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德
明朝灭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其中“江西鄱阳瓦屑坝”与“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国明代两大移民的集散地之一。“江西鄱阳瓦屑坝”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也是寻根之地,其中江西鄱阳县(古为饶州)瓦西坝,全国有两亿人的祖先是这里出去的。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饶河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然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它省份。
鄱阳县古称饶洲府是我始祖公伏一,伏二原籍,隋平陈后置,治所在鄱阳(今江西鄱阳县)。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度府。饶州辖县面积,因时代的推移而减少,由最大时鄱阳郡到清代、民国辖七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都昌县。地处鄱阳湖之滨的饶州,今称鄱阳古称番(读po)邑,鄱阳正式建县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当时属九江郡称作番县。到了西汉,改番县易(音yang ),以在番县水之北而称呼,属豫章郡管辖。新莽时一度改称乡亭,仍属九江郡。东汉时期,将番易左右加“ 阝”傍,于是称作鄱阳。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鄱阳隶鄱阳郡。隋开皇九年(589),改鄱阳郡为饶州,鄱阳郡隶属此洲。大业三年(607),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622),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开元初,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975),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至元十四年(1277),升饶州为饶州路,十九年(1282)改属江西行省,二十年(1283)复属江浙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改属江西行省。明洪武二年(1369),改鄱阳府为饶州府,鄱阳隶属未变。清沿用明制。宋元贞元年乐平(1295)升乐平州[无倚郭],洪武四年(1371)降为乐平县,仍属饶州府,北有八涧镇巡司。
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大量家谱记载和史学家的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达二百一十万人。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5000人到凤阳西南;
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人到湖北黄州,迁江西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人到武汉, 迁9.1万人到安陆,迁10.7万人到汉阳等地,迁16万人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人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人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人到合肥;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人到扬州各府县及淮安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6万人分别到长沙府常德等十县和岳州府、宝庆府、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等地。
明初瓦屑坝移民在皖、鄂、苏、湘地区的主要分布为:在安徽的有凤阳、合肥、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宿松、太湖 、安庆、怀宁、枞阳、池州、贵池、青阳、六安、寿县等地;
在湖北的有武汉、黄州、英山、安陆、荆州、襄阳、监利、麻城、寿州、襄樊等地;
在湖南的有长沙、岳州、衡阳、邵阳 、宝庆、零陵、郴州、常德、靖县、辰州等地;
在江苏的有扬州、淮安等地。
明永乐年间我始祖公伏一,伏二携侄孙王绍从江西饶洲府乐平乡(今江西省鄱阳县)溯长江而上,迁入荆楚(今湖北省),来到荆楚江陵渔总落籍(今湖北省江陵县 )。
伏一公单传一子名兴旺,伏二公单传一子名王么。兴旺生一子名友财,友财生五子,名:大贤、大胜、大用、大俊、大德。大胜、大用承顶王么嗣。子孙四撒江陵、松滋、归洲。宗派久失其传。大俊、大德之后人数之多,也不知迁往何地,族谱未修,唯有大贤祖公所生四子:王文、王铭、王锺、王旭,今住青琢,龙马洲、苏家巷、保子湾、陈口、湖堤、熊口、荆洲等地。绍祖后开三支,一支居住八岑,一支居住龟山,一支居住青村,昔年载于一谱之中。
又闻吾祖落籍于荆邑之南台,历三世绍公又复接徙于兹典才公昆季孝友。闻基由龟山而下青冢,子孙或住江陵或住松滋、或迁澧州、或徙潜邑。各择其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