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巩晚年定居广西全州的考证


     一、 史书上的王巩和谱书上的王巩是同一个人
     王巩是三槐王氏的重要人物。为什么重要?其一,王巩出身官宦世家。据史书记载,其高祖父王言在唐末时曾任黎阳县令,曾祖父王祜奉事宋太祖,任知制诰,专给皇帝起草文书,并因在庭院植槐三株,其子成了三公之首,为此成为三槐王氏之始祖。祖父王旦宋真宗时任宰相十余年,其父王素熙宁时任工部尚书。其二,王巩本人既是文人又是官吏。论文才,其诗文为苏轼、黄庭坚所赏,论官职,累迁太常博士,并知多州,官至宗正寺丞。其三,因与苏轼志同道合,苏轼两次被冤,王巩两次受牵连。第一次被贬谪广南西路宾州监盐酒税,第二次于元祐年间的党锢之争,苏轼、王巩都被打成元祐奸党,后来还将309名元祐党人名单刻碑示众。从此,王巩在官方中便消失了。90多年后元祐党人梁焘之曾孙梁律在静江府(桂林)任官时将碑文名单拓片镌刻在桂林龙隐岩摩崖上,现保存完好,是一件珍贵文物。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南宅所属各自然村居住着一支王姓人,现有人口4200多人。这支王姓人的老谱(以下简称“谱书”或“全州谱”)记载其始祖也叫王巩。这个王巩是史书(出版社出版的书)上的王巩吗?两个人是不是同名同姓不同人?回答是:史书上的王巩和谱书上的王巩就是同一个人。
二、 认定王巩定居全州的主要依据
    (一)有史书、谱书对王巩生平的记述。如史书《中华姓氏通史•王姓》(王大良著,东方出版社出版)记述:“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王旦孙。王安石变法时,他上书言事,冯京荐之,不为王安石所用,累迁太常博士,后因结交苏轼黜监宾州盐酒税。司马光执政,任宗正寺丞。徽宗时入元祐党籍,诗文为苏轼、黄庭坚所赏……”。谱书记载:“巩公,字定国,行一,号曰关,神宗时赐进士及第,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修纂玉牒,居官清正,弹劾无私。与苏轼、司马光公辈志同道合,以元祐党祸戌宾州,寻白得还。元祐年间党人更得志横行,公因劾权奸谪全州。杨补兄弟从游,公尝访其家,寻白复诏,梦神语‘逢湾则止,逢浦则居’。公因不乐仕进,遂隐于湘浦之南。卒葬磨盘山,残碑断碣,磨灭于沧桑递易之余。迨今山向莫稽,实属遗憾。配戴氏,生卒无考,葬与公合。子六,长得全,余五人未纪。继张氏,生卒葬失考。”
以上史书与谱书所述的相同点有:
1、 名、字相同,都为名巩字定国。
2、 所处时代相同,据有关资料证实,王巩生于1048年,殁于1117年(庆
历八年——政和七年),终年69岁,历经5个皇帝15个年号。史书与谱书所述其经历时间段基本一致,所经历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相同的年段内。但谱书误将元祐年在前元丰年在后,把两个年号颠倒了,这是记述上的错误。
3、记述王巩与苏轼的关系相同。史书有的写为“王巩结交苏轼”, 有的写为“从苏轼”。 谱书写“与苏轼……志同道合”。写法不同,意思一致,王巩与苏轼是亲密无间的好友。
(二)有实物证实。
1、有王巩祖坟并对王巩的祖坟挂扫了几百年。参与挂扫祭祀活动的人现在还有人在世。因墓地较远,祭祀不便,2001年其后裔已将坟迁至南宅中心地区。
2、有定国公祠堂。该祠堂原来分主房和附房,主房三进五间,面积867平方米,原设有神龛,已毁。附房原是学堂和伙房,面积567平方米,附房现已拆除,主房因年久失修,急需维修。
3、有王巩来全州后最早居住的湘浦庙,该庙是该支王姓人的发祥地。由于庙庙房已成危房,2006年王巩后裔对其进行了重建。
(三)有王巩在全州的诗作为证。史书记载,王巩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记》等。在贬宾州时还作诗数百首寄给苏轼,苏为王巩的诗集作了序。王巩定居全州后仍笔耕不辍,作诗不少,目前发现在全州写的诗有:
全州卷烟阁
长江萦村若练带,晴岫插天如画屏。
山清水秀两奇艳,道人对此开禅扃。
红尘一点飞不到,举手高可摩天星。

湘  山
半岭风吹草木香,落阶花雨送春忙。
从师远借云庵卧,还我平生午枕凉。
莲社缁黄常得伴,鹿门妻子亦相将。
化身欲似河东柳,更向山头望故乡。
注:湘山,位于全州城内,因有湘山寺而闻名。湘山寺始建于唐至德元年(756),至今已有1250余年,为楚南第一名刹,沦陷时和建国后都遭破坏,现以恢复。

此外,《全州古诗选》还收入王巩另一诗《欣欣亭》:“清湘北郭崇冈路,松林年来定几围。我亦临淮筑新斋,与君万里对柴屝”。最近《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第64期刊登有淮南市王家喜的《居临淮畔有感》一诗,诗中援引了王巩的诗《欣欣亭》。王巩此诗也入选《全州古诗选》。说明此诗不仅全州存有,还散全国其它地区。诗中“清湘”是全州的前身清湘县,诗中的“欣欣亭”在全州城内(已毁)。
王巩这些诗都是写全州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诗中有景有情,说明他对全州确实身临其境,也流露出他怀念故乡之情。诗的来源转自《全州古诗选》(蒋钦挥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历代诗文咏全州》,后者又是从《粤西诗载》中转载的。
(四)有外地谱书证实。广西宾阳县王明村与来宾市横山塘村王姓人于1996年合修族谱,广西大学退休教师王均为其写的序言说:“王巩因涉及‘党锢之战’被流放广西全州。”又据《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第64期增刊刊登王达钦的文章《缙云箬川王氏家世考索》中的“八、河南密县《太康王氏族谱》记载:‘哲宗元符元年(1098),(王巩)因上书议论朝政,追毁出身以来告敕,除名勒停,送全州编管’”。
(五)有王巩定居全州的传说证实。王巩如何来全州?史书无记载。谱书和口传是王巩坐船来全州时作梦“逢湾则止,逢浦则居”,当地有“湾”也有“浦”。巩公便在黄龙湾附近的湘浦庙隐居,并立宅叫“南宅”。后来南宅范围扩大成20多个自然村,原南宅改称“老村子”。
以上证据证实,史书所讲的王巩与广西全州南宅王氏始祖王巩是一个人,其晚年定居全州并在此终老。
三、 疑问及释疑
史书和谱书对王巩的记述虽然主要事项相同,但也有一些内容不同,主要有:
(一)史书对王言、王祜、王旦、王素、王巩的祖籍都写为大名府莘县。
大名府位于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后来大名府所辖各县分别划归这三个省,其中莘县划归山东省。所以,其祖籍可写为宋大名府莘县或今山东省莘县。而谱书对王巩的祖籍只字未提。但全州民间口传始祖来自江西,并且谱书对二世祖得全的记述中写有“得全生三子,长子思兼,次子思维、三子思永居江西。”此外,苏轼为王巩诗集写的序言中也有“定国归江西”之语。这样看来,定居全州的王巩似乎是江西人,此说与史书对王巩祖籍的记述相悖。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江西”在何处。自古以来,中国有三个不同的大江西(小地名“江西”很多)。三个大江西一是地区名,泛指长江以北及中原地区。二是唐宋的行政区划名,唐称江南西道,宋称江南西路(设有一府六州四军,军是与府州同级的行政区)。三是省名,即江西省,该省置于明朝,沿用至今。后来,人们只知有“江西省”,而把前两个“江西”忘了。所以,一听到“江西”,就以为是江西省。古时文学用语一般用地区名,不用行政区划名。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仍用古地名,很少用行政区划名,当时更没有省名。
(二)号不同。史书记载王巩号清虚居士。他在居室附近还建有清虚堂。
谱书记述其号曰关。号不同并不奇怪,古时很多人有多个号。有资料称王巩号介庵,这说明王巩有多个号。
(三)官阶不同。史书记载王巩累迁太常博士,后任宗正寺丞。宋时太
常指官署太常寺,主管礼乐、宗庙、祭祀活动等。其官职设太常卿、少卿、丞、博士、检阅官等。宗正寺也是官署名,主管皇家事务,官职设寺卿、少卿、寺丞等。太常博士和宗正寺丞的官阶都不高,最多为六品。另据河南密县太康王氏族谱记述,王巩还先后知海州(今江苏淮安)、密州(今山东诸城)、宿州(今安徽宿县),任职时间都不长。此职官阶一般也属六品。这样看来,王巩虽在中央机关和地方任过职,但官阶都不高。但谱书记有“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大学士是一个很高的官衔,唐属一品,宋属三品以上,这是高官、宠宦的荣称,一般官员是不能“荣任”的。所以,谱书记载的“武英殿大学士”不准确。
(四)配偶不完全相同。史书记载王巩是张方平的女婿,配偶应是张氏。
张方平是苏轼之师,他与苏轼之父、王巩之父都是好友,当时德高望重。谱载王巩配戴氏继张氏,张氏是不是张方平之女值得怀疑。还有资料显示,王巩谪宾州时,歌女宇文柔奴随同,时为其妾,并生下子王皋。这样看来,王巩的配偶不仅为张氏一人,也不仅为戴、张二人,至少有戴、张、宇文三人。
(五)儿子有多有少。史书记载王巩生四子,即皋、由、时、奇。全州
谱记载巩公子六,长得全,余五人未纪。此外,河南密县太康谱记述:“王琠之父为王巩”。这个王琠是王巩四子之内还是另为他人。如果不是四子之内,王巩就有五子,加上全州谱记的“得全”,共为六子。对王巩之子人数,目前尚无法定论。
根据以上史书和谱书的相同与不同,相同是主要的,应当采信。对不同之处,只能以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加以分析。笔者认为,北宋官吏、文人王巩就是广西全州南宅王氏宗族的始祖王巩。   (广西全州王巩29代孙  王喜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