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亮节丰功德,取巧违心而守愚。
地杰灵峰精舍士,天机星曜慧仁夫。
著书正学干城稿,闻见随之玑录珠。
立说心斋庠读品,流传致广世名儒。
恕考公生平考略
曾祖諱恕巧,又名恕考,字天機庠名守愚,號心齋。竹林始祖諱缙公三十一世孙。东大房祖諱辅行(諱荣华字存翼號展堂)公三子。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时生,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4年)卒。郡庠優生。五品封爵。
时隔百余年之久远,作为四世孙,未能深知曾祖的生平,我等僾见忾闻,當四面八方,勤勉考究。虽家传曾祖传世遗物于公元二十世纪60年代,浩劫殆尽,其美名却猶存乡里,如雷贯耳。幸好由曾祖编撰的九届宗谱尚存完好,世系传志艺文详尽,籍以擷华掇秀,传承沿袭。考宁海县志等史料,擿另拾碎。亦不难感知曾祖的生命轨迹。再從堂叔公仲林及我族耆绅道安叔等数人口传集汇弥补,得以完文。期间,仲林公抱病供述,惜文未交付仲林公物故。仲林公生前自称,曾祖有自传和著作留世,传世遗物均由我伯父諱鹊廷深藏,甚少露面。恰伏日晒霉,仲林公私自阅读过曾祖的自传,见过圣旨、顶戴、官服、素珠等遗物,记忆猶新。终因上世纪60年代动乱,或遭抢劫、或被烧毁,实在令人痛惜。
曾祖生在农家。高祖虽然幼读不多年,遂业农,心不忘孝友,虽然家境不裕,亦勿忘儿孙之教育。以名儒大家朱柏廬“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人倫乖舛,立見消亡” “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的治家格言告诫后代。高祖母褚氏也时常以“有田不種倉廪虚,有書不讀子孫愚,人當識天地有基勿壤”为勉 。此數語皆我曾曾祖辈不時諷誦以教。曾曾祖辈之处世简朴,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显家教家风之淳厚。曾祖天资聪慧,自小向学,兴趣甚广,尤喜爱吟誦弄墨,深受老生夸奖。受到祖上尚学家风的影响和族绅諱恕功(邑庠生)的启蒙,学识不断长进。自幼誦讀四书五经,自断句章,暗记古文,语出惊人,初显出众才智。是日,少年曾祖正在田间劳作,天突下雷阵雨,村民们争相跑回家,到一大弯道处,众人抄近从田间蹿过,殃及大片麦苗,曾祖刚一脚踏入麦田,便嘎然而止,口中念道,君子不乱其步也。转身步正道返家,结果衣衫尽湿。朋辈笑其愚笨,曾祖却不以为然。自喻大智若愚也。此后曾祖为自己取庠名为守愚。
古人云,读书,立命之本,多读书,方明理明德。孝,百善之先,重孝,家业始兴。少长,曾祖师从缑城内后学陈階(名金休,字潜渊,号逸仙岁贡生,通经史)修朱子《小学》等理学基础,小有建树。曾祖志存高远,孜孜求索,信奉儒学,崇拜圣贤,少壮捷登府庠。随访名师结良友,游学他乡。至富阳里山,问学灵峰精舍夏震武 (字伯定,号涤庵,清同治十二年榜眼进士,授工部营缮司主事。随辞官还乡办学,效忠朝廷,辟为训导,磨礲才俊),夏工部收其为门徒,主授程朱理学。曾祖有名师督导,随潜心苦读。手不釋卷,焚膏继晷,博览群书,其学识得以大进。曾祖精通四书五经,博学古今圣贤及儒家学说。理学修成正果,乃成为夏工部的理学高足。贤明通达,文理优长,能文善书,书艺遒美,名副其实。其才学深得恩师的赏识,断为仕材,曾祖只为圣贤且無为官之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矢志传统,笃学力行。郡庠優生学成帰来,勤做诗文,结识名流。身遊庠序,教化後生,爲人师表,服务乡里,门生無数。乡里老少均尊称其爲“恕考先生”。曾祖不断进修,喜学而好文,成爲缑城闻名遐迩的贤达。
曾祖赋诗作文刊书,追踪前哲,著书立说。《正学干城》《闻见随录》于光绪三十前始成,初稿以手抄和木刻印本广为流传。庠序则作为教材分发学生。随不断充实完善正名。光绪三十一年起续有夏震武、童韫辉、金文田、葛士衡、夏成吉、王展成等名流学者为其作序写跋书后,予以赞扬。其中《正学干城序》文中夏震武道:宁海割鄞回浦之地以为县。崇山踞其左,钜海浸其右,天门之峻,尾闾之险,奇石名材,灵草珍禽,异兽巨鳞,文介之所孕育山川,扶舆磅礴鬰積之气,由物及人,必有端人正士以为之应。明之方正学其最著者正学,殁五百年,而王生守愚复产其地。正学得君之深,近世未有。靖难兵起,不能建一策,以救惠帝之亡,纷纷改作。临难只以一死谢天下。论世者不能无遗憾焉。王生困于诸生所籍,以发其生平之蕴。(略)其时邪说横流,平等自由,权利竞争,流血革命,无父无君之言,已一发而不可复止,(略)生独著论以闢之,大声疾呼,垂涕而道,冀国人之一悟,言虽不用而天下始有正论矣。王生文章,不敢望正学,而卫圣道,明学术,拒横议,扶植纲常百折不回,视正学殆無多讓。序文喻曾祖为方孝孺五百年之後继,激清扬浊,见曾祖著作学识之正统,传达了曾祖追踪前哲,传承和捍卫正学的意志。夏震武赏识曾祖之才,令其子夏成吉拜曾祖为师。在曾祖回乡时夏成吉赋送别诗一首:《送王心斋先生南帰--夏成吉》“先生以家君为师,今当南帰赋诗以送之--君来心方慰,君去涙又挥,恨似湘江水,滔滔不断流”。送别赋诗足见夏氏父子与曾祖师生情谊之深厚。
曾祖秉持"亲亲尊尊长长"的普世价值理念,治家严谨,敦睦弟兄,关爱儿孙。曾祖事父母以孝闻。是年,高祖母褚氏谢世,曾祖悲痛至极,哀慕如成人,昼夜哀嚎,不食数日。丧事後曾祖在家室续设灵堂。日间教书劳作,夜里至灵堂哀思和研读,夜半後灵堂供桌前就寝,下铺草蔫,日夜不解带。三年除孝服,不食荤茹,以示其孝。曾祖视师如父。其师陈氏卒,亦守灵数月。知孝悌,明因果。尽孝之举,誉满乡里,名传缑城内外,树爲典范。世咸称其为孝友,载入光绪版《宁海县志》卷二十四《志馀.孝友》篇。
适逢朝廷举孝廉方正,其师夏震武(时任国朝新政咨议兼应优拨复蒙官)面奏朝廷提举,并陪同进京吏部廷试,曾祖博学词鸿,条陈答对,言辞辩正,学术著作正统,尤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独到见解,和遒美的书诣,甚得吏部盛赞,面试成绩卓著,裁德行才识兼优而中举。朝廷破格颁旨赐五品服备用。欲召曾祖留翰林院教太子书。曾祖婉拒,乞归回乡。朝廷惋惜,令其备用待诏。曾祖急急回家。回至缑城,县令相迎。“徴士第”锦匾封赠,府衙划拨公帑银两,以资锦绣门庭(“徵士第”意为未接受朝廷徵聘的隠士之门第)。大道地建两道大車门,影壁墙间隔。外車门临街,高悬刻有"徵士第"的巨幅橫匾,金光闪闪。车门口拱型石板桥,横跨穿村长流水浚,酷似彩虹飞架,族称“环洞桥”。里車门正对大道地大堂,型石爲柱,板石爲阶,車门頂大型砖混雕塑"双龙戏珠",活灵活現。里外車门间,鹅卵石拼花爲径,两侧有石雕窗花可见。自此环洞桥大道地成了古竹林村 “徴士”之门第,令人驻足望而仰止,远近闻名。曾祖虽無考选之名,却有登庸才俊之实。拥敕令荐封却未当去任。
随后,曾祖结庐于缑南十余里,名山状元峰之长灵湾,创办灵湾草堂,潜心学问,远离尘嚣,開闢草莱,植果蔬竹木,庐兹山为隐居。盡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田園生活。时有门徒上门求学,时有宗人敦请宗谱纂修,惠及宁海象山三门各地。
宣统元年,夏震武被选为浙江教育总会长。翌年,承浙江教育总会长简命,曾祖应邀出任浙江教育总会教育庶务职司,随后还是辞官还乡。乃成爲五品封爵的不仕隐士。
数年後,摯友章一山太史賦詩《贈同縣王心齋征君》.盛赞诗云:“孤鳳一鳴五百年,黃潮瘠苦生墟煙。白嶠晚秀抱遺業,王生一火承薪傳。……”
曾祖性格豪爽,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临危不惧,胆识过人。清朝亡,中国改爲总统制,袁世凯继任。後年袁氏称帝,全国掀起倒袁行动。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公元1916年6月6日驾崩帰西。民国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为民国大总统。浙江光复後,由辛亥名将童伯吹任临时都督。朝代更替,军阀混战,其时无遐顾及人伦之道,则是轻莫乡邦之耆德,庶民茫然。公元1919年5月3日,童氏在福建带兵驻防,病逝厦门。亲属欲将遗体运回前童故里,当时民国总统徐世昌曾颁令灵柩回籍。。。期间,诸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省府照例行文。灵柩停厝前童数月,次年选穴水车蒲岙择日安葬。是日出殡,途径竹林,其家族傲视乡里,有恃无恐,借名省府文件,欺凌乡邻,鄙视古训禁忌而不顾,藐视吾村父老之虔诚反对,讹称奉圣旨任意穿城过村,欲破例穿越竹林中街。曾祖闻知,觉此乃事关我村尊严之大事,吾理应有所担当,随率众急至村口阻拦。盤丧人员,仗“圣旨牌”在握,欲强行护棺穿村,我村民据理力阻,眼看冲突在即。危急时刻,曾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顾不得冒冲撞官府之风险,奋力夺过“圣旨牌”,严词与对方曰:尔等严重违背乡规民俗之举,有悖人伦之道,绝非我等村民所能容忍,再此举也绝非圣意。况且清朝已亡,袁氏驾崩已久,已入民国,试问没有皇帝何来圣旨?随摔于地,续道:童将军曾是倒袁先锋,反对帝制,而今又讹奉圣旨,此不有损童将军威名?望尔等三思。童氏众人無言以对,理屈词穷,好言理劝无果,彼仍我行我素。曾祖目睹是等恃强凌弱之霸道怪现状,义愤填膺,扬声高呼,捣毁“圣旨牌”。同时声言若敢抬尸过村,砸碎灵柩。迫使伯吹遗族绕道而去。事后伯吹遗族呈词,县府派兵营骚扰吾村,祸害吾曾祖家,痛惨遭洗劫。期间官府亦觉得此总统令已过时效,令牌存在瑕疵,应付了事,免于深究。吾曾祖家虽祸殃及顶,但吾竹林王氏则扬眉吐气,族威族风扬名四邻。百余年来,此事深得竹林民众赞誉,并作爲功德故事在民间传颂。
竹林多产粮食,百姓自酿酒,多爲自饮,时有出卖。时年官府昏庸,税目繁多,乱了纲常,民怨四起。辛酉隆冬,正值秋实冬藏,喜庆丰收,家家户户醸酒祭祖敬神,祝福合家团聚欢乐融融,祈求新年得福之美滋。兹美满时节,突然松坛严某以三缸税额向县里承包吾村全年酒税为名,率领听差一伙窜入吾村清查家醸。仗势勒索,闯东家窜西家,弄得吾村人心惶惶,鸡飞狗跳。由于彼等使用铁杖刺探藏醸,毁缸破底,狼藉满地,置劳动民众之劳动所得而不顾,及以加罚逮捕等狰狞面目相威逼。民众怨声载道,孺妇老弱哭声震耳。他们没化多久,仅查了半个村子,就登记了千余缸。群众明知这是敲诈勒索,横行霸道,但敢怒而不敢言。曾祖赶至现场,不忍坐视此等横征暴敛霸道坑害群众之行径,鼓动群众,齐心协力,围住作恶之徒,并义正辞严地训斥他们滥用职权,中饱私囊,破坏家醸,恶贯满盈。视我村民的克制为软弱,暴行必须立即停止,村民所受损失必须即刻赔偿。否则,我等必将以暴制暴,尔等休想迈我村半步,一定让你们吞咽自己恶行带来的苦果。在群情愤慨,众怒难犯之情势下,包头不得不屈膝言和,低头求情,承担罪责,按承包数收捐。再次扬吾村威树吾族风,为吾村赢得公道。使周边村邻齐向吾村投以正视的目光。曾祖维护了我族的利益,倍受赞颂。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族谱几次新修未及过半,主修杨君秉鋻物故,谱屡经回禄,均成煜燼,谱事几至殆尽。曾祖与二房二十九世孙諱世荣公等合力集聚资料,敦请缑城岁贡生金休逸仙秉笔,重行组稿,鼎力操持。曾祖竭尽全力,使孝悌恭俭忠贞华实并茂,名儒理学名家博通经史,著书立说之士,出类拔萃之辈,坚贞慈子之懿行,閫德寡居守节之贞烈妇,虔心向善乐善好施之善心举,跃然纸上,见致谱端,传之后世,为后代子孙楷模。为吾王氏子孙耗心费力,为吾王姓族众传经固典,造福世代。
曾祖善密阁修撰,声名远扬。应聘主持或参与撰修宁海象山王氏宗人家谱多部,功德无量。光绪版《竹林王氏宗谱》,内容共十七卷,曾祖独手钞写,书法造诣之深,当为法帖。当今,光绪版《竹林王氏宗谱》仍珍藏于宁海县档案馆,被视爲墨宝。亦被录入浙江图书馆王氏家谱总目。民国十三年《正学干城》《闻见随录》由弘文印书局铅印行世,《台州经籍志》、《民国宁海县续志稿》均有著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宁海丛书》亦有著录,现为宁海图书馆的藏书,亦可考。
曾祖本一布衣,勤耕读,明纲常,重孝悌,崇圣贤。少壮捷登府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著书立说,矢志传统,正学干城。曾祖几度不仕而从教,教化乡里。“身遊庠序,瞻宫墙之美富,覩古今之人物,穆想大聖人类,樂育英才参赞化育之鸿功,久而愈光。” 循古风而通今,孝廉方正,人之楷模。顶戴荣身,博学词鸿,爲人传颂。曾祖为族利益,奋不顾身,主持公道,嫉恶如仇。能文善书,贤明通达,书诣精湛,善密阁修撰,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传精神,凝聚血亲。曾祖之德,曾祖之行为可传可法。
曾祖享年75岁,子二,長諱将興 字傳吉 又字為國業儒(1891-1920),苏州法政学堂毕业,因患天花,英年早逝。次諱傳祥 字為家(1896-1915),出繼堂曾祖諱恕器,殤(为生父送信途中溺水身亡,年仅20岁),無嗣。孫二,長諱鹊廷(1917-1979),次諱喜廷(1921-1976),孙女諱求贞(1914-1990)。
裔孙士江,士永谨撰
竹林环洞桥
竹林瓦舍紫烟飘,砩水长流环洞桥。
徵士第家宽道地,金光闪耀韵箫韶。
双龙砖刻雕镶嵌,三十多楼树穆昭。
正学干城闻随錄,著书立说柱梁骄。
印象老宅大道地
竹林环洞桥大道地始建晚清,是由三十余间楼房组成紧密相连的晚清民宅建筑群落组。南北有两排双层砖墙木结构楼房作为厢房,相隔十余米。靠近东端,由三个大跨度间隔的双层大堂垂直连接两排厢房,坐东朝西,形成两个半环形的前后道地。每间房屋一楼都有骑廊,相互通达,大堂两侧有内弄堂,前后道地互通,天井阳光充沛,便于日常通风晾晒。地面鹅卵石铺设,由明暗渠与水浚相连,雨水畅通无阻。西北端排楼还有侧面小弄堂连接数间后夹厢房,形成一个小道地。前有穿村长流水浚,房后各有自留地大菜园,蔬菜常绿,果树成荫。
大道地建有两道大車门,影壁墙间隔。外車门临街,高悬刻有"徵士第"的巨幅橫匾,金光闪闪。车门口拱型石板桥,横跨穿村长流水浚,酷似彩虹飞架,族称“环洞桥”。里車门正对大道地大堂,型石爲柱,板石爲阶,車门頂大型砖混雕塑"双龙戏珠",活灵活現。里外車门间,鹅卵石拼花爲径,两侧有石雕窗花可见。它是晚清竹林村 “徴士”之门第,令人驻足望而仰止,远近闻名。(王士永撰)
夏震武简介
夏震武,又名震川,字伯定,号涤庵,浙江富阳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后授工部营缮司主事。短暂的仕宦生涯后,辞官居于乡。清末被选为浙江教育总会会长,兼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后曾任教京师大学堂。晚年讲学于灵峰精舍,致力讲求程朱理学,提倡孔孟之道,时称灵峰先生。其著作有《人道大义录》、《悔言》、《悔言辨正》、《衰说考误》、《寤言质疑》、《〈大学衍义〉讲授》、《孟子讲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