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于湘江漓江“相离”之处的兴安海源公王家人

在广西桂林往北60多公里处的兴安县因整体地势高,故素有“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之称。往北流的是湘江,经桂北的全州县,流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到长江入东湖。往南流的是漓江,流经桂林市和阳朔县等地,然后经桂江,西江,珠江入南海。湘漓二江发源于一地流入两大不同的水系,在湘漓“相离”之处,也就是秦始皇派兵修建的灵渠附近,即现在的兴安县湘漓镇居住着一支王姓人。他们的祖 根在山西,从山西迁到江西,再由江西 迁来广西。来广西的始迁祖叫王海源,于明朝的中后期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鹅公大丘樟树脚村先徙湖南再移广西兴安。先后在大溶江、兴安城北街里定居。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兴安县城北街里迁居今湘漓镇居住。至今已近500年,相传21代,其中前7代基本上是单传,即一世祖海源公生有奇,奇生昇,昇生鸾,鸾生旺周,旺同、旺相、旺用。五世4人只旺用1人有后。6世、七世两代各2人每代也只1人有后。但后来人口发展较快,现有人口约有1600人,男950多,女600多。分布在湘漓镇龙禾的会龙村,义和的老安岭、新屋场,田文村。

本家族于1947年与祖籍地家族共同修过族谱,共同编排了28个字辈,即:三、启、王、兼、家、忠、孝、世、继、均、荣、受、大、恩、甫、左、盛、朝、天、景、顺、龙、生、凤、子、万、代、兴、。近60多年来未修族谱。现最低辈为“甫”字辈。

本家族过去的名人有谏刚,他努力学习,刻苦练武,在清朝中期中武举。清皇帝为他书写的“武举”直到解放初一直挂在他家的门头上,直到解放后遗失。

解放以后,本家族可谓是人才辈出,投军从政的人数不少,其中担任过正县、团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6人,如荣义、荣创都为正处,其中荣创在本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多年,另有科级及以下干部近100名。

此外,本家族还涌现了教师、教授、医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一批。可谓是人才荟萃。大家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较大贡献。

 

              人口虽少人才不少的兴安车田王家人

   兴安县溶江镇车田行政村车田、白竹铺两个自然村的王家人,祖籍湖南省零陵县(现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火湘桥村。先祖王近湘、王贡明兄弟二人以编织、销售竹席、草席维生。他们于清初时从湖南老家来到广西兴安溶江镇车田村销售席子并定居。至今已历经11代。现共有人口88人(男46,女42)。其中前八代族人都以种田、做手艺活维生。新中国成立后,两村王家人勤学重教,培育了博士1人(医学院教授)、研究生1人,大学生11人。国家干部(公务员)8 人,教师、医师、12人。一个80多人的小家族能涌现这么多人才,这 在农村是少有的。这些国家工作人员虽然没有出类拔萃的高端人才,但大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特别是族人王方权于1968年参军后多次立功受奖,曾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1976年转业到西藏自治区工作。当时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委韦国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领导的单独接见,有接见时的照片为证。这不仅是王方权个人的光荣,也是全家族的荣耀。王方权后来调回本县工作,已退休。

   本家族已很长时间未与原籍地联系,根据老家族谱记载,本家族共有字辈20代。即 :

                     王子去求仙,单成上九天。

                     山中方吉日,世代几千年。

    本家族始迁祖近湘、贡明二公是“单”字辈。现在最低辈是“世”字辈。

 

               古有进士今有博士的全州两河王家人

全州县两河地域原是全州恩乡的一部分。解放后曾设两河区,后改公社、乡,现改为镇。其所辖的两河行政村的王家村,其始迁祖忠礼,原籍地江西吉安府安福县王村,明初从老家迁来两河地域 内的炭白岭、福田、湘浦等地。后来族人迁现址,以姓为名叫王家。原住地已无宅场。因“王家”地名多, 为有区别,外地便称其为“两河王家”。

据传;始迁祖忠礼公配朱氏生3子,长子次子无继,满子瑞叟配邓氏生一子维彬,维彬生子荣,子荣生文珍。前五代基本上是单传,从六代以后人口逐步发展,并分成上、下两大房,现共有人口1300人,除少数散居外地的以外,全住一村。本家族20代前曾编修过族谱,但已丢失,其后一直未重修,所以族内世系不清,字辈不全。现传承的字辈有:炳、培、铸、鸿、材、光、垂、锦、浦、珠。现最低辈是29世的“垂”字辈,以此类推,“炳”字辈以前的22代可能另有字辈。

本家族的名人古有进士今有博士,民国期间还有三兄弟任三长:县长,参谋长,团长。

古代进士是极昭公。不知排第几世。根据葬于本地山场的极昭公墓碑记载:公生于康熙癸丑年(1673),康熙戊戌年中进士,曾知山西赵城县,殁于乾隆辛年(1741),终年68岁。经核对,全州县志对进士王极昭住址误写为县城民主街。中第时间误写为清雍正(5年)丁未科,比碑记的时间晚9年。所写姓名及知县地与墓碑一致。误写的地址及进士科目应以墓碑为准。

     今有博士是王建国,武汉大学毕业,他于1980年代新中国最早一批获得博士学位。现移居美国。其父王洪江1960年代武汉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曾参加我国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退休后随子建国博士居美国。

     民国期间曾任“三长”的三兄弟是王啸、王彝、王潜。据其父墓副碑记载,王啸生于光绪18年(1892),广西陆军干部学校练习军务,辛亥革命后随军北伐,历任中尉连副、上尉连长,云南护国军少校副官,驻粤滇军营长,广东护国中校参谋,潮梅粤军独立团团长,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田南直属总司令部,南宣警备司令部,陆军一方面军共四部队的少校参谋长,国民政府上校参军等职。最高军衔为上校。

     大弟王彝,广东护国第二军讲武堂毕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桂林直属收支处处长,长安禁烟督察局局长,国民第七军20师团长,第一方面军警卫团团长。

     二弟王潜,曾任小学校长,潮梅粤军军需,先后任兴安、资源两县县长。

     “两士”、“三长”在历史上都曾光宗耀祖。王家人决心发扬光大。为此,当前族人都重视教育,刻苦读书,并取得一定成效。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2014年全家族共考取大学本科56人,专科71人。其中考取人大2人,湖大1人,浙大1人。但愿旱日“士”材再现、人、财、官全发。

     本家族的文物古迹有祠堂一座,进士墓一冢,甲石三块。

                          (王喜修根据王茂生提供的资料整理)

靠勤奋出人材的全州锦塘王家人

全州大西江镇锦塘王家始迁祖王朝奉的墓碑记载;公朝奉、字庆二,原籍江西吉安府宜封县人。明洪武7年(1375)任靖江王(驻桂林)护驾指挥参将,后奉命屯垦青瑶垌(地点在今大西江镇境内)。后落基全州万乡五十四都即现在的大西江镇锦塘王家。经查考,江西古今无宜封县,只有宜丰县。该县从宋至清都称新昌县,民国3年(1914)改称宜丰县。宜丰县今属宜春市。吉安府只有永丰县,原属庐陵县,宋设永丰县至今。始迁祖卜居斯地后一直未与原籍联系过,因此,上源情况不明,只口传属三堂。定居至今已640年,现有人口600余人,全居王家一村。全家族一尚务农,辅做手工编织农用箩筐、筲箕、篮子等篾织品。历史上无名人。直至当代才出了一家勤奋成材的王恢三父子。王恢原名王魁,他生于宣统3年(1909),1931年初中毕业后在民国政府地方机构任职,1951年移居香港,当时他在香港举目无亲,举步艰难。为了生计,他只好摆地摊和向报刊撰稿度日。在困难的环境中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有关专业知识,从而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由于撰稿多,逐步有了名声,1957年应聘到马来西亚师资训练班任华文教师,专教中国文化史。1962年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专授中国历史地理。1981年应台湾文化大学之聘任文学系教授,并为台湾国史馆特约篡修地理志委员,他数10年矢志耕耘,著作颇多,先后编著了《中国历史地理》上、下册,《太平寰宇记索引》、《广西备乘》等20多种著作。其中《中国历史地理》获得台湾1979年最高学术奖中山学术著作奖。从而成为台湾有名的学者。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蒋咸美先生专门写作了《王恢先生的传奇生活》一书。读后很有教益,他数十年虽居境外,但一直怀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很想回老家看看家乡和乡亲,1990年代他回到大陆在广州与子团聚养老,但因年事已高,数十年的夙愿方未得偿,就于2002年在广州离世,享年93岁,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以勤奋成材,1950年代,他们承受着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以坚忍的毅力刻苦学习,终于考上大学,长子甫世考取武汉大学,毕业后集体参军,当过军官,转业后在上海戏剧学院当教授(已去世)。次子家骅水电专业毕业,是广东省水电高级工程师(已退休)。他们兄弟二人为家乡修了小水电站供本村族人使用,还捐钱修路,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两个孙子现都在美国航空软件公司供职。

本家族由于以前无文人,一直没有修过族谱。口传字辈有:

朝廷善本世,志国永显应,

曾识茂景德,长助甫荣光。

族人王恢一生不忘祖宗,关心家族文化。生前为家族拟定了新的字辈如下:

豫章敬天秀,甘泉涌地灵,

务宜勤耕读,大发启人文。

我理解以上字句除作字辈外,每一辞句都有不同的思想内容,第一句写祖宗,老祖宗是从江西来的(豫章是江西的别称),不能忘记祖宗。第二句写村庄,本村中有一水井,清澈泉水长流,供人生活又灌溉良田,还有一棵20余人牵手合围才能抱住的千年古树。第三句是期望,要求族人勤劳耕作努力读书。第四句是前程,有人杰地灵的条件,加上勤耕苦读,人、财、文化等各方面一定会有大发展,前程似锦。

现在老字辈已用完,最低辈已开始使用新字辈“豫”字辈。从始祖 “朝”字辈到最低辈“豫”字辈共传衍了21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