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祖籍 吉安县富田镇 江西吉安市,不仅是毛泽东的祖籍地,还是另一位伟人邓小平的祖籍地。邓小平的祖籍地,就是毛泽东祖籍地吉水县的邻县吉安县(古代称庐陵县)富田镇横坑村。 邓小平祖籍在江西吉安的发现,归功于邓小平女儿邓榕。邓榕为了著述《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弄清邓氏祖先的来龙去脉,曾特地去四川广安县寻找家谱。 邓榕发现,《邓氏家谱》从明代记到民国初年,上面清楚地写着这样一段文字:“一世祖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这段文字被写进了《我的父亲邓小平》。 邓榕对邓小平祖籍做出了结论:“这就是说我们邓家的老祖先是江西吉安人。”1992年,邓小平的女儿邓楠来到江西吉安富田镇横坑村寻祖。从此,人们开始知道邓小平的祖籍在江西。 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邓小平的祖籍在江西吉安的历史事实。该片第一集就以特写镜头展示出这样一个画面:掀开《邓氏家谱》,解说词这样表述:邓氏家族入蜀的一世祖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庐陵县。这是第一次以中国古文化??族谱为佐证,通过影视作品披露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祖籍地。 庐陵县,即今天的吉安县,但古代的庐陵县要比今天的吉安县范围更大,它包括了今天的吉安县、吉水县、安福县。 现在保存完好的安福县《枫田邓氏族谱》,修纂于1924年。该族谱清楚地记载了邓氏世族的来龙去脉。枫田邓氏的始祖为邓梅魁,宋朝(1049年)从袁州白芒(江西分宜县)迁至安福瓜畲定居。若干代后,邓梅魁的后裔分别从瓜畲迁至安福的枫田、赤谷、平都,吉水的醴塘、邓塘和庐陵县(今吉安县)的固江、横江、永阳等地。因此,庐陵的邓氏宗族尊安福瓜畲的邓梅魁为初世祖。 那么,邓氏又怎样从庐陵迁往四川广安的呢?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移民潮。当时,庐陵是中原移民向沿海、湖广和四川迁徙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人烟稀少,山河阻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远离中原战场,成为人们生存繁衍的好地方、继续迁徙的中转站,于是,中原人大量迁徙到了江西中部地区,即现今庐陵一带。庐陵逐渐成为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导致湖广(湖南是湖广一部分)地区人口锐减。皇帝朱元璋下令,把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广、四川。于是,庐陵出现了大量的移民潮,不少人迁往湖广、四川一带。当时,许许多多的移民都是被绑着押送到湖广和四川的。路途中需要大小便时,必须呼叫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有了“解手”这个上厕所的代名词。 邓鹤轩入川则是另一番情景。他官至兵部员外郎入蜀,然后举家迁居四川广安。他的后代邓小平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军事家,为红色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似乎与他祖上显赫一时的部兵员外郎有某种渊源。 江西古代庐陵县,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一定知道欧阳修、胡铨、杨万里、文天祥等名人。这些人,都是庐陵县的骄傲。 近些年来,许多地方为了宣传推介自己,也把目光盯在了古代名人上。古庐陵籍历史名人在外地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成为打名人牌的一块金字招牌。比如说,因欧阳修在安徽滁州当过几年太守,2002年安徽滁州搞了一次大型的文化庆典活动,欧阳修成为首块招牌; 海南新建了气势恢宏的“五公纪念馆”,纪念唐宋时被流放到海南的五位大臣,吉安的胡铨位列其中,设了专门展室。还在三亚天涯海角景区设立了胡铨石雕;杨万里所写的“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诗句也常见于杭州的宣传品中。文天祥的纪念场所,全国有20多处,均为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文化景点。北京中华世纪坛将中华民族文明进程分年份铭刻在青铜甬道上,其中记载宋、明两代有关古庐陵名人的事件多达17条。 古代庐陵人杰地灵,由此可见一斑。吉安县因是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的祖籍地而骄 傲。
江泽民祖籍 婺源县江湾村 前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祖籍在婺源县江湾村。 婺源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又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及当代武打小说巨匠金庸的家乡,现为江西省上饶市管辖。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是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农村最美的地方。 婺源划归江西省管辖,还是近代的事,与红色中国的诞生息息相关。 婺源地处安徽、江西交界处,三面被江西的县境包围,但其历史文化渊源一直在安徽的古徽州。国民党政府从上世纪三十转四十年代划归江西管辖,解放战争时期回到安徽,解放后又正式划归江西省管辖。 民国时期,蒋介石对江西可谓情有独钟。他一度曾想把“京都”定在南昌。后来虽然定都南京,但他对江西的地形仍然十分在意。原来,江西的地图整体上是个美女头。婺源则地处美女头的后脑勺。而这块后脑勺却被挖掉了(即属安徽省管辖),如能将其划归江西管辖,便使得美女头形完美无缺。于是,他不顾婺源的历史渊源关系,硬把婺源划归了江西上饶地区管辖。 中国人民具有注重传统文化的习惯。具有徽文化传统的婺源人民不满蒋介石的独断孤行,于解放前夕发动了一场“回皖运动”。因为安徽简称“皖”,“回皖运动”即是要求把婺源重新划归安徽管辖。时值国共两军决战重要关头,蒋介石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便答应了婺源人民的要求,婺源重新回到了安徽怀抱。 然而,历史具有太多的变数。当解放军的百万雄师渡过长江,从九江沿长江往东一扫而过,占领了上饶地区,成立了上饶军管区时,因地缘关系和管理方便,而把婺源统一管辖在内。出于对人民军队的敬仰,出于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崇敬,此时的婺源人民却没有再提出“回皖”问题,婺源也就无声无息地又回到了江西的管辖之下。 从婺源归属的进进出出,似乎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不得人心的蒋介石,用强迫命令实现不了他的行政区划政策,而深得人心的共产党,却不必用任何强迫手段,婺源又把江西版图的美人头之缺陷补正过来。这就难怪,蒋介石在兵败台湾后专心致志地学起《毛泽东选集》,企图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来。 婺源,古今名人辈出,使得这块美丽的土地锦上添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江湾村位于县城紫阳镇东部、江湾水下游梨园河的一个河湾处,距县城28公里。原名云湾,因萧氏迁此后,子孙繁衍成旺族,以姓氏改村名为江湾。 江湾村的江姓之先祖原本姓萧,故曰萧氏。萧氏在中国历史上显赫辉煌,三千多年来,先后出过帝王、名臣大将。据《兰陵萧氏二书》记载,江湾的萧江姓乃西汉初宰相萧何的后裔。萧何之后传至南北朝时,萧衍创建了南朝的第三个王朝??梁朝,萧衍称高祖武帝,江湾的萧江姓乃是高祖武帝的长子即昭明太子萧统之后嗣。到了唐代,这一派中的萧?、萧嵩、萧华、萧复、萧 ? 、萧置、萧仿、萧遘相继出任宰相,史称唐朝萧氏“八叶宰相”。这在中国历史是是鲜见的。 那么,萧氏又是怎样变为江姓的呢? “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之仲子萧祯,在任江南节度使时,因父蒙难,隐居安徽歙县篁墩,为避祸害,又“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姓。凡江姓宗于萧者,此其鼻祖也”(《萧江全谱》)。自萧祯易姓江后,江祯即为萧江一世祖。二世祖江董是江祯的长子,因其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水路皋径,成为婺源萧江始祖,至六世祖江文?迁居 坑,再传转八世祖江敌迁居江湾。 江湾地处群山怀抱的河谷地带,梨园河由东而西呈s形从村南侧流过,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这里地处要道,通衢到浙,是个千年古村。建筑都很宏大,今天仍然辉煌。这里人文荟萃,萧江姓一族,以才入仕者众多。萧江姓迁居江湾后,文风素盛。据民国《婺源县志》记载,江湾由科举或荐辟等步入仕途、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者,有24人;江湾潜心著书立说、光耀词林者计19人,著作达92部,且都是历代名人,其中名声最著者,乃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 2001年,江泽民来到江湾视察,一下车便高兴地挥手说:“乡亲们好!”一声亲切的问候,道出了他发自内心的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他访问农家,走访学校,走遍了全村。现在,江湾村前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上,雕刻着江泽民亲笔题写的“江湾”两个大字。 如今,江湾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一个胜地。他不仅因为是江泽民的祖籍地,同时,更因为整个婺源县的美丽迷人。它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于世。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白墙黛瓦的徽派风格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久违了的温馨感觉。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一定会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稿源: 新华网 (作者系《党史文苑》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