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数字化刍议

     进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网络载体传播给广大受众。不仅政府公文、媒体新闻、企业文本以数据形态传播,在文史界,也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传播信息。上网搜索浏览,国学经典资料几乎应有尽有。谱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已逐步与数字化技术对接。不少大型图书馆启动谱牒数字化工程,各类族谱网站也雨后春笋般相继登陆互联网,可谓精彩纷呈。但是,谱牒应用数字技术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有不少观念上、技术上的问题亟待解决。
     笔者长期与文字打交道,有幸两度参与地方志编纂,两度主编家谱,且创办和管理着一家文学网站,对谱牒数字化进程有肤浅的思考与认识。现将这些认识与大家分享,与方家探讨。
     一、谱牒数字化是必由之路
     数字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以传播迅捷、技术规范、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逐步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其它文化形态一样,谱牒也终将步入数字化的行列,无法绕行。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拥有更高的关注度。传统谱牒受印制成本的制约,大多篇幅繁浩,而印数很少,印制完成后束之高阁,被少数人珍藏,大多数人则无法分享编纂成果。有的家谱甚至分卷印发,一卷在手,难窥全豹。受众有限,其社会功用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解决方案以网络为载体,能有效降低成本,赢得更多受众,发挥更大效用。数字化谱牒有广泛的覆盖面,即使远在异国他乡,只需鼠标轻轻一点,便能快速突破时空界限,与祖先亲密接触,与故乡的亲人亲密接触。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获得更广的参与度。目前,在多数年轻人心目中,谱牒是老年群体行为的产物,由老年群体发起组织,由老年群体实施编纂,阅读群体也以老年群体为主。数字化谱牒以网络为载体,贴近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其开放的界面,适应年轻人参与编纂,通过年轻群体的参与,让老一辈将谱牒编纂的接力捧传到下一代的手中,使谱牒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使体例趋于规范化。谱牒是一种非官方著作,虽有旧例可循,但没有统一的规范。有些谱牒为了继承体例,落入拘泥的窠臼,有的为突出时代特色而创新,又难免因不得法而步入歧途。千个师傅千个法,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现象屡见不鲜。走数字化之路,能够通过统一数据库结构和输出系统来规范体例和界面。
谱牒编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众手成谱,分散执行。由于普查、编纂者个体文化差异,即使有详尽的编纂方案,也难以完全贯穿始终。这样就给总纂带来麻烦,或将原始普查资料返回补充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或导致成书质量的下降。使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个体行为,将每个具体细节贯穿于工作过程中,由软件监督并提示编纂者的个人行为,把大多数错误消灭在中间环节。
世系表是家谱的主体部分,个人资料则是谱表的基本元素。每个人的资料都有世次、性别、生卒时间等自然属性,也有文化、职业、婚配、生育、迁徙等社会属性。通常,谱表中将自然属性排在前,将社会属性排在后,但操作中往往因疏忽产生随意性,有的漏项,有的顺序不一致,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处理这类问题,一是通过软件监督提示杜绝漏项,二是无论录入先后次序如何,最终结果总是能够按照既定顺序输出。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使检索入口便捷化。严格地说,谱牒是一种工具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查”的。通常读者不需要通读全书,更多的是查找某一支某一房的特定群体资料,对于不能确定亲缘关系的族人,则有寻根认祖的功能。这就要求谱牒有便捷的检索入口,以方便查询。传统谱牒有特殊的编排体例,许多读者不适应其编排方式,查阅往往不得要领。经过数字化处理,读者可以通过表单输入关键字查询,一键快速到达目标,使谱牒查询变得轻而易举。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使谱牒更新快捷化。正常情况下,谱牒更新周期约为20年,遇上特殊年代,甚至数十年也得不到更新。即使是20年一个更新周期,也嫌时间过长,也会遗漏不少资料。使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谱牒能够即时更新,各族可视具体情况,指定专人,设定权限,将更新周期定为一年、半年、一月,想定多长就定多长,甚至可以即时更新。这样,出生、逝世、婚配、迁徙等情况都能及时记录与反映。
综上所述,数字化谱牒较之传统纸质谱牒有着无可比拟的多方面优势,是谱牒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谱牒数字化进程很难一蹴而就,还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索,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墨守成规的认识,着眼现状,放眼未来,积极为谱牒数字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技术上逐步形成一套有操作性、可共享性、富开放性的成熟解决方案。
二、谱牒数字化进程与现状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已经扑面而来,必然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传统谱牒文化插上现代数字技术的翅膀,也必将迎来一次强劲的腾飞。可喜的是,图书馆藏机构、谱牒编纂机构、网络传播商、软件开发商等社会各方面都意识到了,谱牒文化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卓有成效。但也有一些认识和技术上的问题客观存在:
馆藏机构缺乏数据源头引导。目前,虽然不少大型图书馆推出了谱牒数字化工程,但大多停留在对现有馆藏纸质谱牒的复制处理层面,处理的结果只是将纸介质变为磁介质,在存储形式上还是以影像格式为主,并非真正的的数字化,充其量只能算是半数字化。要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每个家族的新谱纂修开始采用数字技术,使原始谱牒的每个字符都采用数据库技术存储信息,使文字、图像真正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检索便捷化,使数字化成果得到广泛共享。
家谱编纂机构认识模糊。目前,各族谱牒编纂者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对数字技术知之较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虽有引入数字技术的主观意愿,但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相当一部分编纂者因为技术障碍,对数字技术望而却步,或持观望态度。还有部分编纂者认为,家谱历来就是以纸介质传播,数字技术属于时尚的范畴,因而墨守成规,甚至抱残守缺。
家族网站技术含量较低。由于网络技术成本低廉,且受众广泛,近年来,家族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普遍缺乏技术含量。我查找和浏览过不少族谱网或家族网,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是网络功能停留在交流层面,没有在数据共享上下大功夫。要实现数据共享,必须将家谱录入数据库,建立前台检索查询系统和终端输出系统。二是低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同一姓氏,有的多达数十家网站,或以地域为建设单元,或以支派为建设单元,数据库结构各异,很难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软件解决方案尚欠成熟。鉴于馆藏机构、编纂机构、家族网站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很难形成一个技术标准,这就需要有第三方机构脱颖而出来引领技术方向。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软件开发商有能力也最适合来充任这个角色。目前面世的软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基本能够解决谱牒数字化中的普遍问题。但也有一些问题缺乏全面的解决对策,比如重谱表生成功能,轻谱文生成功能;比如吊线图中亲子与继子区别问题,在父系吊图中儿子承继与女儿承继的兼容问题;比如帝王纪年与公元纪年的自动转换问题,比如录入界面的漏项纠错提示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使之趋于成熟。
以上问题,不一而足,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谱牒数字化的进程。还需要方方面面付出巨大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谱牒数字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三、谱牒数字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高认识,积极与数字技术接轨。任何事物的变革,首先要解决人的认识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谱牒数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目前有4.3亿网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尽管目前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群游离于网络大门之外,但网民数字正在以几何级数不断增长,我们不难从10多年前凤毛麟角的手机用户至今天7亿手机用户的数据中推之,几年之后,数字技术将会深入人心,被民众所广泛掌握。谱牒编纂者要有前瞻性,积极与数字技术接轨。
重点攻坚,逐步完善谱牒数字化技术。谱牒数字化重点在数据库建设与开发。数据库建设的重点又在于在理论指导下的合理库结构。
在建库类型上,重点建设人名数据库、文献数据库两个关系型数据库。前者存储世系谱表数据,后者存储谱头文献资料,二者不可偏废。对于馆藏机构,还需要建立目录数据库。
在数据库结构上,要重视理论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注重兼容性,基于同一种数据库生成不同谱式的页面。注重开放性,最大程度做到数据共享。字段的设置、关系的构建,都要建立在对各种谱例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使之能够容纳不同类型的数据。
在开发层面上,要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友好的输入输出界面,重点完善录入体系、输出体系和检索体系,使输入和输出都纳入规范化轨道。
需要特别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在处理资料共享与个人隐私问题上,往往是一对矛盾。要充分处理好这一矛盾,使之有广泛的共享性,又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如果强调保护隐私,将历史人物资料的检索与阅读设置口令,则无法达到共享目的,这对于寻根认祖是极为不利的。可以考虑设定一个时间接点,或设定一个字段界定,将已故人物资料公开共享,将在生人物资料设置保护。
基于前述对谱牒数字化的认识,笔者曾关注过谱牒数字化软件的开发和发展情况。撰写本文之前,只对这类软件有过浮光掠影的认识。最近,笔者有幸结触了由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开发的谱志通软件,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该中心一直致力于谱牒软件的开发,现在已经发展到3.0的版本了,从设计思想到技术解决方案,都与我的一些朦胧想法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这套软件采用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开发,从基础上创建了一个数据共享互通的技术平台。在数据构建上,定义了48个字段,能够适应不同体例家谱多种数据形式的需要,具有前瞻性。输入界面也经过多次完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良好的的用户界面,为推广谱牒数字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所见的一个难得的好软件。但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软件也不例外。一个软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从每一个细节上认真研究完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用在软件上最适当不过。作为用户,对一个新技术的认同,表现在对最终产品的认同。对于家谱而言,这个最终产品就是输出的谱式。在输出系统中,要从不同用户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不同体例的家谱,生成不同的样式,最好能够由用户自定义输出版式,让用户体验到输出的页面就正是他所需要的版式,而不是试图说服用户使用已有的版式。这样才能被更多的用户所认同,所喜爱。技术平台已经搭建好,数据结构也趋于规范,完善输出系统也不是难题。如果三者都能够尽可能完善,便能够在众多软件中脱颖而出,引领技术方向,形成业界的技术标准。
谱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谱牒数字化则是新的历史时期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见的变革。谱牒数字化一旦形成技术标准,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被众多家族所使用,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结出丰硕的成果,那么,从事这项工作的先驱者,必将载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