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为何能兄终弟及——闽国史事辨析之一

     在河南固始入闽的王氏三兄弟中,王审知排行第三,比大哥王潮整整小了十六岁,与自己比肩的同父同母二哥王审邽也小了四岁。
    公元881年王绪领兵占领固始时,王潮已经在县衙门当差有年,是三十六岁(出生于公元846年)的中年人了,王绪立马“召徕署为军正,使典资粮、阅士卒,颇信用之”(《闽国史事编年》);而当年王审知刚刚二十岁(出生于公元862年),不折不扣是初出茅庐的黄口小儿。
    公元885年王绪率军远征南方时,其妹夫刘行全任前锋,王潮是副前锋,可见王潮在军中的地位有多高;而王审知则和二哥王审邽及其他一众将领如邹勇夫、张睦、林穆、森延晧等,都只不过是游击将军(中层军官)。直到王潮等人在福建观察使陈岩病故,发兵攻打会城福州时,王审知也不过是攻城部队的都监,都统是其堂哥王彦复,位在王审知之上。可是,到得王潮积劳成疾,行将就木之时,却在遗嘱中明确指定王审知接替自己的职务,承担起福建最高统治者的职责,没有让自己的儿子接班,而后世史家也一致认为这一举措十分确当,“世咸服其能知人”(《十国春秋•世家•司空世家》)。
    众所周知,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嫡子继承制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始终是有制度保障的规定,被社会视为理所当然。自然,由于某种原因而加以变通,如兄终弟及,那也只是极为罕见的特例。即便如此,后世依然会出现种种反对、质疑的声音。最典型的莫如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匡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就有种种议论、传说,所谓“烛影斧声,千古之谜”是也。就是说,按通常惯例王潮理应把威武军节度使这个大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何况他的四个儿子也已大都成年,有的还有过官场和军旅的历练。王潮把大权交给儿子,又有审邽、审知两位叔叔辅佐,想来也是合适的。
那么,王潮为什么会在“寝疾时,舍子延兴、延虹、延丰、延休等,而托审知以大事”呢?他的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呢?王审知又为什么会被大哥看中而托以大事的呢?这就需要从当时的形势、王潮与弟审知的关系以及王审知本人的继承条件诸方面一一加以衡量考虑。
首先,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王潮弟兄们统领的这支闽地统治力量虽然已经很快把势力扩张到八闽全境,并且也已基本站稳了脚跟。但是,勿庸讳言,他们毕竟是“外来户”,能否在这里长治久安,后面要走的路还很远。而最高统治者的称职与否,则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当初王绪被自己三兄弟所取代之事,“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相信在王潮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应该也是他在考虑自己身后事时的重要因素。王潮又深知,自己其实只是代表这支南下队伍中的王氏家族坐在节度使的位置上,甚至于也可以说是光寿乡族的代表,必须要考虑整个集团的利益,选贤任能,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也才有可能金瓯永固。
再说,虽然固始王氏的统治已经在闽地基本稳固,但周边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当时福建的周边,被同为地方割据的南汉、吴越和杨氏吴国团团包围着,其中吴国势力最大,也恰恰与王闽的关系最糟糕。杨氏政权对闽地一直怀有浓浓的占有欲,是王氏政权最危险的外部威胁。如果王潮身后不能产生强有力又深得内部部众拥戴的最高领导者,恐很难苟全性命于乱世。
因此,他在病危时考虑自己身后的接班人时,就必然要跳出子继父职的惯常轨道,放眼到族中所有可付托重任者。
正因为自己身后谁来执掌福建军政大权,这是关系到他们这些背井离乡的中原乡亲能否在千里外的东海之滨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的大事,而王潮对于身后把大权交给小弟审知却不是自己的儿子,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又要说到王潮和小弟王审知的关系及他对审知的评价上来了。
王潮与审知名为昆仲,实如父子。其父王恁早逝,王潮早早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也对两个弟弟负起了长兄为父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王审知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哥王潮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王潮也对审知一向器重,发现小弟天资聪颖,既喜读经又好习武,不但弓马娴熟,而且富有韬略,随从自己投军以来,总是一马当先,多所建功,所以,王潮总是有意让这个弟弟在文治武略方面加强锻炼,增长才干。从他自己代替王绪成为这支队伍的最高统帅以来,始终把王审知留在身边担任副手,让审知有学习的条件,又有实践的机会。当初在治理泉州一郡时是这样,让审知与堂弟王彦复一起提兵攻打福州,也是出于这样的初衷。须知,这次兴兵福州,关系王氏政权能否“一战定乾坤”,把统治势力扩展到八闽全境的大局,王审知虽然只是都监,却是队伍的“二把手”,其目的确实既让他在实战中磨练,又给予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克服福州以后又让王彦复返回泉州任刺史,而把王审知留在福州做自己的副手任福建观察副使,同样也是深思熟虑后的精心安排。须知,这时王审知才刚三十二岁啊!
但是,王潮对这个弟弟的管教又是严格甚至近乎严苛的,不但耳提面命,有时还施以皮肉体罚。史载王审知都已经是威武军节度副使了,偶有过失,王潮仍然声色俱厉地加以申斥,甚而至于痛加鞭挞,丝毫不留情面。而王审知面对大哥的责罚,不但毫无怨言,而且深自反省,认真总结教训。这不但说明了兄弟友爱,手足情深,更表明王潮对王审知是怎样地爱之深责之切。
再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当时王闽政权中,位在审知之上、当年任都统之职领兵攻打福州、又年长于审知的堂兄王彦复业已去世有年,王潮身后在年龄、威望与能力方面能与王审知相颉颃的,并无第二人。所以,从当时王闽政权所处的内外形势而论,王审知都是王潮最佳的继任者。
最后,王闽统治集团内部对于王审知接替王潮接掌大权一事,也没有谁人提出过任何的异议。其实,早在王潮未病时,王审知在军民中的威望就已经很高,当时福州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这是说,王潮代替陈岩为福建之主是上天的意思;同样,王潮身后由王审知来接班,也是天意。歌谣自然是人编的,但能够流传开来,至少说明传唱者是认可这种说法的,这足以说明王审知在大家心目中的威望有多高了。
至于王氏家族中人,同样无有持异议者。更有史书如《资治通鉴》记载:王潮病逝后,“审知以让其兄泉州刺史审邽,审邽以审知有功,辞不受”。他书则有更具体而生动的记载。据说其时审知谦让由二哥继掌全闽军政大权,审邽则真诚地表示,自己一向专注于文治,戎马军旅方面并非所长,而审知文武双全,足可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尤其是当今之世,天下扰攘,没有武装力量为后盾,统治是不可能长久的。审知久战沙场,出生入死,战功赫赫,上下信服,所以接替大哥掌管威武军可以说是最恰当的人选,大哥的安排既是英明的,也是不二之选。
这就意味着,无论在统治集团内部,还是王氏家族成员看来,王审知继承长兄王潮掌管这份“家业”是合适的。
事实证明,王潮临终把大位让给小弟王审知,确实是明智之举。审知治闽近三十年功勋卓著,颇得好评。各载籍都记载说,王审知治闽时期,“数千里略无旷土,三十年卖剑买牛。但闻让畔之谣,莫有出征之役”(《王审知墓志铭》);“公私富实,境内以安”(《五国故事》);“民不知兵革殆三十年”(《重修忠懿王庙碑》);“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旧五代史•王审知传》);“公飨富贵者三十年,传册封者四五世,遗爱铭于人口,忠节书于国史”(《重修忠懿王庙碑》)。此外后世诸如“绍越开疆”、“八闽人祖”、“开闽人祖”、“开闽第一”、“肇功闽祖”、“功垂闽峤”等赞誉,也都足证后世对王审知治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也正因此,历代史家对王潮舍子让弟的举措都大加赞赏,誉为“世咸服其能知人”。这可以说王潮让弟审知继任自己的福建节度使之职的明智做法的不刊之论。
参考文献:
①〔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2010年。
②诸葛计、银国珍:《闽国史事编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王铁藩:《王审知谱志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
④王枝忠:《王审知:开闽第一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来源:王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