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书院的历史沿革

王志成

光绪《乐清县志》梅溪书院图

王十朋《大井记》记载:“绍兴癸亥,予辟家塾于井之南。”文中“绍兴”是宋高宗年号,“癸亥”即公元1143年。“家塾”指王十朋32岁时因父丧在家守制,在今梅溪村辟学馆。王十朋自号梅溪,“家塾”取名“梅溪书馆”,远近学子慕名而来10人。王十朋《梅溪题名赋》记载:“予癸亥秋辟馆聚徒,游从者十人,至庚午岁通数之,凡一百二十二人。”文中“癸亥”与《大井记》所记相同,“庚午”即绍兴二十年(1150)。王十朋《送吴翼万庠赴省试序》记载:“绍兴甲子予辟馆梅溪,朋友以予年居其先,妄以师席见推,执卷而从者四十人。”文中“绍兴甲子”是绍兴十四年(1144),应为刊刻时误记。“朋友”指朋与友,梅溪书院的不少生徒与王十朋年龄相差不远,有的生徒与王十朋学问相近,故以“朋友”相称。同一本书中出现王十朋创建左原梅溪书院的时间互相抵牾之处,经与从事乡土人文研究的朋友们多次讨论,一致认为,王十朋创建左原梅溪书院的时间当以绍兴十三年(1143)秋为准。
许宗斌在《听蛙说古》中说:“书院肇始于唐,至宋大盛,而宋代的书院,最初都是民办的学馆,不像后世的书院那样,带有半官方的色彩,故在王十朋那时,称书院还是称学馆、书塾,悉听尊便。”许宗斌说,梅溪书院的“生徒来自四面八方,基本都是成年人,有的年龄比王十朋也小不了多少。这些学生都学有根底,能吟诗作赋。他们因仰慕王十朋的道德学问而纷纷聚集在他的周围,以师事之。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王十朋的梅溪学馆的水准都很高,宜其又称书院”。许宗斌说:“因《送吴翼万庠赴省试序》中有‘绍兴甲子,予辟馆梅溪’语,后来许多论者,包括为王十朋作年谱的吴鹭山先生在内,都据此将王十朋创办(梅溪)书院的时间定于绍兴十四年,这是不确的。正确的说法应是绍兴十三年(癸亥年,1143)秋,这可证之于王十朋的另一篇重要文章——《梅溪题名赋》。”
绍兴十四年,左原梅溪书院生徒万庠考中乡选,徐大亨考中国学选,吴翼考中同文馆选,取得参加省试的资格。左原梅溪书院的学生有的中举人,有的中进士,远近闻名,生徒猛增至40人。到了绍兴二十三年,王十朋因为秦桧卖国求荣离开杭州太学回乡,执教左原梅溪书院,桃李芬芳,左原梅溪书院俨然成了浙南学者皈依之地。
王十朋自小生长在雁荡山麓,绿水青山熏陶了他的环保意识。王十朋不仅爱国抚民、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学识渊博,而且极力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已具有人类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朴素环境观。一次,他家仆人在疏浚孝感井时得双鲫一鳗,藏于泥水间尚未来得及烹饪,王十朋看到就放生了,作诗一首:“三秋不雨泉脉枯,仆夫浚井欣得鱼。刀砧已具未及杀,我偶见之鱼再活。亲投不敢使校人,围围洋洋生意新。莫嫌井小思沧海,尺水相忘聊自在。”王十朋在梅溪村看到诸友喜欢吃青蛙,乞丐争相捕捉青蛙,在《和答柳柳州食虾蟆》诗序中指出:“虾蟆,水虫也,不为人害,与螟蝗之类不同。”他在诗中规劝杀蛙者说,杀害青蛙会损伤我们的仁义之心,还是忍耐点听听它的喧聒之声吧,人类与青蛙各自为了生存,为什么要苦苦地去骚扰它呢?
王十朋重视道德的构建和人格的砥砺,跟学生相处如友人,师生道义相交,真诚相待。王十朋求学、讲学主张读书人要把立志放在首位,要从小就立下厚德载道的终身大志,一辈子不会改变。人若无志,一辈子随波逐流,他自己一生身体力行。王十朋在左原梅溪书院除讲授《春秋》《论语》等六经之外,每月有文章会评。许宗斌在《听蛙说古》中说,王十朋“特别注重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就是‘正’,为人要‘中行’,为学要‘正学’,为官要‘正大立朝’”。左原梅溪书院设有梅溪诗社,师生唱和,学风盛,学法活,名声远播,桃李争芳。至绍兴二十年(1150),梅溪书院受业122人,实际超过此数,今日一般称120人系取其整数。
左原梅溪书院断断续续办了14年,生员除本州县外还有从台州、安徽、山东等地慕名而来的学子,开创了乐清勤奋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绍兴二十六年春,王十朋在郭路明庆寺(今属石帆街道大界村)建书塾,王十朋在《题郭路庄》诗中称之为郭路庄(别业),聚徒讲学达半年之久。许宗斌在《听蛙说古》中称郭路庄书塾“是左原梅溪书院的延伸”。
王十朋艰辛耕读,坚韧不拔,绍兴二十七年(1157)考中状元,是乐清古代农家子弟耕读仕进的楷模。自王十朋创建左原梅溪书院之后,乐清学业振,文风盛,名士辈出,群星璀璨,留下耀眼的光芒。左原梅溪书院是乐清最著名的书院,但左原梅溪书院永乐《乐清县志》和弘治《温州府志》均失记,道光《乐清县志》仅记载县城的梅溪书院。
淳熙六年(1270),刘黻任庆元(今宁波市)知府时把郭路村明庆寺改建为纪念王十朋的王忠文公祠。元朝时,王忠文公祠迁县城九牛山下,为纪念王十朋,在王忠文公祠内设梅溪书院。后祠毁,明朝嘉靖元年(1522)废县城东隅东岳庙设王十朋祠堂并在两庑置两斋为梅溪书院,隆庆年间曾重建。明末清初,乐清近40年大战乱,经济、文化惨遭摧残,读书人无书可读。雍正六年(1728),县令唐传鉎把箫台山下的长春道院改建为梅溪书院,延请徐炯文主持讲席。同治元年(1862),梅溪书院在太平军兵火中被烧毁,徐德元协助乐清知县舒时熤重建梅溪书院。据光绪《乐清县志》梅溪书院图,王忠文公祠建在县城梅溪书院内。
唐传鉎《梅溪书院记》记载,长春道院大门原朝北,“今改而东”,“头门榜曰‘义路礼门’”,后正栋立王十朋“神主一龛,岁时致祭,旁两大房为藏经阁,延义学师修明经术居其中,前为回廊一栋,敞之,令诸生布武、接武于其间,门坊题曰‘梅溪王忠文公书院’。左西为厨舍三间,左北为静修斋凡九舍,诸生时居息焉。其左东为讲堂一厅,令师徒会文讲业于其地,壁间大书朱子《梅溪集•叙》”。唐传鉎为梅溪书院置义学田72亩,希图以王十朋德业文章振兴乐清学风、文风。嘉庆三年(1798),梅溪书院改建大门,嘉庆八年,知县倪本毅在梅溪书院内建文昌阁。
自元明以来,梅溪书院均未设山长,徐炯文是梅溪书院第一任山长。晚清民国期间,浙南学者如永嘉拔贡陈舜咨、高垟恩贡林启亨、永嘉教谕张振夔、瑞安举人王旬宣、瑞安著名教育家陈黻宸、乐成举人蔡保东、高园举人黄鼎瑞、瑞安优贡郭凤诰等人先后执掌梅溪书院,门生弟子遍海内,把乐清千百年积聚的耕读文化的精华,辐射到书院弟子足迹所到之处,为乐清培养了大批学人。
元、明、清三朝,县城的梅溪书院与王忠文公祠均建于同址。梅溪书院是乐清山海文化金名片之一。乐清县城的梅溪书院虽已于数十年前毁圮,但它似一首古老而雄壮的奋进协奏曲,始终在历史的琴键上跳跃着、轰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