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浚 王永志 王玉明 王兴治 王哲荣
1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王浚(1935.7.29—)人机与环境工程、环境控制、环境模拟及空调制冷技术专家。山西省孝义市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主持十多项大中型环模工程的建设,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在这一领域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光华科技一等奖1项,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主编了专著《环境模拟技术》,建立了这一新的综合性的边缘技术"环境模拟技术"的理论体系。获1998年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届科技著作奖)。发展了空气制冷技术的理论,开辟了空气制冷技术新的应用领域"常规兵器环境模拟大型空气制冷设备研制"获1985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采用空气加水的混合物做制冷剂的新制冷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撰写了(主编)专著《混合工质制冷技术》,建立了其理论体系,在此领域获得两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将自动控制理论和数学模拟方法应用于环境控制及环境模拟技术,主编了《飞机座舱空气参数控制》,此领域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将1项。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高中就读于东北 实验学校(现辽宁省实验中学)。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至1961年留学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57年服从祖国的安排改学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1987年成为“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作。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他是中国五所大学的兼职(或顾问)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审议组成员。曾任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宇航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王兴治,男1935年9月出生,辽宁省辽阳市人。飞行器总体设计专家,著名反坦克导弹专家。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总体专业,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二零三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工学会理事,陕西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火箭导弹分会主任委员,兵器工业总公司飞行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后,任西安市科协副主席,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工学会常务理事。60年代参加我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研制工作。80年代参加红箭-8导弹研制工作,任总设计师,90年代承担国家某重点工程项目,任总设计师。他主持研制的项目,具有国内外很好的声誉,产值达60亿人民币。他曾获得过多项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6年获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国防科工委分别为他参加“9910工程”荣记一等功;2004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述所有奖项均排名第一。
王玉明,1941、1、7日生于吉林省梨树县,1965年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六年制本科毕业。现任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北京化工大学双聘教授,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兼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STLE会员。近四十多年来始终在第一线从事危险性气体透平机械的非接触式流体密封装置及其测控系统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工作,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他作为第一发明人和第一完成人,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原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等;获中国发明专利八项、美国发明专利三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四篇收入SCI,六篇收入EI。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哲荣,1935年10月生,河北省高阳县人。坦克车辆设计专家。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三代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某特种车辆项目总设计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发明奖评委,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评委,国家青年科技奖评委,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工业专用项目评委,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委,国防科学技术奖兵器工业评委,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双聘院士、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1984年承担了多项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任务,代表军方组织协调并承担我国第一代坦克“121”中型坦克技术论证、总体设计、总装调试、样车试验、设计定型等全过程研制工作;主持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燃气轮机试验坦克和新部件试验坦克;主持完成引进项目64式坦克复装、试验及资料编译出版。1984-2001年承担国家重点装备项目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工作,任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长。专职16年主持全系统技术工作,为全系统、全过程技术决策、全过程技术决策、组织实施主要负责人。在实现我国主战坦克从仿制、改进型到自主开发研制出综合性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使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研究能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1978年获69式中型坦克科学大会奖;2000年获ZTZ99式坦克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001年获ZTZ99式坦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2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主要著作有《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我国主战坦克研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论125mm杀伤爆破弹反坦克系统》、《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大纲》、《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