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王氏派系变迁 2008-9-2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王氏文史源流研究室副主任  王雄文
    中华王氏是一个人口众多、源头复杂、族派纷繁的姓氏。其形成多以爵为氏,是帝王后裔共有的姓。据公安部2007年人口普查显示,拥有9288.1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25%,为我国第一大姓。被誉称“天下第一姓”。其源头和族派的繁杂程度同样属于天下第一。
    王氏人材辈出,在中国历史上称帝王者计一十七人,首推人文始祖黄帝、舜帝、周灵王等。余者先后建立了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仅举琅琊王氏一例,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复任者外,实际有宰相九十二人。一个家族在一段历史时期,仅宰相就出了九十余名,实为古今中外所仅有。王姓,大姓、贵姓、国姓也。
                            (一)姬姓帝的四大派系
    古史称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姓姬。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先后被派遣到全国各地担任一方首领,数代之后,黄帝的子孙便遍佈天下。在姬姓帝下,形式了姬姓王氏、妫姓王氏、子姓王氏、虏姓王氏(吾以为宜称融姓王氏)的四大派系。
[1] 子姓王氏因其始祖王子比干的祖先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子姓。比干力谏商纣王被赐死、杀身成仁,居住在汲郡的后裔被称为汲郡王氏。又由天灾人祸的侵扰,分别迁徙到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有说姬姓王)、中山(有说姬姓王)、章武、东莱、河东等地形成了新的九大郡望。
[2] 妫姓王氏尊虞舜为祖先,但并非始于虞舜,而是虞舜的五世祖幕。虞舜或称帝舜,是三皇五帝之一。舜之后裔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过程。在夏禹时期,舜的长子商均被分封到虞,后又西迁关中。仅留其后裔虞思在原地发展,三十二代默默无闻后,遏父(又称阏父)在周文王时任陶正深得赏识,后其子满娶了文王长女太姬。武王灭商建周时,被封宛丘。满受命到此建立方国、沿用旧名仍称陈国。而他则被称为妫满、胡公满或陈胡公满。陈国直到公元前478年被楚国灭亡。其中陈国。在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败方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避难齐国,当了工正的小官,这是虞舜后裔入齐开始。
     陈完又名田完,他入齐后得到桓公赏识。下传九代到田和,历简、平、宣、康四朝皆出任宰相,垄断齐国政权,至公元前404年,田和终于废齐康公自立齐太公。齐国末帝叫齐王建,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有升、桓、轸三个儿子。升生子名安,项羽反秦时被封济北王。其后代便以王为姓。元氏王氏之王莽也是他的后人。魏晋以后北海、陈留为郡望的王姓人也尊他为祖先。虞舜时期妫姓王氏傍沩水而居。居宛丘者曰陈姓,入齐则称田姓,秦汉以后才改姓王。
[3] 虏姓王氏应该称作融姓王氏,是对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融入王姓人的通称。其中有一支在唐代被称为乌丸王氏,实际上是乌桓族的后裔,是东胡族的一支。附汉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塞外,汉末又迁其万余人至中原,融入汉族等。乌丸王氏的实际祖先是历仕魏、梁的中书令王神念,往下王僧辩、后来发展成为影响较大的家族。乌丸族的王氏人,还有北魏王建。北齐王康德。北周王德等。
王姓人在古代有一支起源东北的蓰王国,北魏时被称为拓王氏,实际上是高丽人的后裔。汉武帝灭朝鲜,在那里建立了乐浪等四郡。拓王氏初自乐浪后徙武川,即后来的河南王氏。北朝、隋唐时期有一支居住在华阴朝邑,以冯翊为郡望的王姓人,初居钳耳、后改王姓,其实他们是西羌族人的后裔。鲜卑族是一个起源于内蒙古的鲜卑山而得名的古老民族,本是东胡族的一支。回纥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祖先,本是匈奴人的后裔,部份成为王姓。除上述几支外,还有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和赐姓、改姓、换姓、冒姓等加入王姓的,统称融姓王氏。
[4] 姬姓王氏是绝大多数王姓人的本源,黄帝嫡系。这支王姓人有出自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及魏公子信陵君无忌。有出自周灵王太子晋。还有一些出自周平王孙赤、王子城父以及周考王弟揭等人。
毕公高被封毕国之前,这里曾是他祖父季历的建都之地,后来由于没有合适人选继承爵位而使毕国灭亡。其后裔当时在晋献公担任大夫的毕万后来成了魏国和魏姓人的祖先,再后来又成了姬姓王氏中一部份人的祖先。至魏昭王彤生无忌。东兆王、河间王、高平王、山阳王(一说属子姓王)、凤阁王都出自毕公高的传人。
周平王太孙赤,相传是居住在河东猗氏一带王姓人的祖先。《王卓神道碑》说:子孙因王显姓。亦对显姓始祖自太子晋提出质疑。以平王太孙赤为祖先仅河东一家。
王子成父,相传是东莱、太原王姓人的祖先。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因赐氏,后世居太原。东莱王氏和太原王氏中的王仲舒一支,都曾自称是王子成父的传人。
东周考王在位的时候都于成周,为了加强对故都王城的控制,把胞弟揭封到王城,让他当了一国之主。从此,王城王氏的历史便开始了。桓公揭的后人,后来又因为曾在王城居住而得姓。
     姬姓王氏的主体, 即后来被称为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共尊始祖——周灵王太子姬晋、又称王子乔的大太原王氏。其繁衍发展进程,下作专题单列。
                                       (二)姬姓王氏主体——大太原王
    从太子晋起、王离将军止,吾称其为大太原王,是姬姓王氏的主体。该始祖姬晋又称王子乔。据说他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威胁王宫。灵王准备派人壅塞二水,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因此被废为庶民。其子宗敬仕齐为司徒,世人称为王家。从此便弃姬为王氏。(关于大太原王氏始祖还有周平王孙赤和周大夫王子成父两说)。
    大太原王主要世次为:晋——宗敬——错——贲——渝——息——恢——元——頣——翦——贲——离。其间,翦、贲、离祖孙三代显贵于秦。
    太子晋的后裔在秦汉时分为太原、琅琊二望。至魏晋南北朝时再分为东海等望(一说东海为毕公后)。隋唐及以后复为中山、河东、河内、邺郡、开闵、三槐等支。明清开始走向世界。
                                         (三)太原王氏
    大太原王氏,主要生活在太原和琅琊两地。太子晋的八世孙王错,为魏将军。传九世,为武城侯王离,有二子:元、威。王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汉扬州刺史王威仍居太原,为太原王氏始祖。有说九世孙王霸是王氏居太原的第一人,有人尊其为太原王氏立祠开族始祖。太原王氏主要有祁县和晋阳两支。祁县王氏始祖王允,献帝初年任司徒。南朝宋王玄谟,自称是王允从子雁门太守王宏六世孙。晋阳王氏的兴起较祁县王氏稍晚。自柔、泽兄弟开基后,便成为魏晋盛门。太原王氏南渡后,与东晋结合,继续获得高官厚禄。例:述、坦之、国宝祖孙三代均官居相位。
                                                    (四)琅琊王氏
     前面谈到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其四世孙:吉、汉谏议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生骏,骏生二子:崇、游。崇生遵,后汉中大夫、义乡侯。这是琅琊王氏的远祖。元为琅琊王的始祖。王吉父、子、孙皆登三公之位,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其实,骏、崇虽有才能,却因故都未登上相位。琅琊王氏的宰相梦直到200年后的西晋时才变为现实,从此宰相辈出,成为世家。遵后主要的世次:音—融—祥、览等。其后,王导与王敦、王旷等人密谋,终于完成了拥立琅琊王司马睿登上东晋政权,王导被东晋皇帝号为仲父、誉之“王与马共天下”。一个宰相辈出的琅琊王氏,此时势力已达到了巅峰。后来还有任会稽内史的书圣王羲之。在建康城中,琅琊王氏有鸟衣王、马粪王之分。马粪王自齐司空王僧虔起。散居外郡有:丹阳湖者、吴郡虎丘者、会稽山阴、始宁者、东阳者等。王俭是王导的五世孙,据说后来宋朝“三槐王氏”开基者王祜有资料证明基先祖与王俭有关联,这是后话。
                                             (五)开闽王氏
     唐末五代,有一支琅琊王氏,自河南光州固始南下入闽称王,建立闽国。固始王氏王晔始。下三代恁生三子:潮、审邽、审知。号“王家三龙”。成名最早是老大王潮。功勋卓著者当推老三王审知。后世产生的开闽王氏尊王审知为始祖。其儿孙长年倾轧相残致国破家亡。其儿子王延政降南唐后降封鄱阳王幸免于难,后裔非常兴旺至今已传有30余代;不仅遍布闽、台、江、浙、粤省。明清以后,更纷纷向海外扩展,现在的港台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的华人王姓家族中,都有开闽王氏的后裔。
                                       (六)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后裔散布海内外,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但三槐王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唯一共同点都承认为太子晋之后,开基祖是王言。主流说法是: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萃县,说五代末年的某一天,萃县人王祜亲手在庭院中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三公。其后,他的次子旦果真官至宰相。后来苏东坡还为它写过一篇《三槐堂铭(并序)》,更增添辉煌。除此,有说三槐王来源于琅琊王,还有说来源于太原王。此三说和其它说法相互矛盾,因而族源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因此,吾将在《浅析中华三槐王》抛砖引玉,以陋作求真经。
                                    (七)派系众说一线图
甲、一条龙迂回说:
[1] 琅琊世表(资料来源:《太原王氏》);吉——崇游——融——览——导。
[2] 江左世表(资料来源:《王谢世表》);导——洽——珣——昙首——僧绰——俭——骞——规——褒。
[3] 咸阳世表;褒——鼐——綝——晔。
[4] 闽台世表;晔——恁——审知——延政——能——守信。
[5] 新安世表(资料来源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白敫——宠——玙——及——搏……。
乙、其它说法:
[6] 三槐世表(资料来源:《三槐王氏通谱》);白敫公八传言——彻——祜——旦。
[7] 三槐堂三沙系出太原说(王听兰先生提供);太子晋——翦——离——威——霸——通——景肃——仲舒——言——祜——旦。
[8] 清《三槐王氏宗谱》;褒——抟——言——祜——旦。
[9] 万载三槐王氏世系;太子晋——错——翦——离——维——吉——骏——崇——霸——泽——湛——坦之——景义——圻——东涞——彻——祜——旦。
[10]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琅琊王氏世系;离——元——吉——融——览——导——洽——珣——昙首——僧绰——俭——骞——褒。
[11] 太原王氏世系;离——威——霸——神念——僧辩——珪——仪——仲舒。



                                                  (九)总述
     王氏拥有近亿人口,号称“天下第一姓”。始祖黄帝衍:妫姓王、子姓王、融姓王、姬姓王,四系同堂。王氏受姓于子乔,昌大于翦、贲,分立于元、威,气壮于霸、允,辉煌于敦、导。王氏,西东北南,驰骋万里,创立了千个派系,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形成了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郡望。其中最著者当推太原、琅琊、京兆和后来的三槐王和凤阁王。获得了“天下五大望族之首”、“天下王姓出太原”、“海内第一高门”、“王与王共天下”等殊荣。大文豪苏东坡还特书《三槐堂铭》。
     王氏姓氏史,其八成是姬姓王姓氏史。而姬姓王姓氏史,主要又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历史。故,该主体王氏的研究很重要,必须讲究证据、尊重史实。本文引入的派系众说一线图。(甲6款接龙迂回说法:琅琊——江左——咸阳——闽台——新安——三槐王和乙5款说法)与吾依据通常多数说法编制的“中华王氏派系变迁简要总图”相比照,有相同、相近,也有相互矛盾、无法统一的。
     王氏人口众多,源头纷繁,年代久远。所有王氏原本就是一家,分立后又相互交融,盘根错节,长途迁徙,少数民族的不断融入等绵无止境。长期以来,交通、通讯、沟通方式非常落后,加上家谱、宗谱、族谱形式的姓氏史基本上由民间编纂,史实上的牵强附会、以讹传讹、张冠李戴,中断、拼揍、湮没情况严重等。无论材力、财力、权威都难以理顺。当前,政府把姓氏文化看做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亦可通过寻根问祖,联系世界华人,促进改革开放。其中谱牒研究系重要一环。吾以为理清派系,要寻找源头,特别要弄清里程碑式的关键人物(如:晋、离、元、威、吉、霸、通、褒、綝、白敫、晔、言、祜等(远祖)生卒和简历。进行各种专题研讨和实地考察。重大课题寻求政府包括专项资金的帮助。尽可能多地释疑。全族同心协力,争取在数年内编纂一部高水平的《中华王氏大成族谱》。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王氏宗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