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滁州]《开沙王氏宗谱》序 王珏 提供

[安徽 滁州]《开沙王氏宗谱》序 王珏 提供
编者按:王珏经一年多努力为本族撰修《三槐堂开沙王氏宗谱》,而且起点很高,对王氏渊源和三槐堂总世系有颇深研究和阐述,在王氏源流世系研究上取得一些突破。由于篇幅所限,本期仅刊登新修谱中杨巨源和王珏所作的序。
续修三槐堂开沙王氏宗谱序 杨巨源
人类历史,悠悠万年。有社会斯有姓氏,有姓氏斯有宗族,有宗族斯有谱牒,有谱牒斯有传承。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邑之有志。修纂族谱,旨在明世系,别昭穆,继祖德,睦宗亲,砺志节,启后人。支系明则祖武有绳,风范存则家声可振,故历代望族皆极重家乘纂修,世代延续,如百川朝宗。上古之时,姓用于别婚姻,氏用于明贵贱;自汉代始,姓氏合一,以至于今。今之谱牒,首以姓氏为系;同姓之中,又分宗支。根干枝叶,主次分明。上下代昭穆有别,左右友棠棣连理。世系人物,无所不载 。谱牒乃家族之通史,于此明矣。
谱牒之修,肇始于三代,炽燠于魏晋;唐季以降,渐趋沉寂。有明之初,全国移民,宗族聚居现状渐被打乱;同姓中寻源流,论亲疏,续谱立牒之风由是再兴。迄于清末民初,代代相沿不衰。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冲破羁绊,寻根问祖渐成要务。众多有识之士南北奔走,追本溯源;各方专家学者立论寻据,争立课题。诸多历史迷雾由此拨开 ,遍及海内外之横向联谊由此形成 ,政治局面之稳 定由此得到巩固,经济文化之发展由此得到促进。多种效益,收于一举,此皆谱牒研究之功也!
三槐世系,乃太原之脉,琅邪之胄,发祥于莘,成名于汴,子孙仕于宋元明清,胤嗣遍布国内海外。盖王氏自晋公受姓,历传四十二世至练公,为莘尉,遂徙莘。至言公为黎阳令,彻公官左拾遗,祐公手植三槐以明志,旦公荣登相位以扬名。苏轼撰《三槐堂铭》,美文誉满天下;王氏冠三槐之名,遂成历史望族。嗣后,族中贤人英才辈出,代为官宦,爵高位显;家风以忠恕仁厚相传,人主信赖,朝野钦敬。迨宋室南渡,皋公扈从,三槐之裔,遂落根江淮,并进而播迁至南国,流寓于海外。有三一公者,侨居淮扬柳巷;元季战乱,伏七公避迹开沙,是为本宗始迁之祖。自伏七公奠定鸿基,至今已传三十八世。开沙之族,禀天地之灵异,经山纬水,名播一方,世代绵延,英杰纷呈。本族传人,历来极重家乘修续。迁沙之前,传世谱牒多毁于兵燹,只知郡望源流梗概;明清之后,历经多次续修,资料渐趋翔实,脉络日见清晰。一部谱牒,堪称社会发展之缩影,家族兴盛之写照。时值新世纪之初,三槐堂王家沙(山)族人王珏以光大族风为已任,主动请缨,再修宗谱。古人有言:盛世修志,旺族续谱。王珏先生躬逢盛世,身居旺族,毅然秉司马公之如椽笔,书开沙氏之发展史,实乃千秋之业,不世之功。谱成之日,承蒙千里赐书,恳余为序。余自度既非王氏族人,又无明史之才,委实难当重任。然成命既颁,却之不恭,唯勉力为文,述其始末,借以致贺于开沙,并就教于大方。是为序。
公元二00三年十月山东省莘县杨巨源谨识。
(作者:系山东省莘县政协副主席,三槐王氏研究专家、学者。)
注:开沙,据《滁州志》记载,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移州治王家沙,于江南侨置州县,于景定五年(1264年)复治清流县。族人侨迁南移,开沙即此王家沙也。

新修三槐堂王氏家谱概述
山之延脉,水之求源,木本之寻根也。人有宗宗亲亲,瓜瓞绵绵,天地之悠悠,祖荫庇德,即心即念也。
西汉大儒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叁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故王者必法天,以大仁复育万物,既化而生之,又养而成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董儒诠释,又补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故清代文字学家解释“王”说:“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
吾王氏属姬姓之王。周灵王太子晋,幼年成德,英年辅政,诸侯宾服。只因谷、洛二水将浸及王宫,周灵王患而雍之;惟太子以谷、洛二水既雍,势必泛滥于民田,民以食为天,力谏其不可。因此触怒父王,被贬为庶民。自是太子赍志,年仅17岁。所幸有子宗敬,少有大志。及灵天崩,次子景王嗣位,宗敬曾仕周为司徒。究因王政失坠,周室就衰,于力不从心之余;毅然辞职徙太原,而邻里仍称之为“王家”,因以王为姓,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两晋家声久,三槐世泽长。”这是三槐堂王氏家庭历代传承的对联。据《广韵》记载,王氏的郡地有21望。而最称著者太原、琅琊和京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灵王太子晋8世孙王错,为魏将军,传9世,为武城侯王离,有二子:元、威。王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迁临沂。4世孙王吉,任汉谏议大夫,定居于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琅琊王氏自王吉开基,贵显一时。魏晋时,王祥、王览兄弟以忠、孝、悌闻名于世。史传为二十四孝之一。西晋时,有凉州刺史王浑之子王戎,为“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公携从子羲之及王氏家族南渡江左,辅佐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导公身居宰辅,其弟王敦重镇据兵,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南朝时,琅琊王氏累有辅命元勋,历朝又多有名臣名士辈出。导公侄羲之与其七子献之擅书法,时并称“二王”。后羲之受尊为百代书圣。江左王氏与谢安一门,同居南京乌衣巷,望衡对宇,号为“王谢世家”,公卿将相,代不乏人,世称“乌衣望族”。王氏子孙且与皇室和上流家族联姻,贵显于世。后人有诗赞曰:“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太原王氏出自王离次子威公,汉扬州刺史。王威的9世孙王霸,字儒仲,居住在太原晋阳,东汉时连聘不至。王霸的20世孙王泽,字季道,任雁门太守,生超,为魏司空、京陵穆侯。王超的10世孙王琼,为镇东将军,生4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各为一支。霸长子殷,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7世孙王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广阳侯,因号“乌丸王氏”。另有“中山王氏”亦出自晋阳。
三槐王氏世居大名府莘县(今山东省莘县)。三槐王氏的宗源有三说,一说“王言迁莘说”;一说“王练迁莘说”;一说“王言、王彻 为羲之、献之之后(见王秀南主编《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1992年新加坡版)”。近期,山东省莘县政协副主席杨巨源先生撰文《三槐王发祥莘县地》一文(见王氏家谱研究通讯、2003年3期)详细论述了《王练出任莘县尉》一说,颇令人诚服。三槐王氏源于宋朝兵部侍郎王祐“手植三槐”的典故。王祐事宋太祖、太宗,天下望以为相。曾以百口之家担保为符言卿仗义执言,而受贬谪。归家时,祐公于庭院手植三棵槐树,并谓:“吾子孙必有位至三公者。”果如夙愿,祐公的二子王旦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中进士,后来成为宋真宗朝的宰相。王旦公历相位12年,世事景平,民生丰裕,社会稳定。他知人善任,举荐贤才,宽宏待人,清廉律已,攘外安内,运筹帷屋,才德兼备,为北宋一代名臣,极受荣宠和尊重。旦公仙逝后,宋真宗废朝三日,亲临其丧恸哭。并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公。宋仁宗还为其墓碑亲题“全德元老之碑。”史书称誉其:“中外莫不钦其德风,为国宗臣,上所尊礼,盖平世之良相也。”
旦公、旭公之后,代有贤良。三子素公,字懿敏,官至尚书令,以直谏侍从仁宗,出入将帅30余年,戊边、治州政绩尤著,青史垂名。侄质公,年少力学,曾师事杨亿,亿嘉其英妙,伯父旦公见其所为文,嗟赏备至,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赐进士及第,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他为官行以仁政,为人重讲义气。北宋仁宗景 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遭吕夷简“朋党”之诬罪,贬谪饶州,王质不畏奸权和所谓“朋党”之嫌,亲为范仲淹饯行。其大义凛然的品格深受时人赞誉。
三槐王氏第六代群贤辈出,见于记载的有:王克、王准、王恰、王整、王检、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毖、王规、王复、王元、王忖等。其中最著名者为王靖和王巩。王靖,字詹叔、王雍之子。自幼致力于学,好讲切天下利害。因祖上之荫,任阆州通判,滁州知府,主管大名府(北京)御史台。后历任开封府推官、广南转运使、太常少卿、广州知府等官。王靖善治刑狱,治理地方,才德兼备,宽严有方,深受皇帝信任和赞许。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是王素之子。以文才知名,有俊才,长于诗。王巩 的文才深 得大文学家苏轼的赞赏。苏轼守徐州,巩亲往拜访,与苏轼游泗水,登魁(斗改隹)山,待之于黄楼吹笛饮酒,乘月赋诗。苏轼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苏轼知湖州、王巩往拜,苏轼亲为王巩题写“三槐堂”匾额,并写下名篇散文《三槐堂铭》,被选入《古文观止》留芳千秋。
宋建炎初,王巩之四子王皋(1081—1146年)字子高,世居汴东开封府,因扈跸南渡有功,拜殿帅府太尉。后因与时政不合,遂隐居苏州之荻扁(即荻川,荻溪)。三槐 王氏第八代有王伦、王俣,随仕临安,出使宋金为南宋中兴名臣。其第九代王迷、第十代王楠也都闻名于世。三槐王氏历北宋、南宋,自大名莘县而徙开封,因兵燹侨寓维扬,随仕临安而南渡江左,为避奸权而隐居荻溪、开沙、宛丘、余姚、皖南徽州等地。据旧谱云:“而传有三一公,与族属南迁,侨寓维扬”。“后又数传,值元季兵燹,吾祖伏七公,乃避迹开沙。是则本宗始迁之祖也。”
明清两际,世事景平。宋建炎时南迁历十余世至伏七公,又避兵燹迁徙至开沙又历十六七世。明代唯余姚祖祚公之裔王守仁(阳明先生)文韬武略,功勋显赫,其余各支均耕读治家,归于淡泊。明清两朝“曾八次重修王氏家谱既勤且核而了如丝联珠贯也”。但后来多因战事兵燹和“文革”之炬而留存寥见。
滁州踞滁河之阳,清流河一衣带水,州之东南有千年古镇乌衣(古乌衣巷),那里即是我出生的地方。乌衣镇有二支王氏家族,其中:一支是江左南京“当年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乌衣西街落户。一支即是吾“三槐王氏”。一世莱祖于清嘉庆年间卜居于乌衣镇北——七里之王家山,祖墓亦葬于此,至今已历十余世。吾曾祖父王瑜(曾伯祖父王珍)、祖父王增美业农经商,经营恒泰粮行、美和商店,置薄田二百余亩。王氏家族的邦支居于乌衣镇河北小街、莱园上、王家山三联庄、小唐郢、冯巷、王小郢子、柴郢、大王欧郢、小河口、十二里半等处,各支人丁兴旺,英才济济,可谓:祖德有荫,槐盛千秋。
2002年(壬午)仲秋,吾与浙江湖州同宗王听兰、江左南京王家驸聚会于南京乌衣巷,共商重修王氏谱牒事宜,听兰先生尽力奔波,多方征集,创办《王氏家谱研究通讯》,启迪深深。又得山东省莘县政协副主席杨巨源先生鼎力支持邮赠家谱书藉,并为之作序,也得临沂地区志办诸领导帮助,方得夙愿,完成此三槐堂王氏家谱。雨露润泽,滴水之恩,王氏子孙,毕集槐荫,永志相报。值家乘成稿之吉,是为赘述。
三槐堂王氏裔王珏(传尧)顿首拜撰 二00三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