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加强宗祠规范管理,整治低俗表演活动”的表述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政策不仅延续了近年来对农村移风易俗的重视,更首次将宗祠管理提升至国家政策层面,标志着乡村文化治理迈入精细化、法治化新阶段。
---
宗祠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文化符号,承载着家族历史、伦理教化和社会凝聚的功能。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部分地区的宗祠活动逐渐偏离文化传承的初衷。例如,一些地方借宗族活动之名,组织低俗表演、聚众赌博甚至攀比铺张,既浪费资源,又滋生不良风气。更有甚者,宗族势力干预基层治理,成为乡村治理的隐患。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规范管理”,旨在通过制度约束,将宗祠活动重新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文件强调,需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宗祠活动的边界,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杜绝借宗族之名行违法违规之事。
---
此次政策并非一刀切禁止宗祠活动,而是通过分类管理实现“破旧立新”:
1. 明确功能定位:鼓励宗祠作为文化传承、家风教育的公共空间,例如设立村史馆、家风讲堂等。
2. 整治低俗乱象:对涉及封建迷信、低俗表演的活动加强监管,严禁利用宗祠进行非法敛财或传播不良文化。
3. 强化法律支撑: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殡葬管理条例》等法规,对违规行为依法追责,避免宗族势力凌驾于法律之上。
地方实践已见成效。例如,福建某村将宗祠改造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展示革命历史与家族先贤事迹;湖南某地通过村民公约,规定宗祠活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铺张浪费。这些探索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样本。
---
中央一号文件将宗祠管理与乡村全面振兴紧密结合,其深层意义体现在三方面:
1. 文化振兴:宗祠规范管理有助于挖掘乡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重塑乡村精神内核。例如,广东潮汕地区通过宗祠活动传承非遗技艺,带动乡村旅游。
2. 治理现代化:遏制宗族势力无序扩张,可促进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运转,避免“宗族治村”取代“法治治村”。
3. 资源优化:整治低俗表演和铺张浪费,能够引导资金和人力投向乡村产业、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避免公共资源被虚耗。
---
政策推行也面临现实难题。部分村民认为“管得太宽”,担忧传统文化被过度干预;一些学者则指出,若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可能激化基层矛盾。对此,专家建议:
- 差异化施策:区分宗祠的文化功能与陋习问题,避免“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 群众参与:通过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渠道,让村民成为治理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管理。
- 创新载体: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优秀宗祠文化,增强年轻群体的认同感。
---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了新方向。长远来看,宗祠管理的目标不仅是“纠偏”,更是通过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未来或可探索:
- 宗祠+产业:将宗祠文化与特色农业、手工艺结合,打造文化IP。
- 数字化管理:建立宗祠活动备案平台,实现动态监管与资源统筹。
- 跨区域联动:推动不同宗族文化交流,打破封闭性,促进乡村共同体的构建。
---
加强宗祠管理,既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政策落地需兼顾文化尊重与法治精神,让宗祠从“家族的小祠堂”转变为“乡村的大课堂”,真正成为凝聚人心、培育文明、助力发展的文化阵地。如何在守护乡土根脉的同时破除沉疴陋习,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也决定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