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兴天下,却与商氏无关

按照中华姓氏的起源规则,商部落的后裔,应该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应该有许多姓氏源自“商”或与“商”有关,然而遗憾的是,商部落的后人在历史上并没有“人丁兴旺”,即便在今天,商姓宗亲也不足40万人。

商姓虽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但在中国历史上,商氏先祖并没有浓墨重彩。家族虽然不大,却与中华第一大姓王氏一样源流庞杂,加之历史上没有“领军人物”,让今天的宗亲难以追寻他们共同的祖根地。

商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体,在今天的中华姓氏大家族中排240位之后,39万的宗亲数量,虽有5种不同的起源,却没有更多的流派分支,这与其他姓氏的多源多流或一源多流有明显的不同。

也许是因为家族过于弱小,也许是因为没有“领军人物”,也有可能是历史望族的地位不甚明显,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没有学者专门研究商氏。但这丝豪不影响商氏先祖对历史的贡献。

今天的商氏起源主要有五,其中汉族的子姓商与姬姓商占主流

子姓商出自上古时期商王朝贵族后裔,属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喾的儿子契于商邑,王位在传至第14代的成汤时,灭掉了夏朝,以商为国号,商朝被周灭了之后,契的后代便有人以国为氏。”

对于子姓与“商”的由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帝喾有个妃子叫简狄,外出游玩时误食了玄鸟蛋而受孕生子,取名契。契长大后,仁惠博学,被舜帝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后来,因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为“子”,在商邑组成商族部落,号为“商国”。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被灭之后,商氏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商氏正宗。这支商氏族人大多尊奉契、商汤成汤为始祖。

商部落的形成及其壮大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应该有一个庞大的多姓群体,遗憾的是,出自商部落的商氏不但没有壮大,整个商氏不管在历史还是在现在,都只是“小调”,连“插曲”都谈不上。

出自子姓的第二支商氏,是成汤25世孙皋辛,他隐居于商城之东,遂以商为氏,但这支商氏是以地名为氏,与正统商氏虽有渊源,但有质的区别。

商氏的第三个起源,源于黄帝的重孙,以今陕西商县为氏,但这支商氏由于年代久远,只能成为传说。

与汉族商氏起源不同的是,少数民族的商氏都有确切的史料记载。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的商氏来源主要有两,一为商佳氏,一为乌库理氏。

商佳氏亦称尚佳氏,满语为S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吉林蛟河西北部,后多冠汉姓为商氏、桑氏、尚氏等。

乌库理氏又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两岸,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改为汉姓后,多以刘、乌、李、讷、桑、鱼等为氏,商氏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汉族商氏的另一起源,姬姓商应该说最被民众熟知,它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商鞅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这支商氏最早可上溯至西周时周武王的弟弟——卫康叔,商鞅系卫康叔后裔,因此,又有商氏族人尊康叔为始祖,在姓氏学者研究、分类中,康叔十三氏中就有商氏。

据《姓纂》记载:公孙鞅,亦名卫鞅,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后被秦孝公嬴渠梁封于商邑,后人称之商鞅。在商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族封地名称、或名号为姓氏者,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

商氏虽说家族不大,但庞杂的起源让今天的宗亲无法相互交流、共话亲情,更无法像林、刘、孔、陈那样焚香谒祖、寻觅祖庭。

源远流长的商文化与商姓不沾边

在河南,商丘作为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备受海内外关注。据考证,由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一千多个姓氏中,大多与商丘有关。此外,商丘还是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被世界华商称为“三商之源”。能否将其定为商氏的发源地,仍存在较大争议。

商丘名字来源于帝喾高辛氏之子阏伯,据《左传》载:阏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

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来。

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史书上关于“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便是王亥。

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地的民众很快强大起来,他们有了过剩的物品之后,便用商祖王亥驯服牛马拉着去搞商地以外“销售”,此后,民众把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中国辉煌灿烂的“商文化”由此产生。

遗憾的是,如此辉煌灿烂的商文化与商氏族人却没有太大的关联,今天的商氏宗亲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在海外,彼此之间都已经没有太大的关联。

族谱详实,家规谨严

商氏虽然不大,源流也十分庞杂,在中国姓氏家族中甚至显得十分弱小,但各地区却有着详实的族谱和谨严的家规。从各地的郡望和堂号看,商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曾有过望族,遗憾的是,这些望族因为领军人物稀少而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今天的商氏郡望有:汉时、东晋及隋唐时的汝南郡、三国时的京兆郡、两汉及魏晋时的濮阳郡;堂号主要有:“追远堂”、“衎烈堂”、“三元堂”、“两贤堂”、“敬爱堂”、“好易堂”、“续志堂”等,至于这些郡望与堂号是何时的,恐怕商氏宗亲自己也说不清。

现存最早的商氏族谱是元代的木刻活字印本,公元1340年,由杭州商氏先祖商邦昌题写序,此后,明、清及民国都有不同地区不同版本。

这些族谱虽分属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不同分支,在家规方面却有着相通之处。

商氏在规范宗亲的行为时有着详细的标准,他们要求首先要孝,要尊师重教,不能让不肖子孙辱没门庭;其次要睦邻友好,奉公守法。此外,族谱中对择偶、教子,甚至行为举止都有详细的规定。

后人不以商鞅为荣,至今是谜

对于今天的商氏宗亲来说,不管是哪支起源,都把先秦时孔子弟子商泽、商瞿与秦孝公时的商鞅,作为本族最自豪的先祖。

商氏的先祖商泽、商瞿兄弟,在孔子的弟子中都是七十二贤人之一,唐时,分别被封为“雎阳伯”、“蒙伯”,宋时又分别被封为“邹平侯”和“须昌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均称“先贤商子”。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省级的国家考试称乡试,赴考者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此后是礼部举行的会试,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称殿试,赴考者是贡生,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间,中国够连中三元都不足二十人,商氏的先祖商辂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不管是宗祠的四字联的“孔门二弟,明代三元”,还是多字联的“明代三元,独显丰仪之伟;孔门二弟,曾传洙泗之经”,商氏宗亲都把商泽、商瞿及其商辂作为榜样,今天的商氏也多以商泽兄弟及商辂为荣。

如果按对历史的影响,商鞅对历史的作用远远大于商泽兄弟及商辂。毛泽东就曾大家赞赏商鞅,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商鞅变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并称,商鞅“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但是,不管是各宗祠家庙还是族谱家规,都没有商鞅的影子,其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商鞅变法,史上褒贬不一

商鞅,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以国为姓,商鞅之“商”即以封地为姓或以官职为姓,姬姓商便由此而来。

春秋时,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之邀进入秦中,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历经两次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史称“商鞅变法”。但商鞅的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孝公死后,商鞅受到秦国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最后被车裂。也许是因为商鞅的下场,让这支商氏有“负罪感”,也许是为了逃避追杀,想延续商氏香火,今天的商氏宗亲中,以商鞅后裔自居者很少。

至于商鞅的变法,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一直褒贬不一。

褒者有二一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历史依据,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其二是商鞅的改革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资治通鉴》就给予充分肯定上,梁启超也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贬者则从改革的方法上斥责商鞅手段过去暴力,刑法过于苛刻,以至千百年后的仍有人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司马迁在《史记》虽为商鞅撰写列传,但在记述中全盘否定了商鞅的变法,称其“天资刻薄、不用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