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王若飞家族谱牒》资料 2009-9-5

         国之有史、家之有谱,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以谱牒而尊视敬宗,溯源而范后。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正宗国史,还是民间野史,都是数不胜数的。在史书海洋中除了一国之史,一方之志外,还有一家之史。所谓“史载——国之兴衰,志敍——方之概貌,谱记——姓之渊源。”一部好的家谱,可以较好的反映一个家族的历史,它记载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文化过程。家谱在国史及地方志中起着重要的补充和参考作用。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伟人以及国家档案局都十分重视家谱的研究,充分肯定它的重大作用。

 

如同中国历史一样悠久而庞杂,王姓族谱源于何时,无从考究,但王姓家谱在世间流传却极为广泛。目前,许多外国图书馆都收藏有王姓家谱。例如美国犹太州家谱学会收藏有王姓家谱112部……;在国内,北京图书馆收藏有王姓家谱119种;山西太原市中国家谱资料中心收藏有全国近20个省、254部王姓家谱。

 

我安顺王氏家族之先祖二天公,于元末战乱之时,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南北,历时十七年,战功显赫,先封都指挥,后赐盘乐王,原配黄氏祖太封赐一品夫人,在安顺西门外建 “巾帼完人”四字牌坊。二天公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奉命带兵入黔,不幸于次年在广阳(今广顺)中毒身亡,享年43岁。其长子王铨,字柳溪,继承父志,于洪武十四年作为入黔十八指挥之一,从南京携家人尽室入黔到]普定卫(今安顺),分兵据守。为屯垦戎边,就地取材建三十军屯,四十九堡,军地结合,屯粮养兵,于今尚有屯堡文化延续。柳溪祖英勇善战,在平定贵州战乱,维护一方安宁及支持颖川侯付友德征讨云南元朝将领梁王的战役中,功勲卓著,皇封武德将军。在贵州建省,安顺建卫时,于安顺王衙建衙统治一方,世袭为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历时九代。

 

我入黔始祖二天公之前的族史,到目前为止尚无稽考。老谱记载从南京朱氏巷挂彩楼出发入黔。但二天公后,尤其二世祖柳溪公定居安顺之后的族史幸有记载,特别是在第九世昌祖辈七大房散居安顺各地后之族史虽杂乱而零散,幸得第十八代孙王以旭、王朝佐等先辈不辞幸劳,历时十年之久,二修家谱,为我们后世子孙留下极其宝贵的史料。

 

我王氏家族历来提倡道德家风至上,光明磊落做人。二天公嫡视子孙繁衍倡盛,人才辈出,于国于家皆有所贡献。例如近代之王若飞便是族人的杰出代表。他德才兼备,忠正豪放,成为中国共产党打江山、治国平天下的功臣之一,是我族人为之骄傲和学习的楷模。

 

岁月沧桑,时事多变,至今二天公入黔已有630年之久,其裔孙后代达数万之众,但近几十年来。诸如先祖坟墓的整复、祭扫、宗祠的修缮,以及家谱的修订续写等等都几近荒废。延至今日,时逢太平盛世,正是祭祖修谱的大好时机。先有本寨王尚州、王尚发、王恩明、王圣华等人积极勾通各地族人,于2004年清明节前组织各地族人代表开会议事,随即成立了安顺王氏宗亲总会,明确四大任务:一、从当年起,组织武德将军墓清明祭扫活动;二、整治二世祖武德将军墓地;三、修缮上平寨王家祠堂;四、着力组织修订续写家谱。此后,在宗亲总会统一领导下,在两年内陆续完成了前三项任务,唯有三修家谱,因各族人散居全省各地各支系原始资料收集整理难度太大,确系一项耗资力特大的工程,故而历时五年之久还未完成。现已收集资料80%,已到册人数一万人之多。

 

我们编写王若飞家族谱牒的目的,在于给后人留下一部全面系统的谱牒世系,承前启后,理清世系脉络,了解血缘关系,团结族人,祭祖敬宗。同时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昭示后人:牢记先祖遗训,继承先祖懿德,坚持诚信为本,为国为民,奉公守法,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勤劳、朴实、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但遗憾的是我们始祖王二天入黔之前世袭脉络不清,在此,我代表我们二天公所有后裔,恳请族人志士帮助我们了解并查清我们入黔始祖之前的脉络关系。谢谢!

 

      贵州安顺王氏家族         2009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