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教授为《湖北王氏通谱》撰写谱序

王雪峰教授为《湖北王氏通谱》撰写谱序



荆楚大地,土肥物美,雨顺风调,平原大泽与崇山峻岭并重,颇利养民匿民。春秋以降,既是战乱频仍,兵家必争之地,常现端平入洛,赤地千里惨景;也是止战先治,流离驻足佳所,多呈休养生息,落籍潮涌之姿。或鼎革完成,老户逃亡,或长江改道,湖汊变迁,屡增无主荒原,是以荆楚固有“宽地”之称,堪比巴蜀。家乘多见官逼迁徙,举家入籍,插草占地记载。

楚苗汉向,巴人东迁,塑造荆楚人文。汉末两晋,五代宋末,衣冠南渡,虹吸北方移民;元明清初,户口锐减,江右黎民,鱼贯湖北“宽地”。族谱记载,鄂地先民,此间赣来者居多。湖北素称九省通衢,左控江东,右通秦蜀,上承中原,下达赣粤,更资百姓迁徙。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是一例。

惟楚有才,王氏儒生如楚大夫王孙圉,论楚宝于晋,扬名中国;宋枢密副使罗田王韶,经略边陲,声振朝野;翰林学士黄梅王仲瑄,工书法擅长篇,名闻遐迩;朝敬郎谷城王纲,拒任伪楚高官,挂印归里。元明清季,如元广州府同知麻城王松斋;擅长五言诗之新洲王廷陈、户部尚书王廷瞻(赠太子少保)兄弟;提兵荡蛮,卒于军中之麻城王本俭;“入计治行,为天下第一”之华容王俨;北京刑部尚书暨南京兵部尚书之石首王之浩;老而弥坚、戡乱西北之明末陜西右布政麻城王育德,清末谱牒专家罗田王葆心等文坛宦海巨匠,不胜枚举。

更有如秭归王昭君,和亲塞外,孤身许国;魏太医令王叔和,以《脉经》震铄古今;全真道士麻城王圆箓,竟为莫高窟保护神等,贡献卓越。麻城药王冲有王叔和墓,谱载其苗裔守冢至今。

武勋如明初金乡侯咸宁王真、靖安侯孝感王忠、武城侯浠水王聪(追封漳国公)战死塞外,现代则有辛亥先驱浠水王汉,开国大将麻城王树声、上将王宏坤兄弟,上将红安王建安、阳新王平、孝感王新亭,中将麻城王必成、红安王近山、石首王尚荣,少将麻城王政柱、阳新王义勋、仙桃王全国、红安王诚汉(1988年上将)、天门王绍南、仙桃王万金等,功勋显著。

掌印湖北各级政府的王氏名宦充斥史牍,远如太原琅琊王氏共祖,秦武城侯王翦王贲父子,荆州刺史汉王敏、王叡、魏王基、晋王戎、王舒、南齐王僧䖍、南陈王熊、北齐王则、北周王士良,南郡太守汉王宠,荆州都督魏王昶、晋王澄、王忱、刘宋王景文、南齐王僧辩、南陈王思政,襄州总管北周王谊,蕲荆总管隋王世积,山南东道节度使唐王起、王缙,黄州太守宋王禹偁,鄂州知州宋王素,江陵知府宋王安石,湖广按察使明王世贞,湖北巡抚暨湖广总督清王检、王士珍。近则如原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原省长王国生、王晓东,现任省长王忠林等。其中王素为三槐堂巨擘、一代名相晋公王旦子,苏轼为其子王巩作《三槐堂铭》,终有三槐堂为一众王氏共有堂号,享誉天下。巨野王禹偁,宋初文坛宗师,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大家无不尊其为隔世师,有名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载于《古文观止》,人称王黄州,黄州也自他而始为天下名州。

网上有资料表述,湖北王姓共有367.68万,占全省人口5.98%,位列第三。相传来自江西饶州瓦屑坝、南昌筷子巷、山西洪洞大槐树者众,既闻口传、也见谱载,颇多以讹传讹,推敲莫是,然则来源广泛属实。仅笔者较熟悉的鄂东诸地如麻城一市,便有几十种之多。监利因宋末长江改道而成,落籍合谱三槐堂者近五十支。王氏众者如浠水九龄公系,号称20万;源自江西丰城的槎溪王氏(今属樟树槎市村)各支,占有麻城王氏泰半。小者几十户或十数户,难以独立修谱,多取联谱共祠模式。众多人口和繁杂上源无疑造成通谱的收集与编撰难度。

中华文化促进会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湖北站经过多年酝酿,自2018年伊始,纂修《湖北王氏通谱》。站长王公义林领导下的编委会,在研究会理事长王公听兰大力支持下,热心谱事,勇于担当,废寝忘食经年,终至谱成,此乃全体湖北王氏的福音,为湖北及西南王氏寻根问祖,再添公共平台。

只有亲历寻根收族,方知公共平台的珍贵,笔者当年便是借助中华王氏网站等网络平台,寻到山阴祖庭、江西祖地、监利利川、宿松金寨、新县诸地宗亲,以及槎溪王氏散居麻邑多支,也籍此而学习良多,探索上源有门。后来收集麻城王氏各支资料,更加体会到单枪匹马的艰辛。公共平台,众多志同道合者的集体结晶,价值无算。

《湖北王氏通谱》,尽力荟萃已收集的各支始迁祖世系、族居地、落籍时间和沿用字派,既有利于资料保存,又有利于寻根联宗交流,大大降低了后来者难度,实为王氏瑰宝。但是通谱所载各支世系准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来源宗谱的可靠性,由于原始资料的矛盾性、不全面性与不确定性,特别是战乱灾祸导致的迁徙与资料焚毁,基本不存在世系完全正确的可靠宗谱,即便孔氏宗谱,据闻也存在缺代问题。我们对通谱的理解、认识与定位,应当秉持客观态度,通谱只是入门级查阅工具与重要参考资料,不可迷信,不可籍此否定抵触文献。

本通谱虽经编辑团队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与考证,但是即便如此,直面各种矛盾资料,通谱之取舍,仅系一家之言,未必正确,尤其一些重大疑难节点。这也是笔者对所有宗谱,特别是通谱的整体看法与应用原则。

民间有观点,认为修谱应连天接地,从黄帝到自身,代代衔接,乡间甚至有据此而互论始祖晋公多少世攀亲者。无疑导致穿凿附会、妄拜汾阳现象层出不穷,恶劣者祖孙颠倒,恕难苟同!为照顾民间情感,可以有这种选择,但应告诉后人,该传承仅仅是一种表述而已,原则上不宜用于同姓攀亲,也应告诉后人,虚妄和硬伤之所在。笔者以为,恰恰是不完整,没有刻意加工、隐瞒史料的谱书,能够为未来考证提供更多宝贵依据和佐证,保存的家史价值更高。

修谱有续有作。续修者简单,添加新增人丁即可;作谱者艰辛,续修之余,更正前人错谬。当下交通发达,互动流畅,远非昔年修谱者可比,我辈作谱,恰逢其时!作谱,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和保留先人史料,有些地区,为保证新修宗谱的权威性和唯一性,集中焚毁既往宗谱和史料!此陋习诚不可取,家族史料,我们可以点评,无权湮灭!即便是漏洞百出者。作谱,也不可抱残守缺,死守祖宗谱书不放!应尽可能结合方志、正史、同时代名人文集、墓志铭等文献资料考证,最大程度纵横比对近枝宗谱。重点加强节点人物,包括仕进者和方志留名者考证。比对方志和正史记载的历史事件,查找族裔批量无后的因由,如有确定时间的瘟疫、战乱等等,准确回归世系时间节点。一般来说,宗谱取舍,涉及上源与世系追溯,以宗地记述、创修早者、编撰人素养高者、没有断修者优先;史料取舍,以国史、同期文献、碑文、方志为优先次序。宜坚持孤证存疑,尽量不立立场。

更正前人错谬,发现硬伤而难以去伪存真时,切忌一言堂,排除异己。文字表述方面,可在叙述主流结论的同时,并存多种观点与史料。既往宗谱多因谱匠张冠李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修谱素养导致以讹传讹,加大了后来者的纠错难度。是故作谱者,原则上不宜雪上加霜,乱主新张,只能是其是、非其非、疑其疑,为后人留下争议线索和考证心得。笔者修谱,发现了多条相互矛盾的起籍始祖禹偁公上源世系,均因孤证和明显硬伤没有完全采信,仅将其留置谱间。

收族挂靠,是民间修谱的常见现象,极大地帮助了散逸小支收族修谱、保存家族信息,对此,建议不要排斥,在注意传承衔接的同时,完整陈述各支自有信息。笔者修谱,亦曾收留数户,谱间详细记述了他们的来源与字派,这些都是他们将来准确归宗的凭证。

三槐堂是全体王氏的辉煌载体,王氏先贤立堂时大多羡慕三槐堂文化底蕴,主动选为堂号。以麻城王氏为例,普遍使用三槐堂,即便是我族多家分支。三槐堂号召力,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王氏凝聚力,但是延续到现在,负面影响却很严重,民间抵触正本清源者有之,以三槐堂为寻亲优先依据者有之,更有强行将家族上源和王旦一门对接者,振振有辞。

麻城是全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大量川渝百姓宣称先祖来自麻城孝感乡。笔者族居地就在当年的孝感乡境内,宗谱也有大量入川记载。然而十余年来,对接成功者希!究其原因,民间修谱,似起于明中叶,盛于康乾以后,特别是勘刻宗谱,清末创修不在少数,是故明初迁徙者,举家迁徙者,宗谱鲜有记载。各始迁祖,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官方强逼,文化欠缺和生活压力,难以留下可靠的文字依据;记忆偏差、口传错谬自也在所难免;更有普遍存在的谱匠参与,张冠李戴。先人留下的族谱,必须认真反思和质疑!字派启用,同样盛于康乾以后,他们对寻根的帮助,也只能局限于带走字派的迁徙者。

再次祝贺《湖北王氏通谱》大成,感谢中华文化促进会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王公听兰理事长,湖北站站长王公义林,及全体编委会成员作出的无私奉献!

祝福全体湖北王氏,兴家旺族,事业有成!

 

琅琊派羲之公苗裔•禹偁公三十七世孙

江西樟树槎溪王氏

湖北麻城枫林堂王氏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王雪峰

公元2021年端午•敬撰于桔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