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数字化与云谱工程是必由之路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精神,我们启动“《中华王氏大成云谱》及《中国姓氏大百科·王姓卷》”两大重点工程,就是要落实《意见》的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王氏“两大重点工程”摆上了重要日程。

随着国家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和对以家(氏)族为代号的若干元素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可以说,这些《意见》《规划》的相继出台,都是赋予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加快实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如果说“家”讲的是血脉传承的故事,那么“谱”就是守住家规、记牢家训、传承家风的纽带。

在大数据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家谱数字化传承是必由之路。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拥有更高的关注度。传统谱牒受印刷成本的制约,大多篇幅繁洁,而印数很少,印制完成后束之高阁,被少数人珍藏,大多数人则无法分享编纂成果。其社会功用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解决方案以网络为载体,能有效降低成本,赢得更多的受众,发挥更大效用。数字化谱牒有广泛的覆盖面,即使远在异国他乡,只需鼠标轻轻一点,便能快速突破时空界限,与祖先亲密接触,与故乡亲人亲密接触。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获得更广的参与度。目前,在多数年轻人的心目中,谱牒是老年群体行为的产物,由老年群体发起组织,由老年群体实施编纂,阅读群体也以老年群体为主。数字化谱牒以网络为载体,贴近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其开放的界面,适应年轻人参与编纂,通过年轻群体的参与,让老一辈将谱牒编纂的接力棒传到下一代的手中,使谱牒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使体例趋于规范化。谱牒是一种非官方著作,虽有旧例可循,但没有统一的规范。千个师傅千个法。走数字化之路,能够通过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和输出系统来规范体例和界面。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使检索入口便捷化。严格地说,谱牒是一种工具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查”的。通常读者不需要通读全书,更多的是查找某一支某一房的特定群体资料,对于不能确定亲缘关系的族人,则有寻根认祖的功能。这就要求谱牒有便捷的检索入口,以方便查询。传统谱牒有特殊的编排体例,许多读者不适应其编排方式,查阅往往不得要领。经过数字化处理,读者可以通过表单输入关键字查询,一键快速到达目标,使谱牒查询变得轻而易举。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使谱牒更新快捷化。正常情况下,谱牒更新周期约为20年,遇上特殊年代,甚至数十年也得不到更新。即使是20年一个更新周期,也嫌时间过长,也会遗漏不少的资料。使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谱牒能够即时更新,各地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定专人,设定权限,将更新周期定为一年、半年、一月,想定多长就定多长,甚至可以即时更新。这样,出生、逝世、婚配、迁徙等情况都能及时记录与反映。

综上所述,数字化谱牒较之传统纸质谱牒有着无可比拟的多方面优势,是谱牒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索,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墨守成规的认识,着眼现状,放眼未来,积极为谱牒数字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技术上逐步形成一套有操作性、可共享性、富开放性的成熟解决方案。

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是国内姓氏文化领域唯一的一个省级事业单位法人机构,该机构成立十多年来,积极整合“学术、行业、民间”多方优势资源,探索研究牵头制定“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鼓励扶持优势企业硏发“中文家谱数字编辑软件”、倡导推动“传统家谱数字化转化云家谱”,发现培育“云家谱数字传承人”等相关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标准联合共建、标准推广应用、标准培训服务工作。

要想完成两项重大工程,一要紧密结合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推出的“中国姓氏文化云谱数据库平台”的活动,运用他们开发的软件,共建中华王氏共享的云谱数据库平台,以及中国姓氏大百科的共享软件平台技术。二要全面认真汇集本姓氏的编辑人才,组建编辑班子和运作班子,团结和吸收凡有志于两项工作的各方面人才。三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各负其责。各省站、地区站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