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县王氏家族源流及概况

                                              王喜修 文
    一、概况
中国姓氏文化是悠久的传统文化。早在女性氏族社会就有了原始古姓。但当时只有几十个姓氏,王姓未能列入其中。到了商朝以后王姓才暂露头角。王姓的产生源头数以百计,其中大部分都与王家王权王位有关。如姬姓之王、妫姓之王都产生于王家。以后经过五花八门的改姓,特别是姓与氏经历过先合后分再合的演变过程,使王姓人口大增,从而产生了很多不同源的王氏家族。王姓源头多达数以百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目前王姓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姓氏。据全国“六普”、“七普”统计是李姓第一王姓第二。但国家公安部近年每年都公布国内户籍人口的数字,多年来王姓都居榜首。目前王姓人口约一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6%。广西王姓人口排为第16位,人口95.3万,占总人口的1.9%。桂林市2014年统计王姓人口18.3万,占比4.06%。全州县2014年统计王姓人口5.3万多,排列第三,占比6.34%。根据以上数字,全州县王姓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全国,高于广西和桂林市。
全州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所辖的县,现有人口84万多。人口和面积都是桂林市第一大县。全州县早在秦始皇时代就在境内设置了零陵县,其后多次易名。曾称零陵郡、零陵县、洮阳县、湘源县、清湘县、全州、全县。今为全州县。
全州县立县已2000多年,但未发现头1000年居住王姓的文字记载。从现有收集到的谱书记载,入全最早的是上白石王氏家族,该家族始迁祖王兴清是在北宋皇祐5年(1053)宋军打败侬智高起义军后入住全州的,至今有900多年历史。此前1000多年是否住有王家人目前还无法定论。第二个入住全州的是北宋名人王巩,比王兴清入住全州晚50多年。从宋末以后入住全州的人口便逐步增多。
全州县共有自然村3300多个,其中306个村屯住有王姓人。除了人口很少的王家人之外,形成为人口较多的王氏家族共有17个。另有两个邻县的王氏家族中有移居全州的人口,但他们的主体家族在外县,全州只能算他们的分支世系。
全州县的王氏家族大部分源流不清。很多王姓人不仅不知道王姓从哪里来的,甚至连自己是哪个家族的人都不知道,从而造成了一些姓氏混乱。也为与外界联系和寻根问祖带来困难。这就是全州县姓氏文化的现实概况。    
          二、全州王氏各家族源流
(一)最早入住全州的王姓人是才湾镇上白石王兴清家族。兴清公祖籍太原府上党县。其年幼丧父,靠母抚养成人,虽学习勤奋,但屡试不第,后中武魁,从军后英勇善战,于宋皇祐时荣升京门指挥。此时全州匪患猖獗,朝廷派兴清公来全清剿,为尽忠孝两全,便携母随军同行。取胜后不久,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反宋,攻占了全州。朝廷即派狄青将军来全追剿,兴清公为该部指挥之一。此时恰逢其母逝世。兴清公以战事为重,将母停厝在上白石附近。侬智高部不战而溃。皇军获胜后,兴清公返回全州,在上白石葬母立宅。根据史书记载,侬智高败于皇祐5年(1053)此时问可确认为兴清公入全时间,这是全州最早入住的王氏家族。至今己900余年。现有人口约800人,分布在才湾镇的上白石和羊福宅。
(二)王巩避难来全州   隐居十年立南宅
北宋王巩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王祜因办案不得皇帝心意,皇帝许官未就。王祜负气在自己家院内植槐树三株,以求家中出“三公”贵人。后其子王旦拜相成了“三公”之首。此家族便成名为“三槐王氏”。王旦生三子,其中王素曾任工部尚书。王素共有九子,其中第四子便是王巩。王巩官位不大,主要以诗和画成名。也因此而深得大文豪苏轼和诗人黄庭坚等人尝识。所以苏轼每次被人指控受罚,王巩都受株联。第一次于元丰年间因“乌台诗案”被控谤讥文字不上交而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县)。第二次是元祐年间的党锢之争先谪荣州,元符年间被送全州(当时属荆湖南路今属广西桂林)编管。第三次于崇宁年间苏轼等309人被打成元祐奸党,王巩名列其中。列名者重者被关押,轻者被贬谪。并且永远不得录用,未经许可不得内迁更不许进京,还株联子孙,并在京师周围屯兵8万以镇压反抗的人。在这种高压态势之下,很多被打成元祐奸党的人便产生潜逃思想。王巩遂于大观年间潜逃。当船在湘江行至全州之南约三十里之处作梦云“逢湾则止,逢浦则居”。王巩下船打听,这里有河水转湾的黄龙湾之“湾”,又有地名湘浦之“浦”。这样,王巩就止于黄龙湾居于湘浦庙了。王巩在这里隐居了十年,并在湘浦庙之南立宅名曰南宅(即今南一老村子)。王巩立宅后在此生子“得全”。由于王巩在此属隐居,住址及子孙情况均不外传,与外界处于失联状态。王巩定居后的前十一代发人较慢,从得全起单传了十代,到王巩十一代孙仁俊公才得四子分成四大房。此后便人丁兴旺,仁俊公至今600多年现有人口4600多人,分布于五个乡镇29个自然村。即:才湾镇的老村子(发祥之址,原叫南宅村)、大房村、毛竹山、团结塘、碗塘、竹园屋、松毛屋、报木源、脚山、以牙口、大坝头、王家山、大地里、龙门口、松山边、架子田、大车头、半边丘、新房子、香园屋、大盛村、三里桥、新村六工田、楠木山,龙水镇的寨脚底,咸水镇的大溪丘,绍水镇的底宅、大岭脚,凤凰镇的连前、建安司。本家族历史上的名人有毛竹山的始迁祖王国煇,曾任松江府、常德府知府。以牙口的王国章,系五品武官武德骑尉。民国时期龙门口有王竹斋先后在五个县任过县长,在本县任参议长10余年。
   (三)三个江西老乡卜居全州发祥三个大家族
1、茅埠王氏家族其始迁祖王国祥,祖籍江西庐陵县,谱记王国祥“库使公生于宋季来自江西宦于全遂家焉”。又记“公自江西官于全乃家焉,未详江西何郡,故厚家资方庄有田二十余顷,创恩(乡)之茅埠宜(乡)之车田靖川田宅庄舍”。
2、石塘第七陂王氏家族始迁祖王文楚与茅埠王国祥同籍。据文楚公的二房石田族谱记载,“迄宋季,任广东雷州刺史钦加太守讳文楚系江西人氏,视宋室衰微,度力薄难以匡复,解组来全”。该谱又记“文天祥(与王文楚同籍)在南方抗元失败后,他(文楚公)深感独力难支,于是弃官到全州投亲与国祥公共居全之茅埠,后迁居石塘之第七陂”。 
石塘镇贤山王氏家族始迁祖王洪源,家族谱书记载“宋季,我先公亦属江西庐陵县人氏,任鄂属保康判部郎之孔长。公悉因元扰,度力薄,难持,恐贻幕禄之诮,故尔致职返梓居,未几,惧罹元祸,挚子文通文达遯迹湘源之茅埠与库使国祥公同居数年,复徙石塘之贤山。三个老乡各自立宅之后经过700多年的发展,发祥成三个大家族。其中茅埠家族约8000人(包括单独修族谱的长井支系)分布于9镇47村。具体村名为:枧塘镇的茅埠、水西、留贤、瓦窰岗、广山脚、塘安背、新车边、大溪洲、上东,全州镇的上尹家塘、下尹家塘、集才王家、排楼边、西门前、江口、套子口、莫家塘,才湾镇的嘉祥塘、八甲、鲁板桥,长井村支系的驿马白水脚、永佳洞磨子田,绍水镇的码沙江(靖川王家)、华荣村,咸水镇的车田、白竹拉、唐师湾、山口、古留,凤凰镇的纳口、吉水塘、黄沙江、堰头上,石塘镇的大里山、水源头,安和镇的大天井、鸟塘、狗爪山,龙水镇的石燕岗、王家庒、水源头、湾屋井、油搾头、毫猪冲、沙子田、大江背,资源县的沙洲坪。
第七坪王氏家族是全州人口最多的家族,共9000余人。分布于石塘镇的第七陂、石塘圩老街、蛙蝈塘、俊比拉、背竹、麻全塘、观江地、田尾地、水埠头、田家、大口岩、下庄、磨书田、余粮铺,石田、铺里、矮岭脚、厂里、糞箕塘、烟竹窝、桥培、牛埠塘、江边、兴和村、华子拉、脚盆井、杉木塘、料塘、鸭鹊村、田峒里、白石山、窰高头、清凉山。
贤山王氏家族现有人口约3000人,分布于石塘镇的贤山、攀莲窝、马山、本子拉、水埠头、下乐、燕竹山、水澄、象力山,安和镇的堰头上,咸水镇的黄沙。
 三个家族的名人有茅埠的王贻德。据《全州县志》介绍王贻德明时曾任云南布政史(相当于省长)
(四)家族中有个传奇大家庭的两河王家。
两河王家  老谱(已佚)记载:其始迁祖王忠礼系吉安府安福县金田人。经到安福县寻源,获悉王忠礼属安福县金田乡金谿王氏家族人。该家族现有人口约10000人。分布于金田乡5个行政村。他们的始迁祖王德载系唐朝进士,曾任吉州剌史。他们的族谱记载有王宗礼之人,其子王师舜寓居潭州(今长沙及其附近地区)。师舜之后无记载。王忠(宗)礼宦游来全州卜居全州发祥两河王氏家族。该家族清末以后出现了一个人才辈出的传奇式的大家庭,即:十五世的王玉峰自小在本村读私塾,成年后到恭城、桂林等地设馆办学,后与资源县两水乡刘石妹结婚并在当地成家生子,共生育6子1女。为培养子女,他将孑女送桂林读书,他本人继续在外办学。直至年老卒葬于两河老家,其子孙们学成后各自在外闯荡,经过几十年的打拼,6子中出了两个少将即王啸、王彝,一个县长王潜。子孙中有王逸非、王森、王霖进过黄埔军校。多人参加抗日,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台湾当局马英九政府对王啸、王彝、王潜、王逸非、王霖发了抗日纪念章及证书。解放前夕有王锦章、王锦琳、王德贞之女邹晓映参加地下党和游击队。解放后有6人参军3人抗美援朝,他们是王锦章、王锦琳、王锦翠、王锦华、王建国、王德贞之子邹权政。其中:王锦翠、王锦华、邹权政参加过抗美援朝。
解放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这个家庭因历史问题受到了严厉打击。土改时王啸、王彝、王潜被判死刑,王逸非、王逸奇被判刑劳改。受到批斗冲击后有王逸非、王德贞夫妇自杀身亡。有王宝珠、王明珠、邹晓英被划右派份子。还有在云南日报社工作的王彬因历史问题被划为坏份子。
 198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平反冤假错案,这个大家庭有了很大转机。王啸、王潜由死刑改判不追究刑事责任。右派份子和坏份子全部平了反。这个大家庭虽然受到冲击,酿成了悲剧,但是,经过平反寃假错案以后,他们又出了很多高水平的人才,近年来出了博士4名:王黙、王淳、王晓路、高劲。出了硕士4名:王璐、王劼、王磊、高力。
两河王家除了王玉峰的后裔博士、硕士外,还有王建国(与参军的王建国同名)于1980年代取得了博士学位。一个小小的家族能出这么多高级人才真是可喜可贺。
 两河王家现有人口约1500人,除王玉峰的后裔散居北京、广州、南昌、南宁、桂林、昆明、西宁外,全家族都聚居王家一村。
(五)全州当官留全州   开基的两个家族
 1、大西江镇古称青瑶峒,原住有12姓瑶民。明初,这里的瑶民因灾参与周边县瑶民抗交皇粮国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赴全州镇压。时任靖江王护驾指挥参将王朝奉(字庆二)及其结拜的异姓兄弟共6人即王朝奉、陆亚珪、江原、胡成、徐林、刘纪一奉令在青瑶垌驻防屯垦。后来这6个异姓兄弟除刘纪一无后外,其余5人开基了5个家族。王朝奉是为锦塘王家始迁祖。据王朝奉墓碑记载,朝奉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宜封县。但经查证古今地名资料,吉安府无宜封县。现宜春市有个宜丰县,此县古称新昌县,民国初才改为宜丰县。由于地址不详,上源不明。本家族来全已600余年,现有人口约500人。聚居王家村,只有少量人移居龙水大联王家。
本家族的名人有王恢,解放初先后移居香港和台湾。1979年获台湾最高学术奖一一中山学术著作奖,成为台湾著名学者。他晚年回居大陆,2002年在广州病故。
2、才湾镇江湾王氏家族的始迁祖名为王廷秀。原籍广信府贵溪县(现江西省鹰潭市的贵溪市)。家族谱书记载“授王廷秀广西桂林府全州州牧”。以“桂林府全州”推断,全州于明初才划归桂林府的,因此王廷秀来全任职应是明初以后。至今约600年,现有人口约1100人。居住地分布于才湾镇的江湾、秦家塘、中白石、湾屋山。
(六)外地官员来全州   开基的两个家族
 1、下白石王永禄家族,该家族始迁祖王永禄,谱载其前六代先祖(烈祖)王宪顶,吉安府庐陵县白竺田人。官拜翰林院侍讲学士。其后人奉他为本家族一世祖。其下2至5代有名但无其他信息资料。按当时规定可以门顶官(恩荫),王宪顶几代后裔中应该还有官人达贵。因此,王永禄出身于官宦世家。王永禄生于南宋嘉熙2年(1238),宝祐6年(1258)中进士出身,当时年仅20岁。20年后南宋灭,入元朝。依此计算永禄公童年和读书21年,南宋期间为官21年,在元朝生活17年,59岁致仕(退休)。退休前任平乐府知府。谱书记载永禄公“在广西平乐府知府期满不愿还乡,入籍湘源立宅下白石焉”。他不愿还乡主要原因是抗元失败。抗元英雄文天祥于1283年被杀害,文与永禄公同籍,年龄只相差两岁,所以文天祥就义会引起永禄公惊震。永禄公退休后卜住全州立宅下白石。在此居住已730年,人口200多全住下白石村。与蒋、刘、唐等姓合住一村,以蒋姓人口居多。 村名现称禁山里。
2、白宝北山王氏家族  始迁祖王庆古原籍吉安府泰和县(今属江西省吉安市)。元末荐举其孝廉服官楚南,擢升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刺史。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一为科举一为荐举。庆古公荐举后于明洪武3年(1369)全家迁居全州城西。任道州知州后从全州到道州步行要经过白宝北山。庆古公认为北山可立宅长住。后来王庆古卒葬道州,其家属便在北山立宅定居。王庆古现有后裔约4000人,分居于4乡镇37个自然村。即白宝乡的北山、大西江(村名)、平福、水晶坪、挂魚山、宅州、塘边、秧达坪、宅沙坪、四口井、栗树脚、塔平、桥基、宅南、妙背。全州镇的集才王家、马家、唐家、大贵王家、桃溪园、大门前、火龙岗、长地里、老屋场、粒家田、落家塘、田伟王家、筛子塘、绕山老村子、新村子、漁家铺、江边、北门王家。石塘镇的游观山、吟山尾、螺丝山、枧塘镇的面里洞。庆古公祖籍情况不明。
(七)只知先祖名  不知如何来全州的三个家族
1、 石塘镇大井头王氏家族,始迁祖王晚十原籍吉安府庐陵县鹅公大丘金田村。不知其身份和上源情况,也不知如何来全州。定居大井头已500多年,现有人口2000多,分居于石塘镇的大井头、白露、毛竹山、塘底、大巴地、磨把湾、蒿草坪、双井拉、社公 x,两河镇的调广、烟竹水。本家族近年来从教的人员较多。仅大井头有教师29名。其中成绩优异的是王纯国在任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校长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广西八桂名师、全区农业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
2、白宝茅兰王氏家族,其始迁祖叫王承科,祖传只知其名不知其他情况,更不知如何来全州。根据六世祖惟实公的出生时间推算,承科公出生时间大约在明洪武年间,来全州时间大约是明宣德年间(公元1428年左右)。来全州后先后在恩乡的茅埠、沛田、源东、田尾岭住过。最后在茅兰定居。定居时间已达600多年,现共有人口2000多人。分居在白宝乡的茅兰、栈底、木叶铺、水浸坪、木林山、大石弄,两河镇的新田、茨塘,枧塘镇的江东王家。
3、才湾黄龙湾王氏家族,其始迁祖王继田,原籍湖南省零陵县(现改为永州市零陵区)隆庆里乡景福坪(又叫蚂拐塘)。
先祖身份及上源情况不明,只知继田公于康熙49年(1710)迁来黄龙湾定居。现有人口约200人,分居在才湾镇的黄尤湾、百税田和新宅门口。
(八)从别姓改为王姓的两个家族
1、石塘贤山村汪改王家族 。   
石塘镇贤山是一个立村800多年的古村落,现在村民全姓王。但其中有一支原来是姓汪的。据村民传说这里的汪姓人入住本村时间比王姓人入住时间还早。但汪姓人口发展很慢。他们认为汪姓不发人,便将“汪”字去水留王,由汪姓改为王姓。还有由此迁往安和镇的一支汪姓人也改姓王。这些汪改王的族人与贤山王姓合併为一个王氏家族,原汪姓的人便成为王氏家族的一个分支世系。两个村落汪姓改王姓的人口共200多人。
2、凤凰镇七里村有一支王姓人,其始迁祖叫王锦绣,本姓唐,本县黄沙河镇水车村人。童年时随母改嫁到凤凰镇,并随继父改姓王。继父家人口很少,王锦绣成年以后原来的王姓已无人了,按民间说法是王锦绣为这里的王姓人传宗接代续上香火的,所以保持王姓单独为一个家族。现有人口80余人。
(九)先祖情况不明难以寻根问祖的王氏家族
 1、石塘镇祥屋王氏家族,约1000人,分布于祥屋村和两河镇李家山村。目前只传说其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庐陵鹅公大丘迁来。
 2、石塘镇大塘富王氏家族,上下两村共有人口约500人,目前只传说其先祖来自江西鹅公大丘。
3、田尾岭王氏家族,其中上田尾岭属石塘镇,下田尾岭属两河镇,共有人口150余人。传说其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江西庐陵县鹅公大丘迁来。
4、两河镇白水王氏家族,人口约600人,传说其先祖于明初从吉安府安福县迁来。
 5、 两河镇载福村王氏家族,人口约500人。有传说其先祖来自江西庐陵县,也有传说其先祖从湖南迁来。
这些家族由于历史原因对先祖的个人情况和原籍地址了解很少,因此,目前寻源比较困难。
(十)从邻近外县王氏家族中陆续迁来全州的分支世系。
1、湖南永州积厚公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据《永郡王氏续修通谱》记载,积厚公原籍江西省,以武略将军任湖南省永州之总管,改组(退休)后(居)于城南。现发展为万人以上的大家族,主要分布在原零陵县(现为永州市零陵区)和东安县。也有部分迁居桂林市的全州、兴安、平乐等地。其中迁来全州的有:明天顺年间东安县的王海良、王汉良兄弟迁居两县交界处的夏屋村,现属全州庙头镇仁街村。至今500多年人口达3000多,分居在庙头镇的夏屋、马家弄、黄土井、兆村、龙源、渡头、庙头街王家、文桥镇的紫岗等地。积厚公十一世孙王大高携三子登云登霆登震于康熙5年(1666)从零陵县隆庆里开善乡迁居全州屏山渡。王大高去世后三个儿子复迁万乡打石塘(现为全州镇大新村大喜塘)。现有人口600多,分布在大喜塘新屋里、龙安岭、花水井、周家坪、张家、谭家。积厚公十四代孙王化直于清初从零陵县隆庆里拱门村迁全州建乡玩高山,现为凤凰镇望高村王家,后分出部分迁本镇的白竹山、大弯里、豆子滩和溪塘。积厚公十四代孙王化试和十七代孙王昌文迁凤凰镇的小峒村,同辈的王昌辉王昌熙迁凤凰镇的早禾坝,其中王昌熙复迁咸水古留的六工田。十六世的王国桢迁安和镇的马村田。还有一支迁东山的拦石峒(南西峒)。这些零星迁来的分支世系共有人口约一千余人。积厚公迁居全州的后裔总数约5000余人。分布于上述25个自然村。
2、资源县王忠泽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其始迁祖王忠泽系山东青州府白杨县人。宋时随父台鼎公逃难来广西兴安隐居。台鼎公去世后四个儿子各迁一方。其中第四子王忠泽首迁全州黄泥底铺复迁西延(今资源县)车田湾暖水塘定居,是为资源县王忠泽王氏家族。现有人口约一万人。其中迁来全州的共4支,一支是20世王仁鲲从抱财丘迁绍水大惠的大弯村,第二支是25世王其材从庵堂冲迁咸水洛江的堰头。第三支是王仲贤从咸水峒迁至大西江,现分居于沙子坪、石溪源和龙水杠口。第四支是王民泗迁大西江的芳岭头(现迁山下的锦林村)。以上四支共有人口约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