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正安王姓

正安王姓2014年末49800多人,为全县第二大姓。

一、王姓溯源

(一)王姓族源 王姓是中国各大姓中起源最复杂的一个姓。按照《中华姓氏通书》所列百家姓之王,即黄帝的后裔,含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周平王太孙赤,周灵王太子晋、周景王桓公揭之后。子姓之王即王子比干的后裔;妫姓王氏即虞舜与有虞氏后裔;虏姓王氏即少数民族改入王姓;赐予、改姓、冒姓、换姓之王;复姓之王。在众多王姓人中,虽有不同源,但均为黄帝子孙。其中子、姬、妫王姓占王姓人主流。

(二)王姓始祖 王姓始祖,各支系众说纷纭。太原郡得姓始祖一为周灵王太子晋,二为王子成父。太子晋系周桓王第九代后裔。史书记载:“行年十五,才识过人,能言善辨。”何以成王姓祖先,《新唐书、宰相世纪表》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太子晋第十代人王离下2子,长子王元立琅琊郡望,次子王威立太原郡望。王威后裔王祐立“三槐堂”。这就是太原郡三槐堂始祖脉系。王子成父,讳姬森,周襄王九年戊寅生,即生于公元前643年,承父爵仕齐莱为成父,齐昭公十七年(前616)秋,北狄鄋瞒国(胞族兄弟四人:侨如、简如、荣如、焚如)率众侵宋,被宋败于长丘;入鲁,十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杀之狄首侨如,侵齐,城父败之于周首(属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临阵斩狄首荣如,埋其首级于北门外;并驱狄人至经卫,复被卫人败杀(简如),并驱迫迁河南、山西一带(入晋,焚如),鄋瞒由是遂亡(注:至宣公十五年(前594)晋灭潞氏,获侨如之弟焚如)。王子成父因有功拜齐莱为大夫,遂定居齐国都城临淄,《春秋》载:宣公三年(前606年)和宣公四年“赤狄侵齐”,成父驱灭之;《左传》宣公六年(前603年),赤狄犯境,周王告急,求救于齐,齐派成父驱赤狄出境,并被周定王(前606586年在位)赐姓王氏,成为琅琊王氏开族始祖,始别姬为“王”,王姓自成父始。事载三国魏《王基碑》及唐韩愈《王仲舒神道碑》,并见《春秋》、《左传·文公十一年》。葬齐都临淄,娶齐姬姜氏。其后人由山东迁居洛阳后分琅琊、太原。

(三)王姓图腾 王姓是近古三苗之一的柯约耶劳的族称。王姓图腾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或者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做成的王冠。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俗称作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太阳的周天运行就是太阳每天从东边地平线升起,渐渐运行到天顶(中高天),再西落地平线这一运行轨迹形成一个周天历度。周天历度称“盖天图”、“浑天图”。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

(四)王姓郡堂号 史料载,王姓郡望主要有:“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心、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二十一望。主要指王姓在两宋以前二十一个著名支派,两宋及两宋以后,在二十一望之外还有河间王氏,汲郡王氏,乌丸王氏,冯翊(同州)王氏、安东王氏、营州王氏、华阴王氏、河内王氏,广陵王氏、聊城王氏、长安王氏、高陵王氏、蓝田王氏、上党王氏、邺郡王氏、广平王氏、乐陵王氏等。

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称于世。而在王姓家族中,别于二十一郡望的“三槐”王姓支系,非以地名称道。该支王姓开基始祖,系太原郡王子晋之后王言(七品县令),其子王彻(唐同光元年中进士第一为状元),其孙王祐以才、德闻名,宋代监察御史,因秉公直谏受挫,便在家院种植三棵槐树,以寄托抱负,并预言:“我的后代,必有三公者,此(三棵树)可为证”。之后,祐之次子王旦官至宰相。其家族人丁兴旺,多学有术,职晋爵。族人以此为誉,为纪念王祐之功,遂称三槐王氏,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家庭安香火置“太原郡三槐堂”位。正安王姓源于各地各郡望,三槐堂号占多数。

(五)家风门风 西汉时,王吉因担任国吏险些被牵连至死,便把“诫子孙勿为王国吏”当作一条家法。至西晋,王详以“德、孝、悌、信、让”五条家法训诫子孙,认为“此王者立身之本”。南朝初年,王微提出了“持盈畏满,自足家门”的论断,劝诫家人以保家为重,不要过于盛满,以免造忌。琅琊王氏的家风,还有一点就是勤俭持家,非已之财,虽赐不取。西晋王导、王弘、王俭等人“简素寡欲”,“仓天储谷、衣不重帛,车服尘素、家无遗财”。王昙首“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当然,作为累世官宦的贵族,琅琊王氏还有另外一些相沿成习的家门规则,如等级森严、父子有别、崇尚整洁、不妄交游等。三槐王氏四十言家训:三槐其荗,宿绳纲常;耕读忠孝,世代须当;嘉言懿行,学且习常;损益取舍,斟宜酌量;步武前贤,永世流芳

(六)王姓分布 王姓分布密度地区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部、山东、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从历史上看,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王氏迁往江南,始於西晋末年。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随行者有三位王姓将佐在那落户。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一些王氏族人随其入闽。从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明清之际起,王姓开始移居海外,遍布东南亚各地,直至欧美各国。

二、正安王姓

(一)正安王姓人口分布 2014年统计,正安王姓位居全县378个姓氏中的第二位,共49810人。其中最多是中观镇约6950人,其次为格林镇4150人,土坪镇3810人,凤仪镇3740人,和溪镇3440人,市坪乡3440人,安场镇2840人,芙蓉江镇2410人,瑞溪镇2390人,班竹镇2310人,碧峰乡2200人,新州镇1920人,流渡镇1730人,小雅镇1410人,谢坝乡1330人,庙塘镇1150人,桴焉镇1050人,杨兴镇900人,乐俭镇260人。

(二)正安王姓支系分布 正安王姓人口众多,体系复杂,目前已经查明源流的就多达44个支系。

1、和溪大坎支系 该支王姓入正始祖王华,于1740年由江西迁徙入黔,落业于正安南面20千米处,地名爽子坝(今大坎坝)。王华生二子,长子王政坤庞氏迁居绥阳野茶大竹林,立有宗祠,现已繁衍二百五十户一千余人口。次子王政学,留居爽子坝,延嗣至大坎坝、草盆坝、天池山、大磴等,现有后裔250余户1000余人口。

该支王姓属太原郡三槐支系自有族规十条:一是谱中之裔,必护政爱国,扶真抗劣,出力于政之帮,有助中华之永盛。二是扶贫致富,不欺饥寒之民,不捧诈富之示,立志更新,非图虚名。三是应以农为本,商贾并付,自力创业,不诈劫他人资财,创伤族誉。四是为官为宦之示,应效国爱民,反腐抗贿,清正廉明。五是对高曾远祖,记其生死年月及坟墓之所在,使后继查其渊源也。六是族中有不忠不孝,奸盗乱淫,欺上虐下,加强管理教育,构成犯罪,报官处置。七是依照国法尊严,保持血族关系,提倡本祖子孙不能通婚。八是有女应择门当嫁,不能勒索钱财,不准作奴婢娼妓,保其宗德。九是对螟蛉进出,应同宗相亲,别无旁贷,远迁近涉,入其宗者,方为太原之后。十是对祖宗所遗家法和排行,不得自行变更,以免乱宗。

家规十则一是父母之恩,昊天网极,为人之子,不能推卸,对尊老有柔声,生养死葬,世传后代。二是弟兄之情。豆问其根,兄宽弟让,兄友弟恭,患难相顾,忧乐其享,切勿设墙立干,因财有仇,伤其同胞之情。三是夫妇为人伦之道。妇尊夫爱。夫唱妇和,成家议道,共谋幸福。四是长幼之节,严遵严守、五岁为平、十岁为兄,二十以上以长辈看待,忌叫乳名,当其循循自如。五是职业为治生之道,应勤耕苦耘,农商兼备,不游手好闲,败业舍产,流浪他方。六是人生幸福,在端正子弟,育后必教,望子成龙,切忌放宽。七是九族之亲与我同根系相连,不论亲疏之分,有患必顾,有难必助。八是书为护身之宝,致贵之皆,本宗之后应以智力开发为重,送子攻读,不负有智之才。九是乡邻与我有相互之谊,合得乡邻好,犹如拾遍宝。弱财帮之、喜财庆之、难财助之。十是族宗信义是为人之道,凡承认本宗子孙,守其家规,方为太原之后。

同时立有宗族尝格即字派72字:政朝天子,文武公卿,永世(登)尚品,万代传名,蔗庆高帝,恒怀悦情,官宦宏富,谋志科伦,松柏栋梁,珍玉玲珀,梅棉枝杰,福禄袖裙,革华获茂,岗峰昆仑,洪波激海,沈洲浪澄,园图围国,东古太平。”并立言立规:书为致贵之本,文乃治国之皆。支其本宗子孙,求学进取、勉励上进,将有智之裔,育成梁材。宗族拟定,凡考入中级学校后生,家庭寒单者,族中应筹一定资金给以入学鼓励和资助;凡考取大专及以上学校者,除筹资相助外,应送光荣扁额一块,表达宗族之意。

该支王姓人从落业大坎坝到2014年已15—16代,约250户、千余人。在清代产生秀才2人。新中国成立后,从政、从军、从教、从医等人士近30人。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有10人之多。有副师级高干王绍坤(已故),团级干部王华良、王尚明,曾任乡镇、县直部门领导的有王尚书、王品政、王品学、王永珍等人。

2、和溪大石坝支系 该支王姓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由桐梓县迁至。始祖王正廷、蔡氏生有2子。到2014年传至10代,约500人。这支王姓人中有一位健在的抗战老兵,名叫王兵,现年93岁,身体仍很健朗。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受到地方党政的嘉奖。

3、瑞溪三把车支系 该支王姓族谱记载系“三槐”王氏分支,是王佑第十三代后裔王逊所传(元未明初人)。王逊“自幼好学,超逸不群,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丁显榜进士,初官至江西上高县丞,后因镇压当地农民起义有功,升江西监察御史,颇得明太祖朱元璋亲近重用”。其始迁祖王鸾(其墓在建溪沟,有碑记)落业真安州德里七甲(三把车屋基)。王鸾妻苏氏生王廷霖。廷霖生嘉德。嘉德生四子,国洲、国现、国选、国柱。除分支到南川外。在正安境内有三把车苦竹坝、黄泥口、土塘湾、马桑坝(蚂蝗井)、安场银响口、风仪镇山峰村三丘田、碧峰乡青定村等地。第五代人王应春留志言:“尝读禧而至万物本天人本主不禁罩围然,有盛于根本反始之,为有吾族为周灵王之后,籍由江西入黔。”该支王姓人至今传承第十七代,约350年,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人口三千余人,各代门庭兴旺。其字派20字:鸾廷家国,(金应)遵远祖,崇德洪光,文开尚世,万代荣昌。续字辈20字:福泽永庆,诗贵大同,科元登帝,盛显高扬,长发其祥。

4、瑞溪镇木盆寺支系 原籍江西临江府新俞县大桥头,起籍琅琊八王(即王祥,王衍,王覆,王登,王敦,王衜,王戌,王成),其后裔王绰李氏迁居于绥阳石碓窝。

王绰之子王朝朗携胡氏、樊氏从绥阳迁居于木盆寺老鸦溪王家龙洞,墓葬于王家龙洞石山碑。该支系字派由王朝朗订立,共20字:朝仲永廷选,续应宗德祥,文明开学仕,肇源耀祖光。

该支系世系如下

王朝朗之子王仲友,苟氏(葬于木盆寺银丝坝画口树湾,土坟古碑为记)。

王仲友之子王永春,文氏(葬于龟洞溪小堡上,生期为茔)。

王永春之子王廷政,文氏(葬于龟洞溪燕子山半山,土坟小碑为记)。

王廷政之子王选文,李氏(葬于龟洞溪燕子山脚,生期为茔)。

王选文之子王续绅,骆、杜氏(葬于龟洞溪小堡上,生期为茔)。

王续绅生3子:王应元、王应爵、王应禄。

王应元生3子:王宗龙、王宗虎、王宗榜,三房子孙居住于瑞溪龟洞溪,现有100多户500人口。

5、瑞溪镇柏坝村汪家坪支系 该支王姓始祖王木(坟葬向家沟),从江西临江府迁徙,经重庆斗汤街堡里一甲辗转遵义懒板凳、桐梓新站、绥阳石碓窝,到正安柏坝(今瑞溪镇柏坝村)中寨岩落业。已传至24代,有近100400余人。老字派30字:奇子首能先,举山万学,天开文正启,永远应佳成,千纪才难萃,方针满朝庭。后裔王毕成中举人后,将字派更为:奇子首能先举,山万学单天文,正启永远应照,世传孝友佳兴,洪开五洲德象,方显贤才大城。再后族人接绥阳青沙祠堂字派:永合光前,裕厚方针,同登共看,百代流名。

6、谢坝乡环山村小溪沟支系 此支王姓系铜仁石阡县乐乔太原三槐王氏分支。宋末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始祖王润泉率师入黔平蛮有功,封千户侯,始任思州(治所岑巩)宣慰司,后调任石阡副长官。其居址由思州土石坪徙石阡,卒葬石阡泗沟中岭前端。入黔至今730多年,王润泉第十世孙迁居湄潭县西河乡土坝屯田坎,衍嗣至十六世孙王应仲携长子王之霖寻租漆树割漆,从西河到谢坝乡小溪沟(今金花、下鱼泉)德里十甲落业,定居天井坝。至今繁衍十三代,约80余户300余人。字派:必世仲万彬,学应芝仕正,国大天星顺,有元德朝廷。

该支王姓人秉耕读、重教化。第九代人王顺存勤耕苦读,教书育人,张罗乡邻文墨,练就一手好字。20世纪80年代初,时已80岁写一对联:呼童起早勤耕地,叫子迟眠苦读书”,成为族人格言,传遍乡野。同为第九代人王顺良,解放后当村干部,凭借自己有点文化,为全村妇女取名入册,结束妇女称氏无名历史。后当乡(管理区)粮管员洁身从事,1960年春因营养不良病故,家人和亲友纷纷念叨:“人死得可怜,人死得干净,当粮管员连米粉糠都没拿一把回家”,其风范影响后人至深。新千年前后,此支王姓人产生本专以上毕业生10人,高级农艺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国家二级技师1人,正科级检察官、法官各1人。王有生系该支王姓第10代传人,1940年生,1956年参加工作,历任区委书记、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司法局长;从1997年起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担任两轮县志、正安年鉴、党史、党史大事记副主编,五个部门志主编,至2014年,执笔撰写各种文章200多万字。

7、谢坝乡上关村支系 该支王姓属太原郡王姓。于明代“湖广填四川”被强行入黔。几经周折,经湄潭西河以一件布匹换取住宅定居谢坝原京东村,故居住地取名“庄布宅”。始祖为王桂漠,至今已十七代,300多年历史。从桂漠第四代起开始有分支,遵义石碓窝一支,正安市坪乡一支,流渡镇一支,现有2000多户。字派35字:桂廷富万举,臣应正元仕,文明安世奇,兴邦显祖德,治国绍宗恩,诗书尚勤学,忠孝步天朝

8、庙塘镇茶台支系 该支王姓从桐梓县黄莲乡迁入,繁衍至今6代,现有20多户。字辈20字:正大光文远,世代永吉祥,发兴起富贵,英勇进朝廷

9、桴焉乡鸭坝支系 从县城汪家田移居桴焉坝(四联村),从四联村分居至鸭坝。字辈:旗帜守能先举,三万学单天文,正启永远应照,世传宗有佳心

10、中观镇甘溪支系 该支王姓属太原郡三槐王氏支系。启祖王洞庭晏氏生二子:王月明,佟氏;王月珊,冯氏;月明之子王忠臣(叶、张氏);月珊之子王太还(周氏)。两家人于清顺治四年丁亥岁(1647年)跟随在广东肇庆称帝的明末桂王朱由榔(世称永历帝)。王忠臣和王太还是桂王殿下兵丁,因清军南下追击,桂王不断败退,辗转岭南入黔。忠臣、太还(前为弟)两家人随永历帝启程时,王月明夫妇不愿同行而直接回到江西原籍。清顺治六年(1649年)王忠臣、王太还随永历帝到达南宁暂住。继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到达贵州安隆(今兴义市安龙县)。途中,叶氏生下王辕(因行军作战途中孕生而名),因此各房经单薄在王辕名下均记:“辕行包胎”。在安龙居住期间,王忠臣妻张氏(叶氏的陪女)生下王轲,因流落异乡,仕途不佳,故取名轲(坎坷不平之意)。

清顺治十四年(丁酉岁1657年)永历帝逃往南域,清朝在安抚游兵散勇中,将王忠臣王太还弟兄二人安排到黄平州沙心塘(今正安县中观镇天楼村甘溪)当头人,管理40余兵丁(塘是清政府设的军事设施,用于军事情报、治安通信)。王太还一家居住甘溪小茶园,王忠臣一家居住沙心塘。此后叶氏又生王辖(当头目,管辖一地之意)。王忠臣在任头目期间,被诬挪用粮款,黄平州府派员到槐花池(今格林镇境内)搭起台子议决,王忠臣当场说明真情,免于上缴所谓挪用粮款。

王忠臣和王太还定居甘溪后,子孙繁衍数代,人口增多,随后纷纷外移。王忠臣的后裔有迁往今本镇的晏溪村大坪、吴家岩,今芙蓉江镇的马河、凤仪镇的洋渡砖房坡、格林镇的太平村太平铺大地湾、流渡镇鱼泉村猫岩、瑞溪镇柏坝、桴焉乡乔岩坪等地。王太还后裔有迁往本镇晏溪村刀塘坝、白果坪、长岭村田坝、芙蓉江镇的杨马台(王家坪)、瑞溪镇三把车村、和溪镇米粮康家岩、绥阳县石碓窝以及四川重庆等地。

该支系入黔老字派为20字:月中科,时登贡,自重家声承先祖,启作述世德发祥。后人在使用时把“中”写成“忠”、“科”写成“轲”、“时”写成“司、思”、“贡”写成“拱”、“资”写成“志”、“重”写成“仲”、“家”写成“嘉”、“述”写成“树”等。1919年该族后裔王作孚(生长于绥阳县金承乡)续作字辈:荣华盛裕后,昆诗书永远,文武朝国运,兴乾坤万代。此字派未得到族人认同。1939年正月初六,族长王旅祥(作辈)召集各宗支代表会议续字辈,会上根据王虞皆(王祖舜,秀才)作的一首诗:“庭植槐越茂,宗传杰圣昌,明伦唯孝道,正学显宏光。”将字派统一为60字:月中科时登,贡自重家声,承先祖启作,述世德发祥,荣华盛裕后,昆诗书永远,文武朝国运,兴乾坤万代,庭植槐越茂,宗传杰圣昌,明伦唯孝道,正学显宏光。并共同立誓凡属王忠臣和王太还的后裔,均按此字辈排行取名字论尊卑。

此支系最先定居地甘溪于民国年(1915年)由绥阳县辖划入正安县域。《绥阳县志》(1993年版)记述了该支王姓人中的王作孚,勤学苦读,于清咸丰年(1853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及作官供职的事迹。甘溪王氏中产生有武举人王敬堂(官至千总)。在清代至民国年间,太平(大地湾)支有王树槐、王作伦等参加民国革命,职至连、营长;王启刚参加抗日战争,在湖北广济牺牲,被国民党政府授予烈士。

11、中观镇中观村太平支系 此支王姓为太原郡三槐堂支系。谱记为太子晋七十四代王国斌、国禹、国兴之后。由北向南迁,到江西临江府新俞县十字街分水桥安居。明代神宗年间迁至瑞州府高安县住4年,又西迁入黔定居平越府、思南府,分别落业贵州沿河县司田家坝和四川龙昌、涪洲等地。

王国斌(坟在沿河司家田坝)之妻刘氏,在丈夫死后,带着所生5子于明神宗年间由司家田坝迁移到中观插柳台,于1573年农历十八日用花纹银67两购吴家营盘台山水田土宅基定居,传至今20余代,约3000人,主要居住地:插柳台、岒岗、磨刀溪、旺场、土地岩等。字派40字:雪国仲丹仕,高宗全城盛,世文章考达,必定有奇昌,开天明道时,群宗孔孟师,家学渊源礼,希圣笃修为

该支王姓入黔始祖王国斌落业并逝世于沿河地域。其妻刘氏拖家带口到异地拓业辟地,重新立家,实属女豪,其墓葬就在插柳台。其后人王成偕开馆执教,弟子遍乡邻;王成书(1807—1884)造营盘48座,修祠堂2座,被封正大夫,领上宪(朝庭)之令,掌一方生杀大权。新中国成立后,该支族人人才辈出,较为突出的有现任正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焕章,以及勤于宗族事务的王鹄章。王鹄章生于1937年,从1955年任农业社主任起,到成为国家工作员,在基层历任多职,1993年退休后潜心修谱,理清该支王姓世系,收集有关王姓资料,将三槐王氏从得姓始祖周灵王太子晋(一代)到本支王姓至201080多代各代相连接,具有较高的参照借鉴价值。

12、班竹镇上坝王家湾支系 该王姓启籍于湖广宝庆府湘乡县十字街大桥头高陛檐,属太原郡王氏。启祖王颇先与董氏膝下三子,名王三辽、王三爵、王三谓。颇先率全家入川,三爵、三谓分别落业南川马嘴顺坎和印江沙园。三辽到思南府务川县思里七甲(今正安县班竹镇上坝村)落业张家湾(今称王家湾)。此支王姓人奉王三辽为始祖。字派20字;颇三承先御,玖永代廷云,德福金科载,应启致甘长。该支王姓第九代王廷坤,现年84岁,自编家谱,结合身世,用诗词语言颂扬祖国,颂扬改革开放,颂扬今天幸福生活。其子王云峰现任县城管局正科级领导。

13、格林石门坝坎支系 该支系包括凤仪镇四桠树王姓。字派24字:文兴万代,克正家声,永登尚品,四海传明,安邦定国,一统乾坤。迁出的有石井湾、烂泥坝、四川小河等。该支系较为知名的有王声全、王永超等一批实业人物和县直部门负责人。

14、班竹镇高堡支系 始祖王代清,约在清末年间,自幼从务川县涪洋珍珠到正安县班竹境内投亲,长大成人后取妻张氏,定居高堡,生子王廷霖、王廷新两兄弟,第三代64女,至今传至6代,约100人。该支系沿袭务川珍珠王氏(属牛塘)24字老字派:心良朝国,在坐永久,世代廷昌,文章道德,品行端方,家修孝友

该支系较为知名的人物:王立昌,历任3个乡镇和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县文广局、发改局局长,现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5、格林镇广大支系 江西籍,现有300多人。字派37字:集朝问登,师启国太,平安永长,春开机德,后应会红,新富贵饶,远营华世,珍祖中泽,俊科发余金

16、格林镇广大村王家营支系 该支系入正始祖为王成正,约在明末清初年间率儿子王华、王在,从江西临江府新俞县柑子树高街檐坎启籍入黔,领诏落业于今广大村王家营后,王成正当即返回江西原籍至寿终。王华、王在两弟兄则世居王家营。

王华娶黄氏,王在娶彭氏,被这支王姓人尊称为二世祖(王成正称一世祖),均有墓碑可稽,该族人以王成正中的“成”和王华中的“华”开宗订字派36个字,即:成华用宗,朝材国尊,万世文明,泰长洪锡,荣开克新,启大兴庆,培泽肇陞,元良哲德,振俊裕仁。按此字派,现已传至第20代。现在世者多为洪、锡、荣、开辈。除集中居住当地外,分布于太平、格林、凤仪、安场等地,散居者遍布县内外约2000多人。

此支王姓人中,第十三代王泰发、王太麟两兄弟,为其祖父母王文松骆氏和父母王明乾陈氏出灵追资,由法堂科事旺溥轩书录一册《经单簿》(开本体长42厘米,宽28厘米,全属构料纸,计240页包本)。该簿“成卷”时间为清代“光绪二十年甲午岁十月十八日”。前12页记述族源、宗系,13页起记录所司法事、经文、祭品及孝家(400余人)名录。在述其祖父母生前事迹中,有“植桑制产费尽艰辛”,使后辈“衣食聊足”等语;在述父词中有“春光八十四岁,不幸电光易灭”;在思念母亲词中有“双亲三十年前风尘容身,若飘萍未定”,“黄鸟西归一枕脱黄梁梦,青莲木灿九天驾青雾之云”、“登堂不见昔日语,入户那见在时容”,“小阳节至气温凉,万物将凋满地藏,半寒半署离天地,不晴不再降雪霜”,“蕊绽梅花,睹时物而感泣,洇飞霞,望白云以兴悲”、“天高地厚古今恒被其泽,日照月临先后没深仁”等精美语句,其文笔之工整,书法之入道,堪为精品;整册外黑内黄,实为沧桑百年。

该支系现代知名人物主要有

王龙男,1963916日出生于正安县格林镇广大村桃子岩组,1983年高中毕业后曾在太平中学、广大学校、安场镇中学正安五中任教,其间19921995年考入遵义师范学校学习。1998年调入正安县文联任文学编辑,系贵州省作家协、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贵州省文学院2007—2010年度签约作家,正安县政协九届十届政协委员,“十佳政协委员”称号。以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创作为主。1989年在《山花》发表短篇处女作《母鹿》以来,其作品多在《山花》、《花溪》、《贵州作家》等刊物发表。其短篇小说《神鹰》获第三届遵义市政府文学奖,小说《鸟叫》入选《遵义新世纪文学作品选》(小说卷);散文《五汇之春》等入选《在灿烂的土地上》,《在桐花盛开的地方》入选《经典遵义》。2003年三届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其正安成功创建“中国小说之乡”20122019任正安县文联主席《正安文学》主编。

王伟康,男,1975128日出生于正安县格林镇广大村蒲教组,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文协理事、中国水利文协文学分会理事。1997年原贵州财经学院毕业后参军入伍,2009年从省军区转业到省水利厅工作。在部队期间,历任排长、副连长、股长、正营职参谋,荣立三等功一次;在省水利厅工作期间,先后任贵州省水政监察部队主任科员、贵州省水利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主任(2021年起兼任《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主编),受省委省政府表彰1次,先后4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8次受《中国水利报》表彰,2021年被省总工会评为全省“最美劳动者”。先后主持编写《贵州he美》、《为了源头活水》、《贵州有好鱼》书籍和《水美贵州》(诗集),创作了《水美贵州》歌曲;先后在《贵州日报》、《中国水利报》、《人民长江报》、《中国水利》杂志等媒体发表理论文章、学术文章、新闻报道800多篇。

王云福195110月生于正安班竹园19787月毕业于贵州工学院工作于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从事矿山工程设计工作,高级工程师职称系本支系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本科大学毕业生。

王正山,男,苗族,19877月出生于正安县格林镇广大管理区,现为武警部队贵州省总队机动支队装备保障股少校股长。20059月在正安一中毕业考入武警贵阳指挥学校,2006年转入武警成都指挥学院(现武警部队警官学院),20097月毕业分配至武警贵州省总队机动支队工作至今,历任排长、副中队长、中队长、指导员、参谋部参谋、政治政工处干事、保障处助理员、装备保障股股长等职; 先后参加藏区3.14”维稳处置行动“汶川5.12”特大地震救援行动福泉8.27”抢险救援行动三穗10.7”群体性处置贵阳5.20”山体滑坡救援任务纳雍8.28”山体滑坡抢险救援任务等多项任务。

17、碧峰乡安乐村支系 该支系属太原郡。进山始祖为王翰仲、王翰琨两兄弟,于清康熙初年(1670年左右)由江西入川,到珍州江里四甲(即今碧峰乡安乐村)落业,至今已传15代,现有约300人。该支系在清代有迁移到云南开化府的,现居住在碧峰乡新田塆、高塝坝、小塆、青定等地。该支系二代单传,三、四代兴旺,最发迹的是九、十、十一代,九代元桥熊氏生七子,除四五两子夭折外,其余弟兄后人发达,此族人重勤耕劳作,培育子女。字派20字:兴朝应天文。地舆岁元清,也代觉禄显,耀祖永昌荣。新千年初,十三代人王觉智(曾入伍为军官,转业地方任正安县税务局副局长)组织并执笔撰修族谱、维修祖坟,并重立族规、族训。

18、安场留三屋基支系 属太原郡,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其后人南迁江西吉安府太和、吉水居住数载代。因避战乱,再西迁到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仙人台。元朝末年再迁西蜀重庆府南吉门,后又到江津县仙池坝落业。此时祖辈八兄弟各散自立。其二子王兴虎(即留三屋基王姓始祖),迁徙到真安州三江里(今正安安场自强村),将住地取名“洋教屋基”(系二世王百龙为预示后代受教育、学文化、有作为而定名)。兴虎生子百龙,百龙生二子,名王万德、王理(于康熙末年即1722年随父移居绥阳团山堡),万德刘氏生王佳文。佳文膝下4子,便开始人丁兴旺,枝叶繁茂。其居住地扩展到现道真县三江镇境内,相继修建“木林口”和“青坎房屋”(称屋基)。清咸丰十一年(1862年)这支王姓人家被南川匪霸王发旺抢劫,多家房屋被烧,人死伤无数,恰“洋教”、“木林口”、“青口”三处房屋无损,便将遇难族人安顿在三处房屋暂住。以后,为让族人铭记这场灾难,便以“洋教”为中心,将三处房屋定名为“留三屋基”。这支王姓人,除先后有部分迁居绥阳、道真等地外,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安场镇自强村的创新、平乐、兴旺、大龙、大田湾、学堂堡、冷水沟、大坝头、梨树台、白子坝村民组;正江村蔡后山、木万丘、周家坝村民组;石井村倒流水、哗咀、围家山村民组,安场社区十字口、牛角井、铁钉岩居民组。该支系至今已传至十八代,有3000余人。20世纪80年代,该支系被确认为苗族。在清代和民国年间有王凤翔、王作舟、王作鹏、王祥鼎等名流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有长期担任基层领导的王翔训、曾任副县长的王长炎、一生从教的王长龙、王长均、王英、乡镇人大主席王桂琴等一批人才。

该族字派40字:仕子学文章,必发其祥长,忠良能定国,福禄永安邦,仁德礼世芳,正道应弘扬,万顺传承志,真州盛宇昌。

2013年至2014年,此支王姓人组织修谱(即将正式出版),重新修订了祖训和家训。

祖训百代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移,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差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身心;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赙,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勤政廉政,必爱人民;忌才害贤,毒族害群;耸人告讼,不如兽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祖灵在天,察尔甚真;阴诛阳谴,追究必深;祖灵阴佑,和顺永存;后裔繁昌,福寿盈门;一荣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业,纠察昭昏;一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损,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焚毁朝夕,何堪明辰;纨绔堕落,愧对乡邻;不肖为贤,浪子如金;振兴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百世不竭,积厚且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家训团结宗族,捍卫宗族;服从祖训,端本孝悌;保护资产,维护公益;崇高道德,遵守法令;注意教养,勤求职业;禁食毒品,严禁嫖赌;律己治家,忠信笃敬;刻苦耐劳,节俭朴实;和谐相处,排难解纷;振作精神,见义勇为。

19、新州镇龙源村弯的支系 该支王姓由江西吉水县大桥头鹅掌大邱迁居重庆南川观音桥凉伞组核头坪。后人王辅开,三代单传至远祖刘氏由川入黔落籍绥阳县生二子。之后又由黔返南川丰隆里大屋基,王莲(梁氏)生王尧、王舜、王禹、王周、王汉弟兄5人。其王舜、王汉兄弟二人定居梓未移。尧、禹、周三人由四川又返黔,王尧娄氏生王英、王龙落籍正安庙塘、小地名团堡。王禹陈氏生远、学、仲、书、落籍正安杨兴小地名乾岩;王周李氏生昭、明、风,落籍正安新州龙源湾的(现新房子组),至今已传至10多代,现有约1000余人。字派40字:光元会合,世玉凡昌,德正邦国,永立朝纲,承天应命,胜泽昭彰,文英武烈,统治万方,仁让耕畔,臣服戎匡。

这支王姓人订有律规:爱祖国、爱人民、遵守宪法及各种法律法规、维护团结、宽于待人。族中人第六代王玉星为民国秀才;第八代王昌新,2005—2015年之间曾任凤岗县武装部副部长、道真县武装部部长;王昌鹏,曾任杨兴乡乡长,班竹乡党委书记,现任县交通局局长。

20、新州王家坝支系 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四川重庆吴英桥,分支到四川合溪王家坝。字派40字:大德正家声,儒字云邦国,守远据洐明,万里谢芳成,先其玉能翠,之献如凤心,寿世少年青,中七孝情美。

21、新州镇老城村平丰组、活石坝村柏树坪组支系 原籍江西临江府新余县十字街。一世王崇仁,二世王有金,三世王斌向氏,四世王兴云朱氏,五世王贵爵朱氏,六世王应启汪氏。其中六世王应启因葬墓引起官府追杀,迁移福州黑漆庄高阶檐坎,七世王耀龙、王胜龙,觉得不安全,又迁移湖广行省所辖的思南府安化县,再因传说中的追苗赶汉,迁真安州。七世祖王耀龙居现道真县九龙桥;王胜龙,居道真县中寨大屋基。八世王天成罗氏,王天成早逝,罗氏携子迁至新州鹿子岩(现新州镇老城村平丰组)。九世王廷俊,十世王文敏,十一世王永贵。现有人口135人;分家迁移十一世王永享居铧匠坪,(现新州镇活石坝村铧匠坪组)。现有人口85人,也因生活所迫,八世王天德,九世王廷昭均迁移柏树坪;十世王文光,十一世王永清居新州镇活石坝村柏树坪组,有人口120人。字派28字:有贵应龙天廷文,永世茂盛德泽长,传家忠孝克纯远,安邦治国显名扬。

22、杨兴桐梓垭支系 原籍山西太原。始祖王皇良不知从何地迁徙到桐梓垭桐盟村后山组定居。生五子一女,长房住桐梓桠街上,二房住后山组,三房住铜锣份,四房住南川木瓜台,五房住南川东胜场,总人口约5000人,在正安3000多人。

该支系祠堂位于桐梓桠街上大水井处(现已不存),立有家规家法,代传有族长、房长,有族中组织。族中人若违反家规,在祠堂商讨,按规章处理。解放前,每年清明节五大房都要到现桐盟村后山组茶坪(小地名)祭坟。字派36字:重守皇印,一帮振兴,国中选臣,朝廷进禄,天地常新,福寿呈祥,大清万年,永保乾坤,世代荣英。

23、新州龙岗支系 由山西太原迁居重庆观音崖。再迁到真安州安场落岒坝(现前进村);再迁至龙岗村沙田沟定居,祖坟葬于安场落岒坝。现有族人约200人。字派20字:友甫启来曰,登祖应廷芳,荣光昭先德,安邦世泽长。

24、小雅镇花园岗、官庄坝支系 属山西太原郡。迁徙过程:山西江西四川遵义高坪小雅老林角官庄坝。始祖王斗,妻刘氏,据传是崇祯皇帝大臣。墓葬四川顺庆广安县石佛里一甲石眼珠,南桥堡池坪旁王家山龙岗,有石碑为记。

其字派30字:成家佑德延,月照江西登,先文世流芳,左朝天光寿,福禄永运长

25、碧峰乡平安村支系 始祖王应爵、王应禄迁居真安州(今碧峰乡平安村)董家湾立祠。现有100余户约500人。传说该支系某一代有5弟兄,世称五个老爷,其中王三老爷被官府授予先斩后奏特权。该支系字派由王三老爷召集各房议定,共80个字:奏运成平景,帝熙礼佑臣,同仁襄盛世,诬绩认书绅,北裕经先发,建封宜汝民,周邦图政善,华国禀献新,致念前途彩,常思植树荣,忠良铭鼎鼐,信义羡超伦,晋代恩高远,槐庭泽厚钧,恒山嘉道在,福禄寿崇增。以该支系字派推论,应是太原郡三槐王氏后裔。

26、土坪镇新洪村汪石岩支系 进山始祖王芝胤,是入播始祖王甫第三子。于康雍年间从绥阳旺里九甲岩底村竹林塘搬迁到正安郭家山王家。后与郭家换地后到汪石岩落业。膝下又分三房。长房祖王孔昭后裔在明星村大坡。二房王孔益的后裔分布在新洪村的后坪、马斯坎、王家、盐巴坎和石坪村的岩甲、石志村的尧村和绥阳的小关。三房王孔盛郑氏的后代在新洪的汪石岩。三房人数有1200多人。

王芝胤之父是入播始祖王甫,由江西临江府十字街大桥头起程,康雍年间,随弟兄三人进入播州懒板凳后分居各方。长房王龙到遵义龙坪,三房王彪在务川放牛坡。王甫搬至绥阳旺里九甲岩底村竹林塘立家,另外第二代长房王芝伦(丁氏)居住于绥阳公平尧坪,二房王芝桂(罗氏)住绥阳公平入嫯于罗家塘,四房王芝德(胥氏)有待考究。有诗曰:云起临江大桥头,龙虎(甫)彪兄随路流。入播岩底村居住,王孙拜扫出爵侯。

老字派15字:芝孔单茂庭,时芳世应荣,富贵美长生。新更字派40字:德泽昌盛、俊华秉遵、文明大治、科学连登、承先启裕、定宪立经、安和开泰、永远乾坤。这支王姓人中,当今较为知名的人物有:王芳,系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协会理事,发表诗作500余首,其他文学作品10余万字。

27、土坪镇新洪村水井湾支系 该支王姓属于王甫膝下二房王芝桂罗氏后代,以前水井湾属于绥阳县所管,在民国时期绥阳正安分界时,水井湾王氏被划为正安管辖。后裔分布在猛溪沟的段家嘴、明星村水口寺的白房、新洪猛溪沟的同心,绥阳的罗家塘、杨柳村、草字坝和双河。共计有1400多人。老字派20字:甫芝应正,帮龙兴国,朝庭进禄,宇宙长生。后王甫后裔的三房统一意见,将字派改为与汪石岩王氏新字派40字一致。

28、新洪村高坪石门坎支系 该支王姓是王天保带曾氏华氏于1945年左右因逃躲拉兵,由绥阳的募坝搬到新洪的石门坎。现在后裔近100人。字派15字:隆应世登多,克绍世承天,元正刚常在。

29、土坪镇石坪村金竹园支系 系始祖王世禄黎氏由林溪大面坡搬到金竹园,至今近200年。其后裔分布在金竹园的半坡、大坪、梨子坪和三重塘,约240人。该支系留传诗一首:元朝本是宰相家,红军改善走天涯;各立面前分手散,一家分开百万家;咬破指头写血字,越遍江边路洗牙;有人记得诗一首,从前原来是一家”。字派为20字:一学文昌久,必发启祯祥,政朝天子应,国华忠智良。

30、土坪镇石坪村枫坪(丫子头)支系 该支王姓始祖王晓山纪氏起籍江西,入黔到懒板凳后住通树坪。其三代祖王笼后,一房王应国分支到石志的木阳台(今青龙组),一房分支到石志的南家湾,一房王应雄的后裔则分布在丫子头、羊肠坝、窝荡、广南,以及林溪的黄金和石家坡、绥阳的野茶,现有人口1100余人。字派29字:应芝朝天子,万代兴隆,安邦定国,德有大臣,永正乾坤据王应雄墓碑记载:他于乾隆年间任璧山县例赠加五级翰林署理。应雄后代有一支分支到遵义泮水,字派为16字:应朝天子,万代兴隆,安邦定国,镇守中宗。这支王氏中的另一分支居住石志木阳台(又名青龙组)后新更字派为36字:应登天单大朝,仕文光芝礼,益代德邦兴,永寨云国中凤,正世明安国,方开碧少红清此房有400余人。分支石志南家湾又新更字派为20字:应守国朝,正大邦兴,世代光先祖,永远太阳中。此支王姓人有90余人。

31、土坪镇安家村千金支系 该支系始祖王祖烈田氏,于康雍年间,从江西临江府起程,经遵义的懒板凳再到千丘榜领诏为业居住,从五代王以文陈氏后分支,其弟王以仁徐氏搬到绥阳的鱼桶。今安家的千金、张教和上河家寨、遵义的板桥王姓后代共计300余人。

老字派16字:祖师大志,以正朝廷,万国儒兴,永世光辉。新字派20字:宏扬文学品,德泽振家声,功名林中胜,富贵福禄春。

32、安家村何家寨支系 始祖王仲才张氏定居何家寨,但原籍不清楚。其分支居住韩教、大鱼田,现有人口400余人。字派52字:仲贵丹应用,国文光一元,永正德志家生,胜朝天子文武工,清安邦定国万代,流新一胜德长玖,忠孝太平安福禄,金满银世代万古传。

33、土坪明星毛古洞支系 该支系由原居于绥阳温泉关口(小地名毛的坎)的王明庭和王明奎弟兄两人,在解放前到土坪毛古洞买田地后搬迁到此。其后裔分布在毛古洞、明星堡上、东流水和街上。有60余人。

字派为25字:万臣家秉国、一光振家声、文明玉后贤、尚显单技贵、世应发祯祥。

34、土坪联盟李村支系 字派20字:国启志应仲,光元正太清,登朝文武贵,风化吉纯青。

35、土坪林溪村黄金坎支系 字派20字:国启志应仲,光先德立代,登朝文武贵,风化吉纯青。

36、土坪镇石志村彭岩支系 系赤尾溪王氏分支,起籍于江西临江府。字派20字:尚监进文斯,单大生朝国,友臣献至应,龙海世礼明。

37、土坪镇石志村金钟山支系 该支系属太原郡。明朝天启三年,始祖王信诚从江西临江府十字街大桥头落凼迁徙入播到绥阳旺里八甲小地名清溪龙家山定居。清代后期,其后裔王春红由龙家山搬迁到石志金钟山王教居住,今有30多人。字派24字:信相三单,英少春红,正朝天子,文武公卿,安邦定国,永守乾坤。

38、土坪镇土坪街上支系 该支系始祖王伯仁,于清朝年间从湖南衡阳市西门外大桥头王家庄(小地名土地塘)迁徙入黔,落业土坪镇文笔山下的王家山,其后裔在解放前夕陆续搬到土坪街上居住,现有70多人。字派:伯福维系,万朝兴文,云国大……

39、土坪镇新乐大泥坝支系 该支系原籍江西吉安府卢林县五甲堂坝,于明朝永乐十三年迁徙入黔落业务川,后搬迁到新乐大泥坝。字派20字:仕在德成,应正天兴,文廷朝纲,世理忠芝。

40、格林朝阳底坪支系 该支王姓原籍太原郡。先南迁江西临江府新俞县十字街,再西徙辗转四川长寿、垫江、射洪。据传该支系中曾有人官至湖广编院,解任为部台,谢驾而归桃花街,修建有名旌牌坊。再迁落业南川土老桥,清朝年间祖先修建墓茔于官坟坝称“响堂大墓”。祖上七子一女,称八房人。该支王姓始祖王禄章从南川竹园分身,经遵义到朝阳底坪落业,坟葬底坪村官宅。王禄章生王荣,王荣生5子,从此枝叶繁茂。除底坪外,移居春雷、樊村、旦坪,现约1000余人。字派20字:应文邦正兴,国居广仁承,一世传忠孝,万代永登科。该支人产生了王居全、王强等一批人物。

41、市坪河渡、粗石牛塘分支系 这支王姓属太原郡三槐堂。由北向南迁徙,落籍江西吉安府卢陵县。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入黔,定居务川牛塘。尊王国用为太始祖,尊王文彬、王文祥为一世祖。第十八世王辅美由牛塘移居市坪老鹰坝开始,十九世、二十世陆续进住市坪境内,现已传至三十世。集中居住在老鹰坝、三竹坝、大窝沟、大财门、羊毛窝、长岗岭、沟里头、溪庙头、庙塘头、粗石溪、后园、黎家寨、麻子坎、张村、柏杨大湾等地,近3000人。

老字派20字;廷章大美志,家庆文学修,益世传忠孝,万代永登科。新字派60字;廷章大美志,家庆文学修,昌荣光裕远,贤良绍懋猷,国泰民安乐,四海共宏舟,统绪同清谱,后昆永兴隆,五湖颂三槐,祖德荫千秋,忠孝承先泽,万代固金瓯。

该支系知名人物在民国年间有王大定,系师范毕业生,曾任杨兴乡乡长。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王绍章、王美泉、王志骨、王雨平等乡科级领导干部,新千年之际一位子弟还考取了北京大学。

42、流渡白石、和平支系 两支王姓均为谢坝京东王姓分支。

43、桴焉桥头枰鹿池坝支系 据该支系谱载:原籍江西临江府新俞县大桥头,入正始祖王绰生于武隆县武隆里花盈黄豆园屋基,于清朝康熙年间移居正安州小溪里陈凤坝,小地名龙岭岗,以后又移居德溪里老鸹溪木西井。享年67岁,亡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坟葬老鸹溪王家龙洞另有王鸾、王靖从武隆一同迁居正安州。鸾住三把车,靖住中寨岩。三世移居银丝坝。五世移居龟洞溪。这支王姓人称王绰为一世祖,十世开始,兄弟姊妹多,分散各地。现已传18代,约500余人。老字派36字:奇子守能先举,三万学单,天文正启,永远应照;世传孝友佳兴,红(宏)开五洲德想(享),方显贤才(财)大臣。新字派20字;朝中永廷选,续应宗德祥,文明开学仕,启元耀祖光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2月族人聚会新订并通过字派80字:大运承平景、帝熙礼佑臣、同仁襄盛世、庶积文书绅、兆裕经先发、建封宜汝民、周邦图政善、华国柄献新、致念乾垣彩、常思植树荣、忠良铭鼎贵、信义羡超伦、晋代恩高远、槐庭泽厚钓、恒山嘉道在、福禄寿崇增。这支王姓从字派推论,应是太原郡三槐王氏支系。

44、中观镇天楼香树坪支系 该支王姓属太原郡,南迁江西临江府俞县樟树,再西迁到四川重庆府巴县罗柒清溪坝屋基居住,明代隆庆年间为躲避兵乱逃到遵义府绥阳县旺十甲(今中观镇天楼村),落户燕子坝,后定居香树坪。始祖王用(张氏)于隆庆六年(1572年)生子王朝舟。舟娶妻左氏,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生子王正纲,纲娶妻李氏,生子王应升、王应泰。其后代繁衍兴旺,,落业440多年已传20余代,截至2014年有150多户、600余人。该支系聚居于天楼村香树坪、煮茶垭、大湾,九曲村玉家槽、晏溪村王家坝,芙蓉江镇秧田沟等地。字派22字:天之应事,明正朝钢,方万德兴,思登文共武,志从永佳声。该支王姓人,在清代产生文秀才王正仲、王朝佑和武秀才王俊朝。

(三)正安王姓宗祠

王氏宗祠,有市坪乡粗石村、谢坝乡鱼泉村、中观镇天楼村等处。市坪、谢坝二处尚存,中观天楼村宗祠于20098月被当地村民人为拆毁,只剩残垣断壁。

粗石王氏宗祠 始建于清中期(具体时间待考),后曾数次修葺。祠为一进四合院建筑,砖木混合结构青瓦顶,由戏楼、天井、两厢、正殿等组成,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祠坐西向东,总面阔17米,总进深26.5米。台基为1米多高的青石条砌筑。前临坝,后靠一小山堡。正面维护墙中开圆拱石门,门宽1.74米、高2.9米,门前设上下5级石阶。门正上方约2.5米处以朱红色勾勒横长形边框,框内原从左至右墨书“王氏宗祠”四字,解放初祠为公社之用,将字涂抹后改书“为人民服务”五字。门左右两侧外端维护墙体上各开两窗,窗高2米,宽0.7米,窗底台距地面2.3米;进门为二层全木架结构戏楼,楼系飞檐式,檐角曲翘,顶垛瓦脊,脊中饰瓦花,楼进深7米,宽4.55米,底层为通道,距楼面高2.3米,楼面戏台用木板铺面,戏台外沿治安木护栏,到戏台从两厢二楼檐廊至,楼左右侧与两厢连为一体;中为天井,井长7.3米、宽6.02米,青石板铺墁;井左右侧建二层四列三间干栏式木架厢房,檐柱未落地,置于金柱中部伸处的挑梁上,又置横木于挑上,铺木板为二楼廊道,廊宽1米,形成二楼廊道是悬空状,下系檐廊。房每间纵向分间隔断和在金柱间横向用木板隔置成房,各间设一门通内,板壁上制安条格窗。至二楼从正殿两次间设木梯10级上至廊道,右木梯已毁,廊道与戏楼互通,外沿制安木护栏;过天井上两级石阶至正殿,殿四列三间,总面阔16.3米,总进深10.6米,明间面阔5.5米,左右次间面阔各5.4米。明间前檐柱看梁上中部饰“寿”字图案,“寿”字旁彩绘花卉图案,左右外端又墨书“阀阅亿万”四字。

谢坝王氏祖祠 坐落于鱼泉村驻地对面王家寨子右下端,始建于清中期(具体时间待考)。为一进四合院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封火山围护墙青瓦顶,由牌楼、戏楼、天井、两厢、正殿组成,建筑面积363平方米。祠坐西向东,在斜坡台地筑基而建。正面中部呈八字垂花兴牌楼式,砖筑,形成四柱二台檐,高于维护墙体4米余,外端两柱棱面与维护墙齐平相连为一体,一台檐斜向向内斜凹进0.8米,中开青石圆拱大门,门高2.6米,宽1.6米。门左右两侧砖柱上用青砖正楷阴刻瓜衍乌巷凤管莺笙衍宗祖;明傅槐庭云蒸霞蔚联孙子”对联一幅。门上端2米处饰横长形边框,框内居中从上至下直行正楷阴刻“王氏祖祠”四字,四字之上塑一五角星图案。五角星图案系解放初公社驻在祠中所塑。牌楼外左右维护墙体上端居中各开一圆形漏窗;进门为全木架戏楼,早年被毁;中为天井,井长5米、宽4.7米,青石铺就;井左右两侧建二层木架厢房,已毁;过天井登四级石阶上至正殿。正殿四列六柱,分明、次三间,敞间,总面阔13.5米,总进深11.2米。明间后壁维护墙饰横长形框,框内正楷墨书“归水堂”三个大字,靠后壁维护墙前建一小天井,井长4.98米、宽1.68米,井上端屋面成三面收水,水归入井中后筑暗沟流入中天井。明间正中、两次间靠后壁维护墙均建有神台,明间为主神台。两次间檐廊外维护墙体上各开一石库小门以通内外,门高1.6米,宽1.35米。后两棱角檐墙上用砖雕花卉图纹,并着色点缀。

(四)正安王姓知名人物

王凤翔1866—1938年),男,字懋德,号其盛。系太原郡入黔王氏(正安安场自强村“留三屋基”)一世祖王伯龙第13代后裔。其父王发高在清代中期因州境兵燹,携妻带口离家到南川地域经商做小本生意。于清同治四年(1866年)六月二十二在南川东盛乡黄泥堡生下王凤翔。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即王凤翔11岁时,全家返回安场自强村老家。其后氏族一直居住故里。凤翔9岁起,在南川东盛入私塾读书。回故里后,其父闻讯万家桥名师万荩臣教书有方,便将凤翔送至受教。之后又先后在安场、桐梓垭、土溪(今道真县城)等地求学。均以聪颖好学、刻苦奋发、品学兼优,深得业师和社会人士器重。并在州试、府试中名列前茅,被誉为正安学士之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正安知州段玉俊保举,省宪和学部批准,凤翔获公费留学日本,攻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理化专业。在日本求学期间,凤翔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熏陶,向往进步,拥护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奋斗目标和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主张,并经友人李友生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为会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凤翔完成学业归国,即被遵义府委派为劝学员,回到正安倡导新学,推动正安教育事业向高层次发展。在正安知州郎承谟主导下,凤翔竭尽全力,创建县城初、高等小学堂以及蒙养学堂;选聘教师员工,招贤纳才;并亲自参加高等小学堂授课,用言传身教启发、示范教学新理念。同时将从日本带回的教学仪器、风琴、动植物标本等教育物品捐献给初、高等小学堂,用以教学实验,这在当时的正安境内是极其稀罕的,可以说是正安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一页。凤翔从日本归学时,还带回日本优良的蚕种和桑种,经自家饲养、培植成功后,逐步推广到境内安场、凤仪、土坪、隆兴、土溪等地,为民造福。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下令禁烟、剪辫、兴教等项,凤翔积极响应,动员家人身先士卒。民国2年,州设劝学所,委任凤翔为所长,肩负重担,披肝沥胆,尽职尽责。以其影响力,荟聚郑作卿、陈西元、闵仲骞、湛海澄、刘德章等名师为正安教育出力献策。又从贵阳等地延聘优秀教师到境内任教,既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又起到经验知识、学风交流。凤翔在任内,察其黉田(教育资产)经管人亡故后,账据无存、黉田底数不清,所产谷米不实,教育资产管理无序,便亲自调查核实,登记造册,使全境黉田管理步入正轨,避免了教育资产损失。凤翔不仅视名师(优秀教师)为宝,而且还特别怜惜、关怀家境贫寒的优秀学生。凡家境困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均发给优生费或适当给予补助。如格林有一贫困生雷学铭“诚实、聪颖、好学”,为让其进入县城高等小学堂读书,凤翔调查核实后,报请知州郎承谟批准,每月补助雷伙食费二千文(制币)。雷学有成就,终身执教,桃李遍布。凤翔身体力行办学,千方百计兴教,脚迹、声音、主张传遍各地。在中观晏溪蔡家堡立议学碑,亲撰碑文称:“闻之,夏校殷序,为国家养士之规模,家塾党痒。实乡里育才之基础,故周之兴也,菁我造士,而一时人才之盛,媲美唐虞,即近今西欧各国,有于六岁不入学者,罪及父兄,故无论古今中外,凡有国家者,未有不以兴学为急务者矣,今因国体变更,科举废,实宜大兴中小学之普及焉”。在凤翔办学理念推动下,正安初级小学迅速发展到42所。民国4年(1915年)。正安成立总商会,凤翔被推举为会长。在任中除了总揽商会事务外,更加注重全境内蚕桑业发展,亲拟养蚕、售茧、卖丝条例,规范养蚕乡民、蚕茧丝商有序生产经营,制止不正当交易,保障各方正当权益。在此期间,凤翔还呼吁倡导开发芙蓉江水利资源,向官府呈报疏浚酉坝(今道真三江)至涪州(今重庆涪陵)河道,兴办航运文书。凤翔另被委任为三桥区(今道真境内)团防局长。对当地社会治安整肃、禁烟(毒)行动卓有成效。民国28年(1929年),邑人郑先辛任贵阳县长,诚邀凤翔赴筑兴教。在郑主导下,凤翔与省城教育界知名人士王佩芬、黄耀初等人一起,创建贵阳县立中学,兼任校事务长。一个年近花甲的人,坚持以校为家、勤廉履职,不遣余力,深受业界拥载。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凤翔积极支持进步青年郑代巩组织抗日宣传,抵制日货,为掀起民众抗日热潮倾注了全身心血。2014年正安尹珍文化研究会会员刘礼贵先生与子刘新宇访凤翔曾孙王稳忠获得凤翔遗稿——《何以救国救民》诗文(见《正安文史》20143期),足见凤翔忧国忧民、憎恨列强、热爱中华的坚强意志、高尚情怀和超凡觉悟。王凤翔的一生,是勤奋好学、求真务实、自强不息,有理想、有信念、有作为的一生。也是王氏族人重耕读、重教养、重事业的楷范。民国37年(1938年),凤翔在贵阳职守中谢世,享年77岁,灵柩运回家乡,安葬于安场自强村桃竹园紫金墓地。其后人祭奠隆盛、缅怀永远。

王绍坤19321996),副师级军官,和溪镇大坎坝王氏第十一代。于19322月生于和溪大坎坝大磴。19514月应征入伍。1953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进入南京步兵学校炮兵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云南蒙自军分区工作。1962年任蒙自军分区新寨边境工作站站长。1979年奉命参加自卫反击战,由于作战英勇顽强,立二等功。1980年调任武警西双版纳边防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1981年任该支队队长(副师级)至1988年退休。19961021日在昆明43医院病逝,享年64岁。

王应钧1925——2008),土坪镇新洪村人。幼年读私塾,后读辅平(土坪旧称)小学、绥阳中学。解放前先后在土坪的玉皇观、石志、野椿窝国民学校和瑞濠、安场中心学校任教员、校长。1950年进入正安师资训练班学习,先后到格林、谢坝、凤仪、土坪、石志、新洪任教员、教务主任、校长。曾在正安一中、正安八中(庙塘中学)任教,后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19829月退休。他喜好书法和诗词,是遵义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遵义市诗词学会会员,著有诗词集《绿槐缘》。

王美泉1942—2006),市坪乡河渡人,195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安场供销社、河渡莲池粮站、八村粮站、流渡粮站、流渡区粮管所、谢坝区粮管所、城关粮库、正安县外贸公司、县文联工作;先后担任流渡区粮管所副主任、谢坝区粮管所主任、城关粮库主任、县外贸公司经理、县文联主席等职。王美泉一生酷爱文学,曾在《小说月报》、《民族文学》、《山花》等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30余篇,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野店》和《王美泉小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