪瓒山水图》册页,图录于《神州国光集》。另有《仿子久秋山图》轴,著录于《虚斋名画录》等。生平传略在《昭代尺牍小传》、《国(清)朝画徵录》、《图绘宝鉴续纂》、《桐阴论画》、《清画家诗史》、《明清画家印鉴》等有传。

·圣祖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病卒,享年86岁。著有《三余集》等。

王澍(清·高宗年间著名书法家、刻印家)

王澍(16681743),字若霖、篛林、灵舟,又字箬林,号虚舟,别号竹云,别署二泉寓客、良常山人、恭寿老人等,清·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以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考选户科给事中,官至吏部员外郎。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至仕后迁居无锡,工书法,擅写楷书、行书和篆书。亦工刻印,精鉴古,尤擅鉴定古碑刻。清朝著名书法家、刻印家。

·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以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康熙六十年(1721年)考选户科给事中,先后授编修,兼任《三朝国史》、《治河文略》、《御纂春秋》三馆纂修官和《五经》篆文馆总裁官等职,累迁吏部员外郎。乾隆元年(1736年)又被命起官。终因年迈多疾而辞官回归故里。悦无锡山水,买屋金匮山旁,自号二泉,又号恭寿老人、良常山人。工书法,擅写楷书、行书和篆书。楷书学欧阳询,楷法精湛,结构匀称,纯熟自然。行书学明代文征明,写得古意盎然,清劲秀逸。篆书方面法李斯,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结字匀称端庄,法度分明,笔画纤细,笔力内敛,结构稳当,火候纯熟,虽未上逼古人,自属一时好手,独树一格,名重一时。其在《论书剩语》中书说“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扬州士绅扁联,多出其手;法净寺西园中“天下第五泉”5个大字,是为其所书,那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被世人所称道。此外其书论成就也不逊于书法。书法史方面著有《淳化阁贴考正》、《古今法贴考》等,集书家之大成;书法理论方面著有《论书媵语》,对书法的用笔、结体、临写等作了简明精湛的论述,影响深远。查岐昌论印绝句有云:最爱金壇王吏部,雕虫游戏亦神通。所著淳化阁帖考正、20种兰亭、12种千文、积书岩帖,集书家之大成,此则世所艳称者。亦工刻印,精鉴古,尤擅鉴定古碑刻,晚岁眇左目。无锡华淞、华绅、曾王游、薛尧夫、陈湘珩以书名,皆其弟子。生平传略在《清史稿·卷五百三》、《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有传。

·高宗乾隆八年(1743年)病卒,终年75岁。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竹云题跋》、《虚舟题跋》、《淳化阁帖考正》、《二十种兰亭》、《十二种千文》、《积书岩帖》、《淳化阁帖考证》、《古今法帖考》、《禹贡谱》、《程朱格物法》、《朱子读书法》、《白鹿洞规条目》、《论书賸语》等。

王九龄(清·圣祖康熙年间礼部右侍郎)

王九龄(16431708),字子武,号薛淀、蒙泉,清·江南华亭县(后松江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御史王广心子,户部尚书王鸿绪之兄,武英殿大学士王顼龄之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列二甲第二名,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通政史左参议、右参议,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左都御史。少年时即以擅诗词名于世,清朝著名诗人。

·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中进士,列二甲第二名,选庶吉士,授编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擢通政史左参议,后又补右参议。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转翰林院侍讲学士。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晋詹事府少詹事,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升任内阁学士,后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调兵部,旋改吏部转左。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皇上御笔赐赠对联一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擢左都御史。兄弟三人同朝为官,一时传为美谈。性格持重谨慎,恬静有雅量,一生仕途平稳,无任何风险。虽然入朝与皇帝、要员谈论国事,参与决断大政纲要,但回到家中却怡然端坐,或看书捉笔,或瞑坐不言。在亲朋好友或同年知己来访时,亦绝口不言政务。其谨慎的性格,颇得康熙好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视草”两字赐赠。少年时即以擅诗词名于世,入仕后仍著作不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九龄之诗,欲挹何、李(何景明、李梦阳,明代文学流派前七子的首领)之流波,而才思富艳,纤秾过之”。

·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卒于官任上,终年65岁。著有《艾纳山房集》5卷、《松溪词》、《莼香堂诗稿》、《阴鹫诗稿》、《圣武北征功成诗》等传世。

王九龄(清·德宗年间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

王九龄(18181884),字艳芳,号荣斋,清·安庆(今安徽省)桐城县人。幼年入京合成科班学艺,初演刀马旦,后改演武生、老生。清朝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被推为京剧老生第一。

幼入北京合成科班学艺,先学刀马旦,出师后演《湘江会》、《武当山》,有大刀旦之称。后改演武生、老生。清·道光末年(1850年)搭余三胜主持的春台班。咸丰初年(1851年)改搭张二奎主持的四喜班,以王荣斋名挂二牌多年,与叶中定演《渑池会》、《骂王朗》、《战蒲城》等剧最为有名。演全本《雁门关》,自饰杨四郎,梅巧玲饰萧太后,余紫云饰青莲公主,珠联璧合,哄动京师。唱腔雄浑,身手矫健,有“铁嗓子”之称。传言程长庚、余三胜尝谓:“论唱我辈不如荣斋。”其唱丁之精,戏剧界将他与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京剧大师列为京剧“前四派”。张二奎故后,为该班头牌老生。文武全材,戏路宽广,唱做均佳。嗓音清脆圆润,唱法干净,字音准确,在唱法上多取余三胜之长,也吸收“奎派”实大声洪的特点。擅演的剧目有《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战蒲关》、《除三害》、《上天台》、《骂王朗》、《十道本》、《小桃园》、《金兰会》、《陇上麦》等。还主持排演了连台本戏《德政坊》、《五彩舆》等。成名比“老三杰”略晚,但艺术上颇有独到之处,故当时社会上有将其与“老三杰”并列,称为“老四派”者。其弟子有王玉芳等。孙菊仙、时慧宝亦有宗王之处。谭鑫培也吸取其某些长处。

·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在北京病卒,终年66岁。

王又旦(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王又旦(16361687),字幼华,号黄湄,明·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百良乡百良村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由潜江知县历官户科给事中,户部都给事。擅诗,善絺章绘句、文采风流,官声诗名并重,时与诗坛领袖王士禛并称“二王”。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康熙七年(1668年)起任湖广潜江知县6年。当潜江正值兵灾水患之后,力革除弊政,招集流亡,奖励农桑,变乱为治。潜江居汉水下游,常因决堤成灾,其除率众修堤外,又建议上级改各县联合修堤为分县划段管修,以防敷衍推诿,使湖北免除汉水之患20余载。同时于潜江建立“传经书院”和“说诗台”,培育人才。康熙九年(1670年)在县衙内东侧建立了一个草堂,取杜甫“老树空庭得”之意,名“得树”。每得空闲,他就把那些未仕和致仕归里的文人们邀来得树草堂,“置酒联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升任吏部给事中,户部都给事。后到广东主持考试,奏准于盗匪常出没的南海花山建城设县,遂得长治久安。博学能文,善絺章绘句、文采风流,诗作尤佳,官声诗名并重,与京师王士禛时相唱和,交谊尤契。时海内言诗者必称“二王”。朱竹坨谓“又旦诗能兼综汉宋人之长”。王士禛曰“幼华诗一变而清真古淡,再变而为奇恣雄放。及归龙门,读书太史公祠下,而其诗益溣泫澄深,渺乎莫窥涯涘。”姜西溟曰“今京师以诗名家者,称‘两王先生’,一为新城阮亭少詹,一为郃阳黄湄给事也。其后新城予告归省,而都下之言诗者乃专归郃阳。公生平与阮亭周旋最久,故阮亭序先生诗曰‘幼华之诗凡数变,而予皆能道其所以然。’然公诗与阮亭谿径自别,古体老而益肆,外露奇倔而内涵静穆,非学醇而功力深至不易臻斯境界,宜阮亭亟称之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病卒,终年仅51岁,葬于郃阳县百良村南。著有《河渠》、《黄湄诗选》、《黄湄集》(10卷)等传世。

王士禛(明末、清初著名诗人)

王士禛(16341711),本名王士缜,诏改王士禛,字子真,又字贻士,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祖籍元·青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人,出生于新城(今桓台县)书香门第、官宦之家。4世祖王重光明朝第1个进士,其是第8世。历代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自幼受家庭熏陶,被誉为神童。官至刑部尚书,公务之余致力于诗文著述,独创诗论“神韵”说,主持诗坛50年之久,康熙帝征其诗300首定为《御览集》,其诗、文、词共数十种560多卷,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

自幼受家庭熏陶,很早就显示了聪明才智。6岁入学,8岁能诗,15岁就有诗文出版,17岁应童子试,3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25岁时中戊戌科进士,任扬州府推官,掌管司法,勘问刑狱。5年时间完钦部件83件,使民无株连之苦,僚属惊叹,士庶称绝。政绩显赫,擢升京城。以博学善诗被举荐,得到最高统治者—圣祖玄烨的赏识,入值南书房。还亲征其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这在朝士中极为罕见。更加巩固了诗坛领袖地位,当之无愧的被推为“诗坛盟主”,“文坛领袖”。历扬州府推官16任,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是一个反腐倡廉的楷模,累官至刑部尚书,飞黄腾达。至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礼密亲王胤衱被立为太子后,遭到几立几废,成为高层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因与废太子礼密亲王诗酒唱和,被康熙得知后,触犯了康熙大忌,借题罢黜。降三级调用,成为封建王朝的牺牲品。却认为“以微罪被贬,于愿足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月离京回归。送行者堵塞街巷,无为攀辕哭泣。随身携带仅是“图书数麓,万首诗”,两袖清风回归了故里新城。从政从文,都有成绩。从政政声清明,人品高洁。从文是更重要的一面,以诗论“神韵”鸣响海内,时与朱彝尊齐名,被称为“朱王”两大家;又与彭孙号称“彭王”,在文学史上有诗坛宗匠的地位。与诗缠绵一生,先是以诗受命至上,位极人显,诗作也身价倍增。最后离京回乡,也是因诗而起。可以说与康熙始于诗,终于诗。由于才学出众,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深可悯念”,在其77岁高龄时,诏予官复原职。此时已重病在身,不能前往,使几辈扶掖向阙谢恩。至此为官45年,最后7年居家著书,吟咏不辍,至老不倦。著述浩繁,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带经堂》集是重病卧床,不能起的情况下,枕上口授,命儿子启开帮助编写成册92卷,收入诗4000余首。

·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新城病卒,终年77岁。身后因避雍正(胤缜)讳追改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缜”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王士禛,补谥文简。平生著作极多,著有《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古诗选·凡例》、《带经堂诗话》、《渔洋精华录》、《渔洋诗话》、《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皆收《带经堂集》中。

王广心(清·圣祖康熙户部尚书)

王广心(16101691),字伊人,号农山,明·江南华亭县(后松江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少年时就以诗文闻名乡里。崇祯五年(1632年)参加进步文社几社。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及第,任为行人司行人,历官兵部武选司主事,擢御史,巡视京、通两仓漕运。明末清初诗人。

·崇祯五年(1632年)参加进步文社几社,夏允彝说其文章“钜丽绝代,吾不及也”。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张堰创办赠言社,参加者还有彭宾、卢元昌、顾大申等,以诗文各抒胸臆,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朝政的腐败。其诗“沉博秾丽”(见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尤以七古和七律见长,七古长篇尤多佳作名篇,《大梁送行林平子》、《后拙政园歌》、《尚书墓道行》等均抒发了诗人对今昔盛衰的感慨。在艺术上吸取初唐四杰歌行的特点,词采丰赡工致,音韵婉转如歌,具有悲婉深厚的韵味。

·顺治五年(1648年)中举人,翌年进士及弟,被任为行人司行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受命分校顺天乡试,选拔了不少人材。有次出差湖北,谢绝当地人士的馈送,只带了9领竹席回家,供父母使用,被戏称为“竹簟行人”。后迁兵部武选司主事,擢御史,巡视京、通两仓漕运,发现漕政人浮于事,弊端甚多,上奏朝廷,要求严行裁员,说“水次多一人,则地方多一需索;交纳多一役,则丁弁多一打点”,获朝廷批准,国家每年因此节省薪俸工食银两数以万计,南北军民每年省下被勒索侵占的财物不下数十万两银子。为漕运改革前后上奏章30余份,由此弊绝风清,即使是巨奸大猾亦不敢阻挠其改革。接着又主张修筑通会河,使漕运畅通无阻。康熙二年(1663年)参与编纂《松江府志》,任田赋、徭役等篇的编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赴南京参与《江南通志》的编纂。后以亲老乞归。擅诗文,写作上炼句,喜用典故,因而显得典重工致,如“乱后草堂江燕在,春来剑阁杜鹃鸣”(《送向西昆使蜀》)、“衣冠白社沉秋草,宾客黄初散洛尘”(《直方夜过忆卧子读诗》)等都表现出这些特点。文章长于骈文,讲究对仗和声律,词藻优美,上海学者黄植善称其“骈俪为清代第一”。三个儿子王顼龄(太常寺博士)、王九龄(礼部右侍郎)、王鸿绪(户部尚书)均为清初著名诗人,而且著作颇丰。

·康熙三十年(1691年)病卒故里,享年81岁,赠大学士光禄大夫,被乡人奉祀于乡贤祠。著有文集《王侍御奏疏》、《兰雪堂集》7卷,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刊行。

王夫之(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

王夫之(1619.10.71692.1.30),字而农,号薑斋,自号续梦庵柴人,后又号南岳王夫之、南岳七十二峰七十二叟,明·衡州府衡阳县回雁峰(今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王衙坪人。明·思宗崇祯崇祯十七年(1644年)于南岳双髻峰半山腰营建续梦庵,以慈枝为庵主,把佛教圣地南岳与自己的命运紧紧相连。晚年长期居于衡阳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故称其船山、船山先生。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

明末时期,自幼从学于父兄,聪敏好学,博览群书,明·崇祯六年(1633年)14岁即考入衡阳县学,成为秀才,但继续科举仕进的梦想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破灭。目睹明末的腐朽统治和东北满族势力的不断扩张,与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感到危机日深,主张改革弊政。十分关注国家社会政治时局,格外用心研究历史。思宗崇祯崇祯十七年(1644年)于南岳双髻峰半山腰营建续梦庵,以慈枝为庵主,自号“续梦庵柴人”,后又自号“南岳王夫之”、南岳“七十二峰七十二叟”,把佛教圣地南岳与自己的命运紧紧相连。

清初时期,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壮年时明朝灭亡,在衡山方广寺与管嗣裘以僧凝然性翰、莲冠道人南岳夏汝弼等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经受过坎坷的政治流亡生活的考验和锻炼,同时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使进步思想趋于成熟。迫于抗清形势逆转,后隐伏深山,隐居南岳,流寓湘中、南各地,发愤著述,刻苦研究。又与僧茹蘖、智濡、悟一、慈枝、破门法智、如满、先开、二如表、万峰知韬、楚云、惟印、元赤、元英、复开等频繁往来,共研禅理,勤恳著述垂40年。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多达100余种,其中《读通鉴论》是其系统史论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还用“诚”、“实”、“有”等概念论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驳斥程朱关于“理气”的唯心主义观点。用“絪緼生化”的命题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看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承认“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同时也认定“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从“道器”关系建立了历史进化论,反对退化保守思想。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是随着环境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否定了“人性不变”的说法。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但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宽以养民”,“以夫计赋役,而不更求之地”;“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相离。善诗文,也工词曲,论诗多独到见解。

·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病卒,终年73岁。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其著作曾列为禁书,至清末始得以刊行。

王云锦(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状元)

王云锦(16571727),字宏骏,又字海文,号柳溪,榜名施云锦,又名顾云锦,清·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出生在无锡农村的一个穷人家里,父亲王志宁,长洲籍贡生,任副职学官的青阳训导。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只得靠打柴贴补家用。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殿试中进士一甲第一,赐丙戌科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清·圣祖、世宗时期著名诗人。

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只得靠打柴贴补家用。勤奋好学,但屡试不第,心灰意冷之中,据传一日到关帝庙求签,得“五十功名志已灰,谁知富贵逼人来”签,由此振作起来。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殿试一举压魁,中进士一甲第一,赐丙戌科状元及第,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的第25名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会试同考官。后来出任陕西学政,督学陕西,居为提督此地的道员,以经术施教。康熙五十年(1711年)奉敕与常熟蒋廷锡、武进赵熊诏、高邮吴世焘、宝应刘师恕、泰州缪沅等27人,在京分任《康熙字典》的修纂工作。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积5年书成。在康熙、雍正两朝为官。

·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病卒,终年70岁。著有《纲目金鉴类编》、《政治典训》、《秋林集》等行世。

王日藻(清·圣祖康熙户部尚书)

王日藻(16231700),原名王濂,字印周,号却非、闲敕,别署无住道人,清·金山县干巷(今上海市金山区干巷镇)人。自幼丧父,由母徐氏抚养长大。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及第,授工部主事,历官江宁芦政分司,江宁芦政分司,工部员外郎,工部郎中,江西提学佥事,浙江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工部、户部尚书。擅诗文,书法超妙,清朝诗人、书法家。

·顺治五年(1648年)中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及第,授工部主事,出掌江宁芦政分司,政绩卓著,被召回京师,升任工部员外郎,后又升工部郎中。不久调离工部任江西提学佥事,丁母丧期满后,补河南河道,以运粮之功升任浙江按察使,旋擢江西布政使,晋级为副都御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河南巡抚。先后上疏论事奏章,皆一一为康熙帝所采纳。后又奏请开垦荒地44万余顷,结果皆成沃土,后世尚享其利。不久又被调回京师,升任刑部侍郎,转户部侍郎,接着又升任工部尚书、转户部尚书,并受命为《赋役全书》总裁官,后以事落职,在干巷寒字圩置别业“秦望山庄”,逍遥林下。擅诗文,书法超妙。公余之暇,常以诗酒自遣。落职以后更勤于撰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还参加昆山许乾学举办的“遂园禊饮”,赋诗饮酒。参与者尚有钱陆灿、尤侗、盛符升、秦松龄、黄与坚、许缵曾、周金然等江南士大夫。许乾学并辑有《遂园禊饮集》记其事。康熙帝南巡时受到召见和慰问,御书“连云”两字,赐题秦望山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北京附近的无定河泛滥成灾,朝廷重新起用王日藻督办。为治理无定河殚精竭虑,最后积劳成疾。生平在《爱日吟庐书画别录》等有传。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治河工地去世,终年77岁。死后诏复其原来的户部尚书官职。无定河工程完工后,朝廷将此河改名为“永定河”。著有《秦望山庄集》、《梁园草》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