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与琅玡王氏 2010-3-23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提到琅玡以及琅玡王氏,那么,琅玡及琅玡王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琅玡,原来是一座小山。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潍水》说:“琅玡,山名也”。琅玡山海拔183米,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县琅玡镇境内,东北距胶南县城26公里,西北距琅玡镇政府所在地夏河城村6公里,是一座东、南、西三面濒临黄海的小山,景色十分优美。殷商时期,该地属安国,春秋时期,地属齐国。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赵王勾践曾经“徙都琅玡”,意思是说越王勾践计划迁首都于琅玡或者已经迁首都于琅玡。这是一种违背常理的讹误。越国首都在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其征伐的吴国首都在姑苏,即今江苏苏州,与山东相距甚远,勾践卧薪尝胆,好不容易打败吴国以后政局相当不稳,他怎么可能千里迢迢离开本土北上深入敌国与强齐抗衡?又怎么可能将首都迁往齐国境内的琅玡山这一偏僻的海边?把首都迁到这里,在交通、通讯、科技相对落后的战国时期,如何遥控几千里之外的大片吴越之地?《吴越春秋》虽然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的书,但是加入了小说家的太多荒诞想象,所以不能作为信史。“勾践迁都琅玡”一说虽然是赵晔在当时琅玡已经很出名的情况下赶时髦而凭空编造的小说故事,《汉书》、《水经注》等历史上许多名著却不加考证,照录《吴越春秋》这一离奇的误记,这一点需要澄清。

 

    古代琅玡山作为地处偏僻海滨的一座小山之所以成为名扬海外的名胜之地,首先得力于秦始皇父子的炒作。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218年、210年,秦始皇先后三次来到琅玡山,征调大批民工,大搞基本建设,建琅玡台,立石刻,置琅玡郡于此,辖今胶南、日照全部、临沂大部、赣榆等山东东南地区一部及江苏东北部。从此,琅玡由“山”扩展为“郡”、“县”、“城”、“台”等概念。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来琅玡山。秦始皇父子相继从外地迁移了3万户百姓到此,充实琅玡城,琅玡城故城在今胶南夏河城村,即当时琅玡郡治和琅玡县治所在地。

 

    西汉建立,琅玡郡属齐国,郡治由秦琅玡郡城向西北方向迁移到了几十公里以外的东武县城,即今山东诸城城关的东古城子村,而琅玡县治仍在原地未迁。公元前181年(吕后七年),将琅玡郡由齐国割出,改立为琅玡国,立营陵侯刘泽为琅玡王,国都仍在今诸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中央政府撤销琅玡国,恢复琅玡郡,归还齐国,改封刘泽为燕王,琅玡郡治仍在诸城不变。

 

    公元41年(东汉建武十七年),封刘秀之子刘京为琅玡王,将琅玡郡改为琅玡国,国都由东武迁到莒城,即今山东莒县县城。公元80年(东汉建初五年),根据刘京请求,又将琅玡国国都由莒城迁到开阳(启阳),即今临沂城。公元217年(东汉建安二十二年),琅玡国王刘熙被废,琅玡国被撤销,原地恢复琅玡郡编制。东汉至三国时期,琅玡县治仍然在胶南秦朝琅玡郡城不变,西晋建立,琅玡县被撤销。

 

    西晋建立,又恢复了琅玡国,治所仍在原地,即今临沂城。

 

    公元420年,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刘裕建立刘宋王朝,宣布撤消琅玡国,恢复琅玡郡,郡治迁移到即丘,即今临沂市区以东18公里的汤河镇故县村。北朝高齐政权则在今安丘红河沟镇恢复性地建立了新的琅玡县,辖今安丘西部、昌乐南部、临朐东部。

 

    隋朝,将琅玡郡治由今汤河镇迁至今临沂市区。隋朝同时将设在安丘的琅玡县改称郚城县。

 

    唐初撤郡设州,今临沂称沂州,琅玡郡被撤销,琅玡作为郡、县、王国等行政机构从此淡出历史舞台。

 

    近年,胶南将秦朝琅玡城所在地夏河乡改为琅玡镇,山仍称琅玡山,保留下了这一历史称谓。

 

    另外,东晋琅玡王(晋元帝)曾经避难于安徽滁州西南山中,因此该山此后被称作琅玡山至今。

 

    “琅玡”系简体写法,繁体写法为“瑯琊”,均加上一“”旁,有的文章写作“琅琊”,一字简化一字不简化,有的文章写作“琅邪”将“玡”错为“邪恶”的“邪”,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写法。

 

    综上所述,本文向读者强调的是:琅玡是一个指山、城邑(郡、县、王国、镇)、建筑(台)等地名的地理名词,历朝历代沿革繁复,迁徙无常,涉及无数地区,决不是用“琅玡就是临沂”这一简单的语言所能概括得了的。

 

    那么琅玡王氏又是怎么回事呢?

 

     琅玡王氏是中华王氏中著名的支系之一,该支系自称源于琅玡,故称琅玡王氏。

 

    琅玡王氏编造的家族历史有没有令人质疑的地方呢?让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他们所传说的家族历史吧。

 

    传说琅玡王氏始祖为周灵王之子姬晋。周灵王姬泄心上台于公元前571年,去世于公元前545年,时值春秋中期,那么姬晋应为生活于公元前545年前后的人,居于河南洛阳,与山东琅玡没有什么关系。姬晋为一世,从二世宗敬至七世硕,于史无证,自然与琅玡无关。第八世王错史书有名。生活于公元前368年前后,史称魏国大夫,但籍贯何处,史书无载。但彼时尚无“琅玡”编制,当然不会是“琅玡”,而且“魏国大夫”应该与山东干系不大。第十六世王翦及其子王贲为秦时人,孙王离为汉初人,《史记》说他们籍贯是“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人,与山东琅玡仍然无关系。

 

    传说第十九世王元为避秦乱迁居琅玡皋虞,成为“琅玡王氏”的开基祖。《史记·王翦列传》:“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其孙王离为秦之名将,率兵攻赵,兵败,投降于项羽。王离身为秦将,率重兵南征北战,其子王元、王威却一个避乱于山东琅玡,一个避乱于山西太原,似情理不通。再者,皋虞,西汉所立侯国,在今青岛市即墨温泉一带,秦为胶东郡,西汉属琅玡郡,西距琅玡郡治东武(今诸城)甚远。王元到底是何方人氏,因何迁皋虞?至今无从确证。即使王元真的迁皋虞,现在也只能说是青岛即墨人,而不能说是临沂(琅玡)人。

 

     传说中的第二十二世王吉,据《汉书》记载,为皋虞人,去世于公元前48年,生活于西汉后期,其子王骏,其孙王崇、王游,曾孙王霸,皆为名臣。传说王吉从皋虞迁居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费县,这个说法是何朝何代何人所创?有何依据?王吉一生在朝廷为官,有什么理由要举家从皋虞迁徙到临沂?是不是晋代的临沂王氏为了证明自己家族的正统、高贵,硬把老先生从皋虞调来当做自己的祖宗?

 

     经过一二千年的风雨,世事皆非,居住在临沂的氏族不知换了多少茬。今天居住在临沂的王氏家族绝大多数与王吉这一支所谓的琅玡王氏风马牛不相及。

 

     在此,我们重申我们的看法:琅玡王氏与其他王氏支系一样,已经成为氏族文化中的一个标牌,一个符号,一个人文代码,已经很难考证其后裔。我们建议各个家族修谱时要谨慎从事,不要大而滑之,更不要凭空编造,以假充真,贻笑大方。

 

 

 

                                                                                山东省临朐县审计局  王新生

 

15095161334